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繼續瀏覽下去,檄文這樣寫道: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唿!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廷之遽衰。
讀至此,心中猛地一驚,暗忖:他怎知我窺竊神器,想作前無古人的女皇帝呢?
心中雖這樣想,但依然不動聲色,笑道:“雖然言過其實,但詞工句麗,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呢。”
再看下去,便是將徐敬業起兵之事: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帝之成業……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
武則天撫掌讚道:“好文筆,鏗鏘有力,氣勢雄渾!”於是向李昭德問道:“這篇檄文,可知是何人所作?”
李昭德答複道:“相傳是駱賓王的手筆。”
武則天又問道:“這駱賓王叛逆之前,所任何官?”
李昭德答道:“長安主簿,後因事被貶去台州,任臨海縣丞。因此心懷怨望,辭官而去,現在李敬業賬下任藝文令。”
武則天喟然歎道:“這人才華蓋世,居然隻當個小小的臨海縣丞,讓他顛沛流離,從而走上謀反的道路。這就是你們當宰相的失職了!”
李昭德汗顏道:“請皇帝陛下恕老臣失察之罪。”
武則天沒再繼續責怪李昭德,繼續低頭默念檄文,隻見文末寫道:“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請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一文覽畢,武則天興歎不已,連聲稱妙,遂道:“駱賓王這篇檄文,該當傳唱千古。然而起兵作亂,文事武功缺一不可,李敬業雖是名將之後,雖跟隨李積立過些許功勞,然而也是李積領兵有方,而敬業實無大將之才。雖目前占據揚州,擁兵十餘萬,卻是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又怎能與我朝訓練有素的大軍相抗衡?”
武則天續道:“傳令下去,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李知十、馬敬臣兩位將軍為其副將,南討徐敬業。另外追削奪徐敬業祖父李積、父親李震的官職與爵位,掘其墳墓,斫棺戮屍,恢複其本姓徐氏。赦免參與揚州叛亂的脅從者,懸賞天下,凡是獻上徐敬業的首級者,授三品官,賜五千匹絹帛,獻上唐之奇、魏思溫等人的首級者,授五品官,賜三千匹絹帛。”
若與衛國公李靖齊名的英國公李積泉下有知,也會寒心,想當初武則天還是武宸妃的時候,許多大臣都極力反對高宗廢王立武,隻有李積支持。而武則天進位為後之時,他李積更是親奉冠冕,使她得升高位,獨攬大權。如今卻被發塚戮屍,是應為有徐敬業這樣造反的子孫而憤怒,還是應該為當初支持武則天進位為後的舉動而追悔呢?(注,因李敬業被削去屬籍,恢複本姓,下文皆稱徐敬業。)
敕令下達,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即日便與副將李知十、馬敬臣率領大軍,從東都洛陽出發,向揚州方向進軍。
說到李孝逸,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在李唐宗室中,輩分不小,本是淮安王李神通之子,高祖皇帝李淵的唐侄,按理說李神通的二十幾個兒子都封了王爵,李孝逸也應該封王才是,但唯獨李孝逸隻封了個公爵,是為梁郡公。
後來當眾大臣都非議武則天重用諸武,而壓製李唐宗室的時候,李孝逸因為是宗室遠親,更因為未得封王而常常發牢騷。武則天知道這樣的人,一旦有機會得到重用,便會死心塌地地效忠於她,於是便對他特別禮遇於他,高宗在世之時,便接連四次升遷,擔任益州大都督長史,然而李孝逸很顯然仍不滿足。
高宗駕崩之後,武後獨攬朝綱,武後更是以李孝逸能文能武,擔任益州大都督長史期間,曾兩度率軍擊退吐蕃大軍的侵犯為辭,將他提升為左衛將軍。雖然公爵不變,然而顯然是武氏當政期間,李唐宗室中極少數擁有實權之人,相比那些封王而無實權的李唐子孫,不知好了多少倍。李孝逸固然知道這事武則天招攬李唐宗室,堵住喁喁輿論的陰謀手段,但也無不感激涕零,甘願忠心不二地為武後所用。
這次徐敬業在揚州起兵,正是打著匡複李唐江山社稷的旗號,武則天為了防止天下百姓為其蠱惑,於是啟用李孝逸這個李唐宗室之人來當這個討伐叛逆之人。對內可防止李唐宗室群起而應之,倒向叛逆,對外更是對天下百姓的交代,讓眾人知道她並沒有疏遠李唐宗室,而親遇武氏一族。
其實大唐將領中,以戰功而言,程務挺、王方翼等邊關大將比李孝逸要大得多,能征善戰,足智多謀,若是徐敬業等人不是以勤王救國為名,而是簡單的擁兵自重,從而謀反叛逆,那確實輪不到李孝逸來當這個揚州道大總管,率軍南討。但徐敬業既是打著匡複李唐社稷的旗號,那啟用李孝逸來當這個討逆軍統帥,確實比其他邊關大將更加適合,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李孝逸率領大軍經過伊河之時,沒想到卻遭到一夥不明身份之人,將大軍的糧草船鑿沉,有不少糧草沉入伊河之底。大軍還未出豫境,就丟失了糧草,李孝逸不得已之下,隻好在伊河南岸紮營修整,同時命人迴洛陽,向朝廷請求調撥糧草。
軍報送出,卻遲遲得不到迴複,這些鑿沉船隻之人又時不時地趁夜來騷擾他的大軍,短短幾天之內,已經有十幾位偏將與數百名士兵遇害。
讀至此,心中猛地一驚,暗忖:他怎知我窺竊神器,想作前無古人的女皇帝呢?
心中雖這樣想,但依然不動聲色,笑道:“雖然言過其實,但詞工句麗,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呢。”
再看下去,便是將徐敬業起兵之事: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帝之成業……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
武則天撫掌讚道:“好文筆,鏗鏘有力,氣勢雄渾!”於是向李昭德問道:“這篇檄文,可知是何人所作?”
李昭德答複道:“相傳是駱賓王的手筆。”
武則天又問道:“這駱賓王叛逆之前,所任何官?”
李昭德答道:“長安主簿,後因事被貶去台州,任臨海縣丞。因此心懷怨望,辭官而去,現在李敬業賬下任藝文令。”
武則天喟然歎道:“這人才華蓋世,居然隻當個小小的臨海縣丞,讓他顛沛流離,從而走上謀反的道路。這就是你們當宰相的失職了!”
李昭德汗顏道:“請皇帝陛下恕老臣失察之罪。”
武則天沒再繼續責怪李昭德,繼續低頭默念檄文,隻見文末寫道:“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請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誰家之天下!移檄州郡,鹹使知聞。”
一文覽畢,武則天興歎不已,連聲稱妙,遂道:“駱賓王這篇檄文,該當傳唱千古。然而起兵作亂,文事武功缺一不可,李敬業雖是名將之後,雖跟隨李積立過些許功勞,然而也是李積領兵有方,而敬業實無大將之才。雖目前占據揚州,擁兵十餘萬,卻是臨時征募的烏合之眾,又怎能與我朝訓練有素的大軍相抗衡?”
武則天續道:“傳令下去,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李知十、馬敬臣兩位將軍為其副將,南討徐敬業。另外追削奪徐敬業祖父李積、父親李震的官職與爵位,掘其墳墓,斫棺戮屍,恢複其本姓徐氏。赦免參與揚州叛亂的脅從者,懸賞天下,凡是獻上徐敬業的首級者,授三品官,賜五千匹絹帛,獻上唐之奇、魏思溫等人的首級者,授五品官,賜三千匹絹帛。”
若與衛國公李靖齊名的英國公李積泉下有知,也會寒心,想當初武則天還是武宸妃的時候,許多大臣都極力反對高宗廢王立武,隻有李積支持。而武則天進位為後之時,他李積更是親奉冠冕,使她得升高位,獨攬大權。如今卻被發塚戮屍,是應為有徐敬業這樣造反的子孫而憤怒,還是應該為當初支持武則天進位為後的舉動而追悔呢?(注,因李敬業被削去屬籍,恢複本姓,下文皆稱徐敬業。)
敕令下達,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即日便與副將李知十、馬敬臣率領大軍,從東都洛陽出發,向揚州方向進軍。
說到李孝逸,這裏簡單介紹一下,在李唐宗室中,輩分不小,本是淮安王李神通之子,高祖皇帝李淵的唐侄,按理說李神通的二十幾個兒子都封了王爵,李孝逸也應該封王才是,但唯獨李孝逸隻封了個公爵,是為梁郡公。
後來當眾大臣都非議武則天重用諸武,而壓製李唐宗室的時候,李孝逸因為是宗室遠親,更因為未得封王而常常發牢騷。武則天知道這樣的人,一旦有機會得到重用,便會死心塌地地效忠於她,於是便對他特別禮遇於他,高宗在世之時,便接連四次升遷,擔任益州大都督長史,然而李孝逸很顯然仍不滿足。
高宗駕崩之後,武後獨攬朝綱,武後更是以李孝逸能文能武,擔任益州大都督長史期間,曾兩度率軍擊退吐蕃大軍的侵犯為辭,將他提升為左衛將軍。雖然公爵不變,然而顯然是武氏當政期間,李唐宗室中極少數擁有實權之人,相比那些封王而無實權的李唐子孫,不知好了多少倍。李孝逸固然知道這事武則天招攬李唐宗室,堵住喁喁輿論的陰謀手段,但也無不感激涕零,甘願忠心不二地為武後所用。
這次徐敬業在揚州起兵,正是打著匡複李唐江山社稷的旗號,武則天為了防止天下百姓為其蠱惑,於是啟用李孝逸這個李唐宗室之人來當這個討伐叛逆之人。對內可防止李唐宗室群起而應之,倒向叛逆,對外更是對天下百姓的交代,讓眾人知道她並沒有疏遠李唐宗室,而親遇武氏一族。
其實大唐將領中,以戰功而言,程務挺、王方翼等邊關大將比李孝逸要大得多,能征善戰,足智多謀,若是徐敬業等人不是以勤王救國為名,而是簡單的擁兵自重,從而謀反叛逆,那確實輪不到李孝逸來當這個揚州道大總管,率軍南討。但徐敬業既是打著匡複李唐社稷的旗號,那啟用李孝逸來當這個討逆軍統帥,確實比其他邊關大將更加適合,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李孝逸率領大軍經過伊河之時,沒想到卻遭到一夥不明身份之人,將大軍的糧草船鑿沉,有不少糧草沉入伊河之底。大軍還未出豫境,就丟失了糧草,李孝逸不得已之下,隻好在伊河南岸紮營修整,同時命人迴洛陽,向朝廷請求調撥糧草。
軍報送出,卻遲遲得不到迴複,這些鑿沉船隻之人又時不時地趁夜來騷擾他的大軍,短短幾天之內,已經有十幾位偏將與數百名士兵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