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技術換技術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與華夏航空業打過多年交道,對華夏的進步有所了解,但這次的轉折還是讓他們措手不及。
怎麽突然之間就到了向歐洲銷售飛機的地步了?
感覺中間好像少了幾個章節。
作為航空專家,他們知道華夏航空工業起源於蘇連的技術基礎,理論上不應該出現這麽大的意外。
然而,中方代表戴國榮巧妙地玩了一把文字遊戲,他說的是“可以”出口到歐洲。
事實上,中歐之間的適航互認程序已經接近尾聲,實質性談判已完成,剩下的隻是形式上的問題。
一旦文件簽署,新舟60型飛機就能合法進入歐洲市場。
至於實際銷售數量和交付時間,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這已經足以讓俄方感到困惑不解。
洛茲科的震驚迅速轉化為迷惑。他暫停了關於非機的介紹,轉而詢問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的技術跟蹤人員。
這名曾在安東諾夫研發局工作的工程師,在一年多前曾在華夏工作,後來加入了雅科夫列夫研發局。
他的迴答卻讓人更加摸不著頭腦:
在他駐華期間,華夏似乎還不能獨立研發製造先進飛機,最好的國產機型不過是仿製自安12的運8,技術水平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
在一片混亂中,圖波列夫的代表卻看到了一線希望。
伊爾114原本是蘇連解體前民用航空運輸體係中最基礎的部分。
洛茲科選擇它作為合作起點,是因為它與舊型號安24相似,技術要求低,容易轉換生產線,能較快見到成效。
相比之下,更複雜的飛機項目不僅周期長、成本高,而且需要更多協作,短時間內難以見效。
對於這樣複雜且涉及兩國的合作項目,拖延太久可能會導致變數增加,尤其是在這種高投入、迴報周期長的行業裏。
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的專家在仔細研究了滬飛組裝的md82\/83和md90飛機後,得出了初步結論。
然而,現實情況與預期有所不同。中方似乎對伊爾114這樣的小型飛機失去了興趣,而伊留申公司沒有提供更大尺寸的替代品。
直接跳到最大起飛重量接近300噸的伊爾96又顯得過於龐大。
這給了圖波列夫集團一個潛在的機會。
華夏代表團這邊,戴國榮並沒有理會俄方的短暫困惑,而是與梁語平一同走向那架完成度最高的伊爾114m進行詳細觀察。
新舟60雖然總體上已經是一個成功的民用飛機型號,但為了打入國際市場,它依賴於西方製造的關鍵部件,如普惠公司的pw127j發動機。
即便普惠尚未被雷神收購,這種配置也不適合直接轉為軍用,因為獲得出口許可幾乎是不可能的。至於華夏的同類產品渦槳5a,性能上還有待提升。
戴國榮注意到了伊爾114m上的發動機型號——tv7m-113,這是克裏莫夫研發局的產品。
他心中有了數,打算之後私下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就在這個時候,俄方代表洛茲科整理好了思路,再次找到戴國榮提問:
“我們很好奇,貴方是如何解決商用飛機出口歐洲的適航認證問題的?”
對於俄易斯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之前他們也曾嚐試與歐洲合作,但由於需要同時與多個歐盟國家談判,過程異常複雜且成效有限。
適航審定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一步,也是俄方目前最關心的問題。
在國際舞台上,有時候實力說話比任何花言巧語都來得直接。
法都國和德國作為歐洲的兩大支柱,通常情況下,隻要給予足夠的利益,它們的態度便可以被左右。
然而,總有一些小國,出於自己的利益或受到外界的影響,會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地製造麻煩。
現在,華夏在這方麵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能力,成功地處理了這些挑戰,這讓一些人既感到好奇又有些羨慕。
“按照歐盟的規定,目前我們還不能透露談判的具體內容,但相信很快就會有好消息。”
戴國榮巧妙地將話題從歐洲轉移開來,接著提出了更尖銳的問題:
“既然你們邀請了我們這麽多人前來,想必不隻是為了展示這一款支線飛機吧?不如我們就坦誠相見,拿出更多的誠意如何?”
洛茲科原本以為自己研發了一個精妙的布局,沒想到卻被對方一句話點破,頓時有些尷尬。
但他迅速調整了態度,順著台階說道:“當然不是這樣,這僅僅是訪問的開始。
我沒想到貴方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開發出一款可與atr 42相媲美的機型。關於誠意……請隨我來,讓我們一起去一號總裝車間看看。”
“其實,我們的機型並不僅僅是與atr 42相當。”戴國榮跟在洛茲科身後,看似隨意地說著。
“哦?”洛茲科心中一動,以為中方可能有著獨特的談判策略。
“我們之所以能夠進入歐洲市場,是因為我們的技術更加先進。”
戴國榮繼續說道:“如果我們發現貴方在支線飛機領域也有發展的願望,我們可以探討技術和政策上的合作,當然是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
自從上次與歐洲簽署協議後,戴國榮已經感受到了“技術換技術”的美妙之處。
現在,雙方至少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華夏總是處於被動地位,任由他人牽製。
特別是當聽到許寧講述歐洲代表求購高級軟件卻遭到婉拒的故事時,那種感覺真是痛快淋漓。
“咳咳——”洛茲科差點沒站穩腳跟。
他沒想到,自己這邊還沒來得及推銷什麽,對方反而主動提出合作,而且是以一種高姿態出現。
戴國榮深吸一口氣,表情變得嚴肅。他加快腳步,帶著身後的一群人走進了一號車間——一個更為寬敞的空間。
映入眼簾的是幾架伊爾76運輸機,有的剛剛完成組裝,有的即將完工。
從這些飛機嶄新的外觀和周圍的裝配設備來看,它們顯然尚未交付使用。
這意味著,這些飛機隨時可以投入使用,正是戴國榮所期待見到的景象。
怎麽突然之間就到了向歐洲銷售飛機的地步了?
感覺中間好像少了幾個章節。
作為航空專家,他們知道華夏航空工業起源於蘇連的技術基礎,理論上不應該出現這麽大的意外。
然而,中方代表戴國榮巧妙地玩了一把文字遊戲,他說的是“可以”出口到歐洲。
事實上,中歐之間的適航互認程序已經接近尾聲,實質性談判已完成,剩下的隻是形式上的問題。
一旦文件簽署,新舟60型飛機就能合法進入歐洲市場。
至於實際銷售數量和交付時間,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這已經足以讓俄方感到困惑不解。
洛茲科的震驚迅速轉化為迷惑。他暫停了關於非機的介紹,轉而詢問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的技術跟蹤人員。
這名曾在安東諾夫研發局工作的工程師,在一年多前曾在華夏工作,後來加入了雅科夫列夫研發局。
他的迴答卻讓人更加摸不著頭腦:
在他駐華期間,華夏似乎還不能獨立研發製造先進飛機,最好的國產機型不過是仿製自安12的運8,技術水平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
在一片混亂中,圖波列夫的代表卻看到了一線希望。
伊爾114原本是蘇連解體前民用航空運輸體係中最基礎的部分。
洛茲科選擇它作為合作起點,是因為它與舊型號安24相似,技術要求低,容易轉換生產線,能較快見到成效。
相比之下,更複雜的飛機項目不僅周期長、成本高,而且需要更多協作,短時間內難以見效。
對於這樣複雜且涉及兩國的合作項目,拖延太久可能會導致變數增加,尤其是在這種高投入、迴報周期長的行業裏。
聯合航空技術出口公司的專家在仔細研究了滬飛組裝的md82\/83和md90飛機後,得出了初步結論。
然而,現實情況與預期有所不同。中方似乎對伊爾114這樣的小型飛機失去了興趣,而伊留申公司沒有提供更大尺寸的替代品。
直接跳到最大起飛重量接近300噸的伊爾96又顯得過於龐大。
這給了圖波列夫集團一個潛在的機會。
華夏代表團這邊,戴國榮並沒有理會俄方的短暫困惑,而是與梁語平一同走向那架完成度最高的伊爾114m進行詳細觀察。
新舟60雖然總體上已經是一個成功的民用飛機型號,但為了打入國際市場,它依賴於西方製造的關鍵部件,如普惠公司的pw127j發動機。
即便普惠尚未被雷神收購,這種配置也不適合直接轉為軍用,因為獲得出口許可幾乎是不可能的。至於華夏的同類產品渦槳5a,性能上還有待提升。
戴國榮注意到了伊爾114m上的發動機型號——tv7m-113,這是克裏莫夫研發局的產品。
他心中有了數,打算之後私下探討合作的可能性。
就在這個時候,俄方代表洛茲科整理好了思路,再次找到戴國榮提問:
“我們很好奇,貴方是如何解決商用飛機出口歐洲的適航認證問題的?”
對於俄易斯來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之前他們也曾嚐試與歐洲合作,但由於需要同時與多個歐盟國家談判,過程異常複雜且成效有限。
適航審定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一步,也是俄方目前最關心的問題。
在國際舞台上,有時候實力說話比任何花言巧語都來得直接。
法都國和德國作為歐洲的兩大支柱,通常情況下,隻要給予足夠的利益,它們的態度便可以被左右。
然而,總有一些小國,出於自己的利益或受到外界的影響,會在關鍵時刻出其不意地製造麻煩。
現在,華夏在這方麵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能力,成功地處理了這些挑戰,這讓一些人既感到好奇又有些羨慕。
“按照歐盟的規定,目前我們還不能透露談判的具體內容,但相信很快就會有好消息。”
戴國榮巧妙地將話題從歐洲轉移開來,接著提出了更尖銳的問題:
“既然你們邀請了我們這麽多人前來,想必不隻是為了展示這一款支線飛機吧?不如我們就坦誠相見,拿出更多的誠意如何?”
洛茲科原本以為自己研發了一個精妙的布局,沒想到卻被對方一句話點破,頓時有些尷尬。
但他迅速調整了態度,順著台階說道:“當然不是這樣,這僅僅是訪問的開始。
我沒想到貴方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開發出一款可與atr 42相媲美的機型。關於誠意……請隨我來,讓我們一起去一號總裝車間看看。”
“其實,我們的機型並不僅僅是與atr 42相當。”戴國榮跟在洛茲科身後,看似隨意地說著。
“哦?”洛茲科心中一動,以為中方可能有著獨特的談判策略。
“我們之所以能夠進入歐洲市場,是因為我們的技術更加先進。”
戴國榮繼續說道:“如果我們發現貴方在支線飛機領域也有發展的願望,我們可以探討技術和政策上的合作,當然是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
自從上次與歐洲簽署協議後,戴國榮已經感受到了“技術換技術”的美妙之處。
現在,雙方至少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華夏總是處於被動地位,任由他人牽製。
特別是當聽到許寧講述歐洲代表求購高級軟件卻遭到婉拒的故事時,那種感覺真是痛快淋漓。
“咳咳——”洛茲科差點沒站穩腳跟。
他沒想到,自己這邊還沒來得及推銷什麽,對方反而主動提出合作,而且是以一種高姿態出現。
戴國榮深吸一口氣,表情變得嚴肅。他加快腳步,帶著身後的一群人走進了一號車間——一個更為寬敞的空間。
映入眼簾的是幾架伊爾76運輸機,有的剛剛完成組裝,有的即將完工。
從這些飛機嶄新的外觀和周圍的裝配設備來看,它們顯然尚未交付使用。
這意味著,這些飛機隨時可以投入使用,正是戴國榮所期待見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