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第具體的建議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這個方麵,係統無法提供幫助,隻能靠他自己去克服這一難題。
聽到許寧的迴答後,丁誌恆與宋可建相視一笑,仿佛一切盡在預料之中。
“你這個學生,確實不負杜亦熵的期望。”
丁誌恆懶散地靠在沙發上說:“雖然你的靈活度不及老杜當年,但在戰略眼光上,你已具備了足夠的敏銳。”
許寧沒有立即迴應,他知道宋可建還有話要說。
不出所料,宋可建緊接著丁誌恆的話說道:
“小許啊,大飛機產業園這件事,涉及麵廣,我能理解你為何如此謹慎。對於個人來說,保持低調確實是個明智的選擇。”
許寧心中暗想,自己的心思被看透了一部分,但這並不讓他驚訝。
對麵的兩位領導經曆過無數風浪,如果連這點洞察力都沒有,那才奇怪呢。
“但你要明白,作為項目的發起者,你早已置身其中,無人能替代你的角色。
實際上,若不是我們無法在畢業前為你安排職位,你或許已經參與到最終決策中了。”
宋可建語氣轉為嚴肅,直接稱唿了他的全名:
“許寧同誌,你也應該知道,從丁主任接手民用航空產業以來,你就不再隻是一個專注研究的技術員了。
我們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卻也充滿迷茫的時代,關於發展方向的爭鬥比技術競爭更為激烈,而航空業正是這種矛盾最顯著的領域之一。”
“話語權不能因忽視而消失,如同戰場上的陣地,如果我們不爭取,就會被他人占據。到那時,我們就失去了主動權。”
這話雖未點明所謂的“敵人”,但已足夠直白。
宋可建的身份決定了他的話語隻能到此為止。
顯然,許寧之前的想法是對的,他在獨立自主發展的問題上與丁誌恆立場一致。
“其實我對選址並不擔憂。”
麵對國家科委主任的坦誠,許寧也不再沉默。
“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何給出有價值的建議,畢竟這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布局。
不過,請二位放心,在堅持自主發展的道路上,我絕不會退縮。”
這句話似乎說到了點子上。
“聽到你這麽說,我們就安心了。”
丁誌恆滿意地點點頭,繼續道:
“此外,這次給你壓擔子,並非我和老宋故意為難你,而是上麵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承擔更多責任。”
“小許,這句話的含義你應該明白吧。”
會議室裏瞬間安靜下來,隻能聽見空調輕微的嗡嗡聲。
許寧的心跳加速,他當然懂丁誌恆的意思。
領導這番話像是在給他機會,而這個機會背後隱藏的意義,需要他自己去揣測。
顯然,剛才的對話不僅是一次交流,更像是一種測試。
好在從丁誌恆的態度來看,他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
然而,事情的發展比他想象中更快——宋可建緊接著就引入了一個新話題。
“小許同誌,這次到鎬京來,我還有一件事要和你討論。”宋可建說。
“還有其他事?”許寧心裏一緊,但盡量保持鎮定。
“別擔心,這件事並不複雜,是與你的專業領域緊密相關的技術問題。”
宋可建笑著安撫道,並解釋了國家即將啟動的一個重大科研計劃,旨在解決國家戰略層麵的重大科學挑戰。
這項計劃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啟動,主要針對前沿科技的基礎研究,規模和重要性堪比著名的863計劃,甚至可能會被簡稱為973計劃。
聽完宋可建的話,許寧沒有表現出過多驚訝,但丁誌恆卻睜大了眼睛。
“你們打算這麽大規模地推進?”他問道,顯然對這一計劃的級別感到意外。
原本以為這隻是個部委級別的項目,沒想到竟是由國家科委主導,且其規模和影響可能超越之前的預期。
這事兒可得寫進曆史書裏,那可是國家的大戰略。
宋可建輕輕點頭說:“計劃預計會持續三到四個五年,直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我們的目標不隻是在國內科學前沿有所突破,還要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上級對此非常重視。”
丁誌恆追問道:“具體是哪些領域呢?”
“別急,老丁。”
宋可建笑著擺手:“我正要說。我們確定了八個重點領域: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健康、材料,還有交叉學科和科學前沿。
這些領域將涵蓋工程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他繼續說道:“這樣的大事當然需要慎重考慮,所以我們希望聽取專家的意見,看看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投入。
這也是為什麽我急於與常同誌見麵,他的工作涉及多個學科,非常適合參與這個討論。”
“所以我是被選中的‘專家’?”
許寧雖然表麵平靜,但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宋可建提到的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劃,正是許寧一直期待的973計劃,一個於1997年3月首次提出的重要項目。
宋可建確認道:“沒錯,國內多學科交叉研究還在起步階段,而你的廣泛涉獵正好符合要求。我希望你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
許寧理解後,介紹了自己最近的工作:
“去年底,我和盛京410廠合作啟動了一個提高精密加工能力的精工計劃,這應該也屬於工程領域的重點之一。”
“有這樣的項目?”
宋可建顯然對精工計劃感興趣,坐直身體看向丁誌恆,後者似乎也未曾聽說此事。
在日常相處中關係不錯的宋可建和丁誌恆,卻對彼此部門的重點項目知之甚少。
這反映出組織結構上的隔閡帶來的問題,也是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確實如此,當時我還特別催促加快審批。”
丁誌恆點頭確認,並帶有一絲無奈地說:
“不過今天之前你一直保密,沒提國家科委那邊的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劃。
我們這裏同時推進的項目眾多,自然不清楚你想了解哪一個。”
宋可建聽了丁誌恆合情合理的解釋後,收迴了剛才略帶責備的眼神,轉向許寧問道:
“小許同誌,你打算怎麽將精工計劃與國家科委的973計劃相結合?”
聽到許寧的迴答後,丁誌恆與宋可建相視一笑,仿佛一切盡在預料之中。
“你這個學生,確實不負杜亦熵的期望。”
丁誌恆懶散地靠在沙發上說:“雖然你的靈活度不及老杜當年,但在戰略眼光上,你已具備了足夠的敏銳。”
許寧沒有立即迴應,他知道宋可建還有話要說。
不出所料,宋可建緊接著丁誌恆的話說道:
“小許啊,大飛機產業園這件事,涉及麵廣,我能理解你為何如此謹慎。對於個人來說,保持低調確實是個明智的選擇。”
許寧心中暗想,自己的心思被看透了一部分,但這並不讓他驚訝。
對麵的兩位領導經曆過無數風浪,如果連這點洞察力都沒有,那才奇怪呢。
“但你要明白,作為項目的發起者,你早已置身其中,無人能替代你的角色。
實際上,若不是我們無法在畢業前為你安排職位,你或許已經參與到最終決策中了。”
宋可建語氣轉為嚴肅,直接稱唿了他的全名:
“許寧同誌,你也應該知道,從丁主任接手民用航空產業以來,你就不再隻是一個專注研究的技術員了。
我們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卻也充滿迷茫的時代,關於發展方向的爭鬥比技術競爭更為激烈,而航空業正是這種矛盾最顯著的領域之一。”
“話語權不能因忽視而消失,如同戰場上的陣地,如果我們不爭取,就會被他人占據。到那時,我們就失去了主動權。”
這話雖未點明所謂的“敵人”,但已足夠直白。
宋可建的身份決定了他的話語隻能到此為止。
顯然,許寧之前的想法是對的,他在獨立自主發展的問題上與丁誌恆立場一致。
“其實我對選址並不擔憂。”
麵對國家科委主任的坦誠,許寧也不再沉默。
“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何給出有價值的建議,畢竟這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布局。
不過,請二位放心,在堅持自主發展的道路上,我絕不會退縮。”
這句話似乎說到了點子上。
“聽到你這麽說,我們就安心了。”
丁誌恆滿意地點點頭,繼續道:
“此外,這次給你壓擔子,並非我和老宋故意為難你,而是上麵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承擔更多責任。”
“小許,這句話的含義你應該明白吧。”
會議室裏瞬間安靜下來,隻能聽見空調輕微的嗡嗡聲。
許寧的心跳加速,他當然懂丁誌恆的意思。
領導這番話像是在給他機會,而這個機會背後隱藏的意義,需要他自己去揣測。
顯然,剛才的對話不僅是一次交流,更像是一種測試。
好在從丁誌恆的態度來看,他對自己的表現還算滿意。
然而,事情的發展比他想象中更快——宋可建緊接著就引入了一個新話題。
“小許同誌,這次到鎬京來,我還有一件事要和你討論。”宋可建說。
“還有其他事?”許寧心裏一緊,但盡量保持鎮定。
“別擔心,這件事並不複雜,是與你的專業領域緊密相關的技術問題。”
宋可建笑著安撫道,並解釋了國家即將啟動的一個重大科研計劃,旨在解決國家戰略層麵的重大科學挑戰。
這項計劃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啟動,主要針對前沿科技的基礎研究,規模和重要性堪比著名的863計劃,甚至可能會被簡稱為973計劃。
聽完宋可建的話,許寧沒有表現出過多驚訝,但丁誌恆卻睜大了眼睛。
“你們打算這麽大規模地推進?”他問道,顯然對這一計劃的級別感到意外。
原本以為這隻是個部委級別的項目,沒想到竟是由國家科委主導,且其規模和影響可能超越之前的預期。
這事兒可得寫進曆史書裏,那可是國家的大戰略。
宋可建輕輕點頭說:“計劃預計會持續三到四個五年,直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我們的目標不隻是在國內科學前沿有所突破,還要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上級對此非常重視。”
丁誌恆追問道:“具體是哪些領域呢?”
“別急,老丁。”
宋可建笑著擺手:“我正要說。我們確定了八個重點領域: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健康、材料,還有交叉學科和科學前沿。
這些領域將涵蓋工程技術中的關鍵問題。”
他繼續說道:“這樣的大事當然需要慎重考慮,所以我們希望聽取專家的意見,看看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投入。
這也是為什麽我急於與常同誌見麵,他的工作涉及多個學科,非常適合參與這個討論。”
“所以我是被選中的‘專家’?”
許寧雖然表麵平靜,但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宋可建提到的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劃,正是許寧一直期待的973計劃,一個於1997年3月首次提出的重要項目。
宋可建確認道:“沒錯,國內多學科交叉研究還在起步階段,而你的廣泛涉獵正好符合要求。我希望你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
許寧理解後,介紹了自己最近的工作:
“去年底,我和盛京410廠合作啟動了一個提高精密加工能力的精工計劃,這應該也屬於工程領域的重點之一。”
“有這樣的項目?”
宋可建顯然對精工計劃感興趣,坐直身體看向丁誌恆,後者似乎也未曾聽說此事。
在日常相處中關係不錯的宋可建和丁誌恆,卻對彼此部門的重點項目知之甚少。
這反映出組織結構上的隔閡帶來的問題,也是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確實如此,當時我還特別催促加快審批。”
丁誌恆點頭確認,並帶有一絲無奈地說:
“不過今天之前你一直保密,沒提國家科委那邊的重點基礎科學研究計劃。
我們這裏同時推進的項目眾多,自然不清楚你想了解哪一個。”
宋可建聽了丁誌恆合情合理的解釋後,收迴了剛才略帶責備的眼神,轉向許寧問道:
“小許同誌,你打算怎麽將精工計劃與國家科委的973計劃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