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農技員再來看了朱家鋪村婦女插秧的事情,既高興有還很驚奇。因為前幾天他很擔心的問題解決了,而且還弄出了個在水田裏牽繩子量出秧苗的行壟,再插上秧,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都是很耐看的了。難怪上麵要搞合理密植,要搞科學種田?真還不隻是書本上說的那點事呐。
農技員迴去後又向公社匯報了朱家鋪插秧的情況,特別是引起了陳光明同誌的注意,當時就說要農技員與他一起到朱家鋪看看。
陳光明同誌和農技員來的時候,正是朱家鋪的人吃了中飯下地幹活的時候。他就直接由農技員領著到了插秧的田塊,長鎖和文迎都不在。翠英正忙著插秧,就在轉身拿秧的時候,看見有人在田埂上指指點點,過細一看又不像長鎖和文迎,她就再多看了一眼。農技員她是很熟悉的,再看農技員旁邊的那個人,好像是以前在她家裏住過的陳光明同誌。心裏想:怎麽迴事?農技員怎麽和陳光明同誌一起來了?是不是又出了什麽麻煩事?
想到這裏,翠英連忙對身邊的小組長說:“田埂上的人好像是陳光明同誌和農技員,你插完了你的秧壟接著把我的這壟插完吧,我得要上去看看。”
翠英說完,放下手裏的秧苗,就在水田裏洗了洗手,在身上擦了擦拔腿就向田埂走去。陳光明同誌早就看見翠英走過來了,就向她揚揚手,大聲說:“翠英同誌,你好啊。”
旁邊的農技員就有些奇怪地問:“陳主任您怎麽認識朱家鋪的婦女隊長翠英呢?”
這時翠英已經走到了田埂邊,就迴答農技員的話說:“李技術員,您還不知道吧,去年陳光明同誌做工作組的時候,就住在我家裏呐,那可比您認識我還要早哦。”
李技術員哈哈大笑,說:“怪不得陳光明同誌聽了我的匯報,就急著要來朱家鋪看看的,原來是這樣。說明陳主任是對朱家鋪有感情了!”
陳光明同誌也附和著大笑說:“是的,是的!就是對朱家鋪有感情了。”
翠英走上田埂,就按照陳光明同誌的要求,帶著他們倆到其他幾個插秧小組去看。陳光明同誌就問:“同樣是插秧,為什麽要把人分成幾個不同的田塊插呢?大家在一起插不是更加熱火朝天嗎?”
翠英就一五一十地把開始試驗合理密植插秧,到現在的事情說給他聽,也是更加詳細地向李技術員和公社陳同誌匯報。
翠英說:“起先我們隻是在電影上看到了新聞簡報,究竟怎樣才算是合理密植地插秧,後來才聽李技術員給我講。到了我們自己下到水田裏插秧,才知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們對‘大把抓、三五插’就沒有弄明白,夜裏我在家問關興,他才說了他看新聞簡報的想法。李技術員第二天在現場,看我們插的秧壟不直溜,就說這樣會影響以後的打藥、除草和施肥,要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翠英見陳同誌和李技術員聽得很仔細,就更加詳細地說:“我就迴家問關興,有沒有辦法讓所有插秧的人都能把秧苗插出行壟來。關興就把他在《荊州植保》上看到的‘打行子’的方法告訴了我。我和長鎖隊長、文迎隊長一商量,就安排人搓了細麻繩,先由剛學插秧女娃兒們,在田裏牽繩子量出行壟,再沿著繩子插上秧苗,再分給插秧手去插,看起來就會成行成壟了。”
陳光明同誌急著問:“那你們為什麽要把人分成幾個小組插呢?”
翠英迴答說:“這事的起因還是李技術員那天在場指導引起的。”李技術員聽了就有些不明白了,說:“我隻是告訴你們怎樣插秧,沒有說要你們分小組插秧啊。”
翠英說:“您沒有忘記吧,那天插秧的時候,不是有個婦女在插秧的時候腿抽筋,坐在了水田的稀泥裏嗎?”
李技術員迴憶說:“是的,當時我也覺得很難受,好像是我在田埂上催你們,讓她著急腿抽筋了。”
翠英說:“因為那個女社員平時做事手腳就有點慢,剛開始又對‘大把抓’沒有學會,轉身拿秧的次數多了,她不就落下來了嗎?特別是被我們關了她的秧門,臉上過不去,一著急可能就想要解小手,最後就索性坐到了水田的稀泥裏。”
李技術員說:“當時不是你和長鎖把她攙到田埂上,幫她揉腿才好了嗎?”
“是的。”翠英迴答說,“後來我就和平常幾個很積極的女社員議論這個事,她們就說出了更多情況:有的手腳慢的,把想插快的人弄得也不能快了,怕別人起嫉妒心,反正記工是一樣多;還有的家裏娃兒多的,在田裏插秧,心裏卻在想家裏的事的。後來,有人就建議,是不是把插得快的和插得慢的分開,家裏娃兒多的再分一個組,那樣她們就可以根據她們的情況,由小組長帶領一起出工,一起收工。記工的時候,由記工員核算好插秧的壟數,多勞多得。”
李技術員邊聽邊評價說:“你們真是了不起,難怪陳光明同誌急著要來看的,你們朱家鋪真是了不起。為了搞好水稻的合理密植,想出了這麽多好辦法,真是值得公社、縣裏在廣播裏麵表揚了。”
陳光明同誌很鄭重地說:“這不隻是個口頭表揚的問題,而是我們公社要討論一個決定,推廣他們朱家鋪的經驗,讓我們整個青山公社都受到好處啊。”
李技術員馬上附和著說:“是這樣,是這樣。陳主任站在領導的角度,想到的是全公社的工作。”
翠英領著陳同誌和李技術員看完了幾個小組插秧的情況,就帶著他們往倉庫走去。路上遇到了正從耕田組那邊迴來的長鎖,長鎖像見到親人一樣,很激動地握著陳光明同誌的手,說:“自從縣裏開會聽了您的講話,迴來我們就沒有得閑的。如果是有時間的話,我還準備專門到公社去請您來幫我們指導指導的。”
陳光明同誌說:“我這不是來了嗎?要說農活,李技術員比我還拿手,他們才是真正的作指導呐。”
長鎖領著陳同誌和李技術員到倉庫會議室去了,翠英就說:“陳同誌今天一定要到她家去吃一頓飯,不然我的心裏打不過去。”說完就迴家準備做飯去了。
農技員迴去後又向公社匯報了朱家鋪插秧的情況,特別是引起了陳光明同誌的注意,當時就說要農技員與他一起到朱家鋪看看。
陳光明同誌和農技員來的時候,正是朱家鋪的人吃了中飯下地幹活的時候。他就直接由農技員領著到了插秧的田塊,長鎖和文迎都不在。翠英正忙著插秧,就在轉身拿秧的時候,看見有人在田埂上指指點點,過細一看又不像長鎖和文迎,她就再多看了一眼。農技員她是很熟悉的,再看農技員旁邊的那個人,好像是以前在她家裏住過的陳光明同誌。心裏想:怎麽迴事?農技員怎麽和陳光明同誌一起來了?是不是又出了什麽麻煩事?
想到這裏,翠英連忙對身邊的小組長說:“田埂上的人好像是陳光明同誌和農技員,你插完了你的秧壟接著把我的這壟插完吧,我得要上去看看。”
翠英說完,放下手裏的秧苗,就在水田裏洗了洗手,在身上擦了擦拔腿就向田埂走去。陳光明同誌早就看見翠英走過來了,就向她揚揚手,大聲說:“翠英同誌,你好啊。”
旁邊的農技員就有些奇怪地問:“陳主任您怎麽認識朱家鋪的婦女隊長翠英呢?”
這時翠英已經走到了田埂邊,就迴答農技員的話說:“李技術員,您還不知道吧,去年陳光明同誌做工作組的時候,就住在我家裏呐,那可比您認識我還要早哦。”
李技術員哈哈大笑,說:“怪不得陳光明同誌聽了我的匯報,就急著要來朱家鋪看看的,原來是這樣。說明陳主任是對朱家鋪有感情了!”
陳光明同誌也附和著大笑說:“是的,是的!就是對朱家鋪有感情了。”
翠英走上田埂,就按照陳光明同誌的要求,帶著他們倆到其他幾個插秧小組去看。陳光明同誌就問:“同樣是插秧,為什麽要把人分成幾個不同的田塊插呢?大家在一起插不是更加熱火朝天嗎?”
翠英就一五一十地把開始試驗合理密植插秧,到現在的事情說給他聽,也是更加詳細地向李技術員和公社陳同誌匯報。
翠英說:“起先我們隻是在電影上看到了新聞簡報,究竟怎樣才算是合理密植地插秧,後來才聽李技術員給我講。到了我們自己下到水田裏插秧,才知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首先我們對‘大把抓、三五插’就沒有弄明白,夜裏我在家問關興,他才說了他看新聞簡報的想法。李技術員第二天在現場,看我們插的秧壟不直溜,就說這樣會影響以後的打藥、除草和施肥,要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翠英見陳同誌和李技術員聽得很仔細,就更加詳細地說:“我就迴家問關興,有沒有辦法讓所有插秧的人都能把秧苗插出行壟來。關興就把他在《荊州植保》上看到的‘打行子’的方法告訴了我。我和長鎖隊長、文迎隊長一商量,就安排人搓了細麻繩,先由剛學插秧女娃兒們,在田裏牽繩子量出行壟,再沿著繩子插上秧苗,再分給插秧手去插,看起來就會成行成壟了。”
陳光明同誌急著問:“那你們為什麽要把人分成幾個小組插呢?”
翠英迴答說:“這事的起因還是李技術員那天在場指導引起的。”李技術員聽了就有些不明白了,說:“我隻是告訴你們怎樣插秧,沒有說要你們分小組插秧啊。”
翠英說:“您沒有忘記吧,那天插秧的時候,不是有個婦女在插秧的時候腿抽筋,坐在了水田的稀泥裏嗎?”
李技術員迴憶說:“是的,當時我也覺得很難受,好像是我在田埂上催你們,讓她著急腿抽筋了。”
翠英說:“因為那個女社員平時做事手腳就有點慢,剛開始又對‘大把抓’沒有學會,轉身拿秧的次數多了,她不就落下來了嗎?特別是被我們關了她的秧門,臉上過不去,一著急可能就想要解小手,最後就索性坐到了水田的稀泥裏。”
李技術員說:“當時不是你和長鎖把她攙到田埂上,幫她揉腿才好了嗎?”
“是的。”翠英迴答說,“後來我就和平常幾個很積極的女社員議論這個事,她們就說出了更多情況:有的手腳慢的,把想插快的人弄得也不能快了,怕別人起嫉妒心,反正記工是一樣多;還有的家裏娃兒多的,在田裏插秧,心裏卻在想家裏的事的。後來,有人就建議,是不是把插得快的和插得慢的分開,家裏娃兒多的再分一個組,那樣她們就可以根據她們的情況,由小組長帶領一起出工,一起收工。記工的時候,由記工員核算好插秧的壟數,多勞多得。”
李技術員邊聽邊評價說:“你們真是了不起,難怪陳光明同誌急著要來看的,你們朱家鋪真是了不起。為了搞好水稻的合理密植,想出了這麽多好辦法,真是值得公社、縣裏在廣播裏麵表揚了。”
陳光明同誌很鄭重地說:“這不隻是個口頭表揚的問題,而是我們公社要討論一個決定,推廣他們朱家鋪的經驗,讓我們整個青山公社都受到好處啊。”
李技術員馬上附和著說:“是這樣,是這樣。陳主任站在領導的角度,想到的是全公社的工作。”
翠英領著陳同誌和李技術員看完了幾個小組插秧的情況,就帶著他們往倉庫走去。路上遇到了正從耕田組那邊迴來的長鎖,長鎖像見到親人一樣,很激動地握著陳光明同誌的手,說:“自從縣裏開會聽了您的講話,迴來我們就沒有得閑的。如果是有時間的話,我還準備專門到公社去請您來幫我們指導指導的。”
陳光明同誌說:“我這不是來了嗎?要說農活,李技術員比我還拿手,他們才是真正的作指導呐。”
長鎖領著陳同誌和李技術員到倉庫會議室去了,翠英就說:“陳同誌今天一定要到她家去吃一頓飯,不然我的心裏打不過去。”說完就迴家準備做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