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胡虜,恢複中華!”
“用抗擊胡虜的名義,獲得天下大義!”
聽到朱武的這個口號,聞煥章忍不住冷汗涔涔,渾身一陣戰栗。
作為一個讀書人,聞煥章如何不知道,自從春秋時期齊桓公用“尊王攘夷”稱霸以來,許多帝王將相,就是用抗擊外敵的名義,獲得天下大義。
如今,朱武把這種行為提煉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八字口號,可想在宋國遭遇侵略時,他抗擊胡虜的行為,會贏得多少人支持。
可以說,朱武隻需要在抗擊金國時立功,他取代宋室的行為就不再是謀反篡位,而是以天下為己任,順應天下民心。
“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實是為朱武掃清再次造反的障礙。讓他脫離君臣之義的限製,用保天下的名義,爭奪天下人心。
正因為明白這點,聞煥章聽到朱武所言後,隻感覺緊張不安,心中複雜難言:
“如果這句口號真的深入人心,將來宋國遭到金國入侵、朝廷又難以抵禦時,全天下的人心,就會歸於明公了。”
“那時取代宋室,也是輕而易舉。”
“難道說,我要做大宋的掘墓人,幫助明公奪位?”
雖然心中已傾向朱武,也打算追隨他做個開國功臣。但是在想到自己有可能成為大宋的掘墓人後,聞煥章的心中,仍不免有些複雜。
從宿太尉那裏深知大宋虛實,聞煥章知道隻要金兵南下,大宋必難以抵擋,能夠和金兵一較高下的,隻有梁山泊兵馬。
可以說,隻要他將“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宣傳得深入人心,將來代宋之功,他就會排在前幾位。
這樣一個結果,對於當初抱著勸朱武歸順宋室的聞煥章來說,著實有些諷刺。他本人實在想不到,自己留在燕京後,短短幾個月時間,就發生這麽大變化。
“難道說,我當初是做錯了,不該來到燕京?”
泛起這個念頭,聞煥章搖了搖頭,停止這種思緒。作為新科狀元,聞煥章在燕京深受朱武看重,相比在宋國東京城外教書,他知道自己即使有機會迴頭,也不可能迴去。
所以,在聽到朱武讓自己負責對宋國的宣傳後,聞煥章雖然因為以前對大宋的忠心有所遲疑,卻很快想了個理由,自己說服自己:
“誠如明公所言,天下重於家國。”
“如果趙宋不能夠保全天下,他又有什麽資格繼續做天子呢?”
“到時易姓改號,自是應有之義!”
用這個理由說服自己,聞煥章很快接受了朱武的理論,認為自己追隨朱武是為了保全天下,而非違背忠義。
而且,通過自己的轉變,聞煥章也想到了如何說服宋國文人,讓他們接受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以保天下的名義,將來效忠朱武: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明公可以用這句話為引,宣揚華夷之辨。”
“然後再宣揚齊桓公和管仲的事跡,尤其是尊王攘夷。”
“這樣在將來金國南下,明公乘機奪取宋國東京後,就可以用尊王攘夷的名義,挾天子以令天下。用大宋天子的命令,調動宋國群臣。”
“如果宋國群臣聽令,再在明公的號令下驅逐金國,明公自然能獲得保天下的大功,將來取代趙宋。”
將朱武的方案細化,同時提出了“挾天子以令天下”之策,聞煥章內心之中,已徹底倒向朱武。
對此極為滿意,朱武覺得讓聞煥章負責這件事極為適合,和他仔細探討華夷之辨的問題,對聞煥章能認識到華夷之別,感到極為欣慰。
同時,為了避免在燕京產生內亂,朱武告誡他道:
“宣揚華夷之辨的時候,一定要以文化為主,把認同中華衣冠、禮儀、習俗的人,都納入中華民族。”
“不要狹隘地以宋人、遼人或者漢族、契丹族區分,以免金人未至,自己內部先亂。”
向聞煥章仔細解釋中華民族的含義,朱武道:
“像是燕京的契丹族,雖然最初是胡人,但是二百年下來,許多人已經和漢族無異了。”
“把他們歸為胡虜,實在極為愚蠢。”
“所以,我們要以中華民族的名義,讓漢族、契丹族、奚族等族認同,把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胡虜。”
知道燕京還有不少契丹族和奚族等族群,聞煥章對此極為慎重,向朱武道:
“若是有些人不認同中華文化,不認為屬於中華民族,那又該怎麽辦?”
朱武毫不猶豫,迴應道:
“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他們不認同中華,就把他們趕走。”
“驅逐胡虜的大義,就是來源於此!”
再次提起“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朱武讓聞煥章仔細斟酌,在宣揚華夷之辨時既要避免矛盾,也要明確立場,讓那些胡人知道,唯有融入中華,才能在這片大地上生存。
而且在對普通人的宣傳上,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天下傾頹之時,個人難以自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亡國、保國,亡天下、保天下,這其中的意義截然不同。一定要讓大家以天下為重,不要糾纏於一家一姓之私。”
“要人們知道保天下和驅逐胡虜的大義,唯有保住天下,才能重享太平!”
讓聞煥章找人多寫些亂世話本,讓人們都認識到,天下戰亂時的遭遇。
對此極為認同,聞煥章按朱武的意思,仿照燕山時報和曾經在東京看過的小報,把報紙創辦起來,在朱武的親自指導下,麵向宋國發行。
同時,聞煥章還提議另辦一份報紙,專門針對士大夫:
“宋國掌握輿論的多是士大夫,他們對白話報紙可能看不上,不會太過重視。”
“要專門針對他們創建一份報紙,內容以文言為主,交流文人雅事。”
對此很有有趣,朱武道:
“那你就多辦幾份報紙,看看他們喜歡哪一種。”
“還有要創辦月刊、季刊,向知名文人約稿,印刷精美一些。”
讓聞煥章創辦詩詞、經史、金石等方麵的專業刊物,影響對應群體。同時,他還讓燕京大學堂創辦學報、學刊,希望發展成學術期刊。
就這樣,聞煥章的中華社越辦越大,他的主要工作,也開始轉向宣傳。
東京,聞煥章宣傳的效果一時還不明顯,但是在梁山泊派兵征剿田虎後,城中氣氛明顯輕鬆許多,直到這一日道君皇帝臨幸武學時,武學諭羅戩突然跪地啟奏道:
“武學諭小臣羅戩,冒萬死,謹將淮西強賊王慶造反情形,上達聖聰。”
“王慶作亂淮西,五年於茲,官軍不能抵敵。蔡攸奉旨往淮西征討,全軍覆沒;懼罪隱匿,欺誑陛下,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以致養成大患。”
“王慶勢愈猖獗,前月又將臣鄉雲安軍攻破,擄掠淫殺,慘毒不忍言說,通共占據八座軍州,八十六個州縣。”
“蔡攸覆軍殺將,辱國喪師,今日聖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談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
“乞陛下速誅蔡攸等誤國賊臣,選將發兵,速行征剿,救生民於塗炭,保社稷以無疆,臣民幸甚!天下幸甚!”
道君皇帝聞奏大怒,深責蔡攸等隱匿之罪,但是在蔡攸等人巧言宛奏後,沒有加罪他們,起駕還宮。
次日,又有亳州太守侯蒙到京聽調,上書直言蔡攸喪師辱國之罪,並薦舉:
“梁山泊兵強馬壯,朱武等才略過人。他派出的關勝率五萬軍征剿田虎,已是勢如破竹。”
“若調梁山泊兵馬征討淮西,必成大功。”
道君皇帝準奏,隨即降旨下省院,議封朱武、關勝等人官爵,讓他調兵馬平定王慶。省院官同蔡攸等商議,迴奏:
“王慶打破宛州,昨有禹州、載州、萊縣三處申文告急。那三處是東京所屬州縣,鄰近神京,乞陛下速調兵馬,星夜馳援禹州等處。”
“臣等保舉侯蒙為行軍參謀,羅戩素有韜略,著他同侯蒙到軍前聽用。關勝正在征剿,朱武等人未便升受,待淮西奏凱,另行酌議封賞。”
卻是蔡攸知王慶那裏兵強將猛,與王黼、高俅等人計議,故意將侯蒙、羅戩送到軍前,讓梁山泊派兵前去。隻等大軍敗績,將侯蒙、羅戩等人一網打盡。
道君皇帝一一準奏,降旨寫敕,就著侯蒙、羅戩,齎捧詔敕,及領賞賜金銀、緞匹、袍服、衣甲、馬匹、禦酒等物,即日起行,馳往河北,宣諭朱武等人。道君皇帝剖斷政事已畢,複被王黼、蔡攸二人,勸帝到艮嶽娛樂去了。
侯蒙領了詔敕及賞賜將士等物,滿滿的裝載三十五車,離了東京,望河北進發。
朱武在燕京探知,心中極為納悶,不知道朝廷為何在沒有平定田虎時,又調梁山泊兵馬:
“田虎尚未平定,就要又開戰事。”
“宋國君臣是不是太自信了些,還是真以為梁山泊很忠心?”
“王慶可不同於田虎,他比田虎要更難打!”
想著原書中梁山泊征討王慶時,幾乎把從田虎那裏招降的降將盡數搭進去,朱武對征討王慶,沒有半點興趣:
“打田虎還有些油水,打王慶純粹是啃骨頭。”
“而且燕京離淮西、京西還隔著東京,一旦朝廷有什麽壞心思,我派去的人馬很可能難以迴來。”
“征討王慶的事兒,讓朝廷自己去辦!”
下定這個決心,朱武在召集眾人商議時,直接表明了態度。燕京眾臣在聽到朱武不願派兵征討王慶時,同樣紛紛讚同。吳用道:
“上次派兵去打田虎,是為了向朝廷展示誠意,索要錢糧物資。”
“如今春旱已經過去,夏收之後錢糧緊缺的狀況也有緩解,實在不需要向外派兵降低糧草消耗。”
“主公可借故推諉,不奉朝廷調令。”
耶律大石也說道:
“金國和宋國衝突在即,很可能會有戰事。”
“上次把五萬多士兵調出去,一些地方已經有些吃力。”
“燕京一帶的兵馬,應當繼續擴充。”
兩人都這樣想,王倫也不置可否。征討王慶的事情,被朱武和眾位大臣一起否決。
不過,為了應付朝廷,讓朝廷不至於斷了錢糧,朱武在侯蒙宣讀旨意後,苦著臉向他說道:
“按理說朝廷調令,吾等不能有違。”
“無奈金國這一段時間四處試探,似有奪取燕京之意。”
“請天使向陛下解釋吾等苦衷,說明這裏情形。”
不知朱武所說是真是假,侯蒙卻不願輕易放棄。作為在朝堂上提出使用梁山泊兵馬的人,侯蒙深知此行若調不動梁山泊兵馬,自己就可能成為笑柄,必須要盡力勸說朱武,勸他出兵淮西:
“淮西、京西富庶,遠勝河東等地。”
“若是任由王慶在那裏破壞,東京都受影響。”
“朱將軍是忠君愛國之人,怎會忍看這些?”
不斷以忠義為名,勸說朱武出兵。
朱武哪在乎這個,以軍情緊張為由,拒絕出兵南下。同時還根據在鏡像空間中得到的消息,等待關勝把消息傳迴:
“關勝兄弟在攻打壺關時遇阻,請求調遣援兵!”
這個消息傳來,朱武和眾人商議一番後,決定讓盧俊義帶騎兵第一師,作為支援部隊。同時還乘機在河北停留,展開河北攻略。
侯蒙見朱武不但抽不出兵南下,連救援關勝都隻用了一萬人。知道難以在他這裏調出兵馬,隻得懷著失望,帶人返迴東京。
東京,道君皇帝在聽說朱武不願派兵南下,連支援關勝都隻派了一萬人後,不但沒下旨怪罪,反而聞言撫慰。讓朱武守好燕京,不被金國奪去。
蔡攸、高俅等人得知,心中俱是大恨。兩人還準備了許多手段對梁山泊兵馬,如今梁山泊不來,這些自然是毫無意義。甚至高俅作為殿帥府太尉,還要努力思考,哪裏有兵能去。
“用抗擊胡虜的名義,獲得天下大義!”
聽到朱武的這個口號,聞煥章忍不住冷汗涔涔,渾身一陣戰栗。
作為一個讀書人,聞煥章如何不知道,自從春秋時期齊桓公用“尊王攘夷”稱霸以來,許多帝王將相,就是用抗擊外敵的名義,獲得天下大義。
如今,朱武把這種行為提煉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八字口號,可想在宋國遭遇侵略時,他抗擊胡虜的行為,會贏得多少人支持。
可以說,朱武隻需要在抗擊金國時立功,他取代宋室的行為就不再是謀反篡位,而是以天下為己任,順應天下民心。
“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實是為朱武掃清再次造反的障礙。讓他脫離君臣之義的限製,用保天下的名義,爭奪天下人心。
正因為明白這點,聞煥章聽到朱武所言後,隻感覺緊張不安,心中複雜難言:
“如果這句口號真的深入人心,將來宋國遭到金國入侵、朝廷又難以抵禦時,全天下的人心,就會歸於明公了。”
“那時取代宋室,也是輕而易舉。”
“難道說,我要做大宋的掘墓人,幫助明公奪位?”
雖然心中已傾向朱武,也打算追隨他做個開國功臣。但是在想到自己有可能成為大宋的掘墓人後,聞煥章的心中,仍不免有些複雜。
從宿太尉那裏深知大宋虛實,聞煥章知道隻要金兵南下,大宋必難以抵擋,能夠和金兵一較高下的,隻有梁山泊兵馬。
可以說,隻要他將“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宣傳得深入人心,將來代宋之功,他就會排在前幾位。
這樣一個結果,對於當初抱著勸朱武歸順宋室的聞煥章來說,著實有些諷刺。他本人實在想不到,自己留在燕京後,短短幾個月時間,就發生這麽大變化。
“難道說,我當初是做錯了,不該來到燕京?”
泛起這個念頭,聞煥章搖了搖頭,停止這種思緒。作為新科狀元,聞煥章在燕京深受朱武看重,相比在宋國東京城外教書,他知道自己即使有機會迴頭,也不可能迴去。
所以,在聽到朱武讓自己負責對宋國的宣傳後,聞煥章雖然因為以前對大宋的忠心有所遲疑,卻很快想了個理由,自己說服自己:
“誠如明公所言,天下重於家國。”
“如果趙宋不能夠保全天下,他又有什麽資格繼續做天子呢?”
“到時易姓改號,自是應有之義!”
用這個理由說服自己,聞煥章很快接受了朱武的理論,認為自己追隨朱武是為了保全天下,而非違背忠義。
而且,通過自己的轉變,聞煥章也想到了如何說服宋國文人,讓他們接受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以保天下的名義,將來效忠朱武: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明公可以用這句話為引,宣揚華夷之辨。”
“然後再宣揚齊桓公和管仲的事跡,尤其是尊王攘夷。”
“這樣在將來金國南下,明公乘機奪取宋國東京後,就可以用尊王攘夷的名義,挾天子以令天下。用大宋天子的命令,調動宋國群臣。”
“如果宋國群臣聽令,再在明公的號令下驅逐金國,明公自然能獲得保天下的大功,將來取代趙宋。”
將朱武的方案細化,同時提出了“挾天子以令天下”之策,聞煥章內心之中,已徹底倒向朱武。
對此極為滿意,朱武覺得讓聞煥章負責這件事極為適合,和他仔細探討華夷之辨的問題,對聞煥章能認識到華夷之別,感到極為欣慰。
同時,為了避免在燕京產生內亂,朱武告誡他道:
“宣揚華夷之辨的時候,一定要以文化為主,把認同中華衣冠、禮儀、習俗的人,都納入中華民族。”
“不要狹隘地以宋人、遼人或者漢族、契丹族區分,以免金人未至,自己內部先亂。”
向聞煥章仔細解釋中華民族的含義,朱武道:
“像是燕京的契丹族,雖然最初是胡人,但是二百年下來,許多人已經和漢族無異了。”
“把他們歸為胡虜,實在極為愚蠢。”
“所以,我們要以中華民族的名義,讓漢族、契丹族、奚族等族認同,把他們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胡虜。”
知道燕京還有不少契丹族和奚族等族群,聞煥章對此極為慎重,向朱武道:
“若是有些人不認同中華文化,不認為屬於中華民族,那又該怎麽辦?”
朱武毫不猶豫,迴應道:
“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
“他們不認同中華,就把他們趕走。”
“驅逐胡虜的大義,就是來源於此!”
再次提起“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朱武讓聞煥章仔細斟酌,在宣揚華夷之辨時既要避免矛盾,也要明確立場,讓那些胡人知道,唯有融入中華,才能在這片大地上生存。
而且在對普通人的宣傳上,也要讓他們認識到,天下傾頹之時,個人難以自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亡國、保國,亡天下、保天下,這其中的意義截然不同。一定要讓大家以天下為重,不要糾纏於一家一姓之私。”
“要人們知道保天下和驅逐胡虜的大義,唯有保住天下,才能重享太平!”
讓聞煥章找人多寫些亂世話本,讓人們都認識到,天下戰亂時的遭遇。
對此極為認同,聞煥章按朱武的意思,仿照燕山時報和曾經在東京看過的小報,把報紙創辦起來,在朱武的親自指導下,麵向宋國發行。
同時,聞煥章還提議另辦一份報紙,專門針對士大夫:
“宋國掌握輿論的多是士大夫,他們對白話報紙可能看不上,不會太過重視。”
“要專門針對他們創建一份報紙,內容以文言為主,交流文人雅事。”
對此很有有趣,朱武道:
“那你就多辦幾份報紙,看看他們喜歡哪一種。”
“還有要創辦月刊、季刊,向知名文人約稿,印刷精美一些。”
讓聞煥章創辦詩詞、經史、金石等方麵的專業刊物,影響對應群體。同時,他還讓燕京大學堂創辦學報、學刊,希望發展成學術期刊。
就這樣,聞煥章的中華社越辦越大,他的主要工作,也開始轉向宣傳。
東京,聞煥章宣傳的效果一時還不明顯,但是在梁山泊派兵征剿田虎後,城中氣氛明顯輕鬆許多,直到這一日道君皇帝臨幸武學時,武學諭羅戩突然跪地啟奏道:
“武學諭小臣羅戩,冒萬死,謹將淮西強賊王慶造反情形,上達聖聰。”
“王慶作亂淮西,五年於茲,官軍不能抵敵。蔡攸奉旨往淮西征討,全軍覆沒;懼罪隱匿,欺誑陛下,說軍士水土不服,權且罷兵,以致養成大患。”
“王慶勢愈猖獗,前月又將臣鄉雲安軍攻破,擄掠淫殺,慘毒不忍言說,通共占據八座軍州,八十六個州縣。”
“蔡攸覆軍殺將,辱國喪師,今日聖駕未臨時,猶儼然上坐談兵,大言不慚,病狂喪心!”
“乞陛下速誅蔡攸等誤國賊臣,選將發兵,速行征剿,救生民於塗炭,保社稷以無疆,臣民幸甚!天下幸甚!”
道君皇帝聞奏大怒,深責蔡攸等隱匿之罪,但是在蔡攸等人巧言宛奏後,沒有加罪他們,起駕還宮。
次日,又有亳州太守侯蒙到京聽調,上書直言蔡攸喪師辱國之罪,並薦舉:
“梁山泊兵強馬壯,朱武等才略過人。他派出的關勝率五萬軍征剿田虎,已是勢如破竹。”
“若調梁山泊兵馬征討淮西,必成大功。”
道君皇帝準奏,隨即降旨下省院,議封朱武、關勝等人官爵,讓他調兵馬平定王慶。省院官同蔡攸等商議,迴奏:
“王慶打破宛州,昨有禹州、載州、萊縣三處申文告急。那三處是東京所屬州縣,鄰近神京,乞陛下速調兵馬,星夜馳援禹州等處。”
“臣等保舉侯蒙為行軍參謀,羅戩素有韜略,著他同侯蒙到軍前聽用。關勝正在征剿,朱武等人未便升受,待淮西奏凱,另行酌議封賞。”
卻是蔡攸知王慶那裏兵強將猛,與王黼、高俅等人計議,故意將侯蒙、羅戩送到軍前,讓梁山泊派兵前去。隻等大軍敗績,將侯蒙、羅戩等人一網打盡。
道君皇帝一一準奏,降旨寫敕,就著侯蒙、羅戩,齎捧詔敕,及領賞賜金銀、緞匹、袍服、衣甲、馬匹、禦酒等物,即日起行,馳往河北,宣諭朱武等人。道君皇帝剖斷政事已畢,複被王黼、蔡攸二人,勸帝到艮嶽娛樂去了。
侯蒙領了詔敕及賞賜將士等物,滿滿的裝載三十五車,離了東京,望河北進發。
朱武在燕京探知,心中極為納悶,不知道朝廷為何在沒有平定田虎時,又調梁山泊兵馬:
“田虎尚未平定,就要又開戰事。”
“宋國君臣是不是太自信了些,還是真以為梁山泊很忠心?”
“王慶可不同於田虎,他比田虎要更難打!”
想著原書中梁山泊征討王慶時,幾乎把從田虎那裏招降的降將盡數搭進去,朱武對征討王慶,沒有半點興趣:
“打田虎還有些油水,打王慶純粹是啃骨頭。”
“而且燕京離淮西、京西還隔著東京,一旦朝廷有什麽壞心思,我派去的人馬很可能難以迴來。”
“征討王慶的事兒,讓朝廷自己去辦!”
下定這個決心,朱武在召集眾人商議時,直接表明了態度。燕京眾臣在聽到朱武不願派兵征討王慶時,同樣紛紛讚同。吳用道:
“上次派兵去打田虎,是為了向朝廷展示誠意,索要錢糧物資。”
“如今春旱已經過去,夏收之後錢糧緊缺的狀況也有緩解,實在不需要向外派兵降低糧草消耗。”
“主公可借故推諉,不奉朝廷調令。”
耶律大石也說道:
“金國和宋國衝突在即,很可能會有戰事。”
“上次把五萬多士兵調出去,一些地方已經有些吃力。”
“燕京一帶的兵馬,應當繼續擴充。”
兩人都這樣想,王倫也不置可否。征討王慶的事情,被朱武和眾位大臣一起否決。
不過,為了應付朝廷,讓朝廷不至於斷了錢糧,朱武在侯蒙宣讀旨意後,苦著臉向他說道:
“按理說朝廷調令,吾等不能有違。”
“無奈金國這一段時間四處試探,似有奪取燕京之意。”
“請天使向陛下解釋吾等苦衷,說明這裏情形。”
不知朱武所說是真是假,侯蒙卻不願輕易放棄。作為在朝堂上提出使用梁山泊兵馬的人,侯蒙深知此行若調不動梁山泊兵馬,自己就可能成為笑柄,必須要盡力勸說朱武,勸他出兵淮西:
“淮西、京西富庶,遠勝河東等地。”
“若是任由王慶在那裏破壞,東京都受影響。”
“朱將軍是忠君愛國之人,怎會忍看這些?”
不斷以忠義為名,勸說朱武出兵。
朱武哪在乎這個,以軍情緊張為由,拒絕出兵南下。同時還根據在鏡像空間中得到的消息,等待關勝把消息傳迴:
“關勝兄弟在攻打壺關時遇阻,請求調遣援兵!”
這個消息傳來,朱武和眾人商議一番後,決定讓盧俊義帶騎兵第一師,作為支援部隊。同時還乘機在河北停留,展開河北攻略。
侯蒙見朱武不但抽不出兵南下,連救援關勝都隻用了一萬人。知道難以在他這裏調出兵馬,隻得懷著失望,帶人返迴東京。
東京,道君皇帝在聽說朱武不願派兵南下,連支援關勝都隻派了一萬人後,不但沒下旨怪罪,反而聞言撫慰。讓朱武守好燕京,不被金國奪去。
蔡攸、高俅等人得知,心中俱是大恨。兩人還準備了許多手段對梁山泊兵馬,如今梁山泊不來,這些自然是毫無意義。甚至高俅作為殿帥府太尉,還要努力思考,哪裏有兵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