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為了科研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全麵考量,除了由於物理原理限製導致的燃油效率方麵存在差距外,經過改進後的渦噴14幾乎可以與f404-400平起平坐。
技術層麵上講,這無疑是最先進的渦噴發動機!
看著眼前的數據,以及身旁顯得依舊鎮定自若的許寧,閻偉忠不由自主地轉過了身,假裝平靜地離開了控製室。
他不想讓淚水被眾人看見。
十二年的光陰,如同白駒過隙。自1984年昆侖發動機項目啟動以來,華夏航空工業踏上了這條滿是未知與挑戰的道路。
對這片土地而言,從零開始研製一款全新的航空發動機,意味著要學習無數新知識、填補技術上的空白。
這個項目的每一步都很是艱辛。
閻偉忠已經記不清這漫長的歲月裏遇到了多少困難。
最初,當渦噴13的低壓壓氣機與“斯貝”發動機的部分高壓組件結合時,並不協調,導致發動機剛一運行就出現問題。
通過重新研發第四級壓氣機,他們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
然而,隨著渦噴14的發展,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渦輪前溫度過高,超過了現有材料的極限。
於是,團隊首次嚐試了主動氣膜冷卻技術來應對這個問題。
但缺乏經驗使得進展緩慢,高壓渦輪葉片頻繁斷裂成了閻偉忠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緊接著,還有油管泄漏、滑油供應中斷以及加力燃燒室點火失敗等問題接連發生。
如果將這段經曆寫成書,或許最貼切的名字就是《從零起步:發動機研發與製造之路》。整個過程中,每當克服一個障礙後,總會有更多問題等著他們去解決。
就像在無光之夜中摸索前行,不確定前方是否為正確的道路。
想到這裏,閻偉忠輕歎一聲,倚靠在走廊的牆上,右手輕輕撫摸著左肩上的疤痕——那是某次試驗失敗留下的印記。
那次事故差點奪去了他的左臂,至今仍影響著他日常的生活。
麵對如此艱難的過程,很多人選擇了放棄。閻偉忠理解他們的選擇,畢竟,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堅持下去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此,在許寧加入攻關組之前,他也曾反複告誡對方,必須做好準備,因為這條路滿是未知和黑暗。
顯然,他低估了這個年輕人的能力。麵對無盡的黑夜,年輕人毫不畏懼,因為他自己就是那道照亮前方的光芒。
現在,光明已經出現,前路也變得清晰可見。
在控製室內,許寧明白閻偉忠為何選擇在這個慶祝時刻獨自離開。
作為重生者,他知道閻偉忠在渦噴14發動機研發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
從01號原型機發生事故到提出一款性能接近f404的新研發,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這背後既有係統的幫助,也有重生者帶來的先知優勢。
但沒有閻偉忠團隊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奇跡。
與沉浸在迴憶中的閻偉忠和保持平靜的許寧不同,控製室裏的大多數人都處於興奮之中。
對於606研究所的工程師們來說,這是他們職業生涯中首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過去,華夏最好的航空發動機是渦噴13,其技術水平相當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j79發動機,甚至略遜一籌。
而眼前的渦噴14不僅超越了j79,還在某些方麵達到了80年代中期f404發動機的標準。
這意味著,在短短的時間內,華夏航空發動機技術實現了飛躍式的進步。
雖然說這種進步直接將兩國差距縮小至十年以內可能有些過於樂觀,畢竟f404隻是漂亮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普通成果,並不代表最高水平;
而渦噴14則是華夏在這片尚未完全成熟的航空工業土地上培育出的一顆珍貴果實。
無論如何,這次的技術突破都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華夏終於迎來了自己完全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昆侖發動機不僅僅是一個型號那麽簡單。
如果所有測試都能順利通過,它將以渦噴14為核心開發出一係列新產品,從而推動整個國家航空動力產業的進步。
在過去幾十年裏,由於投資不足和技術基礎薄弱,即便得到了蘇聯的技術支持,我國在仿製過程中仍難以達到原版性能水平。
相比之下,飛機製造業卻取得了顯著成就:1956年成功組裝了第一架殲-5戰鬥機;
兩年後,1958年,自主研發的殲教-1教練機順利完成首飛。
盡管因體製變化及410廠無法提供合格發動機等原因,殲教-1未能量產,但這一係列事件凸顯了當時航空動力領域的落後狀態。
長期以來“發動機拖累整機”成為了製約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給相關從業人員帶來了巨大壓力。
然而這一次,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八三工程項目本身定位為二代機標準,經過優化後達到了接近三代機的水平;
而配套的渦噴14發動機性能堪比國際上知名的f404發動機,不僅沒有成為短板,反而引領了飛機技術的發展方向,讓所有人都感到振奮不已。
正當大家沉浸在喜悅之中時,有人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修改壓氣機研發的人叫許寧,之前負責飛機改進工作的也叫這個名字,難道是同一個人?”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正在查看報告的許寧,心中滿是好奇與敬佩。
與此同時,在控製室的一角,姚美玲靜靜地坐著,她的視線似乎被許寧的身影所吸引,陷入了沉思。
姚美玲站在那裏,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
她並不是因為被什麽吸引而發呆,而是剛剛在高空台測試中,一個靈感突然閃過她的腦海,但轉瞬即逝,讓她沒能及時捕捉到。
她隱約覺得這個想法與她的師弟有關。
姚美玲深信視覺刺激能夠激發潛意識中的記憶,幫助她想起重要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科研。
幾分鍾後,當她終於重新找迴那個稍縱即逝的靈感時,心中卻泛起一絲淡淡的失落。
不再給自己找借口了,她輕輕搖頭,將雜念暫時拋開,然後起身走向電腦前,那裏記錄著測試的所有數據。
技術層麵上講,這無疑是最先進的渦噴發動機!
看著眼前的數據,以及身旁顯得依舊鎮定自若的許寧,閻偉忠不由自主地轉過了身,假裝平靜地離開了控製室。
他不想讓淚水被眾人看見。
十二年的光陰,如同白駒過隙。自1984年昆侖發動機項目啟動以來,華夏航空工業踏上了這條滿是未知與挑戰的道路。
對這片土地而言,從零開始研製一款全新的航空發動機,意味著要學習無數新知識、填補技術上的空白。
這個項目的每一步都很是艱辛。
閻偉忠已經記不清這漫長的歲月裏遇到了多少困難。
最初,當渦噴13的低壓壓氣機與“斯貝”發動機的部分高壓組件結合時,並不協調,導致發動機剛一運行就出現問題。
通過重新研發第四級壓氣機,他們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
然而,隨著渦噴14的發展,新的挑戰接踵而至——渦輪前溫度過高,超過了現有材料的極限。
於是,團隊首次嚐試了主動氣膜冷卻技術來應對這個問題。
但缺乏經驗使得進展緩慢,高壓渦輪葉片頻繁斷裂成了閻偉忠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緊接著,還有油管泄漏、滑油供應中斷以及加力燃燒室點火失敗等問題接連發生。
如果將這段經曆寫成書,或許最貼切的名字就是《從零起步:發動機研發與製造之路》。整個過程中,每當克服一個障礙後,總會有更多問題等著他們去解決。
就像在無光之夜中摸索前行,不確定前方是否為正確的道路。
想到這裏,閻偉忠輕歎一聲,倚靠在走廊的牆上,右手輕輕撫摸著左肩上的疤痕——那是某次試驗失敗留下的印記。
那次事故差點奪去了他的左臂,至今仍影響著他日常的生活。
麵對如此艱難的過程,很多人選擇了放棄。閻偉忠理解他們的選擇,畢竟,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堅持下去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此,在許寧加入攻關組之前,他也曾反複告誡對方,必須做好準備,因為這條路滿是未知和黑暗。
顯然,他低估了這個年輕人的能力。麵對無盡的黑夜,年輕人毫不畏懼,因為他自己就是那道照亮前方的光芒。
現在,光明已經出現,前路也變得清晰可見。
在控製室內,許寧明白閻偉忠為何選擇在這個慶祝時刻獨自離開。
作為重生者,他知道閻偉忠在渦噴14發動機研發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
從01號原型機發生事故到提出一款性能接近f404的新研發,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這背後既有係統的幫助,也有重生者帶來的先知優勢。
但沒有閻偉忠團隊十二年的不懈努力,就不會有今天的奇跡。
與沉浸在迴憶中的閻偉忠和保持平靜的許寧不同,控製室裏的大多數人都處於興奮之中。
對於606研究所的工程師們來說,這是他們職業生涯中首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過去,華夏最好的航空發動機是渦噴13,其技術水平相當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j79發動機,甚至略遜一籌。
而眼前的渦噴14不僅超越了j79,還在某些方麵達到了80年代中期f404發動機的標準。
這意味著,在短短的時間內,華夏航空發動機技術實現了飛躍式的進步。
雖然說這種進步直接將兩國差距縮小至十年以內可能有些過於樂觀,畢竟f404隻是漂亮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普通成果,並不代表最高水平;
而渦噴14則是華夏在這片尚未完全成熟的航空工業土地上培育出的一顆珍貴果實。
無論如何,這次的技術突破都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華夏終於迎來了自己完全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昆侖發動機不僅僅是一個型號那麽簡單。
如果所有測試都能順利通過,它將以渦噴14為核心開發出一係列新產品,從而推動整個國家航空動力產業的進步。
在過去幾十年裏,由於投資不足和技術基礎薄弱,即便得到了蘇聯的技術支持,我國在仿製過程中仍難以達到原版性能水平。
相比之下,飛機製造業卻取得了顯著成就:1956年成功組裝了第一架殲-5戰鬥機;
兩年後,1958年,自主研發的殲教-1教練機順利完成首飛。
盡管因體製變化及410廠無法提供合格發動機等原因,殲教-1未能量產,但這一係列事件凸顯了當時航空動力領域的落後狀態。
長期以來“發動機拖累整機”成為了製約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給相關從業人員帶來了巨大壓力。
然而這一次,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八三工程項目本身定位為二代機標準,經過優化後達到了接近三代機的水平;
而配套的渦噴14發動機性能堪比國際上知名的f404發動機,不僅沒有成為短板,反而引領了飛機技術的發展方向,讓所有人都感到振奮不已。
正當大家沉浸在喜悅之中時,有人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修改壓氣機研發的人叫許寧,之前負責飛機改進工作的也叫這個名字,難道是同一個人?”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正在查看報告的許寧,心中滿是好奇與敬佩。
與此同時,在控製室的一角,姚美玲靜靜地坐著,她的視線似乎被許寧的身影所吸引,陷入了沉思。
姚美玲站在那裏,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
她並不是因為被什麽吸引而發呆,而是剛剛在高空台測試中,一個靈感突然閃過她的腦海,但轉瞬即逝,讓她沒能及時捕捉到。
她隱約覺得這個想法與她的師弟有關。
姚美玲深信視覺刺激能夠激發潛意識中的記憶,幫助她想起重要的事情。這一切,都是為了科研。
幾分鍾後,當她終於重新找迴那個稍縱即逝的靈感時,心中卻泛起一絲淡淡的失落。
不再給自己找借口了,她輕輕搖頭,將雜念暫時拋開,然後起身走向電腦前,那裏記錄著測試的所有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