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迎難而上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氏透過後視鏡看到對方飛機的挑釁動作,那架龐然大物輕鬆地搖晃著機翼,似乎是在說:“你的小伎倆對我沒用。”
林氏雖然平時溫文爾雅,此刻也不禁咒罵了一句。
林值伸出手,按下緊急放油的按鈕。大量的航空煤油傾泄而出,這不僅會讓後方的飛機有如被潑了一身水的感覺,還會讓飛行員的視野變得模糊。
在按下開關前,林值習慣性地看了一眼油量表。這時,無線電裏再次響起了師長的聲音:“雄鷹,報告剩餘燃油。”
林值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
“還有40%。”
殲7hh作為一款輕型戰鬥機,它的燃油容量一直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即使裝上了副油箱,最大航程也不到1400公裏,而最大起飛重量僅8.5噸左右。
相比之下,蘇27單是內部油箱就能攜帶近9噸的燃料,幾乎等同於殲7整個飛機的重量。
考慮到從基地到執行任務區域的距離,加上使用加力燃燒室時的巨大油耗,林值手頭的燃油已經捉襟見肘。
根據現在的狀況判斷,再過十幾分鍾,他們就必須返迴基地了。
顯然,後麵的偵察機已經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顯得格外從容不迫。
“準備返航,將由空軍兄弟單位的兩架飛機接替你們的任務。”師長的話中也帶著無奈。
雖然心有不甘,但飛機的性能不會因為人的意誌而改變。
麵對這架在外圍徘徊、意圖不明的偵察機,他們無計可施。即便空軍派出的也是兩架殲7,它們同樣會麵臨與林值和陳勝鑫相同的問題。
殲7,終究無法滿足一個大國對空防的需求。
年初這場轟動一時的事件,在太平洋兩岸的媒體上卻幾乎沒引起什麽波瀾。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隻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這一天非同尋常。
消息迅速在限定的圈子裏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海軍航空兵的反應已經盡力了,問題的關鍵是沒有足夠的裝備支持。
進口的蘇-27戰機再先進,如果缺乏相應的維修保養能力,也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甚至調動部署都成問題。而國內自行研發的飛機,性能上又難以滿足需求。
大約一周後,在一次常規會議的尾聲,楊支書公布了一份新聞稿。
盡管文中並未直接描述事件細節,但在座的多數人都已有所耳聞。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新聞稿的最後一句話:“通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解決裝備配置、網絡連接、跨領域支援等挑戰,最大化挖掘裝備潛力,以促進整體戰鬥力的提升……”
這句話表麵上是在強調積極準備和訓練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字裏行間充滿了苦澀與不易。
“同事們,這裏的每一句話都在提醒我們所麵臨的挑戰。”
楊知書望著渦噴14改進項目團隊的成員們,語氣沉重地說道。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一片沉默。
這份新聞稿的公開顯然是許寧的主意,但有些話由楊知書來傳達更為恰當。比起大規模的動員活動,這樣的方式更能激發團隊的鬥誌。
正如古人所說,知錯能改,知恥而後勇。雖然沒有人立即表態,但攻關小組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次日晚上,幾組關鍵的葉片研發數據及其對應的性能圖表就交到了許寧的手上。這些資料本是項目研究階段的最後成果之一。
接下來,許寧將著手優化壓氣機葉片的研發,目標是提高喘振裕度。然而,他的心情並未因此而放鬆。
上周,京城的杜亦熵給601所打來了電話,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原來,冰城工業大學的一個團隊發現,通過在壓氣機葉片的壓力麵與吸力麵之間開縫,可以有效減少流動損失。這一發現的實驗數據迅速送到了許寧手中。
拿到資料後,許寧在一個名為stage35的理想壓氣機模型上連夜做了模擬測試。
結合於非副教授的數據,他確認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
然而,從理論到實踐並非易事。特別是渦噴14的壓氣機葉片經過改良後,其研發複雜,涉及彎曲、扭曲和斜掠等特性,使得實際流場與理想狀態大相徑庭。
麵對手頭上的新數據,許寧遇到了一個甜蜜的難題: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改進措施?
一方麵,通過彎曲和斜掠研發可以增加喘振裕度;
另一方麵,葉片開縫技術不僅能在特定角度下減少總壓恢複損失,還能顯著提升發動機在惡劣條件下的性能和穩定性,這對殲8-3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全都要呢?”許寧心想。不過,這對他而言是個挑戰。即便是在重生前,他也未曾接觸過射流縫的相關知識。
這意味著,要在現有的項目基礎上添加新的變量,他必須獨立探索。
盡管如此,許寧對數值模擬的掌握已經相當熟練,完成這項任務並非不可能。
隻是少了係統支持帶來的效率加成,項目的進展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無論如何,為了實現最佳效果,他決定迎難而上。
還好,這種煩惱沒有拖太久。
第二天早上,姚美玲找到了已經在機房熬了兩夜的許寧。
“學弟,有關葉片裂縫的問題,我有幾點需要你幫忙。”她說。
“幫忙?”
許寧揉揉眼睛,一臉迷糊地轉過身來。他的眼裏布滿了紅血絲,讓姚美玲不由得有些擔心。
幾秒後,許寧終於清醒了些:“等等,你是說你已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了?”
對許寧來說,這真是個驚喜。
“是的。”姚美玲點點頭。
“其實,在杜教師聯係我們前,我就在一篇論文中看到了於非他們團隊的研究。過去兩周,我一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隻是……”
說到這兒,她有點不好意思地撥了撥頭發。
“隻是我在加速模擬方法上遇到了瓶頸,所以能拿到的數據不多。”
“我原本是想自己解決,不靠你的幫助試試看能不能獨立完成研究。但後來我想明白了,比起個人的麵子,項目的進展更重要。”
姚美玲坦誠地說。她曾試圖說服自己不去求助許寧,但最終明白,最重要的還是項目的成功。
林氏雖然平時溫文爾雅,此刻也不禁咒罵了一句。
林值伸出手,按下緊急放油的按鈕。大量的航空煤油傾泄而出,這不僅會讓後方的飛機有如被潑了一身水的感覺,還會讓飛行員的視野變得模糊。
在按下開關前,林值習慣性地看了一眼油量表。這時,無線電裏再次響起了師長的聲音:“雄鷹,報告剩餘燃油。”
林值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
“還有40%。”
殲7hh作為一款輕型戰鬥機,它的燃油容量一直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即使裝上了副油箱,最大航程也不到1400公裏,而最大起飛重量僅8.5噸左右。
相比之下,蘇27單是內部油箱就能攜帶近9噸的燃料,幾乎等同於殲7整個飛機的重量。
考慮到從基地到執行任務區域的距離,加上使用加力燃燒室時的巨大油耗,林值手頭的燃油已經捉襟見肘。
根據現在的狀況判斷,再過十幾分鍾,他們就必須返迴基地了。
顯然,後麵的偵察機已經察覺到了這一點,因此顯得格外從容不迫。
“準備返航,將由空軍兄弟單位的兩架飛機接替你們的任務。”師長的話中也帶著無奈。
雖然心有不甘,但飛機的性能不會因為人的意誌而改變。
麵對這架在外圍徘徊、意圖不明的偵察機,他們無計可施。即便空軍派出的也是兩架殲7,它們同樣會麵臨與林值和陳勝鑫相同的問題。
殲7,終究無法滿足一個大國對空防的需求。
年初這場轟動一時的事件,在太平洋兩岸的媒體上卻幾乎沒引起什麽波瀾。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隻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這一天非同尋常。
消息迅速在限定的圈子裏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海軍航空兵的反應已經盡力了,問題的關鍵是沒有足夠的裝備支持。
進口的蘇-27戰機再先進,如果缺乏相應的維修保養能力,也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甚至調動部署都成問題。而國內自行研發的飛機,性能上又難以滿足需求。
大約一周後,在一次常規會議的尾聲,楊支書公布了一份新聞稿。
盡管文中並未直接描述事件細節,但在座的多數人都已有所耳聞。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新聞稿的最後一句話:“通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解決裝備配置、網絡連接、跨領域支援等挑戰,最大化挖掘裝備潛力,以促進整體戰鬥力的提升……”
這句話表麵上是在強調積極準備和訓練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字裏行間充滿了苦澀與不易。
“同事們,這裏的每一句話都在提醒我們所麵臨的挑戰。”
楊知書望著渦噴14改進項目團隊的成員們,語氣沉重地說道。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一片沉默。
這份新聞稿的公開顯然是許寧的主意,但有些話由楊知書來傳達更為恰當。比起大規模的動員活動,這樣的方式更能激發團隊的鬥誌。
正如古人所說,知錯能改,知恥而後勇。雖然沒有人立即表態,但攻關小組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次日晚上,幾組關鍵的葉片研發數據及其對應的性能圖表就交到了許寧的手上。這些資料本是項目研究階段的最後成果之一。
接下來,許寧將著手優化壓氣機葉片的研發,目標是提高喘振裕度。然而,他的心情並未因此而放鬆。
上周,京城的杜亦熵給601所打來了電話,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原來,冰城工業大學的一個團隊發現,通過在壓氣機葉片的壓力麵與吸力麵之間開縫,可以有效減少流動損失。這一發現的實驗數據迅速送到了許寧手中。
拿到資料後,許寧在一個名為stage35的理想壓氣機模型上連夜做了模擬測試。
結合於非副教授的數據,他確認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
然而,從理論到實踐並非易事。特別是渦噴14的壓氣機葉片經過改良後,其研發複雜,涉及彎曲、扭曲和斜掠等特性,使得實際流場與理想狀態大相徑庭。
麵對手頭上的新數據,許寧遇到了一個甜蜜的難題:如何選擇最有效的改進措施?
一方麵,通過彎曲和斜掠研發可以增加喘振裕度;
另一方麵,葉片開縫技術不僅能在特定角度下減少總壓恢複損失,還能顯著提升發動機在惡劣條件下的性能和穩定性,這對殲8-3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全都要呢?”許寧心想。不過,這對他而言是個挑戰。即便是在重生前,他也未曾接觸過射流縫的相關知識。
這意味著,要在現有的項目基礎上添加新的變量,他必須獨立探索。
盡管如此,許寧對數值模擬的掌握已經相當熟練,完成這項任務並非不可能。
隻是少了係統支持帶來的效率加成,項目的進展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無論如何,為了實現最佳效果,他決定迎難而上。
還好,這種煩惱沒有拖太久。
第二天早上,姚美玲找到了已經在機房熬了兩夜的許寧。
“學弟,有關葉片裂縫的問題,我有幾點需要你幫忙。”她說。
“幫忙?”
許寧揉揉眼睛,一臉迷糊地轉過身來。他的眼裏布滿了紅血絲,讓姚美玲不由得有些擔心。
幾秒後,許寧終於清醒了些:“等等,你是說你已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了?”
對許寧來說,這真是個驚喜。
“是的。”姚美玲點點頭。
“其實,在杜教師聯係我們前,我就在一篇論文中看到了於非他們團隊的研究。過去兩周,我一直都在研究這個問題,隻是……”
說到這兒,她有點不好意思地撥了撥頭發。
“隻是我在加速模擬方法上遇到了瓶頸,所以能拿到的數據不多。”
“我原本是想自己解決,不靠你的幫助試試看能不能獨立完成研究。但後來我想明白了,比起個人的麵子,項目的進展更重要。”
姚美玲坦誠地說。她曾試圖說服自己不去求助許寧,但最終明白,最重要的還是項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