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加入講武堂,戰士很積極嘛!”


    “但是講武堂卻不能什麽人都收,沒有三級以上軍銜,就不要想著進入講武堂的事情了。”


    “先進入教導隊學半年,能認字了再說!”


    作為培養營級軍官的軍校,朱武對講武堂的定位,就不是培養基層軍官。所以在聽到梁山泊許多士卒都想進入講武堂後,朱武立刻給講武堂定下限製,隻準大隊以上軍官加入。


    如此一來,梁山泊有資格進入講武堂學習的,頓時不到千人。


    而且這千人中,也不是什麽人都能考進講武堂。為了能盡快培養出人才,也為了讓進入講武堂學習的士卒更珍惜這次機會。朱武參照明清武舉的規定設立一場考試,擇優錄取達到標準的前兩百名士卒,進入講武堂學習。


    這個條件出來,梁山泊中有資格參加報考的,都報上了名字。即使先前沒想要加入講武堂學習的,為了顯示自己不在他人之下,同樣在周圍人攛掇下參加這次考試。


    這次講武堂考試,成為了梁山泊上上下下,都關心的大事。


    眼見士卒對講武堂如此熱心,朱武對這次講武堂的考試,頓時更加重視。特意把自己定下的章程,和梁山泊頭領探討。


    看過朱武定下的講武堂考核章程後,梁山泊頭領一個個讚歎不已,認為極為妥當:


    “文科以識字為主,隻要能認字、寫字,看懂兵書戰策,就能算是通過。”


    “武科以開弓、舞刀、掇石試技勇。凡是能將八鬥以上的弓拉滿,八十斤以上大刀舞花,二百斤以上的石頭掇起一尺,都能算是合格。”


    “然後再按八鬥、一石、一石二鬥的弓力,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的石頭,定下三等成績。”


    “名次排在前兩百者,方可擇優錄取。”


    看著朱武定下的章程,魯智深大喜著道:


    “這個辦法好!”


    “武藝練得再多,戰場上都不如力氣有作用。”


    “這開弓、舞刀、掇石三項,深得戰陣精髓!”


    覺得朱武定下的這個考核方法極合自己脾胃,魯智深對此極為讚賞,認為用這種方法考核出來的人,戰陣上一定有威力。


    對這種武舉發展到巔峰時的考核方法當然有信心,朱武在看到魯智深和晁蓋、秦明、楊誌、花榮等人都覺得這個方法很好後,將這次考核的內容,就此定了下來。


    不過,吳用卻有些憂慮道:


    “弓力八鬥還好說,但是八十斤的大刀、二百斤的石頭,就實在太難為人了。”


    “一千個三級以上軍士中,恐怕找不到二百個都達到這三項的人。”


    大宋武舉在武藝上主要考核步射、馬射和馬上武藝,並沒有舞刀和掇石這兩項。


    吳用雖然在看到朱武的說明後覺得這兩項並不困難,卻仍擔心梁山泊的士卒,沒有足夠的人達到要求。


    “弓力八鬥的人,隻要用力得法,基本都能提起二百斤的石頭,把八十斤的大刀勉強舞動起來。”


    “其實按我的想法,這次考核的標準還定低了。以後逐漸提升到弓力一石二鬥、舞刀一百二十斤、掇石三百斤的標準。”


    “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合格軍官,帶領梁山泊的士卒,衝擊敵人軍陣!”


    曾經看到過清朝武舉的成績,朱武知道弓力一石二鬥、舞刀一百二十斤、掇石三百斤的要求雖然很高,卻仍舊能找到許多這樣的人。


    在這個存在武功的世界裏,朱武不可能將標準定得更低,反而還想要進一步提高要求,培養更強的人。


    聽到朱武的想法,吳用不由咋舌,道:


    “朝廷的武舉也不過要求步射一石、十發三中即可,主公把標準定在一石二鬥,實在是太高了。”


    “擁有一石二鬥弓力的人,已經有資格選補散直了。不如按元豐年間考核禁軍教頭的辦法,以八鬥、九鬥、一石,將弓力分為三等。”


    聽到朱武對八鬥、一石的弓力都不滿意,想要在以後把標準提升到一石二鬥。吳用口上不說,心裏卻覺得朱武有些異想天開。有這樣實力的人,完全有資格去當班直,哪會有多少來梁山泊當草寇的人。


    同樣知道這一點,朱武才將這次考核的功力定在八鬥。但他卻知道未來將弓力提升到一石二鬥,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大宋現在和遼國對抗,一石弓力就已勉強足夠。但是到了南宋時,對弓力的要求就提升到一石二鬥。”


    “未來梁山泊和金兵對抗,必須要達到這個弓力!”


    按照大宋舊製,一石是九十二斤半,一斤約640克,折合59.2千克。和朱武定下的新製一斤600克,一石一百斤折合60千克相比,大體能說相當。


    這個弓力,和後世清朝的十二力、英格蘭長弓的一百六十磅,同樣也是相當。可見弓箭要產生足夠的殺傷力,就需要這個力道。


    故而,朱武才沒有按當前的八鬥、九鬥、一石定標準,而是用八鬥、一石、一石二鬥,劃分三等弓力。


    不知朱武的想法,吳用仍覺得現在的要求就很高,勸朱武道:


    “就怕主公的要求定得太高,梁山泊的士卒,不一定有兩百人達到。”


    “若是最終加入講武堂的不足兩百人,那就不好收場了!”


    又向朱武建議道:


    “不如讓山寨的士卒都來考核一下,選出優勝的人,進講武堂學習!”


    皺了皺眉,朱武道:


    “若是在教導隊學習過,進講武堂學習也就罷了。”


    “但是許多三級以下軍銜的士卒還沒有在教導隊學習過,在講武堂傳授的時候,還要照顧他們。”


    “拖累了其他人的學習進度,反而有些不美!”


    聽到朱武的憂慮,吳用搖了搖頭,建議道:


    “主公擔心這個,不如在講武堂實行三舍法。將沒有在教導隊學習過的定為外舍生、在教導隊學習過的定為內舍生、優秀者定為上舍生,分別教導他們。”


    “這樣能讓更多的梁山泊士卒參加考試,不會因為能通過的人數不足,沒有足夠的學員。”


    雖然對代替科舉考試、壞了自己科舉之路的三舍法極為痛恨,吳用卻在聽說朱武的憂慮後,向他提出了三舍法。認為講武堂用三舍法辦學,能選拔和培養出足夠的人才。


    聽到吳用建議的外舍生、內舍生、上舍生之分,朱武眼前一亮,感覺極為恰當。三舍法取代科舉的效果雖然不好,但是用於讓學校的學生學習,卻是極為恰當。朱武聽到吳用的這個建議後,當即大聲叫好,決定在講武堂中,同樣實行三舍法。


    “有了三舍之分,我的任務也減輕了。”


    “外舍生讓教導隊的教導就好,內舍生可以讓秦明、黃信、楊誌、花榮教導。”


    “我隻需教導上舍生,把握住最頂尖的人才!”


    越想越覺得三舍法很適合,朱武當即按吳用的建議,讓梁山泊三級軍銜以下士卒,同樣能參與考試。希望用這個方法,挖掘出更多人才。


    這個消息傳出,那些原本沒資格參加考試的士卒,一個個歡唿雀躍。按照朱武公布的考試內容,努力訓練起來。


    朱武見此情景,將考試的日期定在三月,又讓晁蓋、魯智深、花榮等人,傳授士卒開弓、舞刀、掇石的竅門。免得他們鍛煉時不得其法,反而傷了自己。


    如此,梁山泊士卒的熱情,盡皆轉到了訓練上。朱武一麵和秦明、黃信等人商定講武堂的教材,一麵安排王倫派人去南方尋找棉種,帶迴北方種植:


    “無論軍用還是民用,棉花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資。”


    “女真人起自白山黑水之間,相比中原的將士來說,更加能夠耐寒。”


    “有了棉花之後,不但能夠禦寒,還能製造鎧甲,降低生產成本。”


    作為軍用物資,棉花能夠禦寒是一方麵,能夠製作鎧甲,是更重要的用途。


    “用棉花製造的鎧甲,除了純粹的棉甲外,就是明清兩代作為主要鎧甲的布麵甲。”


    “棉甲更多的是靠纖維抵擋早期火器,現在還不需要。但是布麵甲相比劄甲,優勢就太多了。”


    “一定要搞來棉花,嚐試製造布麵甲!”


    能夠在明清兩代取代劄甲成為主流,布麵甲的優勢無需置疑。


    相比用繩索等連接的劄甲,布麵甲直接將甲片釘在布麵上。這讓布麵甲的連接更為牢固,不會輕易散開。


    而且,因為能使用更大的甲片,布麵甲的甲片數量遠比劄甲要少,這讓它在製造時,顯得更為簡易。


    同時,布麵甲外麵罩著的一層布,也讓布麵甲的甲片藏在裏麵,不會讓人看到甲片連接處的地方,針對縫隙和繩索進行攻擊。


    這些優勢相加,讓朱武在選擇甲胄時,首先就想到了布麵甲。認為這讓的甲胄,更適合自己擴軍:


    “宋朝的步人甲雖然防禦不錯,但是卻太重了。全裝五十斤以上,士卒很難負擔。”


    “相比起來,布麵甲隻有十五千克左右,換算成現在六百克的斤,不過二十五斤。對於士卒來說,負擔要輕多了。”


    “如果嫌防禦不夠,還可以披兩層甲,或者加上皮甲、鎖甲成為三層甲。相信兩三層鎧甲的防禦力,一定勝過步人甲。”


    “相比步人甲來說,它更適合擴軍!”


    由於劄甲在連接方式上導致的甲片重疊,宋朝步人甲的重量,普遍都很誇張。以至於到了南宋時,朝廷都特意下詔不要超過五十斤。


    對於缺少資源還準備在以後大量擴軍的朱武來說,成本降低、又能夠提供足夠防禦力的布麵甲,自然擴軍的首選。這要求他在自己的控製範圍內,推廣棉花種植。


    “有需求,有市場,技術也能達到——”


    “希望梁山泊的紡織工業,能夠發展起來!”


    對此寄予厚望,朱武在王倫派人將棉種帶迴來後,親自學習和指導棉花種植要點,希望棉花的種植,在獨龍岡盡快推開。


    就在這種忙碌中,時間過得很快。隻是轉眼之間,就來到了三月。


    對這一天渴盼已久,梁山泊的士卒數著日子,準備參加考試時,從外麵傳迴的武鬆消息,讓這場即將到來的考試,又熱烈了幾分。


    “武鬆醉打蔣門神,把蔣門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他的‘馬下武鬆’名號,如今要坐實了!”


    作為在泰嶽爭跤上成名的人,蔣忠號稱三年上泰嶽爭跤,不曾有對,奪得了門神稱號,被人譽為蔣門神。


    武鬆在朱武這裏接到任務,知道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江湖人參加泰嶽爭鋒後,自然就盯上了在泰嶽爭跤上成名的蔣門神。特意趕到了孟州,借著施恩要奪迴快活林的由頭,和蔣門神大戰一場,奪了他的名聲。


    如今這件事在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許多原本沒想要參加泰嶽爭鋒的江湖人,都在聽說武鬆把蔣門神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後,對他起了好奇心。決定在泰嶽爭鋒時去看看,武鬆有何勇力。


    “連喝酒激發氣血的招數都用上了,武鬆和蔣門神這一戰,用上了平生的真才實學。”


    “蔣門神雖然敗得毫無還手之力,但是論起實力來,卻也算一流高手。難怪施恩在他的手中,連番遭到失敗!”


    能夠在鏡像空間中看到武鬆和蔣門神的戰鬥,朱武對這一戰的內情,自然了解更多。蔣門神敢於號稱門神,代表他在相撲界,已經堪稱無對。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武鬆發揮出全部實力後,卻仍舊毫無疑問地脆敗。讓朱武不得不感歎,武鬆實戰之強!


    “恐怕就是盧俊義,如今難以勝武鬆!”


    “現在的武鬆和盧俊義,是差距最小的時期!”


    在打虎中得到突破,武鬆在通力的境界,以完成雙臂軀幹,相比隻是讓四肢通力的盧俊義來說,走得還要更遠。


    可以說,在武鬆意外突破之後,此時的他和盧俊義之間,是差距最小的時期。這時候的盧俊義麵對他,真不一定能勝:


    “有了這個實力在,如果盧俊義能參加泰嶽爭鋒,那就再好不過了!”


    “借著他的名聲,成就武鬆大名!”


    作為河北三絕,盧俊義號稱棍棒天下無對、丈二鋼槍無敵,純以武力來說,他在江湖中隱隱就是第一人。如果他能參加泰嶽爭鋒,朱武舉辦的這次盛會,規格可就高了。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慕名參與盛會。


    “雖然武鬆戰勝盧俊義的希望雖然極為微小,但他作為在江湖上剛剛名聲鵲起的人,不需要把盧俊義戰勝,能相持不敗就好。”


    “有了這樣的戰績,他的‘馬下武鬆’名聲,就能真正坐實了!”


    “我的這場盛會,就更名副其實!”


    考慮到武鬆喝酒之後能發揮的戰力,朱武覺得武鬆麵對盧俊義時保持不敗的希望極大。不由在心中盤算著,如何邀請盧俊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水滸開始修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德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德道人並收藏從水滸開始修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