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婚禮(一)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賈珠得到林如海的同意後,才去告知了賈母、賈政和王夫人。
三人盡皆欣然同意,按賈母的想法,皇帝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賈珠現在的妻妾還遠遠不夠,賈母恨不得將認識的非同族的閨閣女子都推給賈珠。
比如,黛玉、寶釵、湘雲、寶琴、岫煙、李紋、李綺等等,甚至鴛鴦、晴雯、紫鵑等丫鬟們做個妾室也是可以的。
賈家嫡係子弟稀少,如果賈珠將來真能登臨至尊之位,賈氏皇族這麽點子弟肯定是不行的,要如何守住整個天下?
王夫人也從王家得知了賈珠如今的真實情況,並且王家人請求王夫人牽線搭橋,欲將王家幾個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都嫁給賈珠。
賈珠的妻妾中沒有一個王家人,將來他們王家的利益如何保障?
賈母和王夫人隨即提出讓賈珠趁著這次機會,幹脆一次多娶幾個。
雖然這對婆媳的目的不同,但是罕見的達成了一致意見。
賈珠當即拒絕了,他又不是種馬,想娶才會娶,不想娶的,娶迴家幹嘛?
何況,那些人也不是真想嫁給他,隻是想嫁給金錢、權勢、地位罷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這樣的婚姻,其實不要也罷,根本沒有一點點愛情可言,頂多算是一起過日子。
搭夥過日子,遇到靠譜的人,能把日子過好,其實也行;但哪那麽容易剛好遇到合適且靠譜的人,尤其是在一個沒有“精神”的時代,燕某萍絕不是個例,而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將來會更加普遍。
當然,這不是在批判女性,男人也一樣,甚至猶有過之,隻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一部紅樓夢,精髓全在《好了歌》!
塵世中人都在尋“好”,神仙好,功名好,金銀好,嬌妻好,兒孫好,但是這些好都會“了”。
出世之人都從這些“好”中看到“了”,自詡神仙之流,看破錢權名利,功名利祿,一切順其自然。
但真正看懂的人,會從“了中尋好”,一切都會“了”,但一切也都有“好”!
每個人都注定會死,但也可以有無比精彩的生的過程。
如果每個人都不生不死,不老不滅,那生命將是漫長且無聊的。
正因為人會死,才會希冀在短暫的生命中發光發熱,去體驗那些無比美好的事情。
“了中尋好”,看破虛妄,去尋人生真正的好,這個“好”可以是功名、金銀、嬌妻、兒孫,甚至可以是一切,隻要能看到本質,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如何在“了中尋好”呢?
不過是和喜歡的人去做喜歡的事罷了,人生就是這麽簡單,一點都不複雜,如此而已。
看好是好,好中看了,了中尋好,這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看錢是錢,看錢如何不是錢呢?有些標榜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其實比誰都在乎錢,連其中的“了”都看不到。
大誌戲功名,海鬥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不就是說的這樣的人嗎?
賈珠拒絕賈母和王夫人的提議後,兩人也沒有強求,賈珠決定的事,別人再怎麽說都沒用。
隨後,眾人便籌劃著賈珠的婚事,這些事自然應該由長輩負責,父母親人尚在,沒有賈珠這個當事人親自操辦婚事的道理。
一時間,榮國府喜氣洋洋,準備著三媒六聘和三書六禮,雖是納妾,但怎麽說也是側妃。
隻有王熙鳳和賈寶玉兩人不怎麽自在,王熙鳳在心裏將賈珠這個死渣男罵了個遍,而賈寶玉不僅少了兩個玩伴,還要看著“兩顆無價之寶的珍珠變成魚眼睛”,他怎麽高興的起來?
其實賈寶玉的這句話並不是在指責婚姻,否則也不會說“怎麽這些人隻一嫁了漢子,染了男人的氣味,就這樣混帳起來,比男人更可殺了!”
這些出嫁後的女人們再怎麽可恨,也不至於賈寶玉就要說“可殺”的話。
賈寶玉所說的“女子”,其實是飽讀聖賢書的讀書人,他們在入世之前,大都像那些未出嫁的女兒是顆無價之寶珠,這些讀書人有胸懷天下之誌,懷揣著經世濟民的理想和擔當。
“嫁了漢子,染了男人的習氣”,指的是這些人入世後,變得利欲熏心,見利忘義,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為禍國家。
這樣的人確實可殺、該殺,他們才是賈寶玉口中的“祿蠹”,而不是說所有讀聖賢書的人都是“祿蠹”。
同時也表現了賈寶玉對這種社會風氣的絕望,因為所有女孩子嫁人之後都變了,所有讀書人入世之後都變了。
這也是賈寶玉不喜歡讀書的理由,因為書裏麵的東西都是假的,讀了這些書的人變得更壞,更可恨了。
這個意思是從寶釵口中說出來的,“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隻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麽大害處。”
賈寶玉選擇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所以寶釵也算得上是賈寶玉的知己。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裏春秋空黑黃”,千百年來,從沒變過,道貌岸然,腹黑心黃。
寶釵對這個世界看的是比較透徹的,不愧是“山中高士晶瑩雪”,大隱尚能隱於世。
至於“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賈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寶釵才真正喜歡賈珠。
隨後幾天,榮國府按照最高規格準備婚禮所需,納采下聘。
隆正帝也湊了個熱鬧,下旨賜婚,反正又沒有任何利益損失,不做白不做。
經過問名、納吉、納征等環節,請期將婚期定在了明年正月初七,此乃人日,適宜納采和合婚。
定了婚期,榮國府和鎮南王府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各種事情。
黛玉早就迴了林府,寶釵也搬出了梨香院,住到了神京薛府,婚前住在男方家裏,多少有些不符合禮法。
而且,自她們搬走時起,賈珠便不能去見她們了,這也是禮法。
雖然賈珠並不在意這些所謂的規矩,也不在乎其他人怎麽說,但是得為黛玉和寶釵考慮。
這就是禮法的威力,你個人不遵守沒關係,但是全天下人都會將你視為異類,閑言絮語是少不了的。
就連現在也一樣,很少有人敢於挑戰“異類”這個詞的權威。
三人盡皆欣然同意,按賈母的想法,皇帝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賈珠現在的妻妾還遠遠不夠,賈母恨不得將認識的非同族的閨閣女子都推給賈珠。
比如,黛玉、寶釵、湘雲、寶琴、岫煙、李紋、李綺等等,甚至鴛鴦、晴雯、紫鵑等丫鬟們做個妾室也是可以的。
賈家嫡係子弟稀少,如果賈珠將來真能登臨至尊之位,賈氏皇族這麽點子弟肯定是不行的,要如何守住整個天下?
王夫人也從王家得知了賈珠如今的真實情況,並且王家人請求王夫人牽線搭橋,欲將王家幾個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都嫁給賈珠。
賈珠的妻妾中沒有一個王家人,將來他們王家的利益如何保障?
賈母和王夫人隨即提出讓賈珠趁著這次機會,幹脆一次多娶幾個。
雖然這對婆媳的目的不同,但是罕見的達成了一致意見。
賈珠當即拒絕了,他又不是種馬,想娶才會娶,不想娶的,娶迴家幹嘛?
何況,那些人也不是真想嫁給他,隻是想嫁給金錢、權勢、地位罷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這樣的婚姻,其實不要也罷,根本沒有一點點愛情可言,頂多算是一起過日子。
搭夥過日子,遇到靠譜的人,能把日子過好,其實也行;但哪那麽容易剛好遇到合適且靠譜的人,尤其是在一個沒有“精神”的時代,燕某萍絕不是個例,而是時代的必然產物,將來會更加普遍。
當然,這不是在批判女性,男人也一樣,甚至猶有過之,隻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一部紅樓夢,精髓全在《好了歌》!
塵世中人都在尋“好”,神仙好,功名好,金銀好,嬌妻好,兒孫好,但是這些好都會“了”。
出世之人都從這些“好”中看到“了”,自詡神仙之流,看破錢權名利,功名利祿,一切順其自然。
但真正看懂的人,會從“了中尋好”,一切都會“了”,但一切也都有“好”!
每個人都注定會死,但也可以有無比精彩的生的過程。
如果每個人都不生不死,不老不滅,那生命將是漫長且無聊的。
正因為人會死,才會希冀在短暫的生命中發光發熱,去體驗那些無比美好的事情。
“了中尋好”,看破虛妄,去尋人生真正的好,這個“好”可以是功名、金銀、嬌妻、兒孫,甚至可以是一切,隻要能看到本質,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如何在“了中尋好”呢?
不過是和喜歡的人去做喜歡的事罷了,人生就是這麽簡單,一點都不複雜,如此而已。
看好是好,好中看了,了中尋好,這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看錢是錢,看錢如何不是錢呢?有些標榜視金錢如糞土的人,其實比誰都在乎錢,連其中的“了”都看不到。
大誌戲功名,海鬥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不就是說的這樣的人嗎?
賈珠拒絕賈母和王夫人的提議後,兩人也沒有強求,賈珠決定的事,別人再怎麽說都沒用。
隨後,眾人便籌劃著賈珠的婚事,這些事自然應該由長輩負責,父母親人尚在,沒有賈珠這個當事人親自操辦婚事的道理。
一時間,榮國府喜氣洋洋,準備著三媒六聘和三書六禮,雖是納妾,但怎麽說也是側妃。
隻有王熙鳳和賈寶玉兩人不怎麽自在,王熙鳳在心裏將賈珠這個死渣男罵了個遍,而賈寶玉不僅少了兩個玩伴,還要看著“兩顆無價之寶的珍珠變成魚眼睛”,他怎麽高興的起來?
其實賈寶玉的這句話並不是在指責婚姻,否則也不會說“怎麽這些人隻一嫁了漢子,染了男人的氣味,就這樣混帳起來,比男人更可殺了!”
這些出嫁後的女人們再怎麽可恨,也不至於賈寶玉就要說“可殺”的話。
賈寶玉所說的“女子”,其實是飽讀聖賢書的讀書人,他們在入世之前,大都像那些未出嫁的女兒是顆無價之寶珠,這些讀書人有胸懷天下之誌,懷揣著經世濟民的理想和擔當。
“嫁了漢子,染了男人的習氣”,指的是這些人入世後,變得利欲熏心,見利忘義,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為禍國家。
這樣的人確實可殺、該殺,他們才是賈寶玉口中的“祿蠹”,而不是說所有讀聖賢書的人都是“祿蠹”。
同時也表現了賈寶玉對這種社會風氣的絕望,因為所有女孩子嫁人之後都變了,所有讀書人入世之後都變了。
這也是賈寶玉不喜歡讀書的理由,因為書裏麵的東西都是假的,讀了這些書的人變得更壞,更可恨了。
這個意思是從寶釵口中說出來的,“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隻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麽大害處。”
賈寶玉選擇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所以寶釵也算得上是賈寶玉的知己。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裏春秋空黑黃”,千百年來,從沒變過,道貌岸然,腹黑心黃。
寶釵對這個世界看的是比較透徹的,不愧是“山中高士晶瑩雪”,大隱尚能隱於世。
至於“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賈珠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寶釵才真正喜歡賈珠。
隨後幾天,榮國府按照最高規格準備婚禮所需,納采下聘。
隆正帝也湊了個熱鬧,下旨賜婚,反正又沒有任何利益損失,不做白不做。
經過問名、納吉、納征等環節,請期將婚期定在了明年正月初七,此乃人日,適宜納采和合婚。
定了婚期,榮國府和鎮南王府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各種事情。
黛玉早就迴了林府,寶釵也搬出了梨香院,住到了神京薛府,婚前住在男方家裏,多少有些不符合禮法。
而且,自她們搬走時起,賈珠便不能去見她們了,這也是禮法。
雖然賈珠並不在意這些所謂的規矩,也不在乎其他人怎麽說,但是得為黛玉和寶釵考慮。
這就是禮法的威力,你個人不遵守沒關係,但是全天下人都會將你視為異類,閑言絮語是少不了的。
就連現在也一樣,很少有人敢於挑戰“異類”這個詞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