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輕描淡寫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沒等許寧迴應,機場的大喇叭就宣布打靶實驗即將開始。
“16號機準備滑行,請無關人員迅速離開跑道區域。”
無論你是研發飛機還是導彈的專家,在機場上都得遵守安全規定,此刻所有人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他隨著大部隊迴到了塔台的指揮中心。
對於許寧而言,站在這個擁有最佳視野的地方觀看戰鬥機起飛早已習以為常,不再像第一次那樣感到新鮮。
很快,他的目光被一塊在這個年代相對巨大的crt顯示屏所吸引,這塊屏幕顯示著地麵雷達捕捉到的信息。
“16號機已進入測試空域,雷達係統運作正常!”馮林通過無線電報告,聲音沉穩而冷靜。
塔台的指揮官則在為試飛員提供實時更新:“靶機已經升空,預計兩分鍾後到達目標區域。”
隨著時間推移,指揮官不斷更新著靶機的位置:
“預計一分鍾後進入目標區域……”
“靶機已抵達目標區域,可以開始搜索。”
然而,這一次無線電中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隨後馮林的聲音再次傳來:“雷達未能鎖定目標,請確認目標位置。”
這句話讓塔台內每個人的心都懸了起來。
霹靂11導彈采用的是半主動雷達製導技術,如果雷達無法鎖定目標,那麽這次武器測試就無法繼續進行。
“目標位於你的左前方,9點鍾方向,距離13公裏。”指揮官的語氣也變得有些緊張。
許寧微微皺眉,心中已經有了猜測。按照常規,新導彈的測試應該選擇性能穩定的飛機作為載具,等導彈定型後再用新型飛機進行測試。
但殲8b\/d的情況特殊:盡管其龐大的機頭顯得先進,內部卻依然裝載著老舊的208a火控雷達,探測範圍僅略優於飛行員在晴朗天氣下的目視距離。
不僅如此,這台雷達不僅探測能力有限,而且耗電量巨大,與老式的渦噴13發動機配套的發電機功率僅有6千瓦,難以同時滿足雷達和改進後的連續波照射器的電力需求。
曾經的或是未來的經驗都表明,這套係統升空後的工作距離極限不過10多公裏。
雖然這勉強達到了“超視距”的標準,但在實際戰鬥中作用有限。畢竟,霹靂8導彈的射程都能達到15公裏。
這樣一來,霹靂11導彈40公裏的有效射程被大大浪費了。
從考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表現也難以達標。
因為從雷達捕捉到目標到發射導彈需要幾秒鍾的時間,如果捕捉距離僅略超過10公裏,在導彈發射時很可能已無法滿足最小射擊距離的要求。
馮林的報告很快證實了許寧的擔憂:“12公裏,目標已被雷達捕獲!”
這不是雷達故障的問題,而是性能確實存在局限。
幾秒之後,馮林再次報告:“導彈準備就緒!”
然而,此時屏幕上顯示的目標距離已經縮短到了9公裏。
塔台指揮官無奈下令:“發射距離不符合測試要求,終止發射程序!”
導彈打靶測試不是一次性的,隻要燃料充足,可以重複嚐試。
但即便如此,三次嚐試下來,馮林駕駛的19號機始終未能在15公裏外鎖定目標,直到靶機因燃油耗盡而墜毀。
十幾分鍾後,攜帶兩枚霹靂11導彈的19號機緩緩降落在鼎新機場,並由牽引車帶迴機庫。
601所和機電二局的技術人員再次聚集,但現場氣氛明顯沉重了許多。
當馮林從駕駛艙爬出時,即使站在遠處,也能感受到這位資深飛行員心中的遺憾。
通常情況下,從靶試失敗到問題解決再到下一輪測試,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而對於即將退休的馮林來說,這意味著他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參與這類試驗了。
“楊總。”
許寧穿過人群,走到正準備與飛行員交談的楊知書身旁:“這次靶試失敗顯然和飛機有關。連續波照射器功率不足,在遠距離上無法鎖定目標。”
馮林聽到這裏,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如果用我們的殲8c原型機試試呢?”他想,如果隻是換個機型測試,那或許幾天內就能完成,自己還有機會達成目標。
楊知書低頭思考,並未立即迴應。機電二和607所有得人則顯得十分緊張,畢竟問題出在他們的設備上。
試訓基地領導猶豫道:“新機配新彈確實有風險,上次我們用殲8b試射阿斯派德導彈時就遭遇了三發全失的情況,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陰影。”
意識到提議可能不被看好,許寧找來一塊小黑板,邊寫邊解釋剛才的分析。
最後,他強調:“殲8c裝備了更先進的1471g型雷達,更重要的是,改進後的渦噴14發動機能支持36千瓦的電力供應,是殲8d的三倍!
充足的電能是殲8c能夠勝任此次任務的關鍵原因。”
這兩句話似乎打動了大家。
楊知書沉思片刻後點頭同意:“即使最壞的情況不過是再來一次剩彈節,不必太過擔心。”
“剩彈節”是對未能成功測試而帶彈返迴的輕描淡寫。
“那就讓殲8c試試吧。”
隨著決定作出,基地又忙碌起來。技術人員需將之前為19號機所做的適配工作重新應用於停在一旁的05號原型機。
特別是針對殲8c上的1471g脈衝多普勒雷達,它與舊型號的單脈衝雷達相比簡直是兩個時代的產物,需要分別調試雷達與連續波照射器的兼容性。
第二天下午三點,在601所和14所等團隊的緊密合作下,殲8c的第五架原型機終於在夜幕中完成了靶試前的所有準備工作,並裝載了兩枚測試彈準備起飛。
試飛任務再次交給了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馮林。
這是首次靶試,為了確保安全,預定發射距離定在了10到15公裏之間,目標是兩架常規hb170b亞音速無人靶機。
這類靶機配備有角反射器,具有較大的雷達截麵積,容易被雷達捕捉,飛行高度和速度都在對空武器的有效攻擊範圍內,非常適合用於訓練和測試的基礎環節。
盡管項目總工程師許寧覺得用殲8c配合霹靂11導彈對付這種靶機有些過於強大。
但他也明白任何測試都應從簡單開始,逐漸增加難度,不能一開始就挑戰超音速實體靶機。
“16號機準備滑行,請無關人員迅速離開跑道區域。”
無論你是研發飛機還是導彈的專家,在機場上都得遵守安全規定,此刻所有人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他隨著大部隊迴到了塔台的指揮中心。
對於許寧而言,站在這個擁有最佳視野的地方觀看戰鬥機起飛早已習以為常,不再像第一次那樣感到新鮮。
很快,他的目光被一塊在這個年代相對巨大的crt顯示屏所吸引,這塊屏幕顯示著地麵雷達捕捉到的信息。
“16號機已進入測試空域,雷達係統運作正常!”馮林通過無線電報告,聲音沉穩而冷靜。
塔台的指揮官則在為試飛員提供實時更新:“靶機已經升空,預計兩分鍾後到達目標區域。”
隨著時間推移,指揮官不斷更新著靶機的位置:
“預計一分鍾後進入目標區域……”
“靶機已抵達目標區域,可以開始搜索。”
然而,這一次無線電中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隨後馮林的聲音再次傳來:“雷達未能鎖定目標,請確認目標位置。”
這句話讓塔台內每個人的心都懸了起來。
霹靂11導彈采用的是半主動雷達製導技術,如果雷達無法鎖定目標,那麽這次武器測試就無法繼續進行。
“目標位於你的左前方,9點鍾方向,距離13公裏。”指揮官的語氣也變得有些緊張。
許寧微微皺眉,心中已經有了猜測。按照常規,新導彈的測試應該選擇性能穩定的飛機作為載具,等導彈定型後再用新型飛機進行測試。
但殲8b\/d的情況特殊:盡管其龐大的機頭顯得先進,內部卻依然裝載著老舊的208a火控雷達,探測範圍僅略優於飛行員在晴朗天氣下的目視距離。
不僅如此,這台雷達不僅探測能力有限,而且耗電量巨大,與老式的渦噴13發動機配套的發電機功率僅有6千瓦,難以同時滿足雷達和改進後的連續波照射器的電力需求。
曾經的或是未來的經驗都表明,這套係統升空後的工作距離極限不過10多公裏。
雖然這勉強達到了“超視距”的標準,但在實際戰鬥中作用有限。畢竟,霹靂8導彈的射程都能達到15公裏。
這樣一來,霹靂11導彈40公裏的有效射程被大大浪費了。
從考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表現也難以達標。
因為從雷達捕捉到目標到發射導彈需要幾秒鍾的時間,如果捕捉距離僅略超過10公裏,在導彈發射時很可能已無法滿足最小射擊距離的要求。
馮林的報告很快證實了許寧的擔憂:“12公裏,目標已被雷達捕獲!”
這不是雷達故障的問題,而是性能確實存在局限。
幾秒之後,馮林再次報告:“導彈準備就緒!”
然而,此時屏幕上顯示的目標距離已經縮短到了9公裏。
塔台指揮官無奈下令:“發射距離不符合測試要求,終止發射程序!”
導彈打靶測試不是一次性的,隻要燃料充足,可以重複嚐試。
但即便如此,三次嚐試下來,馮林駕駛的19號機始終未能在15公裏外鎖定目標,直到靶機因燃油耗盡而墜毀。
十幾分鍾後,攜帶兩枚霹靂11導彈的19號機緩緩降落在鼎新機場,並由牽引車帶迴機庫。
601所和機電二局的技術人員再次聚集,但現場氣氛明顯沉重了許多。
當馮林從駕駛艙爬出時,即使站在遠處,也能感受到這位資深飛行員心中的遺憾。
通常情況下,從靶試失敗到問題解決再到下一輪測試,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而對於即將退休的馮林來說,這意味著他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參與這類試驗了。
“楊總。”
許寧穿過人群,走到正準備與飛行員交談的楊知書身旁:“這次靶試失敗顯然和飛機有關。連續波照射器功率不足,在遠距離上無法鎖定目標。”
馮林聽到這裏,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如果用我們的殲8c原型機試試呢?”他想,如果隻是換個機型測試,那或許幾天內就能完成,自己還有機會達成目標。
楊知書低頭思考,並未立即迴應。機電二和607所有得人則顯得十分緊張,畢竟問題出在他們的設備上。
試訓基地領導猶豫道:“新機配新彈確實有風險,上次我們用殲8b試射阿斯派德導彈時就遭遇了三發全失的情況,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陰影。”
意識到提議可能不被看好,許寧找來一塊小黑板,邊寫邊解釋剛才的分析。
最後,他強調:“殲8c裝備了更先進的1471g型雷達,更重要的是,改進後的渦噴14發動機能支持36千瓦的電力供應,是殲8d的三倍!
充足的電能是殲8c能夠勝任此次任務的關鍵原因。”
這兩句話似乎打動了大家。
楊知書沉思片刻後點頭同意:“即使最壞的情況不過是再來一次剩彈節,不必太過擔心。”
“剩彈節”是對未能成功測試而帶彈返迴的輕描淡寫。
“那就讓殲8c試試吧。”
隨著決定作出,基地又忙碌起來。技術人員需將之前為19號機所做的適配工作重新應用於停在一旁的05號原型機。
特別是針對殲8c上的1471g脈衝多普勒雷達,它與舊型號的單脈衝雷達相比簡直是兩個時代的產物,需要分別調試雷達與連續波照射器的兼容性。
第二天下午三點,在601所和14所等團隊的緊密合作下,殲8c的第五架原型機終於在夜幕中完成了靶試前的所有準備工作,並裝載了兩枚測試彈準備起飛。
試飛任務再次交給了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馮林。
這是首次靶試,為了確保安全,預定發射距離定在了10到15公裏之間,目標是兩架常規hb170b亞音速無人靶機。
這類靶機配備有角反射器,具有較大的雷達截麵積,容易被雷達捕捉,飛行高度和速度都在對空武器的有效攻擊範圍內,非常適合用於訓練和測試的基礎環節。
盡管項目總工程師許寧覺得用殲8c配合霹靂11導彈對付這種靶機有些過於強大。
但他也明白任何測試都應從簡單開始,逐漸增加難度,不能一開始就挑戰超音速實體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