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稻子的畝產量
重生饑荒年代:我重生有掛我怕啥 作者:南丐四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年年中的時候,軋鋼廠和上河村的家具廠再度攜手合作。
他們生產了兩萬台兩種型號的插秧機。這些插秧機,被運往全國各地售賣。主要銷售對象,是那些種植雙季稻的地區。
兩萬台插秧機剛運到南方城市,就備受青睞。
市場反響熱烈,很快就銷售一空。
見此情形,他們又加產了一萬台。
眼瞅著田地裏的稻子再有一個多月就要成熟了。
李有福在自己的空間裏,開始搗鼓起一種人力打穀機。
這種打穀機,他老家以前用過。
製作簡便,主要依靠人力踩踏獲取動力,進而帶動滾筒,把稻粒從稻穗上脫粒下來。
他先跑去軋鋼廠,找到廠長蕭大龍,說自己要試驗一款機器。
蕭大龍一聽李有福又要搞新玩意兒,立馬大力支持。
拍著胸脯保證,李有福想要什麽,隻要廠裏有的,都給他弄來。
就算廠裏沒有,也去外麵找。
李有福把腳踏打穀機需要的皮帶、齒輪等零件,在廠裏弄了兩套。
迴到家後,他把自己鎖在房間,進入空間,開始製作腳踏打穀機。
人力版的腳踏打穀機,他小時候踩過,還用來給稻子脫過粒。
那時候,他家的打穀機是和二伯家、姑姑家三家合夥買的。
畢竟一家人的田土有限,單獨買一台打穀機太浪費,幾家合買才最實用。
在空間裏製作滾筒和打穀機的木箱,對他來說輕而易舉。
他一邊做,一邊迴憶著當年打穀機的構造。
做好之後,他親自站上去,用腳踩踏試驗。
隨著他用力踩踏踏板,打穀機的滾筒迅速旋轉起來,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滾筒上裝的是粗鐵絲做成的三角形滾齒。
滾筒飛速旋轉時,他伸手一抓,遠處稻田裏的一把稻子就飛到了手上。
他把稻子輕輕搭在滾筒上,隻聽“劈裏啪啦”一陣響,稻粒迅速脫落,掉進木箱裏。
他再把稻穗翻轉,讓另一麵稻穗也緊緊貼在滾筒上。
短短一會兒,他就取下滾筒上的稻穗,放在眼前仔細查看。
不錯,脫粒非常幹淨,可以進行量產了。
他一鼓作氣,連續做了兩台。
反複試驗,確認沒毛病後,他用三輪車把其中一台打穀機運到了軋鋼廠。
李有福拉著打穀機從軋鋼廠大門進去。
門衛室裏的人看到他三輪車廂上的打穀機,都好奇極了,不知道這是啥東西。
其實人力打穀機早在1959年就出現了,不過由於當下技術落後,鐵器又十分難得,所以打穀機並沒有普及開來。
很多地方都沒有,至少李有福知道,上河村、下河村沒有打穀機,沿河大隊的幾個生產隊也都沒有。
如今打穀機推廣難,主要是因為鐵器難找,價格還高,再加上運輸落後,很多生產隊根本買不起。
但軋鋼廠不一樣,他們生產打穀機有著先天優勢,廠裏有鐵啊!
李有福把三輪車停在蕭廠長的辦公樓下,然後上樓向蕭廠長匯報。
這次他拿了廠裏的東西,做出了兩台打穀機。
蕭廠長聽後,馬上下樓指揮人把打穀機從三輪車上抬下來。
李有福當眾示範,給大家展示打穀機該怎麽操作。
腳踏版的人力打穀機,需要的木料相當的多。
李有福向蕭廠長提議, 這次的打穀機生產,依然還是軋鋼廠和上河村的家具廠合作,蕭大龍廠長也當場就同意了。
軋鋼廠主要負責鐵器部分,上河村的家具廠主要負責木頭部分。
然後由上河村的家具廠把木料運到軋鋼廠,在軋鋼廠進行組裝,最後銷往全國各地。
和上河村家具廠已經有過一次合作,這次合作由李有福去溝通。
李有福迴去後,開著三輪車直奔上河村。
快到上河村的時候,他才把另一台打穀機從空間裏放到三輪車廂裏。
等他拉著打穀機來到上河村的家具廠,跟家具廠負責人說明來意後,負責人驚喜萬分。
沒想到李有福又給家具廠拉來了一份訂單。現在竹編廠生意紅紅火火,他們家具廠看著別提多眼紅了。
雖說家具廠的生意也不錯,可哪比得上人家賺外匯啊。
於是,兩家的合作就此展開,並且都憋著一股勁兒,要在稻子開始收割之前,盡可能多生產些打穀機出來。
上河村秋收的時候,不少附近生產隊的村民都趕來參觀。
特別是沿河大隊的人,大家紛紛找到王海遠、李君文、李君義,要求購買上河村的稻種和玉米種子。
大家都特別想知道,上河村的這些稻子一畝地到底能產多少,一畝地的玉米又能收獲多少。
收獲的時候,王海遠、李君義、葉生友專門拿尺子量出一畝地的麵積,然後開始收割。
同時,李有福送到家具廠的打穀機也被抬到了田地裏麵。
村民們用鐮刀把稻子割成一把把的,送到打穀機前。
專門安排了四個人負責給稻子脫粒。
隻見兩個村民各抓著一把稻子,站到打穀機的踏板前,右腳踩在踏板上,開始用力踩動。
隨著打穀機的滾筒越轉越快,他們把手中的稻子平放在快速旋轉的滾筒上麵。
“劈裏啪啦”一陣聲響,稻粒紛紛飛到了木箱裏麵。
接著,他們翻轉稻子,把另一麵也放在滾筒上,讓滾齒把稻粒脫下來。
其他人看著飛速旋轉的滾筒,滿是羨慕。
這可是打穀機啊,他們也隻是聽說過,還從沒見過實物呢。
“哇,這打穀機脫粒也太快了,我們村子也要買一台才行。”旁邊觀看的一些村民小聲議論著。
每當木箱中的稻子有半箱了,就會有人過來清理,把稻子裝進籮筐裏。
等到一畝地的稻子全部脫粒完畢,村民們清理完後,就開始對收獲的稻子進行稱重。
還沒開始稱重呢,附近觀看的村民們就已經激動得沸騰起來了。
如今莊稼收成普遍不高,一般一畝地稻子的產量隻有一百到三百公斤之間。
也就是說,一畝地最多隻有四擔多的稻子收獲。
可是上河村這一畝地,已經收了多少擔了?整整收了十五擔半!
據他們估計,這一畝地出田的數量已經有兩千三百多斤了。
就算把稻子曬幹之後,一畝地的產量也在兩千斤左右了,這是妥妥的大豐收啊!
他們生產了兩萬台兩種型號的插秧機。這些插秧機,被運往全國各地售賣。主要銷售對象,是那些種植雙季稻的地區。
兩萬台插秧機剛運到南方城市,就備受青睞。
市場反響熱烈,很快就銷售一空。
見此情形,他們又加產了一萬台。
眼瞅著田地裏的稻子再有一個多月就要成熟了。
李有福在自己的空間裏,開始搗鼓起一種人力打穀機。
這種打穀機,他老家以前用過。
製作簡便,主要依靠人力踩踏獲取動力,進而帶動滾筒,把稻粒從稻穗上脫粒下來。
他先跑去軋鋼廠,找到廠長蕭大龍,說自己要試驗一款機器。
蕭大龍一聽李有福又要搞新玩意兒,立馬大力支持。
拍著胸脯保證,李有福想要什麽,隻要廠裏有的,都給他弄來。
就算廠裏沒有,也去外麵找。
李有福把腳踏打穀機需要的皮帶、齒輪等零件,在廠裏弄了兩套。
迴到家後,他把自己鎖在房間,進入空間,開始製作腳踏打穀機。
人力版的腳踏打穀機,他小時候踩過,還用來給稻子脫過粒。
那時候,他家的打穀機是和二伯家、姑姑家三家合夥買的。
畢竟一家人的田土有限,單獨買一台打穀機太浪費,幾家合買才最實用。
在空間裏製作滾筒和打穀機的木箱,對他來說輕而易舉。
他一邊做,一邊迴憶著當年打穀機的構造。
做好之後,他親自站上去,用腳踩踏試驗。
隨著他用力踩踏踏板,打穀機的滾筒迅速旋轉起來,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滾筒上裝的是粗鐵絲做成的三角形滾齒。
滾筒飛速旋轉時,他伸手一抓,遠處稻田裏的一把稻子就飛到了手上。
他把稻子輕輕搭在滾筒上,隻聽“劈裏啪啦”一陣響,稻粒迅速脫落,掉進木箱裏。
他再把稻穗翻轉,讓另一麵稻穗也緊緊貼在滾筒上。
短短一會兒,他就取下滾筒上的稻穗,放在眼前仔細查看。
不錯,脫粒非常幹淨,可以進行量產了。
他一鼓作氣,連續做了兩台。
反複試驗,確認沒毛病後,他用三輪車把其中一台打穀機運到了軋鋼廠。
李有福拉著打穀機從軋鋼廠大門進去。
門衛室裏的人看到他三輪車廂上的打穀機,都好奇極了,不知道這是啥東西。
其實人力打穀機早在1959年就出現了,不過由於當下技術落後,鐵器又十分難得,所以打穀機並沒有普及開來。
很多地方都沒有,至少李有福知道,上河村、下河村沒有打穀機,沿河大隊的幾個生產隊也都沒有。
如今打穀機推廣難,主要是因為鐵器難找,價格還高,再加上運輸落後,很多生產隊根本買不起。
但軋鋼廠不一樣,他們生產打穀機有著先天優勢,廠裏有鐵啊!
李有福把三輪車停在蕭廠長的辦公樓下,然後上樓向蕭廠長匯報。
這次他拿了廠裏的東西,做出了兩台打穀機。
蕭廠長聽後,馬上下樓指揮人把打穀機從三輪車上抬下來。
李有福當眾示範,給大家展示打穀機該怎麽操作。
腳踏版的人力打穀機,需要的木料相當的多。
李有福向蕭廠長提議, 這次的打穀機生產,依然還是軋鋼廠和上河村的家具廠合作,蕭大龍廠長也當場就同意了。
軋鋼廠主要負責鐵器部分,上河村的家具廠主要負責木頭部分。
然後由上河村的家具廠把木料運到軋鋼廠,在軋鋼廠進行組裝,最後銷往全國各地。
和上河村家具廠已經有過一次合作,這次合作由李有福去溝通。
李有福迴去後,開著三輪車直奔上河村。
快到上河村的時候,他才把另一台打穀機從空間裏放到三輪車廂裏。
等他拉著打穀機來到上河村的家具廠,跟家具廠負責人說明來意後,負責人驚喜萬分。
沒想到李有福又給家具廠拉來了一份訂單。現在竹編廠生意紅紅火火,他們家具廠看著別提多眼紅了。
雖說家具廠的生意也不錯,可哪比得上人家賺外匯啊。
於是,兩家的合作就此展開,並且都憋著一股勁兒,要在稻子開始收割之前,盡可能多生產些打穀機出來。
上河村秋收的時候,不少附近生產隊的村民都趕來參觀。
特別是沿河大隊的人,大家紛紛找到王海遠、李君文、李君義,要求購買上河村的稻種和玉米種子。
大家都特別想知道,上河村的這些稻子一畝地到底能產多少,一畝地的玉米又能收獲多少。
收獲的時候,王海遠、李君義、葉生友專門拿尺子量出一畝地的麵積,然後開始收割。
同時,李有福送到家具廠的打穀機也被抬到了田地裏麵。
村民們用鐮刀把稻子割成一把把的,送到打穀機前。
專門安排了四個人負責給稻子脫粒。
隻見兩個村民各抓著一把稻子,站到打穀機的踏板前,右腳踩在踏板上,開始用力踩動。
隨著打穀機的滾筒越轉越快,他們把手中的稻子平放在快速旋轉的滾筒上麵。
“劈裏啪啦”一陣聲響,稻粒紛紛飛到了木箱裏麵。
接著,他們翻轉稻子,把另一麵也放在滾筒上,讓滾齒把稻粒脫下來。
其他人看著飛速旋轉的滾筒,滿是羨慕。
這可是打穀機啊,他們也隻是聽說過,還從沒見過實物呢。
“哇,這打穀機脫粒也太快了,我們村子也要買一台才行。”旁邊觀看的一些村民小聲議論著。
每當木箱中的稻子有半箱了,就會有人過來清理,把稻子裝進籮筐裏。
等到一畝地的稻子全部脫粒完畢,村民們清理完後,就開始對收獲的稻子進行稱重。
還沒開始稱重呢,附近觀看的村民們就已經激動得沸騰起來了。
如今莊稼收成普遍不高,一般一畝地稻子的產量隻有一百到三百公斤之間。
也就是說,一畝地最多隻有四擔多的稻子收獲。
可是上河村這一畝地,已經收了多少擔了?整整收了十五擔半!
據他們估計,這一畝地出田的數量已經有兩千三百多斤了。
就算把稻子曬幹之後,一畝地的產量也在兩千斤左右了,這是妥妥的大豐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