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雲南和遼東
紅樓:穿越賈珠,李紈直唿受不了 作者:廿米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晚,賈珠和李紈徹夜無眠,其中種種,不足為外人道也。
好一個天雷勾地火,火樹銀花合;情深似海潮,愛河共泛舸。
愛情的巨輪在一浪又一浪的潮水中揚帆遠航,愛如潮水,誠不欺我。
次日一早,李紈還在沉睡,賈珠已經起床,針對昨天和隆正帝達成的“雙十約定”,做一些安排。
首先就是雲南大理府、麗江府、鶴慶府、永昌府和孟定府的駐軍需要撤離,將其交予隆正帝。
賈珠叮囑他們,離開之前一定要將土地和金銀分配給普通百姓,東籲之前就已經將五府大部分的金銀財寶都運迴了東籲,所以可供分配的金銀不會太多,主要是土地。
確保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廬,老幼有所依,至於隆正帝占領之後會不會將其收迴,就不關賈珠的事了。
收迴更好,可以激發底層百姓的反抗情緒,有些權力需要他們自己去爭取,有些犧牲也需要他們自己付出,賈珠隻是一個引導者,天下百姓的命運,終究還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一切都要靠他們自己。
其次,就是任命新的遼東官員。雖然遼東表麵上還是歸屬於大乾,但行政、監察、軍事完全由賈珠控製,也不必再向大乾國庫交稅,相當於已經把整個遼東都司割讓給賈珠。
行政官員,隆正帝應該大部分都會撤走;軍事將領,黃士俊隻能帶走一小部分,忠誠於賈珠的將士會繼續留在遼東。
之前,遼西走廊還是控製在隆正帝手中,如今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東全都劃給了賈珠。
賈珠正好派停靠在渤海灣的將士前去接管遼西走廊。
軍事將領賈珠倒不擔心,主要就是派誰去遼東處理行政事務。
賈珠任職遼東總兵期間,已經對遼東進行過一次治理,搭建起了一個框架,所以隻需要派信得過的人去管理就行了。
當然,之前的治理並不徹底,沒有對牽涉到神京的世家權貴們下手,隻是處理了一些遼東本土的勢力,但在高產作物的加持下,百姓們還是能勉強吃飽飯。
賈珠暫時不準備和大乾的世家權貴們為敵,如果他們和隆正帝聯手,對付起來也不容易。
等賈珠統一之後,再慢慢收拾他們也不遲,現階段就是不斷挑起權貴階層和普通百姓的矛盾,讓矛盾慢慢發酵。
既信得過,又有理想信念和操守的人,賈珠想到了自己的老丈人,李守中。
李守中作為從四品的國子監祭酒,一生都在研究學問,沒有主政經驗,對官場世俗的接觸不是很多,所以還有一股讀書人的氣節在。
沒有經驗不要緊,因為以往的經驗都是不好的經驗,有還不如沒有,正好派他這個有些理想主義的人去實踐一下“王道”能不能實現。
李守中作為賈珠的嶽父,他在大乾的政治前途早就被堵死了,所以不如去遼東開辟一個新天地。
而且,李守中作為國子監祭酒,教過的學生一定不少,也一定還有保留理想信念的讀書人在,這些人就是遼東官員的儲備庫。
想來想去,沒有比李守中更合適的人了。
當天下午,賈珠就帶著李紈和兩個孩子一起去了李府。
對於賈珠的提議,李守中立即同意了,對於一個讀書人而言,沒有什麽是比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博一個“文正”之名更有吸引力的了。
文正諡號乃“諡之極美,無以複加”,含義是“道德博聞,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象征著極高的道德品質和政治成就。文人做官,最大的夢想就是得到一個“文正”諡號。
李東陽是唯一一個死前就得知自己是“文正”諡號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病入膏肓的他立馬就從病床上爬起來,對著皇宮不斷磕頭,聲稱可以含笑九泉了。
賈珠讓李守中去遼東施行王道,用傳統的方式實驗能否實現天下大同,如果能夠做成,足以青史留名,也能配得上“文正”之名。
與“文正”相比,國丈的身份不值一提,諡號也是古人控製文人純潔性的一種手段,但是作用不大,至少對於中下層文人而言,沒有作用。
作為賈珠的嶽父,李守中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他完全不需要擔心遇到阻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賈珠就是他最大的後盾。
除了名聲以外,他還是李紈的父親,也需要為李紈和賈蘭考慮,所以他就更沒有理由拒絕了。
然後,賈珠就讓他盡快找到誌同道合的人,組建一個管理遼東的班底,不日前往遼東主政。
賈珠叮囑他暫時不用對大乾權貴在遼東的勢力動手,但如果他們主動跳出來阻礙改革,無法無天,違法亂紀,也不用給他們留情麵。
賈珠在安排雲南和遼東的事情,隆正帝也不例外。
隆正帝命令史鼐立即帶兵去接管雲南五府,加上史鼐之前打下來的鎮雄府、烏蒙府和東川府,大乾在雲南已占領八個州府。
但是隆正帝不準備繼續攻打南安郡王和雲南土司了,以後雲南就是大乾和賈珠在南方的緩衝地帶,留著南安郡王和雲南土司也有利於共同抵禦賈珠。
同時命令李叔正帶著江南大營返迴金陵,隆正帝已經動了遷都金陵的準備。
將遼東交給賈珠,大乾就隻有山海關一個屏障了,如果賈珠要攻打神京,攻破山海關後將如入無人之境。
而且賈珠在北方韃靼還有不小的勢力,如果兵分兩路南下,神京危矣。
遷都金陵後,至少中間能有一片緩衝地帶,便於提前布置防禦。
況且金陵本就有一個皇宮和六部,遷都金陵不需要大費周章。
隆正帝拉不下臉來遷都,但是可以先將太子送去金陵,等將來太子繼位後,再宣布在金陵定都就行了。
如果大乾連金陵都守不住,繼續南遷也沒有更大的意義了,畢竟賈珠在南方還有勢力,南北夾擊,大乾危矣。
最後就是召迴遼東的官員們,隆正帝也不能給賈珠使多少絆子,畢竟遼東之前就被賈珠實際控製了,黃士俊隻掌握了部分行政權和檢察權。
如果臨走之前胡亂搞出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隻怕這些官員能不能離開遼東都是一個問題。
隆正帝的這一係列布置,最難受的莫過於太子李鐸了。
當初為了奪嫡,他付出了那麽多,就連親生母親都犧牲了,沒想到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個爛攤子,而他極有可能要背負亡國之君的罵名。
時也,命也,運也,非個人所能全然掌控,自然之道,非人力所能強求,為之奈何?
好一個天雷勾地火,火樹銀花合;情深似海潮,愛河共泛舸。
愛情的巨輪在一浪又一浪的潮水中揚帆遠航,愛如潮水,誠不欺我。
次日一早,李紈還在沉睡,賈珠已經起床,針對昨天和隆正帝達成的“雙十約定”,做一些安排。
首先就是雲南大理府、麗江府、鶴慶府、永昌府和孟定府的駐軍需要撤離,將其交予隆正帝。
賈珠叮囑他們,離開之前一定要將土地和金銀分配給普通百姓,東籲之前就已經將五府大部分的金銀財寶都運迴了東籲,所以可供分配的金銀不會太多,主要是土地。
確保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廬,老幼有所依,至於隆正帝占領之後會不會將其收迴,就不關賈珠的事了。
收迴更好,可以激發底層百姓的反抗情緒,有些權力需要他們自己去爭取,有些犧牲也需要他們自己付出,賈珠隻是一個引導者,天下百姓的命運,終究還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一切都要靠他們自己。
其次,就是任命新的遼東官員。雖然遼東表麵上還是歸屬於大乾,但行政、監察、軍事完全由賈珠控製,也不必再向大乾國庫交稅,相當於已經把整個遼東都司割讓給賈珠。
行政官員,隆正帝應該大部分都會撤走;軍事將領,黃士俊隻能帶走一小部分,忠誠於賈珠的將士會繼續留在遼東。
之前,遼西走廊還是控製在隆正帝手中,如今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東全都劃給了賈珠。
賈珠正好派停靠在渤海灣的將士前去接管遼西走廊。
軍事將領賈珠倒不擔心,主要就是派誰去遼東處理行政事務。
賈珠任職遼東總兵期間,已經對遼東進行過一次治理,搭建起了一個框架,所以隻需要派信得過的人去管理就行了。
當然,之前的治理並不徹底,沒有對牽涉到神京的世家權貴們下手,隻是處理了一些遼東本土的勢力,但在高產作物的加持下,百姓們還是能勉強吃飽飯。
賈珠暫時不準備和大乾的世家權貴們為敵,如果他們和隆正帝聯手,對付起來也不容易。
等賈珠統一之後,再慢慢收拾他們也不遲,現階段就是不斷挑起權貴階層和普通百姓的矛盾,讓矛盾慢慢發酵。
既信得過,又有理想信念和操守的人,賈珠想到了自己的老丈人,李守中。
李守中作為從四品的國子監祭酒,一生都在研究學問,沒有主政經驗,對官場世俗的接觸不是很多,所以還有一股讀書人的氣節在。
沒有經驗不要緊,因為以往的經驗都是不好的經驗,有還不如沒有,正好派他這個有些理想主義的人去實踐一下“王道”能不能實現。
李守中作為賈珠的嶽父,他在大乾的政治前途早就被堵死了,所以不如去遼東開辟一個新天地。
而且,李守中作為國子監祭酒,教過的學生一定不少,也一定還有保留理想信念的讀書人在,這些人就是遼東官員的儲備庫。
想來想去,沒有比李守中更合適的人了。
當天下午,賈珠就帶著李紈和兩個孩子一起去了李府。
對於賈珠的提議,李守中立即同意了,對於一個讀書人而言,沒有什麽是比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博一個“文正”之名更有吸引力的了。
文正諡號乃“諡之極美,無以複加”,含義是“道德博聞,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象征著極高的道德品質和政治成就。文人做官,最大的夢想就是得到一個“文正”諡號。
李東陽是唯一一個死前就得知自己是“文正”諡號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病入膏肓的他立馬就從病床上爬起來,對著皇宮不斷磕頭,聲稱可以含笑九泉了。
賈珠讓李守中去遼東施行王道,用傳統的方式實驗能否實現天下大同,如果能夠做成,足以青史留名,也能配得上“文正”之名。
與“文正”相比,國丈的身份不值一提,諡號也是古人控製文人純潔性的一種手段,但是作用不大,至少對於中下層文人而言,沒有作用。
作為賈珠的嶽父,李守中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他完全不需要擔心遇到阻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賈珠就是他最大的後盾。
除了名聲以外,他還是李紈的父親,也需要為李紈和賈蘭考慮,所以他就更沒有理由拒絕了。
然後,賈珠就讓他盡快找到誌同道合的人,組建一個管理遼東的班底,不日前往遼東主政。
賈珠叮囑他暫時不用對大乾權貴在遼東的勢力動手,但如果他們主動跳出來阻礙改革,無法無天,違法亂紀,也不用給他們留情麵。
賈珠在安排雲南和遼東的事情,隆正帝也不例外。
隆正帝命令史鼐立即帶兵去接管雲南五府,加上史鼐之前打下來的鎮雄府、烏蒙府和東川府,大乾在雲南已占領八個州府。
但是隆正帝不準備繼續攻打南安郡王和雲南土司了,以後雲南就是大乾和賈珠在南方的緩衝地帶,留著南安郡王和雲南土司也有利於共同抵禦賈珠。
同時命令李叔正帶著江南大營返迴金陵,隆正帝已經動了遷都金陵的準備。
將遼東交給賈珠,大乾就隻有山海關一個屏障了,如果賈珠要攻打神京,攻破山海關後將如入無人之境。
而且賈珠在北方韃靼還有不小的勢力,如果兵分兩路南下,神京危矣。
遷都金陵後,至少中間能有一片緩衝地帶,便於提前布置防禦。
況且金陵本就有一個皇宮和六部,遷都金陵不需要大費周章。
隆正帝拉不下臉來遷都,但是可以先將太子送去金陵,等將來太子繼位後,再宣布在金陵定都就行了。
如果大乾連金陵都守不住,繼續南遷也沒有更大的意義了,畢竟賈珠在南方還有勢力,南北夾擊,大乾危矣。
最後就是召迴遼東的官員們,隆正帝也不能給賈珠使多少絆子,畢竟遼東之前就被賈珠實際控製了,黃士俊隻掌握了部分行政權和檢察權。
如果臨走之前胡亂搞出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隻怕這些官員能不能離開遼東都是一個問題。
隆正帝的這一係列布置,最難受的莫過於太子李鐸了。
當初為了奪嫡,他付出了那麽多,就連親生母親都犧牲了,沒想到最終得到的卻是一個爛攤子,而他極有可能要背負亡國之君的罵名。
時也,命也,運也,非個人所能全然掌控,自然之道,非人力所能強求,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