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會這樣?”張東海難以置信地問道,原來那些葉片是因為研發圖紙上的汙漬導致工人誤加工成了廢品。


    為了不影響畢業進度,張東海無奈地將這些廢品葉片堆在了門後的櫃子旁,然後返迴辦公室繼續處理數據。


    “希望電腦裏的數據別因為停電丟了...”他喃喃自語,隨後疲憊地趴在桌上休息。


    盡管到了2010年左右,對於一些非一線城市的居民區而言,因電力供應不足而導致的停電依然是家常便飯。但此刻,張東海更關心的是如何盡快解決實驗中的難題。


    從直觀上看,這樣做隻會讓壓氣機內部的氣流更加混亂。


    “師兄,但從實驗結果來看,這些葉片的性能還是有亮點的,就是波動比較大。”


    軍工學院裏用於基礎研究的葉片當然不會采用航空發動機上那種特殊昂貴的材料,即使這樣,對年輕的導師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當張東海看到師弟記錄的實驗數據時,他感到有些困惑。


    不過作為讀了三年博士的人,他很快就在一堆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發現了有價值的信息。


    “挺有意思的……”


    正如師弟所說,實驗數據的穩定性確實很差。


    但如果忽略掉大的差異,隻看平均值的話,可以發現,在馬赫數為0.40,攻角為0°、3°和6°時,總壓損失係數分別減少了7.0%、32.1%和32.3%;


    平均氣流轉折角增加了4.02°、3.59°和1.78°,並且穩定工作的攻角範圍擴大了3.5°。


    這是一個顯著的進步。


    但是“忽略差異直接取平均”的方法並不嚴謹,張東海還需要驗證這一結果是否可以重現,而不是由某種錯誤導致的。


    他看著實驗記錄本,深吸了兩口氣:


    “師弟,我想再看看你剛才的實驗過程,你能完整地重複一遍嗎?”


    “好,當然可以,沒問題。”


    盡管這次的實驗結果與上次有所差異,但整體趨勢保持不變。


    兩人沉默地對視了幾秒。


    “而且你也得考慮,雖然葉片上的縫隙會導致更多的混合損失,但它也能起到吹掃的作用,延緩葉片表麵的大規模邊界層分離,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


    許寧一邊用手撐著下巴,一邊無意識地在桌上敲著節奏,思考了一會兒後說道。


    看到實驗記錄本上的數據,聽完了張東海的分析,許寧的第一反應和學生的幾乎相同:


    如果按常規程序走,這個項目最終還是會轉到606研究所,但可能就來不及趕上渦噴14的技術升級了。


    更關鍵的是,冰城工業大學的壓氣機實驗設施隻能支持最高馬赫數為0.59的亞音速研究。


    與他們目前研究的葉尖密度和堆疊線相比,關於葉片縫隙的變量實在是太多了,複雜到讓人頭疼。


    “還有,這些原始數據的波動太大了,相關係數可能連0.7都不到,你是怎麽敢直接取平均的呢?”


    “不過,如果做實驗的話……”


    張東海望著許寧,眼中閃爍著一絲期待。許寧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開口道:“接下來怎麽辦,全看你實驗的結果。


    如果在亞音速條件下都無法取得突破,那麽這條路可能就走不通了,不如早點轉迴安全的路線。”


    “這也是我為什麽一直催促你抓緊時間做實驗的原因。一方麵,做好了可以吸引國防科工委的注意,讓你有機會加入他們的大項目;


    另一方麵,至少也能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增添一份重量。”


    張東海心裏明白,他們手頭的資源有限,深入研究難以實現。


    “所以,我打算將現狀報告給國防科工委,請求他們協調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評估。”


    帶著幾分忐忑,張東海向導師於非提出了自己的顧慮。作為冰城工業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他深知這次機會的重要性。


    “你先著手研發一套實驗方案,盡可能地利用我們現有的條件完成。


    鑒於這一領域幾乎是未開發的處女地,隻要用心去做,發表在《航空學報》或《航空動力學報》上應該是有希望的。”


    “這……真的可能嗎?”張東海難以置信地問。


    幸運的是,這篇論文最終引起了姚美玲的注意。她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在圖書館發現了它,並出於好奇將其帶迴了實驗室。


    “我理解你的擔憂。”於非接著說。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嚐試也會有所收獲。而且,你離畢業還差一篇論文不是嗎?”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張東海不僅完成了實驗,還撰寫了一篇論文,探討了幾個可能影響壓氣機性能的關鍵因素,如開縫位置、縫隙形態及角度等。


    最終,這篇論文成功發表在了《航空動力學報》上。


    同時,於非也將這一成果提交給了國防科工委,認為其具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


    “如果實驗驗證了你們的想法,那將是壓氣機研發領域的一大飛躍。”於非補充道。


    “要知道,壓氣機內部的流動損失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個未知數,深入探究這一問題難度極大。”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東海一邊觀察師弟的操作,一邊記錄下自己的靈感與思考。盡管意識到團隊麵臨的技術挑戰巨大,但他並未放棄努力。


    製造過程中意外出現的弦向溝槽,竟然顯著提升了壓氣機在高進氣攻角下的表現。


    根據初步的數據分析,進氣速度越快,攻角越大,這種改進的效果就越突出。


    這讓張東海眼前一亮,雖然內心深處對這一發現感到興奮,但他還是決定先完成手頭的畢業任務,再深入研究這個意外收獲。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科研工作者,張東海清楚,爭論無法帶來實質性的進展。他接著說:“但是,你也不要太早得意。”


    為了驗證這一現象,他還讓師弟重複了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這一規律的存在。


    張東海解釋道:“當低速流與高速流在這些溝槽處相遇時,理論上應該會有較大的混合損失,導致總壓損失增加。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總壓損失係數降低了,這是怎麽迴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