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應用祝意教授研發的柱狀表麵微結構後,不僅能夠顯著降低電加熱和氣熱係統的功率需求,還能在使用熱氣除冰係統時提升發動機輸出功率約8%。


    這一改進相比蘇連的研發,節省了大量的電能和熱能消耗,展現出巨大的技術進步。


    許寧說著,隨手將手中的鉛筆丟在桌上:


    “所以,同誌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根據我們得到的數據,研發出兩套除冰設備,並確保它們能完美地融入運8飛機的機翼內部結構,讓這款老機型重煥青春!”


    這段話中提到的機翼上下表麵流速與壓力的關係,是基於中學課本裏的伯努利原理——即流體速度增加時壓力會減小。


    不過,飛機升空的確切機製至今仍是航空界討論的話題,存在不同的理論解釋。


    現在,182廠已經解決了最艱難的基礎研究問題,後續的除冰係統和機翼結構改進工作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常規操作。


    作為一家擁有專業研發團隊的飛機製造商,他們理應在這些基本任務上自給自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許寧、林哲彬和祝意可以鬆口氣。


    防冰能力的研發必須通過測試驗證,而這裏又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缺乏試驗標準。


    不僅是國內沒有,即便放眼全球,在90年代中期,除了漂亮國聯邦航空局(faa)在far-25部裏有關於防除冰的適航要求外,其他國家也鮮有明確規定。


    “我記得,國內唯一一次係統的結冰試驗是在1986年,當時運12b型飛機赴美進行測試。”


    梁紹霖摸著自己的胡茬迴憶道:“那次的經曆充滿挑戰,不僅遭遇了對方的諸多刁難,連測試過程也都滿是不確定性。”


    “而且,那些測試方法顯得相當原始,比如用固定在飛機外部的攝像頭來記錄結冰情況。”許寧補充說。


    “更重要的是,運12b是一款小型飛機,市場影響力有限,faa對其認證要求相對寬鬆。


    但如果我們未來要開發能夠與波音競爭的大飛機,還能指望faa為我們做適航認證嗎?”許寧提出了擔憂。


    林哲彬則更進一步指出:“不僅如此,過去三年間,僅在漂亮國因機翼結冰引發的空難就有七八起,事故報告更是數不勝數。


    顯然,faa現有的適航要求與實際飛行安全之間存在差距。此外,far-25的規定過於籠統,對研發人員和飛行員的幫助有限。”


    作為氣象學家,林哲彬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見解為團隊帶來了寶貴的視角。


    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鑽研得太深時,有時會失去對整個行業的宏觀視角。


    相反,跨領域的研究者往往能帶來新的見解和優勢。


    林哲彬滿懷激情地說:“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把運8賣給漂亮國的可能性不大。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段時間的研究正好可以借鑒faa的標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製定出一套更為完善、更具指導意義的安全標準。”


    說到這兒,他的雙眼閃爍著光芒。人到了一定階段,總會追求物質之外的東西。


    在傳統氣象學中取得成就的機會不多,但順應時代潮流,參與重大工程才是關鍵。


    過去半個月裏,他感到自己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進行積冰形態模擬。


    隨著華夏航空工業的發展“安全性”是必須跨越的重要障礙。


    如果思路更開闊一些,研究對象也不必局限於非機,高層建築、電力線路、橋梁隧道等都可能成為研究範圍。


    雖然名垂青史有些誇張,但在行業內留下深刻印記,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未來的教科書中,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這個想法讓他激動不已。


    許寧張口結舌地看著對麵沉浸於自我願景中的林哲彬,對方幾乎說出了他心中所想的一切。


    根據許寧的經驗,這樣的表情通常意味著對方沉浸在宏大的幻想之中,比如功成名就或改變世界。


    短暫的尷尬之後,祝意輕輕擰了丈夫的腰以示提醒。


    梁紹霖接著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提議由許博士作為第一完成人,向相關部門申請一個大型項目。”


    他知道182廠目前因資金和人才短缺處於困境,若能獲得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項目,將有助於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支持。


    但他也意識到,這麽大的項目即便有許寧等人的支持,上級可能仍不放心交給他們。


    因此他又補充道:“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可以邀請603研究所加入,我聽說新舟60項目按計劃明年也要在漂亮國進行適航認證測試。”


    “等一下!”


    祝意一直靜靜地站在一旁,此時卻像是聽到了什麽驚人的消息。


    “你是說要讓許寧同誌擔任首席完成人?這會不會有些……”


    作為體製內的資深教授,祝意對這些內部規則了如指掌。


    她雖然非常欣賞許寧的專業技能,但在她看來,申請項目時,如果能掛上一個更有分量的名字,事情往往會更加順利。


    梁紹霖顯然也理解祝意的顧慮,他知道這個時候不能讓許寧自己來解釋,那會顯得不那麽得體。因此,他迅速插話道:


    “祝教授,您可能不太清楚。許寧同誌的導師是杜亦熵院士,而且他自己也已經主導或共同主導了多個重要的科研項目。”


    聽到這裏,會議室裏瞬間安靜下來。


    祝意和林哲彬重新審視了一番許寧,隨後兩人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原來他們眼中的年輕才俊,背後竟有如此深厚的背景。


    麵對三位同事突如其來的關注,即便是厚臉皮的許寧也感到些許不自在。他趕緊轉移話題,繼續剛才的話題說道:


    “關於新舟60飛機的faa認證,恐怕需要暫時擱置。目前603研究所正在與一家歐洲公司洽談合作。


    至於適航認證方麵,由於有了歐洲夥伴的加入,我們可以爭取獲得easa的認證,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關鍵標準還是要由我們自己掌握。”


    作為曾經參與過新舟60研發的一員,他對項目的未來走向有著清晰的認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