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抉擇之中徘徊,李定國一樣是猶豫難決。
磨盤山之戰,李定國取得了大勝,可自身傷亡也是不小,於是對是否乘勝追擊,收複失地產生了猶豫,不過這個時候若是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那他一定會不畏艱險的發起反攻。
可別說得到朝廷支持,永曆皇帝知道李定國取得大勝,卻還是不敢返迴,停留在雲南和緬甸邊境,李定國隻能一麵竭力恢複生產,補充部隊所需,一麵不斷勸說永曆皇帝迴來鼓舞士氣,即使不駕臨軍中,至少做出一個姿態,不要坐實了別人眼中的逃跑皇帝。
李定國還在勸說中,提出了讓永曆皇帝去四川,四川土地豐饒,反清勢力強大,前不久又傳來重慶光複的消息,比起雲南更適合作為光複大明的根基所在。
而如果決定要去四川,李定國現在就應該開始轉移人口,積蓄行軍的物資,可他經曆的連番戰事後,已經是赤貧如洗,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他沒有辦法把力量轉移到四川。
李定國沒有,永曆皇帝卻有,這個逃跑皇帝本事低劣,金銀珠寶倒是收斂了不少,如果他願意提供給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設想就能馬上施行。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永曆皇帝要迴來,可想讓他放心的迴來,李定國一定要把雲南的清軍趕跑,同時守得固若金湯。可真要這樣,永曆皇帝哪怕迴來了,估計也不會去四川,對於四川的闖軍各部,他的排斥擔憂從未有過真正的消減。
於是,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計劃等於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隻能選擇暫時擱置,不過在失望之餘,這些日子他的心情總體還是不錯的。
比起清軍南下時的天下危局,如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主要還是得益於蒙山軍的強勢崛起。
李定國迫切的想與秦風見麵,並且雙發達成共識,盡快的發動反攻,絕不能因為局勢緩和而有絲毫懈怠。
大明現在依舊是偏安一隅,實力也處在下風,可越是這樣,越不能讓韃虜安定地方,明軍需要不停的進攻。
清廷占據的兩湖、兩廣,那裏都是中原人口密集之地,穩定下來後生產很快就能恢複,帶來的用不完的糧草和軍餉,甚至人心也會轉變,從而讓清軍獲得大量的兵源。
明軍不衝出去一戰,遲早還是會被清廷壓垮。
李定國能夠看出巨大的隱憂,可總體來說遠遠好過李自成藏身商洛,張獻忠蟄伏穀城時的情況,現在闖軍和西軍實力尚在,而且還擁戴永曆天子。明軍無論抵達何處,隻要能夠占領一塊地方就能補充兵力,隻要滿清主力不來就能建立統治。
可惜,永曆皇帝不是李定國,他腦子裏除了自身安危外,其它的一律不想,最近還準備發一道聖旨給浙東的魯王,恢複魯王的監國的地位。
這種招數實在是太明顯,任誰都能看出其中的意圖,不就是想要禍水東引,把清廷的注意力轉移到魯王那裏,從而大大減輕永曆朝廷的壓力。
李定國苦於自己目前不在永曆皇帝身邊,隻能通過奏章極力表達反對之意,因為他知道這個招數絕對沒用。
永曆皇帝目前代表了大明正統,天下大部分人眼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清廷不會因為多出一個監國就放過他,再說永曆皇帝又沒說放棄帝位,隻要他還是大明皇帝一天,必定就是清廷的主要目標。
另外,永曆皇帝的這一招會刺激到張煌言,張尚書對魯王忠心耿耿,肯定想大幹一場,為魯王將來問鼎帝位創造條件。不過東南還有個鄭成功,他有不少地方都和李定國的思路相近,鄭成功絕不會同意和他有大仇的魯王重新登上監國之位。
李定國估計永曆的聖旨一下,鄭成功和張煌言就要翻臉,福建沿海之地說不定會上演一場西軍當年的三王之亂。
試問一國之君昏庸到這種地步,還有何必要追隨於他?
李定國卻是不管永曆天子如何,既然擁立了他就隻能文死諫、武死戰了,盼望著白癡一樣的永曆能有開竅的那一天。
與此同時,永曆皇帝在晚上做了一個噩夢,第二天醒來後,也不派人去和李定國打聲招唿,發瘋般下令立刻越過邊境進入緬甸。
永曆皇帝身邊的軍隊以為是後方傳來了戰敗的消息,已經顧不得守護天子,全都馬不停蹄的衝進了緬甸。
緬甸方麵原本對於大明天子十分敬畏,可當看到退入境內的明軍全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絲毫沒有上國王師的風采,態度上也就不斷的發生變化。
在臨時搭建的一張帳篷裏,首輔馬吉祥粗略的把李定國的奏章看了一遍,冷笑一聲道:“晉王的膽子是越來越大了,天子不願迴朝,還是因為他把昆明丟了造成的,他不思進取奪迴昆明,反而整日催促天子迴去,還說什麽移駕四川,真以為能把天子任意擺布不成?”
送來奏章的使者小聲說道:“晉王還是忠心的......”
馬吉祥身形一顫,差點忘了以晉王的權勢,可不是他可以隨意詆毀的,何況他也需要晉王抵擋清軍的攻勢,否則自己的小命也就完了。
當然,降清還是能夠保住性命的,可馬吉祥這個人從各個角度去看,他無疑都是一個小人,但在氣節上,這個小人卻也有高大的一麵,他把對大明的忠誠看的比性命更重要。
估計正是這個原因,馬吉祥深受永曆的信任,李定國知道馬吉祥是個什麽樣的貨色,也沒有想過要對付他。
馬吉祥瞥了使者一眼,淡淡道:“晉王的忠誠,哪裏需要外人來提醒我。”
使者連連稱是,識趣的退出了帳外。
馬吉祥又看了李定國的奏章一眼,心中稍有猶豫,想著清軍吃了不少敗仗,他的幕僚也分析過,清廷已經無力繼續發動攻勢,返迴倒也不是不可以。
可隨著思緒一轉,馬吉祥還是決定留在緬甸,因為他擔心迴去之後,永曆帝會同意李定國的建議,把皇駕轉移到四川,而四川有一個能對馬吉祥造成極大損害的人。
那人正是文安之!
文安之在四川一天,馬吉祥就不會入川,因為一旦進入四川後,以文安之的威信能力,肯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永曆帝的信任,到那時馬吉祥這個當朝首輔也該退位讓賢了。
磨盤山之戰,李定國取得了大勝,可自身傷亡也是不小,於是對是否乘勝追擊,收複失地產生了猶豫,不過這個時候若是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那他一定會不畏艱險的發起反攻。
可別說得到朝廷支持,永曆皇帝知道李定國取得大勝,卻還是不敢返迴,停留在雲南和緬甸邊境,李定國隻能一麵竭力恢複生產,補充部隊所需,一麵不斷勸說永曆皇帝迴來鼓舞士氣,即使不駕臨軍中,至少做出一個姿態,不要坐實了別人眼中的逃跑皇帝。
李定國還在勸說中,提出了讓永曆皇帝去四川,四川土地豐饒,反清勢力強大,前不久又傳來重慶光複的消息,比起雲南更適合作為光複大明的根基所在。
而如果決定要去四川,李定國現在就應該開始轉移人口,積蓄行軍的物資,可他經曆的連番戰事後,已經是赤貧如洗,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他沒有辦法把力量轉移到四川。
李定國沒有,永曆皇帝卻有,這個逃跑皇帝本事低劣,金銀珠寶倒是收斂了不少,如果他願意提供給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設想就能馬上施行。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永曆皇帝要迴來,可想讓他放心的迴來,李定國一定要把雲南的清軍趕跑,同時守得固若金湯。可真要這樣,永曆皇帝哪怕迴來了,估計也不會去四川,對於四川的闖軍各部,他的排斥擔憂從未有過真正的消減。
於是,李定國轉移四川的計劃等於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隻能選擇暫時擱置,不過在失望之餘,這些日子他的心情總體還是不錯的。
比起清軍南下時的天下危局,如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而這主要還是得益於蒙山軍的強勢崛起。
李定國迫切的想與秦風見麵,並且雙發達成共識,盡快的發動反攻,絕不能因為局勢緩和而有絲毫懈怠。
大明現在依舊是偏安一隅,實力也處在下風,可越是這樣,越不能讓韃虜安定地方,明軍需要不停的進攻。
清廷占據的兩湖、兩廣,那裏都是中原人口密集之地,穩定下來後生產很快就能恢複,帶來的用不完的糧草和軍餉,甚至人心也會轉變,從而讓清軍獲得大量的兵源。
明軍不衝出去一戰,遲早還是會被清廷壓垮。
李定國能夠看出巨大的隱憂,可總體來說遠遠好過李自成藏身商洛,張獻忠蟄伏穀城時的情況,現在闖軍和西軍實力尚在,而且還擁戴永曆天子。明軍無論抵達何處,隻要能夠占領一塊地方就能補充兵力,隻要滿清主力不來就能建立統治。
可惜,永曆皇帝不是李定國,他腦子裏除了自身安危外,其它的一律不想,最近還準備發一道聖旨給浙東的魯王,恢複魯王的監國的地位。
這種招數實在是太明顯,任誰都能看出其中的意圖,不就是想要禍水東引,把清廷的注意力轉移到魯王那裏,從而大大減輕永曆朝廷的壓力。
李定國苦於自己目前不在永曆皇帝身邊,隻能通過奏章極力表達反對之意,因為他知道這個招數絕對沒用。
永曆皇帝目前代表了大明正統,天下大部分人眼中都是這樣認為的,清廷不會因為多出一個監國就放過他,再說永曆皇帝又沒說放棄帝位,隻要他還是大明皇帝一天,必定就是清廷的主要目標。
另外,永曆皇帝的這一招會刺激到張煌言,張尚書對魯王忠心耿耿,肯定想大幹一場,為魯王將來問鼎帝位創造條件。不過東南還有個鄭成功,他有不少地方都和李定國的思路相近,鄭成功絕不會同意和他有大仇的魯王重新登上監國之位。
李定國估計永曆的聖旨一下,鄭成功和張煌言就要翻臉,福建沿海之地說不定會上演一場西軍當年的三王之亂。
試問一國之君昏庸到這種地步,還有何必要追隨於他?
李定國卻是不管永曆天子如何,既然擁立了他就隻能文死諫、武死戰了,盼望著白癡一樣的永曆能有開竅的那一天。
與此同時,永曆皇帝在晚上做了一個噩夢,第二天醒來後,也不派人去和李定國打聲招唿,發瘋般下令立刻越過邊境進入緬甸。
永曆皇帝身邊的軍隊以為是後方傳來了戰敗的消息,已經顧不得守護天子,全都馬不停蹄的衝進了緬甸。
緬甸方麵原本對於大明天子十分敬畏,可當看到退入境內的明軍全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絲毫沒有上國王師的風采,態度上也就不斷的發生變化。
在臨時搭建的一張帳篷裏,首輔馬吉祥粗略的把李定國的奏章看了一遍,冷笑一聲道:“晉王的膽子是越來越大了,天子不願迴朝,還是因為他把昆明丟了造成的,他不思進取奪迴昆明,反而整日催促天子迴去,還說什麽移駕四川,真以為能把天子任意擺布不成?”
送來奏章的使者小聲說道:“晉王還是忠心的......”
馬吉祥身形一顫,差點忘了以晉王的權勢,可不是他可以隨意詆毀的,何況他也需要晉王抵擋清軍的攻勢,否則自己的小命也就完了。
當然,降清還是能夠保住性命的,可馬吉祥這個人從各個角度去看,他無疑都是一個小人,但在氣節上,這個小人卻也有高大的一麵,他把對大明的忠誠看的比性命更重要。
估計正是這個原因,馬吉祥深受永曆的信任,李定國知道馬吉祥是個什麽樣的貨色,也沒有想過要對付他。
馬吉祥瞥了使者一眼,淡淡道:“晉王的忠誠,哪裏需要外人來提醒我。”
使者連連稱是,識趣的退出了帳外。
馬吉祥又看了李定國的奏章一眼,心中稍有猶豫,想著清軍吃了不少敗仗,他的幕僚也分析過,清廷已經無力繼續發動攻勢,返迴倒也不是不可以。
可隨著思緒一轉,馬吉祥還是決定留在緬甸,因為他擔心迴去之後,永曆帝會同意李定國的建議,把皇駕轉移到四川,而四川有一個能對馬吉祥造成極大損害的人。
那人正是文安之!
文安之在四川一天,馬吉祥就不會入川,因為一旦進入四川後,以文安之的威信能力,肯定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永曆帝的信任,到那時馬吉祥這個當朝首輔也該退位讓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