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溫道:“魏某說要說的事,並非舊事重提,要徐將軍揮師北上。而是有重要軍情要向徐將軍報告呢?”


    徐敬業愕然道:“哦?有何重要軍情,莫非李孝逸的大軍已經到了揚州麽?”


    魏思溫道:“目前還沒接到李孝逸大軍到達揚州的消息,不過我所要說的軍情,確是與官軍進程同等重要。”


    徐敬業笑道:“還有什麽軍情,與這件事同等重要的,軍師不要虛張聲勢,誇大其詞了。有什麽事,直接開門見山地說吧。”


    魏思溫道:“就在幾日之前,將軍在攻打潤州城,忠義營剛開始挖掘地道的時候,忠義營中有極為義士,發現有幾十個官兵正向北方押運糧草。我所要說的就是這件事了。”


    徐敬業笑道:“我還以為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呢,不過是一小隊官兵押運糧草而已,這沒什麽稀奇的。”


    魏思溫肅然道:“徐將軍切莫以為魏某是在小題大做,這件事可大可小,那時候兩淮沿岸都是大水,這些官兵向北運輸糧草,要運到哪裏去呢?”


    徐敬業道:“或許是澇災驚動了朝廷,這些官兵隻不過是奉旨運輸糧食,去兩淮地區賑災而已。這隻不過是極為平常之事,也沒什麽好奇怪的呢。”


    魏思溫道:“依我看,並非如此,兩淮地區水災,則由北方陸路運輸糧食賑災即可,北方地區今年冬天的麥子正值收割時節,朝廷又何必勞師動眾,到南方來征糧賑災呢?”


    徐敬業聞言,正色道:“軍師之言甚是有理,武則天當政這麽久,在賑災這件事上,也不至於愚蠢到這種程度。那依軍師看來,他們是將糧食運往何地,用在何處呢?”


    魏思溫道:“不知徐將軍還記不記得,我們剛剛占領揚州府之時,有一人曾以羽箭傳信?”


    徐敬業笑道:“怎麽不記得,當初你還一味地讚揚駱賓王先生的檄文影響力與號召力很大,乃至豫南地區的義匪也遙相響應義軍……”說到這裏,恍然大悟道:“軍師是說這些官兵從南方征集運輸糧草,與李孝逸的大軍丟失糧草之事有關?”


    魏思溫搶著說道:“沒錯,李孝逸損失了三十萬大軍的糧草,必然會向朝廷申請重新調撥糧草,而最近些年,為了抗擊突厥,朝廷府庫經常調撥軍糧。這次武則天為了平叛,出兵三十萬,第一次調撥給李孝逸軍糧,已經是府庫為之一空,屋漏偏逢連夜雨,恰逢兩淮水災,朝廷急需糧餉賑災,李孝逸三十萬大軍的軍糧也被豫南的義匪付之一炬,朝廷哪有哪裏會有這麽多軍糧給李孝逸呢?”


    徐敬業道:“這樣一來,武則天就必須要從各地征集糧草,運往李孝逸的軍營,依照那老女人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將李孝逸的大軍暫時調迴,任由我們義軍發展壯大的。這樣推理之下,軍師之前的猜測合情合理,隻是我們知道了這些官兵是要給李孝逸軍營送糧,那又怎樣呢?軍師可知他們最終要將軍糧運往何處麽?”


    魏思溫道:“我得知這個消息後,見徐將軍正集中精力攻打潤州城,是以也沒有及時稟報將軍。他們最終送達到何地,那要看李孝逸的大軍的進程如何,我們才能提前,射下埋伏,將他們的軍糧劫下,或者損毀,這樣一來,李孝逸的大軍將不戰自潰。我雖不知他們最終約定在何處碰頭,不過我相信,李孝逸的大軍前幾天也被兩淮大水阻擋,這幾天水退之後,才開始向南前行,依照大軍的進程,大軍應該快到楚州境內了。”


    徐敬業道:“我需要的是確切地點,楚州地界方圓幾百裏,若不知這些零散的運糧部隊,最終與李孝逸的大軍在何處碰頭的話,我們是很難將其全部繳獲的。”


    魏思溫道:“所以我想請徐將軍連忙派兵前去楚州,提前設伏,進而圍剿他們的運糧隊。”


    徐敬業道:“軍師此言差矣,我看大可不必這樣勞師動眾,大軍連日來攻打潤州城,將士們已經相當疲累了,現在又要派遣他們去楚州,將士們未免會有怨言的。依我之見,不如隻派遣小股部隊,讓他們一路向北巡查,發現有類似的運糧部隊,就將他們抓來,審問之下,得知他們最終送達的確切地點之後,我們再考慮出兵,這樣安排較為穩妥。”


    徐敬業聽說李孝逸的大軍就要到達江南,暫時還沒有做好與他們硬拚的準備,隻想先守住潤州,仗著潤州城之堅固,以逸待勞,雖然讓人看出有些怯戰,但為了義軍的前途考慮,也不得不如此了。故而本來想過幾日班師迴揚州的,現在又有些猶豫了,官軍聲勢浩大,而且都是朝廷的精銳之師,自己這些臨時征募的散兵遊勇,與他們相比,相差何啻天淵?


    魏思溫也看出徐敬業的表情有異,於是急忙說道:“徐將軍請三思啊,此戰決定義軍與官軍的成敗,我們義軍遲早會與官軍短兵相接,若能在此之前,截獲他們的糧草,將士即便勞累些,也是值得的。至於徐將軍適才說的計策,若是我們抓來的運糧隊,對於李孝逸大軍的進程絲毫不了解,隻是有一個模糊的方向,那該如何呢?


    畢竟朝廷也不可能將大軍進程這樣機密之事,告訴所有的人。依我之見,還是派大軍前去楚州官道上提前設伏為好,他們要到達江南,楚州是必經之道,那些運糧隊要想將軍糧順利送達軍營,也非經過楚州不可。”


    徐敬業急道:“軍師不要再說了,在我看來,就算我們成功堵截了他們的部分運糧隊,也是無濟於事,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朝廷既已下達政令,讓各地官員征集糧食,而這些運糧隊又是有先有後,有多有少,我們就算提前設伏,也不可能一網打盡呢。大軍不如在潤州以逸待勞,李孝逸若是知道我們攻下潤州城,主力在此,就一定會主動來找我們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女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羽客霞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羽客霞流並收藏大唐女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