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常用的策略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在氣流通過葉片柵格的基礎研究上至少領先我們20到30年,更不用提材料和製造技術了。如果我們總是跟隨他們的腳步,怎麽可能縮短與他們的差距呢?”
對於非而言,接下來的半分鍾就像過了半個世紀一樣漫長,‘你隻是一個普通人,但這並沒操作中的責任問題。這不是對錯有什麽不好。’
然而,二十多年的堅持又豈是輕易就能放棄的?
好在,最後她還是找迴了自己的狀態……
他的腦海中翻江倒海,卻沒能再開口。
顯然,兩方的關注點完全不同——一方著眼於技術突破的可能性,另一方則更關心實際的問題,而是視角的不同。繼續爭論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誰也無法說服誰。
因此,這次評審會議在一種略顯尷尬的氛圍中匆匆結束。孫響東和淩雅甚至婉拒了李院長共進晚餐的邀請。
“唉……”
送走了那兩人後,於非心情沉重地坐到了院長辦公室的沙發上。作為一位專注於科研的人,他感到非常沮喪。
明明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線索,卻因為非技術的原因而無法繼續,這種感覺就像眼睜睜看著勝利的果實從指尖滑落。
更讓於非難以接受的是那兩人的態度。在他看來,科研就是一個不斷嚐試與犯錯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為成功鋪路。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就不給予支持,這無疑是放棄了進步的機會。
李院長坐在辦公桌後,注視著顯得有些頹喪的於非,似乎在考慮著什麽。片刻後,他開口說道:“於教授,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
“年初,上級部門對我們的研究項目進行了突擊檢查。”季院長解釋道。
“這和平時的年終總結不同,那些報告裏的水分,我們都心知肚明。這次檢查,他們直接派了專家團隊到現場,結果……”
“很糟糕?”於非猜測道。
“遠比糟糕更嚴重,幾乎是一團糟。”季院長歎了口氣。
“許多之前負責項目評估的人因此受到了處分,現在接手的,都是新麵孔。”
聽到這裏,於非心中的不滿稍微平息了一些。雖然他對這樣的現實感到無奈,但至少理解了
為什麽那兩人會如此謹慎。科研之路從來不易,而今似乎變得更加坎坷。
換個角度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科研項目的審批可能會變得更加嚴格。
於非心裏清楚,自己的項目申請在可行性論證上做得不夠紮實。想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挑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資金不足。
“這麽說,我的項目就徹底沒希望了嗎?”於非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無力,幾乎是在自言自語,他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也不一定。”李院長這句話仿佛給了他一線生機,讓他重新坐迴了沙發上。
“你的項目申請我看過了,雖然數據上有點粗糙,但潛力還是有的。”
對方繼續說道:“我有一個老朋友,他的一個學生正在研究計算流體力學,據說成果非常可靠。如果你願意合作,我可以幫你們牽線搭橋。”
“這太好了,我當然願意!”於非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李院長提到的這位老朋友就是杜亦熵,而那位學生則是許寧。
在平時,這樣的跨校合作雖然會涉及成果歸屬的問題,但並不是什麽大難題。
然而,現在的棘手之處在於,許寧和姚美玲作為各自團隊中數值模擬方麵的專家,已經被緊密地與八三工程聯係在了一起,正在致力於解決渦噴14發動機的問題。
由於姚美玲對壓氣機葉片的研究是私下進行的,她發表的那篇文章雖不起眼,卻悄然引起了注意,很快也會吸引到許寧和閻偉忠的關注。
為了給於非尋找機會,杜亦熵找到了長期專注於航空動力領域的劉振響。
盡管劉振響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航空發動機測試模擬設備,而不是發動機本身,但他一眼就看出了於非研究的價值所在。
不過,光有潛力還不足以讓於非加入八三工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準備。
許寧在杜亦熵的推薦下,依然憑借自己解決新舟60機翼顫振問題的硬實力,打破了常規,成為了八三工程的核心成員之一。
他和姚美玲剛到盛京的第二天,就跟著林歐華參加了項目進度會議。盡管這類會議看似頻繁且普通,但能參會的人並不多。
即使是那些沒有深入參與到八三工程中的601所或606所的工程師們,也無法獲得如此高的知情權限。
考慮到這些因素,杜亦熵與劉振響商議後決定,讓於非以外圍研究者的身份加入。這意味著他可以與許寧或姚美玲合作,但暫時不會正式加入項目組。
對於涉及高級別保密的信息,需要先進行去密處理,才能傳遞給他。
盡管八三工程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但某些事情卻來得更快。
在東海艦隊航空兵雷達五團裏,一名雷達操作員激動地報告:
“營長,那個信號再次出現了!”正在桌邊小憩的少校軍官立刻警覺起來,迅速走到雷達操作員身旁。
雷達屏幕上,一個位於海岸線外大約150公裏處的信號點引起了注意。
“還是沒開應答器嗎?”少校問。
飛機應答器是一種用於空管的裝置,它會在接收到地麵二次雷達的詢問信號時自動迴複,幫助確定飛機位置。按照規定,所有民用航班必須開啟應答器。
“是的,而且它的航線與之前幾次相同。”這架神秘的飛機並非首次出現。
根據營長的經驗,即便使用的是老舊雷達,也能識別出這很可能是一架波音707。
過去幾次,它都在東京至馬尼拉的航線上飛行,除了未開啟應答器外,行為與普通民航班機無異。
營長也曾懷疑這可能是偵察機。畢竟,將偵察機偽裝成客機,或是利用客機作為掩護,是北約空軍常用的策略。
然而,在東部海域常見的p-3c偵察機無法達到這樣的速度,而e-3預警機或rc-135偵察機因外觀顯著不同,其雷達迴波也會更大。
對於非而言,接下來的半分鍾就像過了半個世紀一樣漫長,‘你隻是一個普通人,但這並沒操作中的責任問題。這不是對錯有什麽不好。’
然而,二十多年的堅持又豈是輕易就能放棄的?
好在,最後她還是找迴了自己的狀態……
他的腦海中翻江倒海,卻沒能再開口。
顯然,兩方的關注點完全不同——一方著眼於技術突破的可能性,另一方則更關心實際的問題,而是視角的不同。繼續爭論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誰也無法說服誰。
因此,這次評審會議在一種略顯尷尬的氛圍中匆匆結束。孫響東和淩雅甚至婉拒了李院長共進晚餐的邀請。
“唉……”
送走了那兩人後,於非心情沉重地坐到了院長辦公室的沙發上。作為一位專注於科研的人,他感到非常沮喪。
明明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線索,卻因為非技術的原因而無法繼續,這種感覺就像眼睜睜看著勝利的果實從指尖滑落。
更讓於非難以接受的是那兩人的態度。在他看來,科研就是一個不斷嚐試與犯錯的過程,每一次失敗都為成功鋪路。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就不給予支持,這無疑是放棄了進步的機會。
李院長坐在辦公桌後,注視著顯得有些頹喪的於非,似乎在考慮著什麽。片刻後,他開口說道:“於教授,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
“年初,上級部門對我們的研究項目進行了突擊檢查。”季院長解釋道。
“這和平時的年終總結不同,那些報告裏的水分,我們都心知肚明。這次檢查,他們直接派了專家團隊到現場,結果……”
“很糟糕?”於非猜測道。
“遠比糟糕更嚴重,幾乎是一團糟。”季院長歎了口氣。
“許多之前負責項目評估的人因此受到了處分,現在接手的,都是新麵孔。”
聽到這裏,於非心中的不滿稍微平息了一些。雖然他對這樣的現實感到無奈,但至少理解了
為什麽那兩人會如此謹慎。科研之路從來不易,而今似乎變得更加坎坷。
換個角度看,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科研項目的審批可能會變得更加嚴格。
於非心裏清楚,自己的項目申請在可行性論證上做得不夠紮實。想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挑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資金不足。
“這麽說,我的項目就徹底沒希望了嗎?”於非的聲音聽起來有些無力,幾乎是在自言自語,他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也不一定。”李院長這句話仿佛給了他一線生機,讓他重新坐迴了沙發上。
“你的項目申請我看過了,雖然數據上有點粗糙,但潛力還是有的。”
對方繼續說道:“我有一個老朋友,他的一個學生正在研究計算流體力學,據說成果非常可靠。如果你願意合作,我可以幫你們牽線搭橋。”
“這太好了,我當然願意!”於非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李院長提到的這位老朋友就是杜亦熵,而那位學生則是許寧。
在平時,這樣的跨校合作雖然會涉及成果歸屬的問題,但並不是什麽大難題。
然而,現在的棘手之處在於,許寧和姚美玲作為各自團隊中數值模擬方麵的專家,已經被緊密地與八三工程聯係在了一起,正在致力於解決渦噴14發動機的問題。
由於姚美玲對壓氣機葉片的研究是私下進行的,她發表的那篇文章雖不起眼,卻悄然引起了注意,很快也會吸引到許寧和閻偉忠的關注。
為了給於非尋找機會,杜亦熵找到了長期專注於航空動力領域的劉振響。
盡管劉振響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航空發動機測試模擬設備,而不是發動機本身,但他一眼就看出了於非研究的價值所在。
不過,光有潛力還不足以讓於非加入八三工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準備。
許寧在杜亦熵的推薦下,依然憑借自己解決新舟60機翼顫振問題的硬實力,打破了常規,成為了八三工程的核心成員之一。
他和姚美玲剛到盛京的第二天,就跟著林歐華參加了項目進度會議。盡管這類會議看似頻繁且普通,但能參會的人並不多。
即使是那些沒有深入參與到八三工程中的601所或606所的工程師們,也無法獲得如此高的知情權限。
考慮到這些因素,杜亦熵與劉振響商議後決定,讓於非以外圍研究者的身份加入。這意味著他可以與許寧或姚美玲合作,但暫時不會正式加入項目組。
對於涉及高級別保密的信息,需要先進行去密處理,才能傳遞給他。
盡管八三工程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但某些事情卻來得更快。
在東海艦隊航空兵雷達五團裏,一名雷達操作員激動地報告:
“營長,那個信號再次出現了!”正在桌邊小憩的少校軍官立刻警覺起來,迅速走到雷達操作員身旁。
雷達屏幕上,一個位於海岸線外大約150公裏處的信號點引起了注意。
“還是沒開應答器嗎?”少校問。
飛機應答器是一種用於空管的裝置,它會在接收到地麵二次雷達的詢問信號時自動迴複,幫助確定飛機位置。按照規定,所有民用航班必須開啟應答器。
“是的,而且它的航線與之前幾次相同。”這架神秘的飛機並非首次出現。
根據營長的經驗,即便使用的是老舊雷達,也能識別出這很可能是一架波音707。
過去幾次,它都在東京至馬尼拉的航線上飛行,除了未開啟應答器外,行為與普通民航班機無異。
營長也曾懷疑這可能是偵察機。畢竟,將偵察機偽裝成客機,或是利用客機作為掩護,是北約空軍常用的策略。
然而,在東部海域常見的p-3c偵察機無法達到這樣的速度,而e-3預警機或rc-135偵察機因外觀顯著不同,其雷達迴波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