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弄巧成拙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寧見何明的情緒有些起伏,覺得是時候換個話題了:“對了,先不提渦噴14的事兒。我剛來的時候,發現廠裏好像有什麽大事發生?”
“你還不知道?”
何明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哦,你們最近都在涪城,可能還沒聽說。”
“就在這個月初,我們和俄易斯正式簽訂了蘇27生產許可協議。因此,大量技術資料與生產設備正陸續運抵這裏。”
聽到這兒,許寧也顯得相當驚訝:“蘇27這麽快就談妥了?”
據他所知,這項協議原本計劃在兩個月後,即1996年1。2月才會簽署。
“沒錯,蘇霍伊那邊突然做出了很大讓步,談判變得順利多了。”
何明說到這,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而且,這件事還跟你有關呢。”
“我怎麽不知道?”
許寧感覺自己似乎錯過了什麽重要的信息。
“04號原型機複飛那天,楊總工程師特意邀請了幾位來自蘇霍伊的技術顧問全程觀看。沒過多久,協議便順利達成。”
沒有足夠的籌碼,談判就是空談。
而經過改進後的殲8-3,雖然算不上絕對王牌,但也足夠強勢。特別是在談判接近尾聲時,它就像是憑空出現的一張好牌,效果立竿見影。
“可惜我還是遲到了些,隻爭取到提前兩個月的時間。”
許寧點頭表示理解,但心中仍有一絲遺憾。
如果十號工程標誌著華夏開始走向“戰鬥機研發自由”,那麽十一號工程則是實現“戰鬥機製造自由”的第一步。
一架最大起飛重量達33噸的重型戰鬥機,即便擁有全套的研發圖和原材料,將其真正製造出來依舊是一項巨大挑戰。
製造業無捷徑可走,時間和投入缺一不可,所以即使是提前兩個月開工,實際影響恐怕有限。
許寧突然想起,何明之前提到俄方在協議上有所讓步。他趕緊問道:“那合同內容呢?”
隨著他在601所的地位提升,這些信息對他來說不再是秘密。
如果是在他剛到盛京時問這個問題,恐怕隻會換來一個不屑的眼神。
“按照合同,我們將在未來十年內生產118架蘇27sk單座型和蘇27ubk雙座型戰機。
頭14架由俄易斯提供,之後逐漸過渡到完全自主製造。”
何明解釋道:“至於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則遵循單獨的采購合同。
除了前兩批28架外,對於剩餘90架飛機,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更換機載設備,俄方還會提供必要的支持,當然費用另算。”
“還有,我們生產的任何蘇27及其改型不得出口給其他國家。”
這份協議比曆史上苛刻的多的條款要寬鬆許多。特別是關於可以更換90架飛機設備的規定,為十一號工程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
這使得他們能夠邊生產邊改進,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耽誤近十年時間。
許寧摸了摸自己兩個月沒剪變得有些長的頭發,忍不住感歎:“哎呀!”
盡管他的母親是位語文老師,但許寧的語言表達能力一直不太好。此刻,他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自己的驚訝之情。
好一會兒後,他又開口詢問:“這麽優厚的條件,俄易斯那邊不會有什麽貓膩吧?”
他並不是多疑,隻是這份協議聽起來太美好了,讓他感到不可思議。
就像有人保證一種投資方式既高迴報又無風險一樣,讓人懷疑其真實性。畢竟,在他重生前,就有同事被類似的騙局騙過。
最終,那筆錢還是沒能追迴來。
俄易斯與華夏的合作曆史上確實沒有太多不愉快的記錄。
但要是換成印度作為合作方,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還記得那次以1元象征性價格購入的航母,後來卻花了近20億美元進行改造的故事嗎?
這個問題讓何明陷入了深思,但他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恐怕不行。首先,付款方式是按照項目進展來定的,我們進度越快,他們收到款項的速度也越快。
其次,談判代表提到,在簽訂協議時,對方比我們更急切想要完成交易,因此風險相對較小。”
“而且,雖然我們在技術上可能不如共青城那麽先進,但也不是完全外行。如果真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至少也能及時發現。”他補充道
許寧聽後微微一笑:“說得對。等前28架生產完畢,需要俄方技術支持的地方也就少了。根據我的經驗,打通生產線大概隻需要16到20架就夠了。”
兩人邊走下樓梯邊討論著。
“關鍵在於接下來要生產的90架飛機。蘇-27的基礎研發非常優秀,隻是部分設備顯得過時。
如果我們能在原型號基礎上做出改進,將大大提升其作戰能力。這就要靠你們這些總體研發師的努力了。”何明說道。
盡管112廠主要負責飛機製造,而何明則是總裝工程師,但對於整個航空領域,這位從60年代起便投身其中的老兵有著深刻的理解。
畢竟,華夏首個飛機研發室就是在112廠成立的。
他的看法與許寧不謀而合。作為一個擁有超過1200萬平方公裏陸地和海洋的大國,華夏顯然需要一種航程遠、機動性強的重型戰鬥機。
同時,為了實現空軍由防禦向攻防兼備轉型的目標,也需要一個能夠攜帶大量武器且動力強勁的多用途空中平台。蘇-27正好滿足了這兩方麵的需求。
不過,除了基本框架外,許多部件都可以采用國產替代品。
比如那個重達一噸的n001雷達係統必須更換;還有,蘇連式的儀表盤也應該升級為現代化的玻璃座艙。
實際上,就連蘇連自己人也不太滿意蘇-27上的這兩個組件。
如果不是蘇聯解體導致新版本的研發中斷,采用了平板縫隙天線和數字飛行控製係統的蘇-27sm很可能已經服役了。
想到這裏,許寧意識到,接下來還需要規劃八三工程之後的發展方向。
對於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來說,還有很多未竟之事等待著他們去完成。
他想把所有事情都攬下來,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得是個時間管理高手。
否則,兩邊兼顧不周,反而會弄巧成拙。
“你還不知道?”
何明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哦,你們最近都在涪城,可能還沒聽說。”
“就在這個月初,我們和俄易斯正式簽訂了蘇27生產許可協議。因此,大量技術資料與生產設備正陸續運抵這裏。”
聽到這兒,許寧也顯得相當驚訝:“蘇27這麽快就談妥了?”
據他所知,這項協議原本計劃在兩個月後,即1996年1。2月才會簽署。
“沒錯,蘇霍伊那邊突然做出了很大讓步,談判變得順利多了。”
何明說到這,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而且,這件事還跟你有關呢。”
“我怎麽不知道?”
許寧感覺自己似乎錯過了什麽重要的信息。
“04號原型機複飛那天,楊總工程師特意邀請了幾位來自蘇霍伊的技術顧問全程觀看。沒過多久,協議便順利達成。”
沒有足夠的籌碼,談判就是空談。
而經過改進後的殲8-3,雖然算不上絕對王牌,但也足夠強勢。特別是在談判接近尾聲時,它就像是憑空出現的一張好牌,效果立竿見影。
“可惜我還是遲到了些,隻爭取到提前兩個月的時間。”
許寧點頭表示理解,但心中仍有一絲遺憾。
如果十號工程標誌著華夏開始走向“戰鬥機研發自由”,那麽十一號工程則是實現“戰鬥機製造自由”的第一步。
一架最大起飛重量達33噸的重型戰鬥機,即便擁有全套的研發圖和原材料,將其真正製造出來依舊是一項巨大挑戰。
製造業無捷徑可走,時間和投入缺一不可,所以即使是提前兩個月開工,實際影響恐怕有限。
許寧突然想起,何明之前提到俄方在協議上有所讓步。他趕緊問道:“那合同內容呢?”
隨著他在601所的地位提升,這些信息對他來說不再是秘密。
如果是在他剛到盛京時問這個問題,恐怕隻會換來一個不屑的眼神。
“按照合同,我們將在未來十年內生產118架蘇27sk單座型和蘇27ubk雙座型戰機。
頭14架由俄易斯提供,之後逐漸過渡到完全自主製造。”
何明解釋道:“至於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則遵循單獨的采購合同。
除了前兩批28架外,對於剩餘90架飛機,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更換機載設備,俄方還會提供必要的支持,當然費用另算。”
“還有,我們生產的任何蘇27及其改型不得出口給其他國家。”
這份協議比曆史上苛刻的多的條款要寬鬆許多。特別是關於可以更換90架飛機設備的規定,為十一號工程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
這使得他們能夠邊生產邊改進,而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耽誤近十年時間。
許寧摸了摸自己兩個月沒剪變得有些長的頭發,忍不住感歎:“哎呀!”
盡管他的母親是位語文老師,但許寧的語言表達能力一直不太好。此刻,他找不到更合適的詞來形容自己的驚訝之情。
好一會兒後,他又開口詢問:“這麽優厚的條件,俄易斯那邊不會有什麽貓膩吧?”
他並不是多疑,隻是這份協議聽起來太美好了,讓他感到不可思議。
就像有人保證一種投資方式既高迴報又無風險一樣,讓人懷疑其真實性。畢竟,在他重生前,就有同事被類似的騙局騙過。
最終,那筆錢還是沒能追迴來。
俄易斯與華夏的合作曆史上確實沒有太多不愉快的記錄。
但要是換成印度作為合作方,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還記得那次以1元象征性價格購入的航母,後來卻花了近20億美元進行改造的故事嗎?
這個問題讓何明陷入了深思,但他最終還是搖了搖頭:
“恐怕不行。首先,付款方式是按照項目進展來定的,我們進度越快,他們收到款項的速度也越快。
其次,談判代表提到,在簽訂協議時,對方比我們更急切想要完成交易,因此風險相對較小。”
“而且,雖然我們在技術上可能不如共青城那麽先進,但也不是完全外行。如果真有什麽不對勁的地方,至少也能及時發現。”他補充道
許寧聽後微微一笑:“說得對。等前28架生產完畢,需要俄方技術支持的地方也就少了。根據我的經驗,打通生產線大概隻需要16到20架就夠了。”
兩人邊走下樓梯邊討論著。
“關鍵在於接下來要生產的90架飛機。蘇-27的基礎研發非常優秀,隻是部分設備顯得過時。
如果我們能在原型號基礎上做出改進,將大大提升其作戰能力。這就要靠你們這些總體研發師的努力了。”何明說道。
盡管112廠主要負責飛機製造,而何明則是總裝工程師,但對於整個航空領域,這位從60年代起便投身其中的老兵有著深刻的理解。
畢竟,華夏首個飛機研發室就是在112廠成立的。
他的看法與許寧不謀而合。作為一個擁有超過1200萬平方公裏陸地和海洋的大國,華夏顯然需要一種航程遠、機動性強的重型戰鬥機。
同時,為了實現空軍由防禦向攻防兼備轉型的目標,也需要一個能夠攜帶大量武器且動力強勁的多用途空中平台。蘇-27正好滿足了這兩方麵的需求。
不過,除了基本框架外,許多部件都可以采用國產替代品。
比如那個重達一噸的n001雷達係統必須更換;還有,蘇連式的儀表盤也應該升級為現代化的玻璃座艙。
實際上,就連蘇連自己人也不太滿意蘇-27上的這兩個組件。
如果不是蘇聯解體導致新版本的研發中斷,采用了平板縫隙天線和數字飛行控製係統的蘇-27sm很可能已經服役了。
想到這裏,許寧意識到,接下來還需要規劃八三工程之後的發展方向。
對於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來說,還有很多未竟之事等待著他們去完成。
他想把所有事情都攬下來,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得是個時間管理高手。
否則,兩邊兼顧不周,反而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