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天夜晚,翠英在家裏就對關和說:“明天清早姆媽要下地去捉田螺,我把你早晨吃的東西給你準備好了,熱在鍋底,你起來以後,就自己穿衣服洗臉,再找吃的,弄完了直接去學校,不要等姆媽迴來。我要天大亮,太陽老高了才去隊裏的倉庫交田螺。”
關和聽了答應說:“好。”又問姆媽,“您什麽時候出門,天黑您下地能看見捉田螺嗎?”
翠英說:“也不會很早的,就是東方發白,能看到地上了才能出門,在麥行裏才能看到田螺。”關和聽了才點頭放心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翠英把關和的吃食弄好了,才準備自己出門的事情。她找出了下雨天穿的蓑衣,戴的鬥笠,腰上係了一條撿棉花用的大包袱,左邊掛著一個有蓋的小竹簍,準備用來裝田螺;右邊掛上一個小緊口袋子,用來裝要補種的棉籽種,手上拿一把小鐵鏟。收拾停當,看看外麵天色已經微微看得見地麵了,就向分給自家的小麥地走去。
這裏屬於荊州的南邊,與湖南交界。有“金鬆南,銀青山”的說法,意思是鬆河縣如果像金子一樣的話,那麽青山公社所處的地方就像銀子一樣。由此可見朱家鋪是個土地肥美,出產豐富的地方。這裏以棉花和水稻作物為主,水稻主要是用來自給自足,棉花就是全部賣給國家,所以其他地方的人就把這裏的人戲稱為“棉花大鑫爺”,說明這裏因為出產棉花而富有,話裏就含有稱羨的意味了。確實也是這樣,每年光賣棉花所得的收入,就能讓各家各戶一年到頭不缺少錢用。這也就是為什麽長鎖和文迎對棉花苗被蟲害,感到震驚和害怕的原因,如果棉花減產,社員的收入就沒有保障了,到時候誰也負不了這個責任。
翠英分到小麥地在自家門前,總共有五壟麥行,一直到底,一行大概有三百多米遠,算麵積的話應該是近三畝地。她在心裏算計了一下,一天早晨捉一壟的田螺,也隻要三天早晨就能捉完,所以她的心裏就有了數。
當她扒開小麥稈彎腰走進去後,才看到田壟裏看得還不是很清楚。必須要彎腰蹲在溝壟裏才能看到有沒有田螺,春夏之際,也正是荒草長得旺盛的時候,在小麥稈邊上長著嫩綠的哦哦草(小圓葉的、很細嫩)、鋸齒草。她走了幾步就看到了有殼的田螺在嫩綠的草上,還沒有長殼的小牛蟲正在啃吃棉花苗。她便把這些田螺一個個抓進隨身掛的竹簍裏,遇到一窩棉花苗缺失了的,就用小鐵鏟把土刨鬆了,放進幾顆棉籽種。不大一會兒就走到了一段排水的田溝邊,她心裏清楚,這就是說明自己已經捉完了一壟地的一半了。看看太陽還隻剛剛顯在窗戶那麽高,麥行裏還不是很明亮。
翠英已經對麥行裏的田螺很熟悉了,後麵的半壟地就比先前快多了。等到太陽上到屋頂那麽高的時候,她已經把第二壟麥地都快捉完了,她不由欣喜地伸起腰來小歇了一會兒。
她隔壁的朱大姐就有些失誤,一個是她沒有想到小麥行裏有這麽大的露水,一進去就把她外麵的褲子打濕了;第二個是她把自己的田壟沒有記準,因為她的屋後住著的是文新家,在分田壟的時候,她家的田壟就向西邊挪了一個戶頭。她走進的是文新家的田壟,而且文新的婆娘因為在生娃的時候,腰腿落下了病根,就不能做彎腰的活路。文新下田的時間就比朱大姐遲。
朱大姐的褲子打濕了,腿子就覺得很不利索,就想在壟溝裏解個小手再說。這時剛好文新下地來捉蟲,就聽到前麵有什麽不大聲音——噓噓噓的響。他就生了疑,就趕忙輕輕地移到前麵去看。不看不打緊,一看就看到朱大姐小解時露出的白白的pigu。文新心裏就納悶了:這是我的田壟,我的婆娘在家裏沒有出來,是哪個在我的田壟裏小解呢?正在心生疑竇的時候,前麵的朱大姐弓起身,拉著身上的包袱一角擦下身,文新從她的身影看出了就是住在自家前麵的朱大姐。
文新本來和朱大姐是平輩,朱大姐的男人叫朱文亮,朱大姐本來不姓朱,因為她平時做事很粗糙、不講究,人家就用她丈夫的姓來稱唿她,其實就是暗含有她不很聰明的意思。文新平常喜歡與朱大姐開玩笑,朱大姐也把文新戲稱小叔子,所以文新就常常借用地方的俗語:叔兒嫂兒,像倆老兒(倆老兒就是倆夫妻的意思)來撩她,笑話說:我們就像倆老兒呐。朱大姐也不反駁他,而且感到更加親近了。
文新看到朱大姐的大白pigu撅著,天色又還沒有明亮,就悄悄地挪到她的後麵,伸出手來輕輕地摸她的pigu。朱大姐心裏一驚:誰在後麵我不知道呢!急轉身一看是文新,她就更加驚訝了:心說——你怎麽到我家裏分的田壟來了?你怎麽知道我在這裏小解?是不是一直暗中跟梢我了?
文新看朱大姐沒有什麽反應,就把手繼續往前摸。朱大姐就立馬立起身,用手推開文新的手,而且好像要大叫一樣。文新連忙止住她,不讓她出聲。小聲說:“你自己走到我的田壟裏來小解,還怪我嗎?現在天還沒有亮,你如果出聲的話,就讓旁邊小麥行裏的人聽到了。”
朱大姐這下更加著急了,怎麽辦呢?沒了主意。文新說:“叔兒嫂兒,就像倆老兒,我也就是摸了一下你,你也沒有吃虧。”說著就靠近她,說:“你如果認為吃了虧,你就摸摸我的吧,我們就扯平了。”
朱大姐顯然沒有這個想法,她想要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去到自家分的田壟上。朱大姐一時又想不起來自家田壟離這裏相隔幾壟,就央求文新說:“你不要說了,你摸了我就算了。你告訴我,我家分的田壟離這裏有幾壟。”
文新看她很著急的樣子,就說:“我家裏分的是七壟,你從這裏向左手數過去就是你家的。”
朱大姐聽了不敢怠慢,就彎著腰分開麥稈,悄悄地向她家分的田壟找去。
關和聽了答應說:“好。”又問姆媽,“您什麽時候出門,天黑您下地能看見捉田螺嗎?”
翠英說:“也不會很早的,就是東方發白,能看到地上了才能出門,在麥行裏才能看到田螺。”關和聽了才點頭放心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翠英把關和的吃食弄好了,才準備自己出門的事情。她找出了下雨天穿的蓑衣,戴的鬥笠,腰上係了一條撿棉花用的大包袱,左邊掛著一個有蓋的小竹簍,準備用來裝田螺;右邊掛上一個小緊口袋子,用來裝要補種的棉籽種,手上拿一把小鐵鏟。收拾停當,看看外麵天色已經微微看得見地麵了,就向分給自家的小麥地走去。
這裏屬於荊州的南邊,與湖南交界。有“金鬆南,銀青山”的說法,意思是鬆河縣如果像金子一樣的話,那麽青山公社所處的地方就像銀子一樣。由此可見朱家鋪是個土地肥美,出產豐富的地方。這裏以棉花和水稻作物為主,水稻主要是用來自給自足,棉花就是全部賣給國家,所以其他地方的人就把這裏的人戲稱為“棉花大鑫爺”,說明這裏因為出產棉花而富有,話裏就含有稱羨的意味了。確實也是這樣,每年光賣棉花所得的收入,就能讓各家各戶一年到頭不缺少錢用。這也就是為什麽長鎖和文迎對棉花苗被蟲害,感到震驚和害怕的原因,如果棉花減產,社員的收入就沒有保障了,到時候誰也負不了這個責任。
翠英分到小麥地在自家門前,總共有五壟麥行,一直到底,一行大概有三百多米遠,算麵積的話應該是近三畝地。她在心裏算計了一下,一天早晨捉一壟的田螺,也隻要三天早晨就能捉完,所以她的心裏就有了數。
當她扒開小麥稈彎腰走進去後,才看到田壟裏看得還不是很清楚。必須要彎腰蹲在溝壟裏才能看到有沒有田螺,春夏之際,也正是荒草長得旺盛的時候,在小麥稈邊上長著嫩綠的哦哦草(小圓葉的、很細嫩)、鋸齒草。她走了幾步就看到了有殼的田螺在嫩綠的草上,還沒有長殼的小牛蟲正在啃吃棉花苗。她便把這些田螺一個個抓進隨身掛的竹簍裏,遇到一窩棉花苗缺失了的,就用小鐵鏟把土刨鬆了,放進幾顆棉籽種。不大一會兒就走到了一段排水的田溝邊,她心裏清楚,這就是說明自己已經捉完了一壟地的一半了。看看太陽還隻剛剛顯在窗戶那麽高,麥行裏還不是很明亮。
翠英已經對麥行裏的田螺很熟悉了,後麵的半壟地就比先前快多了。等到太陽上到屋頂那麽高的時候,她已經把第二壟麥地都快捉完了,她不由欣喜地伸起腰來小歇了一會兒。
她隔壁的朱大姐就有些失誤,一個是她沒有想到小麥行裏有這麽大的露水,一進去就把她外麵的褲子打濕了;第二個是她把自己的田壟沒有記準,因為她的屋後住著的是文新家,在分田壟的時候,她家的田壟就向西邊挪了一個戶頭。她走進的是文新家的田壟,而且文新的婆娘因為在生娃的時候,腰腿落下了病根,就不能做彎腰的活路。文新下田的時間就比朱大姐遲。
朱大姐的褲子打濕了,腿子就覺得很不利索,就想在壟溝裏解個小手再說。這時剛好文新下地來捉蟲,就聽到前麵有什麽不大聲音——噓噓噓的響。他就生了疑,就趕忙輕輕地移到前麵去看。不看不打緊,一看就看到朱大姐小解時露出的白白的pigu。文新心裏就納悶了:這是我的田壟,我的婆娘在家裏沒有出來,是哪個在我的田壟裏小解呢?正在心生疑竇的時候,前麵的朱大姐弓起身,拉著身上的包袱一角擦下身,文新從她的身影看出了就是住在自家前麵的朱大姐。
文新本來和朱大姐是平輩,朱大姐的男人叫朱文亮,朱大姐本來不姓朱,因為她平時做事很粗糙、不講究,人家就用她丈夫的姓來稱唿她,其實就是暗含有她不很聰明的意思。文新平常喜歡與朱大姐開玩笑,朱大姐也把文新戲稱小叔子,所以文新就常常借用地方的俗語:叔兒嫂兒,像倆老兒(倆老兒就是倆夫妻的意思)來撩她,笑話說:我們就像倆老兒呐。朱大姐也不反駁他,而且感到更加親近了。
文新看到朱大姐的大白pigu撅著,天色又還沒有明亮,就悄悄地挪到她的後麵,伸出手來輕輕地摸她的pigu。朱大姐心裏一驚:誰在後麵我不知道呢!急轉身一看是文新,她就更加驚訝了:心說——你怎麽到我家裏分的田壟來了?你怎麽知道我在這裏小解?是不是一直暗中跟梢我了?
文新看朱大姐沒有什麽反應,就把手繼續往前摸。朱大姐就立馬立起身,用手推開文新的手,而且好像要大叫一樣。文新連忙止住她,不讓她出聲。小聲說:“你自己走到我的田壟裏來小解,還怪我嗎?現在天還沒有亮,你如果出聲的話,就讓旁邊小麥行裏的人聽到了。”
朱大姐這下更加著急了,怎麽辦呢?沒了主意。文新說:“叔兒嫂兒,就像倆老兒,我也就是摸了一下你,你也沒有吃虧。”說著就靠近她,說:“你如果認為吃了虧,你就摸摸我的吧,我們就扯平了。”
朱大姐顯然沒有這個想法,她想要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去到自家分的田壟上。朱大姐一時又想不起來自家田壟離這裏相隔幾壟,就央求文新說:“你不要說了,你摸了我就算了。你告訴我,我家分的田壟離這裏有幾壟。”
文新看她很著急的樣子,就說:“我家裏分的是七壟,你從這裏向左手數過去就是你家的。”
朱大姐聽了不敢怠慢,就彎著腰分開麥稈,悄悄地向她家分的田壟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