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聽完這番話後,眼神突然變得嚴肅,仿佛看到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她深知,雖然愛國情懷重要,但科技競爭同樣需要智慧和策略,而許寧在這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


    “實際上,我們在工業軟件出口上已經取得了進展。”


    許寧繼續說道,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我們成功開發了一款預測飛機在濕冷條件下結冰概率和形態的小型軟件,性能優於國際同類產品,並已售予歐洲客戶。”


    這一消息令徐舒感到震驚,畢竟國內軟件產業還在摸索階段,怎麽就能做到出口了呢?


    許寧解釋說,隻要我們能創造出獨特的功能或優勢,在軟件領域實現後來居上是完全可能的。


    這次的成功部分得益於歐美之間的分歧,但無論如何,它標誌著一個重要的突破。


    孫琮也加入了討論:“我之前也聽說了這件事,但不確定真假。既然常同誌確認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成績。”


    許寧點頭同意:“沒錯,不過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未來其他軟件是否能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同樣的成功並不確定。


    每一次突破都是寶貴的,但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每次都能抓住這樣的機會。”


    “小許,你說得對,我們必須在關鍵技術上保持獨立,不能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薛知壽,611所負責十號工程的資深專家,率先表示支持。


    他迴憶起國家軍工產業的發展曆程,感慨地說:“底線思維很重要。雖然我對商業的理解僅限於賣麵條,但這個道理相通。”


    這句話引來了知情者的輕笑,然而笑聲中帶著一絲沉重。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十號工程啟動之初,正是華夏軍工最艱難的時期。


    為了維持團隊運作和成員生計,總研發師宋聞聰與總工程師薛知壽甚至在下班後去街頭賣麵條籌款。


    如今這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但在當時卻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困境。


    “做生意當然要有合同。”


    薛知壽繼續說道:“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反製手段,合同也隻是一紙空文。”


    羅洋,601所的副書記,實際上已經主持工作,他點頭同意並補充道:


    “就拿fluent這樣的工業軟件來說,如果我們能找到性能相近的國產替代品,我們肯定會考慮使用。


    畢竟,積累的工程文件還不多,轉換成本相對較低。”


    羅洋不僅是出於工作的需要,作為許寧的學長,他也從個人角度支持這一觀點。


    隨著晚宴的開始,正式的議程逐漸結束,王老和劉老簡單致辭後便入座。


    晚宴進行到一半時,兩位老前輩還特地來到許寧他們的桌旁慰問。


    “剛才看到你們討論得很熱烈啊。”


    劉老一邊品嚐著手中的白酒,一邊說:“聽說是關於工業軟件的,常同誌提到了底線思維的重要性。”


    會議室裏,經驗最豐富的薛熾壽簡明扼要地複述了許寧的報告。


    劉老聽完後,出奇地沉默了一會兒,仿佛陷入了深思。


    片刻後,他緩緩舉起杯子,倒了些酒,輕輕與許寧碰杯,一飲而盡,隨後默默離去。


    望著劉老漸行漸遠的背影,有人低聲嘀咕:“劉老最大的遺憾,怕是沒能看到咱們自己的航母項目啟動吧?”


    這句不經意的話讓許寧心頭一震,仿佛時光倒流到幾十年後的未來。


    但很快他就明白過來,對方提到的是劉老即將退休的事。


    對於許寧而言,這句話喚起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


    前世,2011年1月,劉老在16號艦服役前一年多去世,未能見證第一艘國產航母入列的曆史時刻。


    “沒關係,我們軍工人的精神是代代相傳的,相信他在天之靈也會看到這一天的到來。”許寧輕聲說道,放下手中的酒杯。


    眼下,航母計劃對華夏來說似乎遙不可及——畢竟那時最大的戰艦也僅4,900噸左右,而且在座的都是航空領域的專家,並非海軍裝備的行家。


    因此,大家很快又迴到討論當前的重點項目上。


    羅洋瞥了一眼對麵的許寧,眼中閃過一絲思索的光芒。慶功宴在一片和諧的學術交流和產業發展的討論中結束了。


    離開時,徐舒特意找到許寧,遞給他兩張便條,上麵寫著她的辦公室電話和傳唿機號碼。


    “許博士,我們交換一下聯係方式吧,都快21世紀了,寫信太慢了。”


    她笑著補充道,想起最初因為無法電話聯係許寧,才不得不通過書信交流,沒想到這種方式竟然讓他們合作發表了一篇跨領域的頂級期刊論文。


    “電話……”


    許寧猶豫了一下,這個年代能用手機的人不多,主要是固定電話,而他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經常外出,很少待在一個地方。


    “我給你實驗室的固定電話吧,不過我在那裏的時間也不多,可能需要多次轉接才能找到我。”許寧最終說道,將紙條遞給徐舒。


    徐舒點了點頭,接過紙條,心中暗自期待未來的更多合作。


    “你不用傳唿機嗎?”朋友好奇地問道。


    事實上,從1996年下半年起,傳唿機的風光日子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特別是在大城市裏,隨著手機價格逐漸親民,傳唿機的用戶量銳減。


    盡管信息傳遞到大眾手中還有些滯後,但很多人依然習慣依賴傳唿機作為主要聯係方式。


    “嗯,我一直沒買,如果真需要的話,我可能會直接考慮手機。”許寧迴答道。


    他重生前是個囊中羞澀的學生,與家人聯係總是通過電話,自然不會花大價錢去買個尋唿機。


    而重生後,他的活動範圍基本固定在軍工學院和家之間,不需要額外的聯絡工具。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傳唿機在大城市裏的壽命不過一兩年,所以沒有必要現在投資。


    “看不出來啊,許博士還挺有遠見的嘛。”


    徐舒笑著將便箋紙折好放進口袋:“那以後就靠你主動聯係我啦。”


    “當然,沒問題。”許寧應道,卻覺得應對這位朋友有些力不從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