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牛湖離前進大隊有十多裏遠,因為大家沒有什麽交通工具,散會了就隻能靠兩條腿步行了。關興他們去的時候,因為要運送界牌等標誌樁和丈量田畝的工具,就請朱家鋪的手扶拖拉機,現在迴去的時候當然就會快一些。但是一台手扶拖拉機拖箱並不大,而且很顛簸,就不能坐很多人,就隻能拖上大隊會計和關興,再加上朱家鋪的隊長長庚,如果再加人的話就不合適了。


    關興他們到大隊部的時候,就是吃晚飯的時候,長鎖書記還在大隊部等他們。聽到手扶拖拉機的響聲,長鎖書記知道是關興他們迴來了。就走出大隊部來迎接他們,隻見關興他們滿頭滿臉都是灰塵,簡直不認識誰是誰了。


    長鎖書記說:“真是辛苦了,這一段時間沒有下雨,路上可想而知是漫天灰塵的。”


    大隊會計下了車來,就把渾身的灰塵拍了拍,說:“隻要能把分湖田的事情落實好,吃點灰塵沒有什麽事呐。”說完就進食堂找水洗去了。


    關興卻不以為然,隻是脫下上衣,把身上的灰塵撣了撣,就隨著長鎖書記進了大隊部會議室。喝了口水,就掏出本子向長鎖書記匯報今天的情況。長鎖書記說:“不急,你先歇歇吧,等會兒再說。”


    關興說:“都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了,你還在這裏等我們,看得出來你心裏還是很著急、擔心的啊。”


    長鎖書記看了看關興,心裏想這娃兒心裏就是靈通,這麽大的事情,他就知道為頭的人一點也不比出去辦事的人心裏消停的。


    關興大致先說了分湖田的過程,再詳細說:“我們分完湖田,就到永久大隊的食堂裏去吃飯,這是我去的時候就與大隊的李支書聯係好了的。在吃飯的時候,我就有意地提示生產隊長,要他們邊吃邊想想,有哪些事情需要提出來我們大家討論的。”


    “結果大家的議論出乎了我的想象,歸結起來有這樣幾點:一是如果遇到了拐年成怎麽辦?上麵能不能給我們減免一些公糧;二是現在已經過了下中稻秧的時節,如果本地的中稻秧苗插完了,湖田沒有秧苗插怎麽辦?如果種別的作物上麵會不會怪罪我們?三是生產隊有不有自主選擇種植作物的自由?”


    “後來到了圩堤上,看了去年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時搭建的棚子不在了,我又提醒大家怎麽樣安排種田和搭建茅草棚子,結果就有人提出了問題:這樣跑很遠種湖田究竟能種多少年?他們認為,如果就是一把兩年的話,就不需要搭建了。最後,還是大隊會計說,要求搭建永久性的棚子,這樣才能保證專門來管理的能安身,讓來幹活路的人有落腳的地方。這就是今天的大致情況,你看還有沒有沒有想到、沒有做到的地方,如果還需要開會或是文字書麵要求的話,我們就要抓緊辦了。”


    長鎖書記一邊聽一邊記,一邊想問題,就說:“你們這件事做得很好,生產隊長們提出的問題也是很實際的,現在說出來對我們開墾湖田有好處,那就按照這個辦法先落實吧,至於以後有什麽新情況,我們再按照實際情況處理,你說好不好?”


    關興聽了迴答說:“好呢,那就這樣,我們就迴家去吃晚飯了。”正準備走,關興又忽然想起來了,說:“你最好是與公社農技站的技術員聯係一下,問問他們對於我們開墾、種植湖田有什麽技術指導。”


    長鎖書記說:“這事我早就聯係過了,他們說就近一期《荊州植保》的小報上麵,專門有一個版麵說了這事,要我們把這一期報紙找出來,結合我們的實際製定一個農技指導意見,再用油印的方式發到生產隊去,要多印一些。”


    關興說:“這個辦法很好,那我明天來了就做這個事。”說完就向家裏走去。


    迴到家裏,關興的姆媽早已經把晚飯做好了,坐在堂屋裏等著關興迴來。關興進屋就問:“姆媽,你怎麽知道我要迴來吃晚飯的?”


    他的姆媽翠英說:“我怎麽不知道呢,我們隊裏的長庚坐手扶拖拉機早就迴來了,我想你也會很快到家的。”說完,翠英就進灶屋去把飯菜端上來了。


    關興安置好了桌椅,就坐下來吃飯。他的姆媽翠英就問:“去分湖田順不順利?”


    關興就迴答說:“還是很順利的,因為我們也學習了區裏、公社給我們分田的辦法,先天在大隊就把界牌樁做好了,隻要把田畝數量好後,就當場打上界樁,界樁上都寫好各生產隊的號碼,不擔心以後會搞出混亂的。”


    他的姆媽又問:“那要求幾時動工耕田呢?”


    “這個時間由各隊自己安排,反正上麵限定的期限是不超過芒種節氣。大家都知道:過了芒種下種,就會顆粒無收。”關興迴答說。


    翠英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就說:“大隊明天就去縣裏買磨豆漿的機器,還要我挑選幾個人組成打豆腐的小組,你說這事怎麽辦才好?”


    關興想了想說:“這個事看起來不大,其實還不是個小事呐。您以前給各家打豆腐的時候,我們還小,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現在要想幾個人每天打豆腐賣給別人,那就得要講究質量了。”


    翠英聽了就沒有做聲,心想,我以前如果打不好豆腐,人家還會找我嗎?至於現在每天大很多豆腐,當然心裏也沒有多少底。


    關興看他的姆媽沒有說話,就接著說:“我剛才說的,不是懷疑您能不能打好豆腐。我是說,每天打的豆腐多了,就要保證每塊豆腐都能賣出去,不然的話就成了廢品,如果是賣不出去,又不能保存到第二天賣,所以,我想到的是:一個是質量,二個是賣的地方,三個是在家裏製作、出去叫賣和記賬管錢的人要牢靠。”


    翠英聽了點頭說:“你講的這些我也每天都在想呐。”


    後麵母子倆再也沒有繼續說這話了,還沒吃完關和就迴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民公社三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伍仁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伍仁義並收藏人民公社三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