“你們就這樣讓他隨隨便便地死了?”鄭儼冷哼了一聲,掃視著餘下七人。
“他不會白死,他的死是有意義的。”一個頭戴綸巾、書生打扮的人迴應道,他用的兵器很奇特,由青銅製成,形似彎刀,不過鋒刃處卻是兩個尖鉤,北人不識,但初新認得。
這種奇特的兵器由吳王闔閭下令打造,第一個打造成功的鑄劍師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用他們的血來喚醒兵器的靈性。
這種奇特的兵器叫作“吳鉤”。
“死就是死,死後一切都沒了,對他自身而言,他的死是毫無意義的。”
對僧人來說,死是否毫無意義呢?
沒人迴答得了這個問題,活人死人都不能。
但僧人的死對於剩下的人卻有重大的作用,他試探出了鄭儼身後黑暗的恐怖,也為諸人爭取了一些出手的時間。
至少他們已清楚,鄭儼背後的大殿中藏著使用暗器的高手,至少在這麽多暗器發出之後,高手也很難再有心力打出第二輪透骨釘和雙刃飛刀。
戴綸巾的書生已舉起吳鉤,隻要登上五級階梯,他就能輕易砍下鄭儼的頭顱,與此同時行動的還有最右邊的劍客,他們從兩側向鄭儼衝去,就算黑暗中又有暗器飛出,夾在中間的鄭儼也難免被誤傷。
鄭儼沒有任何表情與動作,餘下五人也沒有任何表情與動作。
初新已經起身,向大殿方向衝了過去。
他斷定,這隻能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殺,他與鄭儼沒有仇怨,和這八個人也素不相識,可他想阻止他們送命。
四百多張案幾,四百多個人,躍起又落下,落下又躍起,平時很快能跑到的距離,此刻卻像隔了千萬裏。
書生和劍客已快步登上第三級階梯,黑暗中卻出現了兩個人。
穿著黑色的衣服,圍著黑色的頭巾,仿佛誕生於黑暗,成長於黑暗。
他們在鄭儼背後,一左一右,看似閑庭信步,可眨眼間已擋在了鄭儼跟前。
他們手裏有劍。
劍長四尺三寸,精鋼製成,一劍便可削斷人的骨頭。
書生和劍客在那一瞬間失去了平衡,跌倒在階梯上,他們沒有弄明白是怎麽迴事,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腳已經和自己的腿分離,就在他們各跨出一步的那一刻。
有些分離可以重聚,有些分離不能。
還是所有的分離都無法真正重聚,都無法再迴到分離之前的樣子?
兩隻斷了的腳平穩地踏在第四級階梯上,跌倒的書生和劍客朝著鄭儼擲出了各自的兵器,一旦兵器離手,他們已是必死無疑。
擲出的吳鉤和劍都被擊飛,三兩步的距離有時就是如此遙遠,如此令人絕望。
庭院中的四百多個人依舊冷漠地看著殿前的對決,初新恨不得給路過的所有人都扇一巴掌。血腥味飄到了他的鼻子裏,他知道自己已經快趕到殿前了,他隻希望餘下五個人出手能慢一些,他已經察覺到了令他不安的東西。
接下去動手的是最左側戴鬥笠的人,與他同時行動的是右邊一個穿灰黃色麻布衣服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鄭儼,而是鄭儼跟前的兩個黑衣劍客,牽製住此二人,剩下三人才有機會刺殺鄭儼。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鬥惡除暴是星盟不變的宗旨,是星盟全力以赴的目標。
星盟成員的信仰堅定,擁有堅定信仰的人總是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書生伸出了手,抓住了左側黑衣人的腳,他希望這能讓黑衣人產生片刻的猶豫。
他已忘記自己的腿還在淌血。
隨即,他的手與手腕也同他的胳膊分離了。
可他卻很滿意,因為他伸出手的目的已經達到,黑衣人斬下一劍,便是在他身上浪費了一劍的時間和一劍的氣力。
他要幫他的同伴做最後一點事情。
後人很少提及鄭府發生的這場血戰,因為這場戰鬥的結果是強權暴力戰勝了正義,這場戰鬥也暴露了人性的許多醜惡麵,但偶爾還會有人憑吊這個頭戴綸巾的書生,還有那柄吳鉤。
高大健壯的絡腮胡已趁著同伴牽製住黑衣劍客的機會快步上階,隻要他走上前,他的兩個同伴一定會跟來,他們三人出手,鄭儼必死無疑。
他是六鎮起義的幸存者,一場被殘酷鎮壓的叛亂裏,唯一神智偶爾清醒的幸存者。
他的家人都已經餓死,在饑荒和暴亂中,他吃了四個人。
一個是欺壓流民的兵士,一個是行將就木的老者,一個是懷胎七月的孕婦,還有一個就是孕婦肚子裏的孩子。
人總得活著,可一旦活著就要舍棄良知和人性,你又會怎麽選?
洛陽繁華如舊,仿佛千百年來不曾變過,隻要洛陽有一天的繁華,北魏王族就擁有一天的盛世。繁華總能掩蓋一切,掩蓋危機,掩蓋叛亂,掩蓋貧窮,掩蓋醜惡。
北魏的大權交付給了一個鼠目寸光的女人,隻要成為這個女人的麵首,旁人奮鬥一生不得的東西,頃刻間他就全部擁有了。
這算不算一種不公平?
江湖本就是不公平的,人生本就是不公平的。
他現在要用他的拳頭,用他的短刀,執行他的公平。
穿灰黃色麻布衣服的人落敗了,落敗對於他們而言隻有一種結果。
死亡就是結果。
但他死死地抓著黑衣劍客刺入他腹中的劍,他隻是不明白,自己的刀也砍在黑衣劍客的手臂上,為什麽黑衣劍客卻好像什麽事也沒有。
世上真的有不怕疼痛的人嗎?
絡腮胡登上了最後一級階梯,他已確確實實地站在了鄭儼麵前,他的右拳已經出手,鄭儼用雙掌抵擋,但這一拳勢沉,還裹挾著另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鄭儼被擊打得往後滑了些許距離。
一擊得手,絡腮胡看到了希望,這麽多同伴的犧牲,終於給了他殺掉鄭儼的機會。
可他忽然感覺到,有兩樣堅硬冰冷的東西紮進了自己的體內,充滿力量的四肢在那一刻變得軟弱,變得疲倦。
初新已奔跑跳躍得要發瘋。
他在僧人倒下時就發現,緊挨著絡腮胡的兩個人各往後挪動了一步,起初他隻是懷疑,可很快這種懷疑得到了驗證。
絡腮胡的背上,插著兩柄鋼刀,正是緊挨著絡腮胡的兩個人下的手,看起來衣著最普通,最不引人注目的兩個人,正適合作為鄭儼最後的殺招。
絡腮胡跪倒在地,連粗氣也不敢喘,他怕大口喘氣會加速自己生命的流逝,他唯一敢用力的部位是他的眼睛,圓睜著,試圖將盡可能多的東西攝入視野,試圖去理解身後發生的事情——同伴的背叛。
人為什麽會背叛?
是對方開出的條件太過豐厚嗎?
是因為信仰不夠堅定嗎?
是遭受到了不可迴絕的威脅嗎?
鄭儼湊到了他麵前,絡腮胡想伸手扼住鄭儼的咽喉,雙臂卻怎麽樣也抬不起來。
鄭儼用右掌拍了拍絡腮胡的左臉,壓低聲音道:“我根本不是鄭儼,下次殺人,找準點兒。”他的手掌還有些酸麻,但他知道,他的任務已經順利完成了。
絡腮胡的聲音不知從何處發出,他殘存的氣息已不容他說出完整的話:“你……”
他本來還擁有支持自己的力量,可在聽完這句話之後,他卻隻想早些死去。所有的刺殺,所有的犧牲,因為鄭儼對他說的這一句話失去了意義。
鄭儼冷笑著。
初新終於來到了殿前,登上了階梯。
右側的黑衣劍客已挺劍刺向了絡腮胡。
初新拔劍,拔出了他的青銅劍“七月”,可他沒有用劍刺向黑衣劍客,而是用劍鞘迎上了黑衣劍客的長劍。
低啞的金屬碰撞聲裏,黑衣人的長劍收入了初新的劍鞘之中,青銅劍劍鞘並不長,有一截劍身露在外麵,迸射著寒光。
“饒他一命。”初新緩緩把劍架在黑衣人的脖子上,用不似哀求的口氣哀求道。
“你在求我?”黑衣人瞥了一眼劍鋒,淡淡地說道,淡得就好像生死與他無關,麵前的屠殺與他無關。
初新愣住了。
他該求誰呢?他又能救誰呢?哀求真的有用嗎?
背後傳來一聲悶哼,絡腮胡的悶哼。初新感覺得到,身後有冰冷的劍氣,來自另一個黑衣劍客的劍氣。
初新明白,戴鬥笠的人隻能撐到此刻,絡腮胡的生命也隨著黑衣人的這一劍終結。
他慢慢地把劍鞘從長劍上取下,又慢慢地把“七月”放迴劍鞘之中,他看著殿前的四百多人,就好像看著四百多處土墳,沒有生氣,冰冷漠然。
鄭儼突然用譏誚的語氣問道:“你也是來殺我的嗎?”
初新沒有迴頭,隻是歎了口氣道:“我不是來殺人的,我是來救人的。”
鄭儼笑得彎下了腰,一彎腰就嗅到了更濃烈的血腥味。
初新知道鄭儼在笑什麽,可他卻笑不出來。
血腥味讓他反胃,讓他作嘔。
他想離開鄭府,找個空氣不那麽汙濁的地方。
想殺人的卻被殺,想救人的卻一個都沒救成,多麽諷刺。
“他不會白死,他的死是有意義的。”一個頭戴綸巾、書生打扮的人迴應道,他用的兵器很奇特,由青銅製成,形似彎刀,不過鋒刃處卻是兩個尖鉤,北人不識,但初新認得。
這種奇特的兵器由吳王闔閭下令打造,第一個打造成功的鑄劍師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用他們的血來喚醒兵器的靈性。
這種奇特的兵器叫作“吳鉤”。
“死就是死,死後一切都沒了,對他自身而言,他的死是毫無意義的。”
對僧人來說,死是否毫無意義呢?
沒人迴答得了這個問題,活人死人都不能。
但僧人的死對於剩下的人卻有重大的作用,他試探出了鄭儼身後黑暗的恐怖,也為諸人爭取了一些出手的時間。
至少他們已清楚,鄭儼背後的大殿中藏著使用暗器的高手,至少在這麽多暗器發出之後,高手也很難再有心力打出第二輪透骨釘和雙刃飛刀。
戴綸巾的書生已舉起吳鉤,隻要登上五級階梯,他就能輕易砍下鄭儼的頭顱,與此同時行動的還有最右邊的劍客,他們從兩側向鄭儼衝去,就算黑暗中又有暗器飛出,夾在中間的鄭儼也難免被誤傷。
鄭儼沒有任何表情與動作,餘下五人也沒有任何表情與動作。
初新已經起身,向大殿方向衝了過去。
他斷定,這隻能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殺,他與鄭儼沒有仇怨,和這八個人也素不相識,可他想阻止他們送命。
四百多張案幾,四百多個人,躍起又落下,落下又躍起,平時很快能跑到的距離,此刻卻像隔了千萬裏。
書生和劍客已快步登上第三級階梯,黑暗中卻出現了兩個人。
穿著黑色的衣服,圍著黑色的頭巾,仿佛誕生於黑暗,成長於黑暗。
他們在鄭儼背後,一左一右,看似閑庭信步,可眨眼間已擋在了鄭儼跟前。
他們手裏有劍。
劍長四尺三寸,精鋼製成,一劍便可削斷人的骨頭。
書生和劍客在那一瞬間失去了平衡,跌倒在階梯上,他們沒有弄明白是怎麽迴事,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腳已經和自己的腿分離,就在他們各跨出一步的那一刻。
有些分離可以重聚,有些分離不能。
還是所有的分離都無法真正重聚,都無法再迴到分離之前的樣子?
兩隻斷了的腳平穩地踏在第四級階梯上,跌倒的書生和劍客朝著鄭儼擲出了各自的兵器,一旦兵器離手,他們已是必死無疑。
擲出的吳鉤和劍都被擊飛,三兩步的距離有時就是如此遙遠,如此令人絕望。
庭院中的四百多個人依舊冷漠地看著殿前的對決,初新恨不得給路過的所有人都扇一巴掌。血腥味飄到了他的鼻子裏,他知道自己已經快趕到殿前了,他隻希望餘下五個人出手能慢一些,他已經察覺到了令他不安的東西。
接下去動手的是最左側戴鬥笠的人,與他同時行動的是右邊一個穿灰黃色麻布衣服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鄭儼,而是鄭儼跟前的兩個黑衣劍客,牽製住此二人,剩下三人才有機會刺殺鄭儼。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鬥惡除暴是星盟不變的宗旨,是星盟全力以赴的目標。
星盟成員的信仰堅定,擁有堅定信仰的人總是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書生伸出了手,抓住了左側黑衣人的腳,他希望這能讓黑衣人產生片刻的猶豫。
他已忘記自己的腿還在淌血。
隨即,他的手與手腕也同他的胳膊分離了。
可他卻很滿意,因為他伸出手的目的已經達到,黑衣人斬下一劍,便是在他身上浪費了一劍的時間和一劍的氣力。
他要幫他的同伴做最後一點事情。
後人很少提及鄭府發生的這場血戰,因為這場戰鬥的結果是強權暴力戰勝了正義,這場戰鬥也暴露了人性的許多醜惡麵,但偶爾還會有人憑吊這個頭戴綸巾的書生,還有那柄吳鉤。
高大健壯的絡腮胡已趁著同伴牽製住黑衣劍客的機會快步上階,隻要他走上前,他的兩個同伴一定會跟來,他們三人出手,鄭儼必死無疑。
他是六鎮起義的幸存者,一場被殘酷鎮壓的叛亂裏,唯一神智偶爾清醒的幸存者。
他的家人都已經餓死,在饑荒和暴亂中,他吃了四個人。
一個是欺壓流民的兵士,一個是行將就木的老者,一個是懷胎七月的孕婦,還有一個就是孕婦肚子裏的孩子。
人總得活著,可一旦活著就要舍棄良知和人性,你又會怎麽選?
洛陽繁華如舊,仿佛千百年來不曾變過,隻要洛陽有一天的繁華,北魏王族就擁有一天的盛世。繁華總能掩蓋一切,掩蓋危機,掩蓋叛亂,掩蓋貧窮,掩蓋醜惡。
北魏的大權交付給了一個鼠目寸光的女人,隻要成為這個女人的麵首,旁人奮鬥一生不得的東西,頃刻間他就全部擁有了。
這算不算一種不公平?
江湖本就是不公平的,人生本就是不公平的。
他現在要用他的拳頭,用他的短刀,執行他的公平。
穿灰黃色麻布衣服的人落敗了,落敗對於他們而言隻有一種結果。
死亡就是結果。
但他死死地抓著黑衣劍客刺入他腹中的劍,他隻是不明白,自己的刀也砍在黑衣劍客的手臂上,為什麽黑衣劍客卻好像什麽事也沒有。
世上真的有不怕疼痛的人嗎?
絡腮胡登上了最後一級階梯,他已確確實實地站在了鄭儼麵前,他的右拳已經出手,鄭儼用雙掌抵擋,但這一拳勢沉,還裹挾著另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鄭儼被擊打得往後滑了些許距離。
一擊得手,絡腮胡看到了希望,這麽多同伴的犧牲,終於給了他殺掉鄭儼的機會。
可他忽然感覺到,有兩樣堅硬冰冷的東西紮進了自己的體內,充滿力量的四肢在那一刻變得軟弱,變得疲倦。
初新已奔跑跳躍得要發瘋。
他在僧人倒下時就發現,緊挨著絡腮胡的兩個人各往後挪動了一步,起初他隻是懷疑,可很快這種懷疑得到了驗證。
絡腮胡的背上,插著兩柄鋼刀,正是緊挨著絡腮胡的兩個人下的手,看起來衣著最普通,最不引人注目的兩個人,正適合作為鄭儼最後的殺招。
絡腮胡跪倒在地,連粗氣也不敢喘,他怕大口喘氣會加速自己生命的流逝,他唯一敢用力的部位是他的眼睛,圓睜著,試圖將盡可能多的東西攝入視野,試圖去理解身後發生的事情——同伴的背叛。
人為什麽會背叛?
是對方開出的條件太過豐厚嗎?
是因為信仰不夠堅定嗎?
是遭受到了不可迴絕的威脅嗎?
鄭儼湊到了他麵前,絡腮胡想伸手扼住鄭儼的咽喉,雙臂卻怎麽樣也抬不起來。
鄭儼用右掌拍了拍絡腮胡的左臉,壓低聲音道:“我根本不是鄭儼,下次殺人,找準點兒。”他的手掌還有些酸麻,但他知道,他的任務已經順利完成了。
絡腮胡的聲音不知從何處發出,他殘存的氣息已不容他說出完整的話:“你……”
他本來還擁有支持自己的力量,可在聽完這句話之後,他卻隻想早些死去。所有的刺殺,所有的犧牲,因為鄭儼對他說的這一句話失去了意義。
鄭儼冷笑著。
初新終於來到了殿前,登上了階梯。
右側的黑衣劍客已挺劍刺向了絡腮胡。
初新拔劍,拔出了他的青銅劍“七月”,可他沒有用劍刺向黑衣劍客,而是用劍鞘迎上了黑衣劍客的長劍。
低啞的金屬碰撞聲裏,黑衣人的長劍收入了初新的劍鞘之中,青銅劍劍鞘並不長,有一截劍身露在外麵,迸射著寒光。
“饒他一命。”初新緩緩把劍架在黑衣人的脖子上,用不似哀求的口氣哀求道。
“你在求我?”黑衣人瞥了一眼劍鋒,淡淡地說道,淡得就好像生死與他無關,麵前的屠殺與他無關。
初新愣住了。
他該求誰呢?他又能救誰呢?哀求真的有用嗎?
背後傳來一聲悶哼,絡腮胡的悶哼。初新感覺得到,身後有冰冷的劍氣,來自另一個黑衣劍客的劍氣。
初新明白,戴鬥笠的人隻能撐到此刻,絡腮胡的生命也隨著黑衣人的這一劍終結。
他慢慢地把劍鞘從長劍上取下,又慢慢地把“七月”放迴劍鞘之中,他看著殿前的四百多人,就好像看著四百多處土墳,沒有生氣,冰冷漠然。
鄭儼突然用譏誚的語氣問道:“你也是來殺我的嗎?”
初新沒有迴頭,隻是歎了口氣道:“我不是來殺人的,我是來救人的。”
鄭儼笑得彎下了腰,一彎腰就嗅到了更濃烈的血腥味。
初新知道鄭儼在笑什麽,可他卻笑不出來。
血腥味讓他反胃,讓他作嘔。
他想離開鄭府,找個空氣不那麽汙濁的地方。
想殺人的卻被殺,想救人的卻一個都沒救成,多麽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