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就是這麽迴事,隻有雙方都認為自己有超過八成勝算,乃至必勝的把握時,才會進行決戰。


    那種自認為五五開的推演結果,肯定不會去決戰,因為決戰都是奔著勝利去的,而不是慘勝去的。


    五五開有失敗的概率不說,即便勝利了還有可能讓己方損失慘重!


    隻有像柳天成和李德明雙方這種,都覺得自己會穩贏的局勢,才會爆發主力決戰。


    裏爾火炮被集中在一處高地上布置開,柳天成自然不是指望這些裏爾火炮在這場決戰中發揮出作用,將它們布置好主要是為了保住這些裏爾火炮,在麵對敵軍騎兵突襲的時候,有開炮的能力禦敵。


    李德明必然知曉柳天成麾下裏爾火炮的威力,肯定不會派大兵率先進攻裏爾火炮的陣地,那位唐家藩鎮的前車之鑒,是不會有後人去嚐試了……


    所以,柳天成幹脆將裏爾火炮布置在後方,省的大白高國的主力為了規避裏爾火炮的炮口,移動主力陣線。


    裏爾火炮的移動速度,可跟不上敵軍主力陣線移動的速度。


    200門鷹炮一門不差,全都被拉到第一排隨著步兵戰線前行。


    龜茲城的趙士禎已經完成了鷹炮樣品的仿造,所以這些係統抽獎得到的原版鷹炮此次都能參加這場決戰,


    排成傳統冷兵器戰線的忠柳軍在鷹炮左右,轟然前壓,後麵則是負責督戰的係統士兵主力。


    這些係統士兵是印度火槍兵和中國長槍兵組成的一個個西班牙大方陣。


    就是四個角由小型的火槍方陣組成,中央是一個大型長槍方陣。


    在對戰的時候,四個角的火槍方陣會按照戰鬥需要拚接組合,對敵軍進行齊射或自由射擊。


    遇到敵軍騎兵或步兵強攻的時候,火槍方陣就會退到後麵,由中國長槍兵頂上去肉搏和拒馬。


    至於一千二百多人的重甲擲彈兵,則作為預備隊使用。


    他們此時再一次裝備上了炸雷,隻不過跟原版黑不溜秋的炸雷不同,這些炸雷都是銅製作出來的。


    鐵比銅堅硬,所以用銅器來做炸雷,裏麵的黑火藥爆燃的時候,更容易把銅製的炸雷撐開四射而飛。


    說白了,用銅代替鐵,還是基建技術不夠……


    好在,這些炸雷比起原版的炸雷,除了造價變高許多外,威力方麵倒是相差不大。


    這都是趙士禎帶領的工匠團隊加班加點趕製出來的,足足數千枚銅製的炸雷,差點把柳天成的大唐朝廷榨幹……


    炸雷的製作,導致西域的銅價節節攀升,使得柳天成不得不控製炸雷的生產數量。


    數千炸雷分配給一千二百多人的擲彈兵,也夠他們扔上幾輪的了。


    這支預備隊再一次具備了原本的能力,成為柳天成手中的一個王牌。


    當然,投擲炸雷的技術含量並不高,不是非要擲彈兵才能使用,即便擲彈兵死光了,柳天成也可以讓其他係統士兵掌控這種好用的利器。


    除了200門鷹炮外,其他部隊都沒有跟忠柳軍一起前進,柳天成的大軍涇渭分明的分成了前後兩個戰線。


    在柳天成的視野中,對麵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白高國戰線,也是擺出傳統的步兵方陣。


    其實,柳天成即便站在高處,也無法遍覽李德明大軍的全部,甚至隻能看到前麵的一部分。


    人已過萬,無邊無際啊!


    沉悶的號角聲夾雜著激揚的戰鼓聲,雙方大軍的軍陣都開始大步前行,而兵力更多的大白高國的兩翼則開始偏轉迂迴,打算包夾柳天成的本部主力。


    隨後,柳天成派出了大量的槍騎兵,跟大白高國兩翼的輕騎兵開始對戰。


    火槍聲此起彼伏,兩翼的騎兵率先拉開了戰鬥的序幕。


    不出意外的,槍騎兵在付出了上千人的代價後,成功打退了人數遠多於己方的大白高國輕騎主力,遏製了大白高國輕騎準備迂迴包抄的戰術。


    不過隨著大隊大隊的大白高國兩翼步卒壓進,槍騎兵不得不後撤,隻能通過火槍騷擾一下對手。


    隻是,大白高國的兩翼步卒中同樣有大量的弓弩手,對射中槍騎兵無法占據優勢,沒有硬打。


    沒多久,雙方的軍陣前排弓弩手出列,開始朝著對麵的軍陣拋射箭雨。


    這就是這個時代戰爭的常態,哪一方的弓弩手給力,哪一方就能在野戰中占據優勢,並持續用箭雨消耗對手,乃至打亂敵軍陣形。


    到時候再派遣長槍軍陣衝過去,基本上就能贏一陣了。


    古代打仗就是這般枯燥且無聊,戰術差距其實並不大,拚得就是精銳的戰鬥素質和隊列協同能力。


    隻不過,大白高國的步卒質量參差不齊,軍陣很是扭曲,一點都不齊整,不像是陣列分明的方陣,而是一群拿著差不多武器擠成一團的密集戰線。


    基本上,隻能勉強看出,弓弩手在前,長槍手和盾牌手在後,再往後則是刀斧手等專門負責肉搏的兵種。


    刀斧手不代表隻裝備了刀斧,而是對除去長杆兵器和遠程兵器的兵種泛稱。


    很顯然,大白高國的大部分步卒,隻是一仗之兵,隻能熟練掌握使用一類武器。


    這也是古代大多數部隊士卒的常態。


    在古代能身備三仗的,不是天天訓練的職業士兵,就是經常打仗的野蠻老兵!


    前者通過長時間的訓練熟能生巧,掌控三仗之兵,後者則是在戰場上優勝劣汰,活下來的自然都是什麽武器都能耍的很棒的強者。


    雙方的箭雨不斷落下,慘叫聲此起彼伏,大白高國的弓弩手數量多,但局部對射的區域人數優勢並不大,而忠柳軍的弓弩手則相對的戰力稍微強一些。


    所以,對射你來我往,一時半會根本看不出勝負。


    就在這時,大白高國後麵的步卒軍陣突然快速向兩邊退去,一群全身上下包括戰馬都披在鐵片裏的移動碉堡,挺著長槍踏著沉重的馬蹄,朝著忠柳軍的前排弓弩手衝殺而去!


    看其規模,正是那三千西夏鐵鷂子重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孤兒到帝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書迷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書迷1並收藏從孤兒到帝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