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挑戰更為嚴峻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洛倫佐搖搖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不,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直接購買一架那樣的飛機迴來,自己進行試飛!”
施令德立刻反對:“讓空客去從華夏購買飛機,這絕無可能。”
他甚至更加堅決地說:“不僅是華夏的,連波音的都不行。”
作為管理層,施令德需要考慮的問題遠比洛倫佐這樣的技術人員要複雜得多。
“撇開法律問題不說,即便jaa破例批準了一架民用版的特殊飛機,我們也無法接受這樣的損失麵子的事情。
這就好比奔馳公司的總裁不會選擇寶馬作為自己的座駕一樣。”
洛倫佐明白對方的顧慮,而且他也意識到,即使不談形象問題,中型轟炸機改裝成測試飛機的可能性也有限。
如果真的安裝三個噴嘴,飛機上的水箱容量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次完整的試飛,即使在slc條件下測試時間較短也是如此。
此外,考慮到冷戰結束不久,歐洲民眾看到一架與圖16極為相似的飛機在天空飛行,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無論如何,這件事不必急於一時。畢竟,在測試結果出來前,他們所說的成就可能隻是自我誇耀而已。”
施令德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體,打了個哈欠說:
“等確認了他們說法的真實性再討論也不遲,你覺得如何?”
洛倫佐同意地點點頭,雖然知道買飛機的提議不太現實,但他對即將到來的試飛充滿了期待。
兩天後,在閻良機場的停機坪上,經過緊張三天兩夜改裝的新舟60第二架原型機和轟6ait結冰噴水機靜靜地並排停放著,等待著試飛時刻的到來。
輔助車輛完成了任務,正有序離開現場。
對於603所和182廠的工程師團隊來說,自然結冰試飛已是輕車熟路。
兩個月前,他們已在南鄭完成了一次全流程測試。
然而,這次的挑戰更為嚴峻。
林哲彬教授原本打算親自登上轟6飛機操作噴水裝置,但祝意堅決反對,兩人因此爭執多次。
最終,林教授發現自己發福的身體難以擠進狹小的尾炮塔,隻好作罷。他的學生主動請纓,承擔了這一重任。
“為什麽不在加油員的位置安排噴水操作呢?那裏空間大,視野也好。”
林教授望著準備中的兩架飛機,雙手插在口袋裏,顯得有些遺憾。
“那位置原本是無線電操作員的。”
許寧解釋道:“為確保結冰試驗中兩機與塔台間的緊密協作,我們隻能利用舊尾炮手的位置。”
這時,三位穿著航空工業大衣的歐洲專家走了過來。
瓦萊特初來乍到時不願穿這厚重的衣服,但在經曆了華夏北方二月清晨的寒冷後,他立刻換下了自己的修身風衣。
“你們不上飛機嗎?”
科倫坡的臉色因寒冷而更顯蒼白,詢問著悠閑交談的許寧和林哲彬。
“我們也想啊,但根據模擬,這次試驗將使飛機升力減少約22%,考慮到安全餘量,飛機已無法承載我們兩個大人的重量。”
許寧指著旁邊的新舟60飛機說道,話語中透露出無奈。
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準備完畢的轟6ait開始滑向跑道。
“放心吧,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許寧拍了拍科倫坡的肩膀,試圖安慰這位明顯緊張的外國同事。
“為了表達對你們的祝福,我親自送你們到飛機上。”
“這架飛機也換了新的翅膀嗎?”
隨著他們逐漸接近飛機,經驗豐富的科倫坡一眼就注意到了新舟60的不同之處。
那標誌性的大展弦比機翼,配有翼梢小翼的研發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看似普通的機翼。
“沒錯。”
許寧解釋道:“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飛行可不是輕鬆的事。這次更換的機翼是特別為有特殊除冰需求的客戶定製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用到這麽高級別的配置,不過今天你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
科倫坡審視著許寧的表情,最後選擇相信了他的話。
五個人在飛機舷梯處告別。
許寧和林哲彬返迴指揮中心,而另外三人則登上了飛機,各自找了個位置坐下。
洛倫佐迫不及待地坐在了一位忙碌的華夏工程師旁邊,準備通過外部攝像頭監控機翼狀況,因為機艙窗戶很快就會因結冰而變得模糊不清。
科倫坡選擇了靠前的位置,那裏噪音和震動都較小,瓦萊特也坐到了他的身邊。
當全複合材料、低噪聲的四槳葉螺旋槳開始旋轉時,02號原型機緩緩加速。
“客艙內的聲音比我以前乘坐的atr72安靜多了。”
瓦萊特似乎有些緊張,罕見地主動開啟了話題。
“確實如此,客艙環境是由我們阿古斯塔公司精心研發的,並且華夏團隊還優化了螺旋槳葉片形狀,進一步降低了噪音。”
科倫坡向身邊的瓦萊特解釋道。
就在交談間,所有人感受到了一陣輕微的超重感——飛機已經起飛!
由於這次測試是人為創造條件,因此無需像之前那樣費力尋找合適的結冰環境,而是直接飛往預定空域進行實驗。
不久之後,科倫坡透過舷窗看到了前方低速平飛的轟6ait,作為楓葉國人,這樣的場麵對他來說既新鮮又充滿科技的魅力。
試驗即將開始,他知道舷窗將不再顯示外部景象。猶豫了一下,他決定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便和瓦萊特一起移到了洛倫佐座位的後方。
從這裏,他們能夠看到筆記本屏幕上的內容。
屏幕上呈現的是六個分割的畫麵,科倫坡一眼就認出了這些畫麵:
最上方兩個顯示的是機翼前緣除冰裝置上冰層厚度的測量尺;
中間兩個則是兩側主翼的整體狀況;
下方兩個關注著平尾前緣的除冰裝置及翼尖。顯然,飛機外部配置了六個攝像頭,專門監控這些關鍵部位。
“他們對自己的預測真有這麽大的把握?”
科倫坡看著這清晰得令人驚訝的畫麵,心裏暗自嘀咕。
既然選擇了登上這架飛機,就意味著他對許寧研發的防除冰係統有一定的信任。
不過,要精確預估結冰位置和形態,這簡直像是用一把大刀做精細雕刻,難度遠超想象。
“不,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直接購買一架那樣的飛機迴來,自己進行試飛!”
施令德立刻反對:“讓空客去從華夏購買飛機,這絕無可能。”
他甚至更加堅決地說:“不僅是華夏的,連波音的都不行。”
作為管理層,施令德需要考慮的問題遠比洛倫佐這樣的技術人員要複雜得多。
“撇開法律問題不說,即便jaa破例批準了一架民用版的特殊飛機,我們也無法接受這樣的損失麵子的事情。
這就好比奔馳公司的總裁不會選擇寶馬作為自己的座駕一樣。”
洛倫佐明白對方的顧慮,而且他也意識到,即使不談形象問題,中型轟炸機改裝成測試飛機的可能性也有限。
如果真的安裝三個噴嘴,飛機上的水箱容量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次完整的試飛,即使在slc條件下測試時間較短也是如此。
此外,考慮到冷戰結束不久,歐洲民眾看到一架與圖16極為相似的飛機在天空飛行,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無論如何,這件事不必急於一時。畢竟,在測試結果出來前,他們所說的成就可能隻是自我誇耀而已。”
施令德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體,打了個哈欠說:
“等確認了他們說法的真實性再討論也不遲,你覺得如何?”
洛倫佐同意地點點頭,雖然知道買飛機的提議不太現實,但他對即將到來的試飛充滿了期待。
兩天後,在閻良機場的停機坪上,經過緊張三天兩夜改裝的新舟60第二架原型機和轟6ait結冰噴水機靜靜地並排停放著,等待著試飛時刻的到來。
輔助車輛完成了任務,正有序離開現場。
對於603所和182廠的工程師團隊來說,自然結冰試飛已是輕車熟路。
兩個月前,他們已在南鄭完成了一次全流程測試。
然而,這次的挑戰更為嚴峻。
林哲彬教授原本打算親自登上轟6飛機操作噴水裝置,但祝意堅決反對,兩人因此爭執多次。
最終,林教授發現自己發福的身體難以擠進狹小的尾炮塔,隻好作罷。他的學生主動請纓,承擔了這一重任。
“為什麽不在加油員的位置安排噴水操作呢?那裏空間大,視野也好。”
林教授望著準備中的兩架飛機,雙手插在口袋裏,顯得有些遺憾。
“那位置原本是無線電操作員的。”
許寧解釋道:“為確保結冰試驗中兩機與塔台間的緊密協作,我們隻能利用舊尾炮手的位置。”
這時,三位穿著航空工業大衣的歐洲專家走了過來。
瓦萊特初來乍到時不願穿這厚重的衣服,但在經曆了華夏北方二月清晨的寒冷後,他立刻換下了自己的修身風衣。
“你們不上飛機嗎?”
科倫坡的臉色因寒冷而更顯蒼白,詢問著悠閑交談的許寧和林哲彬。
“我們也想啊,但根據模擬,這次試驗將使飛機升力減少約22%,考慮到安全餘量,飛機已無法承載我們兩個大人的重量。”
許寧指著旁邊的新舟60飛機說道,話語中透露出無奈。
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準備完畢的轟6ait開始滑向跑道。
“放心吧,一切都按計劃進行。”許寧拍了拍科倫坡的肩膀,試圖安慰這位明顯緊張的外國同事。
“為了表達對你們的祝福,我親自送你們到飛機上。”
“這架飛機也換了新的翅膀嗎?”
隨著他們逐漸接近飛機,經驗豐富的科倫坡一眼就注意到了新舟60的不同之處。
那標誌性的大展弦比機翼,配有翼梢小翼的研發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看似普通的機翼。
“沒錯。”
許寧解釋道:“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飛行可不是輕鬆的事。這次更換的機翼是特別為有特殊除冰需求的客戶定製的。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用到這麽高級別的配置,不過今天你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
科倫坡審視著許寧的表情,最後選擇相信了他的話。
五個人在飛機舷梯處告別。
許寧和林哲彬返迴指揮中心,而另外三人則登上了飛機,各自找了個位置坐下。
洛倫佐迫不及待地坐在了一位忙碌的華夏工程師旁邊,準備通過外部攝像頭監控機翼狀況,因為機艙窗戶很快就會因結冰而變得模糊不清。
科倫坡選擇了靠前的位置,那裏噪音和震動都較小,瓦萊特也坐到了他的身邊。
當全複合材料、低噪聲的四槳葉螺旋槳開始旋轉時,02號原型機緩緩加速。
“客艙內的聲音比我以前乘坐的atr72安靜多了。”
瓦萊特似乎有些緊張,罕見地主動開啟了話題。
“確實如此,客艙環境是由我們阿古斯塔公司精心研發的,並且華夏團隊還優化了螺旋槳葉片形狀,進一步降低了噪音。”
科倫坡向身邊的瓦萊特解釋道。
就在交談間,所有人感受到了一陣輕微的超重感——飛機已經起飛!
由於這次測試是人為創造條件,因此無需像之前那樣費力尋找合適的結冰環境,而是直接飛往預定空域進行實驗。
不久之後,科倫坡透過舷窗看到了前方低速平飛的轟6ait,作為楓葉國人,這樣的場麵對他來說既新鮮又充滿科技的魅力。
試驗即將開始,他知道舷窗將不再顯示外部景象。猶豫了一下,他決定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便和瓦萊特一起移到了洛倫佐座位的後方。
從這裏,他們能夠看到筆記本屏幕上的內容。
屏幕上呈現的是六個分割的畫麵,科倫坡一眼就認出了這些畫麵:
最上方兩個顯示的是機翼前緣除冰裝置上冰層厚度的測量尺;
中間兩個則是兩側主翼的整體狀況;
下方兩個關注著平尾前緣的除冰裝置及翼尖。顯然,飛機外部配置了六個攝像頭,專門監控這些關鍵部位。
“他們對自己的預測真有這麽大的把握?”
科倫坡看著這清晰得令人驚訝的畫麵,心裏暗自嘀咕。
既然選擇了登上這架飛機,就意味著他對許寧研發的防除冰係統有一定的信任。
不過,要精確預估結冰位置和形態,這簡直像是用一把大刀做精細雕刻,難度遠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