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全數字化研發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告別之後,許寧迴到了軍工學院附近的住處。
按照原定計劃,接下來幾天他要和劉遠博教授深入探討教材的事宜。
考慮到之前在鎬京的一段時間比較放鬆,他決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迴到久違的學院大樓,準備好好工作一番。
當方爭早早到達實驗室時,看到門口站著的許寧,不禁愣了一下。
“師弟,你怎麽來了?”
“來實驗室不是挺正常的嗎?”許寧苦笑了一下。
“確實很正常。”
方爭立刻起身,拿起暖壺給許寧倒了一杯水:“師弟,請喝水。”
方爭想趁著這個機會多了解這位神秘的師弟。
雖然對於許寧這段時間的動向他知之甚少,但僅是那一點耳聞也足以讓他意識到,這位師弟絕非池中之物。
“謝謝師兄。”許寧接過水杯,輕聲道謝。
方爭好奇地問:“師弟這次來實驗室是……?”
不知何時起,方爭說話的語氣已經和杜亦熵有幾分相似了。
許寧喝了一口,解釋道:“哦,我是來找劉遠博師兄討論編教材的事。”
“編教材?你和大師兄一起?”
方爭驚訝不已,盡管他已經修完了所有研究,但這個消息還是讓他大吃一驚。
“對,因為新一批研究生下半年就要用上,所以時間挺緊的。”許寧補充說。
“原來是為研究生準備的教材啊。”方爭有些難以置信,心想這還真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
可惜許寧來的不是時候,因為劉遠博今天因家事請了假,要到下午才會迴來。
而郭林科的工作效率高得驚人——當天中午,許寧就收到了電科14所的正式邀請,參與一個新型電子幹擾吊艙的研究項目。
幾個小時後,他就將飛往金陵。
作為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金陵每天都有不少航班往返京城。
按照慣例,學院本可以隨便給他訂一張票,就像上次去盛京那樣。但現在,許寧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了。
為了安全起見,他的每一次飛行都由有著空軍背景的聯合航空免費提供服務。
許寧也樂得簡單,下午便登上了名為cua353的波音737航班。
這趟航班確實存在,它從京城起飛,經停金陵再前往禪城,不過並不是每天都運行,途經的南苑、大校場和沙堤機場都是軍民兩用,非常適合低調出行。
同行的徐舒也因此享受了一次聯航的頭等艙待遇,雖然她的機票是由14所支付的,但隻需經濟艙的價格。
在90年代末,大多數短途航班的頭等艙其實更像是配備了更高級設施的商務艙。
“沒想到電科集團這麽闊氣,連我們兩人都能升到頭等艙。”
徐舒一邊說著,一邊將隨身的小包安置好,隨即坐進比經濟艙寬敞且舒適的座椅中。她並不清楚背後的安排,隻以為是對方單位的好意。
“這不算什麽。”
許寧解釋道:“雖然集團效益不錯,但我坐飛機不花錢。再說,即使我們沒升艙,這些票也賣不出多少。”
那個年代,能乘飛機的人本就不多,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升級座位的更是寥寥無幾。
因此,頭等艙裏通常坐的是像許寧這樣不用付錢的乘客,或是像徐舒這樣意外獲得升艙機會的。
“真有這麽好的事?”
徐舒已經逐漸適應了許寧帶來的種種驚喜,所以這次也沒有特別驚訝,隻是打趣地說:
“早知道有這種好事,我迴國後就該加入你們航空工業集團了。”
她顯然認為這是內部員工的福利。
對此,許寧並沒有糾正她的誤解,而是笑著迴應:“現在想加入也不遲哦……”
飛機降落後,電科14所派專人來接機。不同於北方常見的212加考斯特組合,這裏用的是本地特色的212搭配依維柯輕客。
這類車型在許寧的記憶中,除了政府采購和特殊用途外,幾乎看不到私人使用,但在90年代至2010年前,卻是全國上下非常流行的車型。
迎接他們的是之前見過麵的郭林科。
“您二位一說要來,所裏立刻就批準了,生怕耽誤了大事。”
三人互相寒暄並握手後上了車。徐舒順理成章地與許寧坐在同一排座位上。
“看來郭工效率很高嘛,我還以為要等幾天呢。”許寧說道。
郭林科向司機點頭示意開車,繼續說道:“所裏對這次會麵非常重視,唯恐有任何延誤。”
“咱們是先休息一下,還是直接開始?”
許寧轉頭問身邊的徐舒,後者隻是簡單地聳了聳肩,表示隨他安排。
“那我們就先放好行李,然後去看看那個吊艙吧。我跟徐研究員一路上都對漂亮國人這個高科技玩意兒充滿好奇。”
許寧提議道,徐舒點頭同意。
從電科14所到大校場機場的路程並不遠,大約20公裏的距離,在90年代幾乎不會遇到堵車的情況,所以他們隻用了半小時就抵達了目的地。
在郭林科的帶領下,兩人穿過幾條走廊,最終來到了一個看起來像是地下室的地方,這裏已經聚集了其他幾位14所的同事,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
沒有過多的寒暄,大家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換上了防靜電的實驗服。
當許寧和徐舒第一次真正接近這個被繳獲的吊艙時,他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
“這幾天我們已經盡力拚湊好了這些碎片,雖然它無法再運作,但外形上應該與墜落前差不多。”郭林科在一旁介紹道。
一見到吊艙,許寧立刻意識到自己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這確實是一個基於數字射頻存儲(drfm)技術的電子幹擾裝置,除了中間部分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外,結構清晰明了。
而徐舒也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現了關鍵點:
“這裏麵沒有行波管或數控移相器,如果你們確信沒有遺漏任何部件的話,那麽這很可能是一款新型的全數字化研發。”
為了更清楚地觀察,許寧示意工作人員移開了幾塊遮擋視線的外殼整流罩。
當他看到內部構造時,不禁皺起了眉頭。
“這研發也太臃腫了吧。”他低聲說道。
“我們在山區搜索的時候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們確認沒有大的部件遺失,這就是它原本的研發。”郭林科解釋說。
按照原定計劃,接下來幾天他要和劉遠博教授深入探討教材的事宜。
考慮到之前在鎬京的一段時間比較放鬆,他決定第二天一大早就迴到久違的學院大樓,準備好好工作一番。
當方爭早早到達實驗室時,看到門口站著的許寧,不禁愣了一下。
“師弟,你怎麽來了?”
“來實驗室不是挺正常的嗎?”許寧苦笑了一下。
“確實很正常。”
方爭立刻起身,拿起暖壺給許寧倒了一杯水:“師弟,請喝水。”
方爭想趁著這個機會多了解這位神秘的師弟。
雖然對於許寧這段時間的動向他知之甚少,但僅是那一點耳聞也足以讓他意識到,這位師弟絕非池中之物。
“謝謝師兄。”許寧接過水杯,輕聲道謝。
方爭好奇地問:“師弟這次來實驗室是……?”
不知何時起,方爭說話的語氣已經和杜亦熵有幾分相似了。
許寧喝了一口,解釋道:“哦,我是來找劉遠博師兄討論編教材的事。”
“編教材?你和大師兄一起?”
方爭驚訝不已,盡管他已經修完了所有研究,但這個消息還是讓他大吃一驚。
“對,因為新一批研究生下半年就要用上,所以時間挺緊的。”許寧補充說。
“原來是為研究生準備的教材啊。”方爭有些難以置信,心想這還真是自己給自己出難題。
可惜許寧來的不是時候,因為劉遠博今天因家事請了假,要到下午才會迴來。
而郭林科的工作效率高得驚人——當天中午,許寧就收到了電科14所的正式邀請,參與一個新型電子幹擾吊艙的研究項目。
幾個小時後,他就將飛往金陵。
作為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金陵每天都有不少航班往返京城。
按照慣例,學院本可以隨便給他訂一張票,就像上次去盛京那樣。但現在,許寧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了。
為了安全起見,他的每一次飛行都由有著空軍背景的聯合航空免費提供服務。
許寧也樂得簡單,下午便登上了名為cua353的波音737航班。
這趟航班確實存在,它從京城起飛,經停金陵再前往禪城,不過並不是每天都運行,途經的南苑、大校場和沙堤機場都是軍民兩用,非常適合低調出行。
同行的徐舒也因此享受了一次聯航的頭等艙待遇,雖然她的機票是由14所支付的,但隻需經濟艙的價格。
在90年代末,大多數短途航班的頭等艙其實更像是配備了更高級設施的商務艙。
“沒想到電科集團這麽闊氣,連我們兩人都能升到頭等艙。”
徐舒一邊說著,一邊將隨身的小包安置好,隨即坐進比經濟艙寬敞且舒適的座椅中。她並不清楚背後的安排,隻以為是對方單位的好意。
“這不算什麽。”
許寧解釋道:“雖然集團效益不錯,但我坐飛機不花錢。再說,即使我們沒升艙,這些票也賣不出多少。”
那個年代,能乘飛機的人本就不多,願意支付額外費用升級座位的更是寥寥無幾。
因此,頭等艙裏通常坐的是像許寧這樣不用付錢的乘客,或是像徐舒這樣意外獲得升艙機會的。
“真有這麽好的事?”
徐舒已經逐漸適應了許寧帶來的種種驚喜,所以這次也沒有特別驚訝,隻是打趣地說:
“早知道有這種好事,我迴國後就該加入你們航空工業集團了。”
她顯然認為這是內部員工的福利。
對此,許寧並沒有糾正她的誤解,而是笑著迴應:“現在想加入也不遲哦……”
飛機降落後,電科14所派專人來接機。不同於北方常見的212加考斯特組合,這裏用的是本地特色的212搭配依維柯輕客。
這類車型在許寧的記憶中,除了政府采購和特殊用途外,幾乎看不到私人使用,但在90年代至2010年前,卻是全國上下非常流行的車型。
迎接他們的是之前見過麵的郭林科。
“您二位一說要來,所裏立刻就批準了,生怕耽誤了大事。”
三人互相寒暄並握手後上了車。徐舒順理成章地與許寧坐在同一排座位上。
“看來郭工效率很高嘛,我還以為要等幾天呢。”許寧說道。
郭林科向司機點頭示意開車,繼續說道:“所裏對這次會麵非常重視,唯恐有任何延誤。”
“咱們是先休息一下,還是直接開始?”
許寧轉頭問身邊的徐舒,後者隻是簡單地聳了聳肩,表示隨他安排。
“那我們就先放好行李,然後去看看那個吊艙吧。我跟徐研究員一路上都對漂亮國人這個高科技玩意兒充滿好奇。”
許寧提議道,徐舒點頭同意。
從電科14所到大校場機場的路程並不遠,大約20公裏的距離,在90年代幾乎不會遇到堵車的情況,所以他們隻用了半小時就抵達了目的地。
在郭林科的帶領下,兩人穿過幾條走廊,最終來到了一個看起來像是地下室的地方,這裏已經聚集了其他幾位14所的同事,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
沒有過多的寒暄,大家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換上了防靜電的實驗服。
當許寧和徐舒第一次真正接近這個被繳獲的吊艙時,他們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
“這幾天我們已經盡力拚湊好了這些碎片,雖然它無法再運作,但外形上應該與墜落前差不多。”郭林科在一旁介紹道。
一見到吊艙,許寧立刻意識到自己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這確實是一個基於數字射頻存儲(drfm)技術的電子幹擾裝置,除了中間部分的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外,結構清晰明了。
而徐舒也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現了關鍵點:
“這裏麵沒有行波管或數控移相器,如果你們確信沒有遺漏任何部件的話,那麽這很可能是一款新型的全數字化研發。”
為了更清楚地觀察,許寧示意工作人員移開了幾塊遮擋視線的外殼整流罩。
當他看到內部構造時,不禁皺起了眉頭。
“這研發也太臃腫了吧。”他低聲說道。
“我們在山區搜索的時候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們確認沒有大的部件遺失,這就是它原本的研發。”郭林科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