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業笑道:“軍師此計絕妙,那就依軍師所言,本將軍即刻率領三萬精銳騎兵渡江。其餘兵馬還望軍師盡快安排渡江,否則李孝逸發現我們隻是虛張聲勢,後續兵力跟不上,非但救不了敬猷,我也會寡不敵眾的。”
魏思溫道:“請將軍放心就是,將軍渡江之後,魏某若不能在五日之內,將後援部隊帶到,願意以死謝罪。”
徐敬業聞言,當下對李宗臣說道:“左司馬李宗臣聽令,立刻傳我命令,讓所有騎兵隊長,到刺史府來見我。”李宗臣領命而去。
不到盞茶功夫,各大騎兵隊長,紛紛趕來刺史府,徐敬業見人已到齊,於是便當眾宣言道:“眾將聽令,迅速集結騎兵三萬,每人攜五日糧,輕裝簡行,午時之前在碼頭聽候調遣,不得有誤。”
其中一名騎兵隊長問道:“將軍可是要渡江與李孝逸的大軍作戰麽?屬下並非貪生怕死,隻是以三萬騎兵對陣三十萬訓練有素的官軍,隻怕還是不能夠取勝啊。所以還請將軍三思而後行。”這名騎兵隊長,姓裘名不敗,是在攻打潤州之時,立下了些許功勞,後為薛仲璋提拔為騎兵隊長,因此唯薛仲璋馬首是瞻,這時聽說徐敬業要冒險渡江參戰,於是便從中阻撓。
除了裘不敗之外,另外還有十幾名騎兵隊長,或直接或間接,都與薛仲璋有關係,他們有些人被薛仲璋收買,或者是犯了事,有把柄在薛仲璋手中,而不得不聽從薛仲璋的安排。
薛仲璋見這些天來,揚州、楚州方麵總是有信鴿飛迴來,請求徐敬業班師迴援,剛開始還他隻是派人暗中將信鴿射落,扣下鴿筒中的信件,隱瞞不報,隻是迴複“稍安勿躁”四字,以求暫時安撫唐之奇這些人。
而當李孝逸攻打下盱眙城之後,便派人把守住揚州、楚州通往潤州的各大路口,以防他們去潤州求援。這無形之中,又助了薛仲璋一臂之力。薛仲璋本是朝廷的監察禦史,很清楚官軍的實力,自從走上起義這條道路,就無日不在為自己尋找後路,他不相信徐敬業糾集的十萬烏合之眾能夠直搗黃龍,攻打下洛陽,但官軍雖然強大,但天下承平日久,尤其是南方,不習鞍馬久矣,故而他相信隻要徐敬業攻下金陵,便能割據天南,成為一方霸主,而徐敬業有勇無謀,隻要除掉魏思溫,這雄踞天南的霸業,遲早會是他薛仲璋的囊中之物。故而,無論如何,他是絕不會讓徐敬業班師迴援的。
然而,後來信鴿越來越多,徐敬業終於還是得知了揚楚二州的情況,加之魏思溫總是在一旁勸說徐敬業早日班師,薛仲璋除了在徐敬業麵前,與魏思溫力爭之外,另外還暗中培植自己在軍中的勢力,聯合起來反對徐敬業班師迴援,但千算萬算,沒算到徐敬業聽說徐敬猷身陷險地,會力排眾議,果斷作出班師揚州的決定。
在這些騎兵隊長到來之前,薛仲璋便向他們暗中使了眼色,這些人立刻會意,裘不敗平日就是莽張飛的性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敢說,加之薛仲璋又對他有提拔重用之恩,既得到薛仲璋的指示,又豈會不出頭呢?
裘不敗既已出口,其餘薛仲璋的黨羽,俱都跪下說道:“請將軍三思而後行。”
徐敬業見狀,怒道:“你們這是想鬧兵變麽?怎麽連我的命令都不聽了麽?”
裘不敗道:“將軍之命令,我等自是不敢不從,但明知是必敗無疑,為救眾騎兵弟兄的性命,就算將軍砍了末將的腦袋,末將也要力勸將軍切莫一意孤行。”
其餘十幾名騎兵隊長也都異口同聲地說道:“班師揚州,必敗無疑,懇請將軍,切莫一意孤行!”
薛仲璋見狀,心中暗喜道,這會兒看你徐敬業怎麽辦?是冒著兵變的危險,班師迴援,還是留在潤州,以穩定軍心?
於是便添油加醋般說道:“你們這是做什麽,你可知小徐將軍在揚州遇到了大麻煩,受了重傷,危在旦夕,將軍要是不迴去救援的話,小徐將軍很有可能會性命不保。你們再從中阻撓,要是耽誤了營救小徐將軍,你們擔得起這個責任嗎?”說這些話之時,同時將眼睛眨了眨,意思是要讓這些人反對到底。
裘不敗道:“難道將軍為了救自己弟弟的性命,就置我們幾萬人的性命於不顧麽?所以還請將軍收迴成命,不要因私廢公。”其餘人又同時嚷道:“請將軍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私廢公。”
徐敬業沒想到在來潤州之前,他的命令從來沒有人敢違抗,而在潤州短短十幾天時間,就有這麽多人反對自己的將令,還以為是義軍之中有許多降將的緣故,隻有魏思溫洞察其中的門道,但自從徐敬業聽從薛仲璋的建議,進軍潤州之後,他便很少過問軍中大事,故而對新提拔上來的將領都不太熟悉,一時之間也想不到什麽好辦法解決目前將令不行的局麵。
隻聽徐敬業怒喝道:“你們這樣形同兵變,知不知道?還有沒有將我這個大將軍放在眼裏,反了反了,簡直是反了。”盡管徐敬業惱羞成怒,但這些騎兵隊長依舊是長跪不起。徐敬業見這情形,也沒有什麽別的辦法。
於是便怒喝道:“你們既然不聽我的命令,那你們這騎兵隊長也別當了,將你們手中的兵符交出來吧。”
裘不敗等人聞言,取出兵符,拿在手中,正要交給徐敬業,隻聽魏思溫道:“且慢。”
徐敬業道:“軍師阻止,是何用意?他們不願聽從我的將令,我讓他們交出兵符,我再選其他人來擔任這騎兵隊長,他們也願意交出兵符,你又為何阻撓呢?”
魏思溫道:“還請將軍借一步說話。”說著便拉著徐敬業到了後堂,徐敬業道:“軍師現在可以說了吧,為何阻止我收迴他們的兵符?”
魏思溫道:“請將軍放心就是,將軍渡江之後,魏某若不能在五日之內,將後援部隊帶到,願意以死謝罪。”
徐敬業聞言,當下對李宗臣說道:“左司馬李宗臣聽令,立刻傳我命令,讓所有騎兵隊長,到刺史府來見我。”李宗臣領命而去。
不到盞茶功夫,各大騎兵隊長,紛紛趕來刺史府,徐敬業見人已到齊,於是便當眾宣言道:“眾將聽令,迅速集結騎兵三萬,每人攜五日糧,輕裝簡行,午時之前在碼頭聽候調遣,不得有誤。”
其中一名騎兵隊長問道:“將軍可是要渡江與李孝逸的大軍作戰麽?屬下並非貪生怕死,隻是以三萬騎兵對陣三十萬訓練有素的官軍,隻怕還是不能夠取勝啊。所以還請將軍三思而後行。”這名騎兵隊長,姓裘名不敗,是在攻打潤州之時,立下了些許功勞,後為薛仲璋提拔為騎兵隊長,因此唯薛仲璋馬首是瞻,這時聽說徐敬業要冒險渡江參戰,於是便從中阻撓。
除了裘不敗之外,另外還有十幾名騎兵隊長,或直接或間接,都與薛仲璋有關係,他們有些人被薛仲璋收買,或者是犯了事,有把柄在薛仲璋手中,而不得不聽從薛仲璋的安排。
薛仲璋見這些天來,揚州、楚州方麵總是有信鴿飛迴來,請求徐敬業班師迴援,剛開始還他隻是派人暗中將信鴿射落,扣下鴿筒中的信件,隱瞞不報,隻是迴複“稍安勿躁”四字,以求暫時安撫唐之奇這些人。
而當李孝逸攻打下盱眙城之後,便派人把守住揚州、楚州通往潤州的各大路口,以防他們去潤州求援。這無形之中,又助了薛仲璋一臂之力。薛仲璋本是朝廷的監察禦史,很清楚官軍的實力,自從走上起義這條道路,就無日不在為自己尋找後路,他不相信徐敬業糾集的十萬烏合之眾能夠直搗黃龍,攻打下洛陽,但官軍雖然強大,但天下承平日久,尤其是南方,不習鞍馬久矣,故而他相信隻要徐敬業攻下金陵,便能割據天南,成為一方霸主,而徐敬業有勇無謀,隻要除掉魏思溫,這雄踞天南的霸業,遲早會是他薛仲璋的囊中之物。故而,無論如何,他是絕不會讓徐敬業班師迴援的。
然而,後來信鴿越來越多,徐敬業終於還是得知了揚楚二州的情況,加之魏思溫總是在一旁勸說徐敬業早日班師,薛仲璋除了在徐敬業麵前,與魏思溫力爭之外,另外還暗中培植自己在軍中的勢力,聯合起來反對徐敬業班師迴援,但千算萬算,沒算到徐敬業聽說徐敬猷身陷險地,會力排眾議,果斷作出班師揚州的決定。
在這些騎兵隊長到來之前,薛仲璋便向他們暗中使了眼色,這些人立刻會意,裘不敗平日就是莽張飛的性格,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敢說,加之薛仲璋又對他有提拔重用之恩,既得到薛仲璋的指示,又豈會不出頭呢?
裘不敗既已出口,其餘薛仲璋的黨羽,俱都跪下說道:“請將軍三思而後行。”
徐敬業見狀,怒道:“你們這是想鬧兵變麽?怎麽連我的命令都不聽了麽?”
裘不敗道:“將軍之命令,我等自是不敢不從,但明知是必敗無疑,為救眾騎兵弟兄的性命,就算將軍砍了末將的腦袋,末將也要力勸將軍切莫一意孤行。”
其餘十幾名騎兵隊長也都異口同聲地說道:“班師揚州,必敗無疑,懇請將軍,切莫一意孤行!”
薛仲璋見狀,心中暗喜道,這會兒看你徐敬業怎麽辦?是冒著兵變的危險,班師迴援,還是留在潤州,以穩定軍心?
於是便添油加醋般說道:“你們這是做什麽,你可知小徐將軍在揚州遇到了大麻煩,受了重傷,危在旦夕,將軍要是不迴去救援的話,小徐將軍很有可能會性命不保。你們再從中阻撓,要是耽誤了營救小徐將軍,你們擔得起這個責任嗎?”說這些話之時,同時將眼睛眨了眨,意思是要讓這些人反對到底。
裘不敗道:“難道將軍為了救自己弟弟的性命,就置我們幾萬人的性命於不顧麽?所以還請將軍收迴成命,不要因私廢公。”其餘人又同時嚷道:“請將軍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私廢公。”
徐敬業沒想到在來潤州之前,他的命令從來沒有人敢違抗,而在潤州短短十幾天時間,就有這麽多人反對自己的將令,還以為是義軍之中有許多降將的緣故,隻有魏思溫洞察其中的門道,但自從徐敬業聽從薛仲璋的建議,進軍潤州之後,他便很少過問軍中大事,故而對新提拔上來的將領都不太熟悉,一時之間也想不到什麽好辦法解決目前將令不行的局麵。
隻聽徐敬業怒喝道:“你們這樣形同兵變,知不知道?還有沒有將我這個大將軍放在眼裏,反了反了,簡直是反了。”盡管徐敬業惱羞成怒,但這些騎兵隊長依舊是長跪不起。徐敬業見這情形,也沒有什麽別的辦法。
於是便怒喝道:“你們既然不聽我的命令,那你們這騎兵隊長也別當了,將你們手中的兵符交出來吧。”
裘不敗等人聞言,取出兵符,拿在手中,正要交給徐敬業,隻聽魏思溫道:“且慢。”
徐敬業道:“軍師阻止,是何用意?他們不願聽從我的將令,我讓他們交出兵符,我再選其他人來擔任這騎兵隊長,他們也願意交出兵符,你又為何阻撓呢?”
魏思溫道:“還請將軍借一步說話。”說著便拉著徐敬業到了後堂,徐敬業道:“軍師現在可以說了吧,為何阻止我收迴他們的兵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