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四,大家按照學校的安排,上午早早就坐在了教室,一邊看書學習一邊等待副校長來作報告。
到了九點鍾的時候,學校管教學的領導陪著一位個頭不高、六十多歲的老人走進了教室。大家站起來鼓掌歡迎後,副校長就示意大家坐下來。
他用湖南口音的普通話,和大家隨意的聊了幾句學習的情況後,就開始做主題講話。他講話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前幾天關興他們學習的那篇文章的觀點為線條,充分展開聯係現在我們理論界需要澄清的一些問題。
比如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時期的兩類矛盾問題,為什麽要給右派摘帽、給地主富農摘帽?
為什麽要把顛倒了的幹部路線糾正過來?
為什麽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要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為什麽要恢複高考、要尊師重教?
為什麽要結束知青上山下鄉的政策?
副校長的報告講了一整個上午,教室內一直處在肅靜緊張而又思維活躍的狀態,中途隻是休息了一會兒。每一個聽報告的人都在不停地記著、想著,生怕有哪一點點沒有聽清楚。
報告結束後,學校領導陪著副校長走出去了,理論老師又布置了接連幾天的學習討論。大家到食堂吃飯誰也沒有說話,因為大家都在心裏細細的迴味著剛才副校長的報告。
迴到宿舍本來是午休的時間,幾個人就不自覺地說到了上午的報告上了。
老趙說:“這位副校長是我們湖南的,據說很有理論水平。從他的報告中你們感到了什麽嗎?”
關興說:“我好像覺得以前有很多說法和做法都有不合適的地方。”
安徽的學員胡為民說:“我們那邊聽說有的地方在試點,要把農田分給個人種。”
關興就問:“那樣有什麽不同和好處呢?”
胡為民說:“不同的就是,分給你的田必須要完成生產隊按田畝分攤的公糧水費,生產隊再不需要給你分口糧了,各家負責自己的生產和生活。”
老趙說:“好處是肯定有的,我那邊以前也做過,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
胡為民說:“你們有沒有看過,2月3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那上麵就報道了安徽省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經驗。”
關興聽胡為民說的話,好像天方夜譚一樣。他一直以來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鬆河縣的經濟發展上,雖然也經常看報紙,但是卻從來沒有把眼光放在全國或者其他各省的關注點上。旁邊那個江西的學員很少說話,但是聽了胡為民的話就在旁邊補充說:“我們那邊也在學著你們安徽搞呐。”
第二天就是學習討論,首先老師要求學員談對那篇文章的理解。大家經過反複的閱讀理解,對於文中提出的觀點是完全接受了。
接著老師就要求學員運用這些觀點,用自己熟悉的中國革命的事例來證明這些觀點。其實,這就是相當於中小學那種練習的方式,用掌握了知識來聯係同類的例證加以證明。
最後老師要求學員再進一步聯係自己工作中事例,來說明文中的主要觀點。
有了這三步討論和訓練,學員們就很自然地把學習的理論與革命曆史和現實工作結合起來了,這其實也就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訓練、提升。
晚上,關興就到接待處找電話,把這幾天學習的內容大致向關老師做了匯報。關老師一邊聽關興的電話,一邊好像還在做記錄。
關興說完以後,關老師就說:“我明天就把你說的這些內容向省裏匯報,至於我們省裏怎樣安排學習,你等我的通知。”關興從關老師的話語中也感到了他對這事的高度重視。
到了下周,理論老師就告訴關興他們,上次黨校《理論動態》的那篇文章已經被《光明日報》轉載了,而且新華社當天就轉發了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也同時轉載。
老師就明確地說:“希望各位學員,在學習期間要把我們在這裏學習的情況及時向自己的學校領導匯報,如果領導需要你們抽空迴去匯報的話,我們也會批準你們請假的。”
果然不錯,晚上關興再給關老師打電話的時候,關老師就提出來說:“上次你說的事情我向省領導做了匯報,省領導有個想法,就是請你抽時間迴來,給廳局級以上的幹部做個簡要的發言,讓大家都有一個思想準備和認識。”
關興說:“今天我們的理論老師也說過,如果哪個省裏要求學員迴去匯報,黨校可以批準幾天臨時假。”
關老師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你現在就把副校長的講話記錄整理一下,這周五就請假迴來吧,連同周日大概一周時間往返可以吧?”
關興想了想說:“可以的,如果省裏確定要我迴去向廳局級領導匯報的話,那就在下周一吧,您說行不行?”關老師同意了關興的建議。
關興接著又把電話打到家裏,這個時候亮亮已經睡了,胡理芬正準備睡覺,聽到關興說這個周末要迴武漢,心裏就有些激動了。她就說:“我得要明天向局裏請假,後天就帶亮亮一起到武漢來。”
關興把這一切聯係好後,第二天就寫了個請假條交給管班的老師,待手續辦好了,他就到街上去買了一些北京的點心作為折實,準備給關老師和家裏的姆媽。
從家裏來北京上學,不知不覺就有了一個多月了。關興好像是一個從中學到大學,再升入到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生。他現在整天想的就是讀書學習,好像自己什麽知識也沒有,什麽本事都沒有,什麽東西都缺乏。他把老師推薦閱讀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借了一些放在床頭,隻要一迴到宿舍就坐在床頭櫃的桌子前,邊看邊做筆記。
老趙說:“這些書你是看不完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再讀多少書,用的時候是不夠的。所以,最好是讀那些急需的,與實際生活和工作結合最密切的。”
關興聽了覺得老趙說的有點道理,但是心想自己在那麽偏遠的縣級城市到用的時候去那裏找呢?還是現在能讀多少就讀多少吧。
到了九點鍾的時候,學校管教學的領導陪著一位個頭不高、六十多歲的老人走進了教室。大家站起來鼓掌歡迎後,副校長就示意大家坐下來。
他用湖南口音的普通話,和大家隨意的聊了幾句學習的情況後,就開始做主題講話。他講話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前幾天關興他們學習的那篇文章的觀點為線條,充分展開聯係現在我們理論界需要澄清的一些問題。
比如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時期的兩類矛盾問題,為什麽要給右派摘帽、給地主富農摘帽?
為什麽要把顛倒了的幹部路線糾正過來?
為什麽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要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為什麽要恢複高考、要尊師重教?
為什麽要結束知青上山下鄉的政策?
副校長的報告講了一整個上午,教室內一直處在肅靜緊張而又思維活躍的狀態,中途隻是休息了一會兒。每一個聽報告的人都在不停地記著、想著,生怕有哪一點點沒有聽清楚。
報告結束後,學校領導陪著副校長走出去了,理論老師又布置了接連幾天的學習討論。大家到食堂吃飯誰也沒有說話,因為大家都在心裏細細的迴味著剛才副校長的報告。
迴到宿舍本來是午休的時間,幾個人就不自覺地說到了上午的報告上了。
老趙說:“這位副校長是我們湖南的,據說很有理論水平。從他的報告中你們感到了什麽嗎?”
關興說:“我好像覺得以前有很多說法和做法都有不合適的地方。”
安徽的學員胡為民說:“我們那邊聽說有的地方在試點,要把農田分給個人種。”
關興就問:“那樣有什麽不同和好處呢?”
胡為民說:“不同的就是,分給你的田必須要完成生產隊按田畝分攤的公糧水費,生產隊再不需要給你分口糧了,各家負責自己的生產和生活。”
老趙說:“好處是肯定有的,我那邊以前也做過,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
胡為民說:“你們有沒有看過,2月3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那上麵就報道了安徽省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經驗。”
關興聽胡為民說的話,好像天方夜譚一樣。他一直以來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鬆河縣的經濟發展上,雖然也經常看報紙,但是卻從來沒有把眼光放在全國或者其他各省的關注點上。旁邊那個江西的學員很少說話,但是聽了胡為民的話就在旁邊補充說:“我們那邊也在學著你們安徽搞呐。”
第二天就是學習討論,首先老師要求學員談對那篇文章的理解。大家經過反複的閱讀理解,對於文中提出的觀點是完全接受了。
接著老師就要求學員運用這些觀點,用自己熟悉的中國革命的事例來證明這些觀點。其實,這就是相當於中小學那種練習的方式,用掌握了知識來聯係同類的例證加以證明。
最後老師要求學員再進一步聯係自己工作中事例,來說明文中的主要觀點。
有了這三步討論和訓練,學員們就很自然地把學習的理論與革命曆史和現實工作結合起來了,這其實也就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訓練、提升。
晚上,關興就到接待處找電話,把這幾天學習的內容大致向關老師做了匯報。關老師一邊聽關興的電話,一邊好像還在做記錄。
關興說完以後,關老師就說:“我明天就把你說的這些內容向省裏匯報,至於我們省裏怎樣安排學習,你等我的通知。”關興從關老師的話語中也感到了他對這事的高度重視。
到了下周,理論老師就告訴關興他們,上次黨校《理論動態》的那篇文章已經被《光明日報》轉載了,而且新華社當天就轉發了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也同時轉載。
老師就明確地說:“希望各位學員,在學習期間要把我們在這裏學習的情況及時向自己的學校領導匯報,如果領導需要你們抽空迴去匯報的話,我們也會批準你們請假的。”
果然不錯,晚上關興再給關老師打電話的時候,關老師就提出來說:“上次你說的事情我向省領導做了匯報,省領導有個想法,就是請你抽時間迴來,給廳局級以上的幹部做個簡要的發言,讓大家都有一個思想準備和認識。”
關興說:“今天我們的理論老師也說過,如果哪個省裏要求學員迴去匯報,黨校可以批準幾天臨時假。”
關老師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你現在就把副校長的講話記錄整理一下,這周五就請假迴來吧,連同周日大概一周時間往返可以吧?”
關興想了想說:“可以的,如果省裏確定要我迴去向廳局級領導匯報的話,那就在下周一吧,您說行不行?”關老師同意了關興的建議。
關興接著又把電話打到家裏,這個時候亮亮已經睡了,胡理芬正準備睡覺,聽到關興說這個周末要迴武漢,心裏就有些激動了。她就說:“我得要明天向局裏請假,後天就帶亮亮一起到武漢來。”
關興把這一切聯係好後,第二天就寫了個請假條交給管班的老師,待手續辦好了,他就到街上去買了一些北京的點心作為折實,準備給關老師和家裏的姆媽。
從家裏來北京上學,不知不覺就有了一個多月了。關興好像是一個從中學到大學,再升入到更高一級學校的學生。他現在整天想的就是讀書學習,好像自己什麽知識也沒有,什麽本事都沒有,什麽東西都缺乏。他把老師推薦閱讀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借了一些放在床頭,隻要一迴到宿舍就坐在床頭櫃的桌子前,邊看邊做筆記。
老趙說:“這些書你是看不完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再讀多少書,用的時候是不夠的。所以,最好是讀那些急需的,與實際生活和工作結合最密切的。”
關興聽了覺得老趙說的有點道理,但是心想自己在那麽偏遠的縣級城市到用的時候去那裏找呢?還是現在能讀多少就讀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