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定型至關重要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許寧卻有不同的想法:“沒必要等那麽久,我迴盛京後就可以立即開始工作。”
“過去我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飛機本身,但這次我想換個角度,以航空發動機為核心來設計整個係統。”
他說:“即便為611所做項目,我也打算先去盛京了解最新的航發進展,畢竟渦噴14和渦扇10的研發都是由606所和410廠負責的。”
聽到渦扇10,杜亦熵摘下眼鏡,用麂皮仔細擦拭後重新戴上:“你覺得以目前十號工程的進度,渦扇10能在首飛前準備好嗎?”
被稱為“太行”的渦扇10立項時間與渦噴14相差不遠。
但考慮到當前的技術水平,即便是推重比相對較低的渦噴發動機研發也充滿挑戰,更不用說預計推重比更高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了。
渦扇10的進展幾乎停滯不前。
許寧能夠迅速改進渦噴14,不僅因為有係統的支持,還因為它本身有一定的完成度,隻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
此外,渦噴14對材料和製造的要求較低,即使410廠效率不高,也能按照圖紙生產。
但對於渦扇10而言,情況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原定的時間框架內完成研製,難度極大。
按曆史進程,殲10戰鬥機預計在1998年3月首飛。
1996年冬,裝配了al-31fn發動機的首架原型機即將完成。
即便有再多的期待,許寧也知道,在短短14個月內從零開始打造一款全新的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是不可能的任務。
太行發動機項目啟動時,基礎研究不足,匆忙上馬,使得許多前期工作尚未就緒。
麵對這一現實,許寧冷靜地評估道:“我聽說十號工程進展順利,但渦扇10必須從頭做起,想要趕上首飛幾乎不可能。”
不過,他隨即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
“我們可以像殲8c那樣,以不完全狀態先進行首飛,之後再換裝國產動力並調整進氣道設計,這樣或許能趕上定型的時間節點。”
雖然al-31fn的性能達標,但畢竟是俄易斯的設計,無法根據具體需求定製細節,這在發動機與飛機匹配方麵留下了一些遺憾。
杜亦熵對這個迴答感到意外,尤其是關於讓渦扇10追趕殲10設計定型的想法,他追問具體的計劃。
許寧沉思片刻後說道:“目前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還達不到大推力渦扇的要求,所以迴盛京後,我的重點會放在改進渦噴14上。
此外,我們將在生產過程中積累經驗,並提升我對航空動力的理解,為太行項目做準備。”
“完成殲7f的發動機匹配後,我會參與十號工程的首飛準備工作。
同時,我也構思了一套主動的發動機喘振預測和抑製係統,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測試其可行性。”
杜亦熵聽後鬆了一口氣,他看到的是一個對自己和國家航空工業水平保持清醒認識的學生。
最終雙方同意按照許寧的計劃推進,而611所也迅速將此計劃上報審批,盡管是年末忙碌之時,該項目卻一路綠燈,快速通過。
當許寧再次返迴盛京時,一名曾參與殲7f設計的611所工程師已隨行加入。
許寧在完成八三工程試飛基地的最後幾項任務後,直接前往了606研究所,這裏負責渦噴14發動機的性能調整。
對於殲7f這款更輕、更小且采用單發設計的戰鬥機來說,它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可靠、壽命長的動力係統,而不是單純的高推力。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606所研發出了渦噴14b型號。
新版本通過降低渦輪前溫度,雖然犧牲了一點推力,但顯著降低了故障率,並將首次翻修周期從150小時延長到了250小時。
同時,配套發電機的功率也從小幅提升到了20千瓦,以支持kjl7雷達和其他子係統的電力需求。
原來的殲8c發動機則被命名為渦噴14a。
改進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即便總設計師閻偉忠已經轉向了其他項目,昆侖發動機團隊依然憑借許寧先前留下的寶貴經驗完成了這次升級。
當許寧檢查渦噴14b的設計時,他感到十分滿意,認為這次微調是一次不小的勝利。
不久後,他就得知410廠已經開始生產渦噴14b的原型機,如果一切順利,年後就會送往蓉城進行裝機測試。
這類小幅改動通常不需要全麵的地麵和空中平台測試,特別是像渦噴14b這種性能略有下降的子型號。
然而,兩天後的早晨,副總設計師劉丹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410廠正在測試的渦噴14b樣機出現了故障。
聽到這個消息,剛剛還略顯困倦的許寧立刻清醒過來。
他深唿吸幾次,讓自己保持冷靜。他知道在這個階段遇到問題是正常的,而且這還不算是嚴重的事故。
“走吧,我們去410廠看看。”他說。
一行人迅速抵達了位於不遠處的410廠。在那裏,老相識鍾市強部長迎接了他們,並帶領眾人來到了車間後麵的測試區域。
一台發動機靜靜地安裝在試車台上,等待著問題的診斷與解決。
這個地方看起來和624研究所的sb101高空測試台相似,但它的功能較為簡單,主要用於固定發動機,確保其能正常運作。
從外觀上看,這台渦噴14b發動機並無明顯損傷,這也證實了許寧之前的猜測——問題可能並不嚴重。
“這台原型機在前天下午完成了組裝,並在晚上開始了出廠前的例行測試,很快就遇到了異常。”
鍾市強邊說邊走進一旁的控製室,調出了相關數據。
“當發動機運行在最大推力模式,但在未啟動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壓氣機會突然出現劇烈波動。
今天早上,我們發現燃燒室報警,停機冷卻後檢查,第一級渦輪葉片已經受損,而這一切發生在不到三十個小時的測試時間內。”
盡管團隊進行了多輪排查,仍然無法確定問題的根源,因此他們決定尋求外部幫助,希望可以找到問題所在。
聽到這裏,606研究所最擔心的是已經小批量生產的渦噴14a發動機,因為這對殲8c戰鬥機的設計定型至關重要。
“過去我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飛機本身,但這次我想換個角度,以航空發動機為核心來設計整個係統。”
他說:“即便為611所做項目,我也打算先去盛京了解最新的航發進展,畢竟渦噴14和渦扇10的研發都是由606所和410廠負責的。”
聽到渦扇10,杜亦熵摘下眼鏡,用麂皮仔細擦拭後重新戴上:“你覺得以目前十號工程的進度,渦扇10能在首飛前準備好嗎?”
被稱為“太行”的渦扇10立項時間與渦噴14相差不遠。
但考慮到當前的技術水平,即便是推重比相對較低的渦噴發動機研發也充滿挑戰,更不用說預計推重比更高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了。
渦扇10的進展幾乎停滯不前。
許寧能夠迅速改進渦噴14,不僅因為有係統的支持,還因為它本身有一定的完成度,隻需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
此外,渦噴14對材料和製造的要求較低,即使410廠效率不高,也能按照圖紙生產。
但對於渦扇10而言,情況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原定的時間框架內完成研製,難度極大。
按曆史進程,殲10戰鬥機預計在1998年3月首飛。
1996年冬,裝配了al-31fn發動機的首架原型機即將完成。
即便有再多的期待,許寧也知道,在短短14個月內從零開始打造一款全新的第三代大推力發動機是不可能的任務。
太行發動機項目啟動時,基礎研究不足,匆忙上馬,使得許多前期工作尚未就緒。
麵對這一現實,許寧冷靜地評估道:“我聽說十號工程進展順利,但渦扇10必須從頭做起,想要趕上首飛幾乎不可能。”
不過,他隨即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
“我們可以像殲8c那樣,以不完全狀態先進行首飛,之後再換裝國產動力並調整進氣道設計,這樣或許能趕上定型的時間節點。”
雖然al-31fn的性能達標,但畢竟是俄易斯的設計,無法根據具體需求定製細節,這在發動機與飛機匹配方麵留下了一些遺憾。
杜亦熵對這個迴答感到意外,尤其是關於讓渦扇10追趕殲10設計定型的想法,他追問具體的計劃。
許寧沉思片刻後說道:“目前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還達不到大推力渦扇的要求,所以迴盛京後,我的重點會放在改進渦噴14上。
此外,我們將在生產過程中積累經驗,並提升我對航空動力的理解,為太行項目做準備。”
“完成殲7f的發動機匹配後,我會參與十號工程的首飛準備工作。
同時,我也構思了一套主動的發動機喘振預測和抑製係統,正好可以借此機會測試其可行性。”
杜亦熵聽後鬆了一口氣,他看到的是一個對自己和國家航空工業水平保持清醒認識的學生。
最終雙方同意按照許寧的計劃推進,而611所也迅速將此計劃上報審批,盡管是年末忙碌之時,該項目卻一路綠燈,快速通過。
當許寧再次返迴盛京時,一名曾參與殲7f設計的611所工程師已隨行加入。
許寧在完成八三工程試飛基地的最後幾項任務後,直接前往了606研究所,這裏負責渦噴14發動機的性能調整。
對於殲7f這款更輕、更小且采用單發設計的戰鬥機來說,它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可靠、壽命長的動力係統,而不是單純的高推力。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606所研發出了渦噴14b型號。
新版本通過降低渦輪前溫度,雖然犧牲了一點推力,但顯著降低了故障率,並將首次翻修周期從150小時延長到了250小時。
同時,配套發電機的功率也從小幅提升到了20千瓦,以支持kjl7雷達和其他子係統的電力需求。
原來的殲8c發動機則被命名為渦噴14a。
改進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即便總設計師閻偉忠已經轉向了其他項目,昆侖發動機團隊依然憑借許寧先前留下的寶貴經驗完成了這次升級。
當許寧檢查渦噴14b的設計時,他感到十分滿意,認為這次微調是一次不小的勝利。
不久後,他就得知410廠已經開始生產渦噴14b的原型機,如果一切順利,年後就會送往蓉城進行裝機測試。
這類小幅改動通常不需要全麵的地麵和空中平台測試,特別是像渦噴14b這種性能略有下降的子型號。
然而,兩天後的早晨,副總設計師劉丹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410廠正在測試的渦噴14b樣機出現了故障。
聽到這個消息,剛剛還略顯困倦的許寧立刻清醒過來。
他深唿吸幾次,讓自己保持冷靜。他知道在這個階段遇到問題是正常的,而且這還不算是嚴重的事故。
“走吧,我們去410廠看看。”他說。
一行人迅速抵達了位於不遠處的410廠。在那裏,老相識鍾市強部長迎接了他們,並帶領眾人來到了車間後麵的測試區域。
一台發動機靜靜地安裝在試車台上,等待著問題的診斷與解決。
這個地方看起來和624研究所的sb101高空測試台相似,但它的功能較為簡單,主要用於固定發動機,確保其能正常運作。
從外觀上看,這台渦噴14b發動機並無明顯損傷,這也證實了許寧之前的猜測——問題可能並不嚴重。
“這台原型機在前天下午完成了組裝,並在晚上開始了出廠前的例行測試,很快就遇到了異常。”
鍾市強邊說邊走進一旁的控製室,調出了相關數據。
“當發動機運行在最大推力模式,但在未啟動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壓氣機會突然出現劇烈波動。
今天早上,我們發現燃燒室報警,停機冷卻後檢查,第一級渦輪葉片已經受損,而這一切發生在不到三十個小時的測試時間內。”
盡管團隊進行了多輪排查,仍然無法確定問題的根源,因此他們決定尋求外部幫助,希望可以找到問題所在。
聽到這裏,606研究所最擔心的是已經小批量生產的渦噴14a發動機,因為這對殲8c戰鬥機的設計定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