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青出於藍而勝於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到杜亦熵的辦公室剛剛坐下,杜亦熵問道:
“小許,我聽楊知書說,你才去了一個多月,就發現了整體研發中的一個隱患?”
作為航空領域的資深專家,他們倆對“八三工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談起這個話題很是自然。
“沒錯,是關於舵麵控製效率的問題。”許寧點頭答道。“還好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
“不難解決?”杜亦熵和劉振響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據我們所知,601所為了修正這個問題,不僅調整了整個研發方案,甚至打算打造一台全新的全狀態原型機呢。”
“那是因為我和姚師姐還對飛機做了些額外的改動,特別是提高了它在亞音速條件下的大迎角操控性。”
接著,許寧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自己最近幾周在華夏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工作成果。
聽完這些,杜亦熵注視著坐在沙發上的許寧,陷入了短暫的沉思。但很快他就恢複了常態。
“哎……”他歎了口氣。
“我還記得老杜提過,你在渦輪機械流動仿真方麵頗有建樹。
即使是在歐美那些科技先進的國家,這項研究也非常依賴實驗與積累的經驗。但如果由你來負責,或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那麽依你看,‘八三工程’今年底前能否取得重大進展呢?”
這時,一直在靜靜旁聽的劉振響突然開了口。
劉振響雖未親自參與渦噴14項目,但他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聲望意味著他的見解極為寶貴。
自從許寧成為他的組員以來。“天”這個時間單位似乎變得更加頻繁了。
未來,注定是屬於像許寧這樣的年輕一代的。
許寧立刻察覺到,這個問題非同一般。
在1996年的背景下,他沒有立刻迴應,而是仔細迴顧了八三工程的整體狀況——結合了現下所掌握的信息與前世的記憶。
有時,項目的進展甚至可以用小時來計算……
“關於殲8-3這架戰機,我認為今年我們能夠取得一些積極的進展。”
“請繼續講下去。”
“嗯……那就得說到機載武器係統了。”經過一番考量,許寧如此答道。
“考慮到離年底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要想完全確定研發可能有些難度,但是完成主要飛行試驗項目應該不成問題。”
“盡管這些年殲8-3上使用的渦噴14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但我們和606研究所仍有些擔憂。”
聽到這裏,劉振響頓時精神為之一振。“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當初研發渦噴14時,由於渦輪研究院的高空模擬平台尚在建設中,功能不夠完善,無法進行完整的地麵測試,特別是缺乏高速飛行條件下進氣特性的實驗數據。”
“你說殲8-3,是指你覺得除了發動機外,還有其他方麵存在問題?”
“盡管由於機翼的重大改動,原型機的全麵試飛被推遲了一些,但我之前的努力已經讓我們對這架飛機有了充分了解。
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模擬來優化試飛參數,從而提升試飛效率。”劉振響解釋道。
“關於渦噴14的問題,小許啊,等你迴到601所後,得多留點心。”“我聽說601所那邊反映,霹靂11導彈的國產化工作進展不順,而且從意大利進口的阿斯派德導彈數量有限。
這樣的話,即使我們擁有了新式戰機,也可能出現有飛機卻無合適導彈可用的情況。”
兩位院士靜靜地坐著,沒有打斷他的思路。
“其實,八三工程的整體研發已經相當成熟,唯一存在的風險是渦噴14發動機還不夠完善。”
杜亦熵看向劉振響,從對方的眼神中讀到了同樣的信念。
即使是他這樣閱曆豐富的人,在此刻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語。
“隻要你能用它為科學研究做出貢獻,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迴報。”
對於許寧而言,機載武器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領域。即便有係統輔助,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終究有限,在剩餘的日子裏,他可能無暇顧及空空導彈的研發。
“這就是你的觀點?”聽完許寧的觀點後,杜亦熵輕撫著鬢角說道。“看來,是我們這邊的進展拖累了整個項目的步伐。”
杜亦熵微微點頭,他早已預料到,當劉振響提到發動機的問題時,自己的組員會有怎樣的反應。
劉振響對許寧的信心源於後者在新舟60項目及八三工程中的出色表現。
年輕人強,國家才能強盛!
劉振響的語氣裏帶著一絲內疚:“真沒想到會是這樣。”
“正是如此。”許寧的聲音充滿了堅定。
杜亦熵和劉振響兩人心裏都很明白,到了他們這個年紀,無論頭頂有多少榮譽,他們的科研生涯實際上已接近尾聲。
兩聲幾乎相同的歎息同時響起。
一陣沉默後,杜亦熵開口了,這次談的是另一個話題。
他隨即起身走向辦公室的一角,打開一個小櫃子,從中取出一隻全新的黑色電腦包遞給許寧。
“這是最近從海外引進的最新款,就當作是我這位老師提前給你的畢業禮物吧。”
片刻之後,許寧再次抬起了頭。若換作別的禮物,他或許會選擇婉拒。
此時此刻,任何言語似乎都無法準確傳達出他心中的複雜情緒,唯有沉默才能最好地表達這一切。於是,許寧輕輕拉開電腦包的一側,低頭凝視著裏麵。
那是一台thinkpad 560,僅重1.9公斤且厚度隻有3厘米,在當時堪稱極致輕薄。
許寧確實需要一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來幫助他進行研究工作。
“非常感謝教師!”
“老師,我計劃明天早上返迴沈陽。”許寧迴應道。
杜亦熵點點頭:“好。”
“那我這就去訂明天的機票。”
原本計劃在京航短暫休整幾天,是因為他認為短期內沒有緊迫的任務。但現在有了新的目標,繼續留在北京似乎不再合適。
聽完劉振響的敘述後,許寧感到迫不及待想要行動起來。
許寧的航班依舊定在次日清晨。
依舊是那架熟悉的圖-154m,不過這次他是孤身一人,隨身攜帶的行李中多了一個電腦包。
“小許,我聽楊知書說,你才去了一個多月,就發現了整體研發中的一個隱患?”
作為航空領域的資深專家,他們倆對“八三工程”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談起這個話題很是自然。
“沒錯,是關於舵麵控製效率的問題。”許寧點頭答道。“還好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
“不難解決?”杜亦熵和劉振響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據我們所知,601所為了修正這個問題,不僅調整了整個研發方案,甚至打算打造一台全新的全狀態原型機呢。”
“那是因為我和姚師姐還對飛機做了些額外的改動,特別是提高了它在亞音速條件下的大迎角操控性。”
接著,許寧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自己最近幾周在華夏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工作成果。
聽完這些,杜亦熵注視著坐在沙發上的許寧,陷入了短暫的沉思。但很快他就恢複了常態。
“哎……”他歎了口氣。
“我還記得老杜提過,你在渦輪機械流動仿真方麵頗有建樹。
即使是在歐美那些科技先進的國家,這項研究也非常依賴實驗與積累的經驗。但如果由你來負責,或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那麽依你看,‘八三工程’今年底前能否取得重大進展呢?”
這時,一直在靜靜旁聽的劉振響突然開了口。
劉振響雖未親自參與渦噴14項目,但他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聲望意味著他的見解極為寶貴。
自從許寧成為他的組員以來。“天”這個時間單位似乎變得更加頻繁了。
未來,注定是屬於像許寧這樣的年輕一代的。
許寧立刻察覺到,這個問題非同一般。
在1996年的背景下,他沒有立刻迴應,而是仔細迴顧了八三工程的整體狀況——結合了現下所掌握的信息與前世的記憶。
有時,項目的進展甚至可以用小時來計算……
“關於殲8-3這架戰機,我認為今年我們能夠取得一些積極的進展。”
“請繼續講下去。”
“嗯……那就得說到機載武器係統了。”經過一番考量,許寧如此答道。
“考慮到離年底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要想完全確定研發可能有些難度,但是完成主要飛行試驗項目應該不成問題。”
“盡管這些年殲8-3上使用的渦噴14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但我們和606研究所仍有些擔憂。”
聽到這裏,劉振響頓時精神為之一振。“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當初研發渦噴14時,由於渦輪研究院的高空模擬平台尚在建設中,功能不夠完善,無法進行完整的地麵測試,特別是缺乏高速飛行條件下進氣特性的實驗數據。”
“你說殲8-3,是指你覺得除了發動機外,還有其他方麵存在問題?”
“盡管由於機翼的重大改動,原型機的全麵試飛被推遲了一些,但我之前的努力已經讓我們對這架飛機有了充分了解。
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模擬來優化試飛參數,從而提升試飛效率。”劉振響解釋道。
“關於渦噴14的問題,小許啊,等你迴到601所後,得多留點心。”“我聽說601所那邊反映,霹靂11導彈的國產化工作進展不順,而且從意大利進口的阿斯派德導彈數量有限。
這樣的話,即使我們擁有了新式戰機,也可能出現有飛機卻無合適導彈可用的情況。”
兩位院士靜靜地坐著,沒有打斷他的思路。
“其實,八三工程的整體研發已經相當成熟,唯一存在的風險是渦噴14發動機還不夠完善。”
杜亦熵看向劉振響,從對方的眼神中讀到了同樣的信念。
即使是他這樣閱曆豐富的人,在此刻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語。
“隻要你能用它為科學研究做出貢獻,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迴報。”
對於許寧而言,機載武器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領域。即便有係統輔助,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終究有限,在剩餘的日子裏,他可能無暇顧及空空導彈的研發。
“這就是你的觀點?”聽完許寧的觀點後,杜亦熵輕撫著鬢角說道。“看來,是我們這邊的進展拖累了整個項目的步伐。”
杜亦熵微微點頭,他早已預料到,當劉振響提到發動機的問題時,自己的組員會有怎樣的反應。
劉振響對許寧的信心源於後者在新舟60項目及八三工程中的出色表現。
年輕人強,國家才能強盛!
劉振響的語氣裏帶著一絲內疚:“真沒想到會是這樣。”
“正是如此。”許寧的聲音充滿了堅定。
杜亦熵和劉振響兩人心裏都很明白,到了他們這個年紀,無論頭頂有多少榮譽,他們的科研生涯實際上已接近尾聲。
兩聲幾乎相同的歎息同時響起。
一陣沉默後,杜亦熵開口了,這次談的是另一個話題。
他隨即起身走向辦公室的一角,打開一個小櫃子,從中取出一隻全新的黑色電腦包遞給許寧。
“這是最近從海外引進的最新款,就當作是我這位老師提前給你的畢業禮物吧。”
片刻之後,許寧再次抬起了頭。若換作別的禮物,他或許會選擇婉拒。
此時此刻,任何言語似乎都無法準確傳達出他心中的複雜情緒,唯有沉默才能最好地表達這一切。於是,許寧輕輕拉開電腦包的一側,低頭凝視著裏麵。
那是一台thinkpad 560,僅重1.9公斤且厚度隻有3厘米,在當時堪稱極致輕薄。
許寧確實需要一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來幫助他進行研究工作。
“非常感謝教師!”
“老師,我計劃明天早上返迴沈陽。”許寧迴應道。
杜亦熵點點頭:“好。”
“那我這就去訂明天的機票。”
原本計劃在京航短暫休整幾天,是因為他認為短期內沒有緊迫的任務。但現在有了新的目標,繼續留在北京似乎不再合適。
聽完劉振響的敘述後,許寧感到迫不及待想要行動起來。
許寧的航班依舊定在次日清晨。
依舊是那架熟悉的圖-154m,不過這次他是孤身一人,隨身攜帶的行李中多了一個電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