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支書離開後,長鎖就和文迎在會議室裏商議,隊裏破四舊的問題。文迎說:“我們朱家鋪在破四舊方麵,其他的問題都不重要,最要命的就一個是土地廟,一個是祠堂。”長鎖聽了就很難受,因為這兩樁事就好像朱家鋪的命根子,哪個敢觸犯它呢?
文迎說:“趁天還沒黑,支書估計也快要迴來了,我們倆還是去支書家裏坐坐,聽聽他的看法。”長鎖一想也是這個辦法,就和文迎收了門,往支書家裏去。
到支書家裏時,支書文高還沒有迴來。文迎就和他的婆娘說著閑話,等支書迴來。支書的婆娘叫徐昌鳳,是鎮上的雜貨鋪老徐家的姑娘。梅廠鎮的人大多都姓徐,所以祠堂和祖墳都是很完全的。她也是因為聽了破四舊的政策以後,就對文迎和長鎖說:“我們朱家鋪這兩大樁是要想辦法的,等娃兒他爹迴來了看怎麽說。”
文迎說:“我們就是為這事來的,不與支書商量不好做決議。”長鎖接著說:“像我們朱家鋪這事還是簡單些,像鎮上徐家人眾事多,要想破四舊就還要困難了。”
“是啊,梅廠鎮破四舊沒有公社的幹部掌握,哪個也沒有辦法的。”支書的婆娘說。
正說著,支書迴來了。看到文迎和長鎖都在他家裏,就問:“你們兩個怎麽這麽齊整地在我家裏聊閑白?”文迎就笑嗬嗬地說:“看您沒有迴來,我們要來保護嫂子的安全呐。”
支書說:“剛才聽了團支書小王匯報,說朱家鋪對文園和文清的批評會開得很好。”長鎖說:“正是因為會開的好,團支書又給我們布置了新的任務,要我們想想下一步村裏破四舊怎麽辦呐。”
支書好像感覺到了什麽,但是沒有說出來。文迎就說:“我和長鎖兩個覺得我們隊裏要破的事情差不多了,專門來請您幫我們提提醒,看還有哪些我們沒有想到的。”
長鎖聽文迎的話,就知道文迎是在看支書對朱家鋪破四舊的態度,如果支書不強調說該怎麽破,隊裏幹部也就來個通常的辦法——硬的拖鍬過,軟的挖一鍬。
支書坐下來端起婆娘篩的茶喝了一口,說:“朱家鋪的破四舊才開了個頭,好多事你們是沒有想到,還是跟我打馬虎眼哦?”
長鎖說:“我們確實沒有想到,怎麽敢打馬虎眼呢!”
支書就認真地說:“朱家鋪的土地廟在那麽顯眼的地方,哪個看不見呢?還有,朱家鋪的朱姓都有上百年了,這個祠堂還能瞞得過誰呢?你們今兒個來是不是想考考我哦!”
文迎一看支書說到了症結上,就很懇切地說:“我和長鎖夜裏來,等您迴家,就是要找您討個主意,看怎樣把這兩樁事辦了。”
支書說:“你們倆想到了這事,說明你們還是真正認清了形勢。你們知不知道,公社通知後天,各大隊要選派得力的基幹民兵到鎮上集合,你們知道幹什麽嗎?要把徐家祖墳的石牌全部破了。”
支書的婆娘在旁邊聽了,就是一驚,說:“徐家祖墳也算是四舊嗎?那些石牌立了好多年了,都是徐家的祖宗埋在那裏的啊!”支書看了看自己婆娘,說:“你別要大驚小怪的,你們徐家在梅廠鎮這一塊也算是封建勢力的根子了,就連土改時被槍決的徐家的劣紳都葬在那裏呐,你說要不要破?如果這裏不破的話,那縣裏如果是來搞檢查,誰個能負得了這個責任?”
這時支書的婆娘就開始流眼淚了,因為他的祖上婆婆、老爹都埋在那裏,要是基幹民兵去了亂來的話,她不敢想象會是個什麽樣子。支書看在眼裏,就安慰她說:“你也不要太心焦了,估計也就是把徐家祖墳裏的墓碑清除掉,不可能把那些墳墓平了。如果要平墳,那就讓後人良心上打不過去了。古人都不準毀墳滅屍,還何況新社會、共產黨呢!”
聽了支書說的這個消息,文迎就說:“您說我們朱家鋪的土地廟和祠堂怎麽破好呢?”
支書說:“我也是朱家鋪的人,也是朱姓家族的後代,要說破這兩樣東西確實是有難處。我想還是要發動群眾,先做好動員工作。”想了想接著說,“比如土地廟,有幾個朱家鋪的年輕人知道它的來曆呢?要發動群眾,就要請知道土地廟來曆的人,出來說說,是哪個建的土地廟,為什麽要建這個土地廟,這個土地廟對於我們朱姓的人有什麽好處?如果把這些事弄清楚了,我想群眾對破除土地廟也就沒有什麽阻攔了。”
文迎和長鎖哪裏想得這麽透徹呐,隻是覺得上麵說要破除就破除罷了。支書看到長鎖他們倆還不知道具體怎麽發動,就說:“你們去找找列文先生問問吧。”
聽了支書的話,文迎和長鎖好像才有了一點頭緒,站起來就告辭出來了。
文迎說:“我們不妨現在就去列文先生家裏去問問吧?”長鎖就說好。
一起來到列文先生家裏,時間已經有點遲了,一般農家有早睡早起的習慣,都認為點燈熬油是敗家的。但是列文先生看到文迎和長鎖兩人登門,知道肯定有什麽事情的,就打發家裏人睡了,自己就和他們兩人在堂屋裏坐了說話。
文迎就開門見山說:“列文先生,您是我們朱家鋪的老人,又懂文墨。現在上麵政策要求破四舊,您肯定是聽說過了。我們剛從支書那裏來,想聽聽您對我們朱家鋪怎麽破四舊的事說說。”
列文先生一聽心裏就有些抵觸,心想:你們不會是把我作為朱家鋪的四舊來破吧?因為列文先生心裏有冷病,他從解放前開始,就一直在朱家鋪開館教私塾,訓子弟,這是方圓幾十裏誰都知道的啊。
長鎖看到列文先生臉色不好,就意識到了這一層。就說:“您不要以為我們是來找您的麻煩的,我們主要是聽支書說,您對我們朱家鋪的土地廟很知情,就想聽聽您對破除土地廟的看法。”
列文先生聽長鎖這樣點明了說土地廟的事,才心裏安穩下來。
文迎說:“趁天還沒黑,支書估計也快要迴來了,我們倆還是去支書家裏坐坐,聽聽他的看法。”長鎖一想也是這個辦法,就和文迎收了門,往支書家裏去。
到支書家裏時,支書文高還沒有迴來。文迎就和他的婆娘說著閑話,等支書迴來。支書的婆娘叫徐昌鳳,是鎮上的雜貨鋪老徐家的姑娘。梅廠鎮的人大多都姓徐,所以祠堂和祖墳都是很完全的。她也是因為聽了破四舊的政策以後,就對文迎和長鎖說:“我們朱家鋪這兩大樁是要想辦法的,等娃兒他爹迴來了看怎麽說。”
文迎說:“我們就是為這事來的,不與支書商量不好做決議。”長鎖接著說:“像我們朱家鋪這事還是簡單些,像鎮上徐家人眾事多,要想破四舊就還要困難了。”
“是啊,梅廠鎮破四舊沒有公社的幹部掌握,哪個也沒有辦法的。”支書的婆娘說。
正說著,支書迴來了。看到文迎和長鎖都在他家裏,就問:“你們兩個怎麽這麽齊整地在我家裏聊閑白?”文迎就笑嗬嗬地說:“看您沒有迴來,我們要來保護嫂子的安全呐。”
支書說:“剛才聽了團支書小王匯報,說朱家鋪對文園和文清的批評會開得很好。”長鎖說:“正是因為會開的好,團支書又給我們布置了新的任務,要我們想想下一步村裏破四舊怎麽辦呐。”
支書好像感覺到了什麽,但是沒有說出來。文迎就說:“我和長鎖兩個覺得我們隊裏要破的事情差不多了,專門來請您幫我們提提醒,看還有哪些我們沒有想到的。”
長鎖聽文迎的話,就知道文迎是在看支書對朱家鋪破四舊的態度,如果支書不強調說該怎麽破,隊裏幹部也就來個通常的辦法——硬的拖鍬過,軟的挖一鍬。
支書坐下來端起婆娘篩的茶喝了一口,說:“朱家鋪的破四舊才開了個頭,好多事你們是沒有想到,還是跟我打馬虎眼哦?”
長鎖說:“我們確實沒有想到,怎麽敢打馬虎眼呢!”
支書就認真地說:“朱家鋪的土地廟在那麽顯眼的地方,哪個看不見呢?還有,朱家鋪的朱姓都有上百年了,這個祠堂還能瞞得過誰呢?你們今兒個來是不是想考考我哦!”
文迎一看支書說到了症結上,就很懇切地說:“我和長鎖夜裏來,等您迴家,就是要找您討個主意,看怎樣把這兩樁事辦了。”
支書說:“你們倆想到了這事,說明你們還是真正認清了形勢。你們知不知道,公社通知後天,各大隊要選派得力的基幹民兵到鎮上集合,你們知道幹什麽嗎?要把徐家祖墳的石牌全部破了。”
支書的婆娘在旁邊聽了,就是一驚,說:“徐家祖墳也算是四舊嗎?那些石牌立了好多年了,都是徐家的祖宗埋在那裏的啊!”支書看了看自己婆娘,說:“你別要大驚小怪的,你們徐家在梅廠鎮這一塊也算是封建勢力的根子了,就連土改時被槍決的徐家的劣紳都葬在那裏呐,你說要不要破?如果這裏不破的話,那縣裏如果是來搞檢查,誰個能負得了這個責任?”
這時支書的婆娘就開始流眼淚了,因為他的祖上婆婆、老爹都埋在那裏,要是基幹民兵去了亂來的話,她不敢想象會是個什麽樣子。支書看在眼裏,就安慰她說:“你也不要太心焦了,估計也就是把徐家祖墳裏的墓碑清除掉,不可能把那些墳墓平了。如果要平墳,那就讓後人良心上打不過去了。古人都不準毀墳滅屍,還何況新社會、共產黨呢!”
聽了支書說的這個消息,文迎就說:“您說我們朱家鋪的土地廟和祠堂怎麽破好呢?”
支書說:“我也是朱家鋪的人,也是朱姓家族的後代,要說破這兩樣東西確實是有難處。我想還是要發動群眾,先做好動員工作。”想了想接著說,“比如土地廟,有幾個朱家鋪的年輕人知道它的來曆呢?要發動群眾,就要請知道土地廟來曆的人,出來說說,是哪個建的土地廟,為什麽要建這個土地廟,這個土地廟對於我們朱姓的人有什麽好處?如果把這些事弄清楚了,我想群眾對破除土地廟也就沒有什麽阻攔了。”
文迎和長鎖哪裏想得這麽透徹呐,隻是覺得上麵說要破除就破除罷了。支書看到長鎖他們倆還不知道具體怎麽發動,就說:“你們去找找列文先生問問吧。”
聽了支書的話,文迎和長鎖好像才有了一點頭緒,站起來就告辭出來了。
文迎說:“我們不妨現在就去列文先生家裏去問問吧?”長鎖就說好。
一起來到列文先生家裏,時間已經有點遲了,一般農家有早睡早起的習慣,都認為點燈熬油是敗家的。但是列文先生看到文迎和長鎖兩人登門,知道肯定有什麽事情的,就打發家裏人睡了,自己就和他們兩人在堂屋裏坐了說話。
文迎就開門見山說:“列文先生,您是我們朱家鋪的老人,又懂文墨。現在上麵政策要求破四舊,您肯定是聽說過了。我們剛從支書那裏來,想聽聽您對我們朱家鋪怎麽破四舊的事說說。”
列文先生一聽心裏就有些抵觸,心想:你們不會是把我作為朱家鋪的四舊來破吧?因為列文先生心裏有冷病,他從解放前開始,就一直在朱家鋪開館教私塾,訓子弟,這是方圓幾十裏誰都知道的啊。
長鎖看到列文先生臉色不好,就意識到了這一層。就說:“您不要以為我們是來找您的麻煩的,我們主要是聽支書說,您對我們朱家鋪的土地廟很知情,就想聽聽您對破除土地廟的看法。”
列文先生聽長鎖這樣點明了說土地廟的事,才心裏安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