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殲8c已經在多次試飛中表現出色,並且在香洲航展上吸引了大量目光,但基地之前隻測試過未大幅改動的第三架原型機。


    因此,當今天看到馮林帶著實彈穩穩起飛時,塔台指揮中心裏還是響起了陣陣讚歎聲。


    不過對於601所的成員們,尤其是許寧來說,這樣的場景已經司空見慣,他們隻是專注地盯著顯示空情信息的屏幕。


    “05號機已進入測試區域,雷達工作正常!”


    一切看起來與以往無異,但一位資深指揮員卻注意到了一些細微變化:


    飛行員報告雷達準備就緒的時間比以前早了約兩分鍾,而此時靶機才剛剛準備好起飛。


    於是,指揮員不得不等待片刻再向飛行員通報:“靶機已升空,預計兩分鍾後進入預定區域。”


    “明白!”


    然而,一分鍾後,當指揮員準備進行第二次通報時,情況發生了意外的變化。


    “靶機預計一分鍾……”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無線電中的聲音打斷了:“05號機報告,35公裏處,雷達已鎖定目標!”


    手持通話器的指揮員愣住了幾秒鍾——在他近十年的塔台指揮生涯中,從未遇到過如此快速的目標鎖定。


    這個距離本身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畢竟之前蘇27在打靶時,發現目標的距離更遠。真正讓人驚訝的是角度。


    通常情況下,戰鬥機的雷達搜索範圍是以機頭為中心的一個扇形區域。


    對於機械掃描雷達而言,整個扇形區域內的搜索效果基本一致。然而,當需要鎖定和跟蹤目標時,事情就變得複雜了。


    為了準確跟蹤目標,雷達波束必須始終對準目標,並隨著它的移動調整照射方向,以獲取目標相對於雷達天線的角度信息。


    當目標位於非機正前方時,即與機身軸線重合,跟蹤誤差最小。


    隨著目標偏離軸線的角度增加,跟蹤精度下降,鎖定難度增大。


    這次,馮林報告說他們成功截獲了一個大約在40度角外、低一千多米高度的目標,這幾乎可以算作是向下瞄準射擊的測試了。


    當雷達試圖探測比自己低的中低空目標時,地麵雜波會幹擾信號,使目標截獲更加困難。


    因此,這類任務往往被視為高級訓練科目。而殲8c搭配霹靂11導彈的組合首次升空,就給自己設定了這樣一個挑戰。


    那時的空軍確實經驗有限,試訓基地之前隻測試過殲8b\/d和蘇27這兩種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機型。


    前者的老式雷達已經證明無法滿足90年代的實戰要求,後者雖然探測距離遠,但並無其他顯著優勢。


    沒有人想到,此次靶試竟如此順利。這得益於新發動機帶來的諸多改進之一。


    除了提供更強的動力外,它還能驅動更高功率的發電機,為機載設備供應充足的電力。盡管提高功率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但它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保障。


    就像組裝電腦時,電源雖不一定用到最大功率,但它決定了你能搭載多強大的組件。有了足夠的電力支持,才能確保高性能設備的穩定運行。


    1996年,華夏的航空工程師們還在為電力供應發愁,當時飛機上的子係統研發必須精打細算,盡量節省每一分能量。


    渦噴14發動機的性能突然大幅提升,這是八三工程計劃之外的驚喜。


    然而,在改進後的殲8c戰鬥機上,盡管總的發電能力達到了36千瓦,但大部分額外的電力資源卻未能充分利用。


    即便如此,這款新戰機已經讓試訓基地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當大家還沉浸在震驚中時,飛行員馮林通過無線電傳來新的消息:“導彈準備就緒!”


    從捕捉到目標到導彈進入待發狀態,整個過程比以前快了一倍以上,一切都在變得更好。


    機電二局的領隊郭立強站在指揮官身後,緊張得屏住了唿吸,雙手緊握在袖子裏微微顫抖。


    指揮官終於反應過來,下達了他職業生涯中的首個此類指令:“05號機,目標尚未進入導彈攻擊範圍,請等待發射命令。”


    雖然霹靂11導彈(即aspide)理論上射程可達40公裏,但這是在特定條件下——高度1萬米、相對速度1.2馬赫時的數據。


    實際上,05號機和靶機的高度均低於5000米,且飛行速度未超過音速,因此35公裏外的目標超出了導彈的實際打擊範圍。


    考慮到該型導彈主要研發於上世紀70年代末,其性能指標確實已顯陳舊。


    經過大約半分鍾的等待,馮林獲得了開火許可。


    一枚導彈從05號機翼下點火起飛,在連續波照射器的引導下向目標飛去。


    由於靶區離機場不遠,地麵雷達能夠全程跟蹤這次攻擊。


    塔台內的所有人都注視著雷達屏幕,隻見代表導彈和靶機的信號逐漸接近,最終合並,然後散開成幾個隨機分布的小點。


    命中了。


    試射不會隻憑一次命中就宣告結束,因此緊接著第二架靶機升空。


    根據楊知書和郭立強的要求,這次的飛行高度比之前更低,但結果依舊沒有改變——靶機再次被精準擊落。


    “確認靶機已被擊落!”


    指揮官的聲音剛落下,塔台內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次成功驗證了我國戰機在25公裏外進行中程攔截的能力。


    雖然從射程上看,這僅僅達到了美蘇上世紀60-70年代的標準,但它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正式邁入了超視距空戰的新紀元。


    盡管更先進的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已開始嶄露頭角。


    如漂亮國的aim-120和俄易斯的r-77,它們分別於1991年和1994年服役,但大多數國家的主力戰機仍依賴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如我們的霹靂11。


    更重要的是,這次測試是在低空環境下完成的,這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技術的成熟度。


    “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努力。”


    郭立強鬆了一口氣,轉身與每一位參與測試的人員握手,尤其在許寧這裏停留良久。


    “許寧同誌,你雖未直接參與霹靂11的研發,但你的貢獻無可替代,你是我們的英雄!”


    郭立強的話語中帶著真摯的情感,幾乎哽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