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沒坐過這樣的。”許寧迴答得有些模糊。實際上,在他重生前,乘飛機對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飯,不過這架圖-154m卻是全新的體驗。


    “我研究飛行器研發七年了,但這可是我第一次真正坐飛機呢。”姚美玲分享著自己的心情。


    姚美玲貼近舷窗,望著下方逐漸縮小的城市和道路,問道:“從北京飛往沈陽,大概要多久?”


    “大概一個半小時吧。”許寧答道。他是這條航線的常客,無論是從北京到沈陽還是成都,飛機的速度變化不大,答案脫口而出。


    隨著飛機達到平穩的高度,雲層遮擋了視線,地麵的景色變得模糊不清。


    “昨天我還以為我們會乘火車,查了一下,竟然要十個小時。”姚美玲說道。


    “杜教導和楊總肯定不會同意的,”許寧搖頭,“火車太擁擠,安全係數也不如飛機。”


    九十年代的火車環境複雜,乘車前必須做足準備,比如將現金縫進內衣,甚至帶上棉被來隱藏貴重物品。


    考慮到他們的身份,這種冒險顯然是不可取的。


    “確實,飛機更快。”


    姚美玲目光空洞地凝視前方,語氣中帶著一絲遺憾,隨後轉頭看向許寧,“真希望有一天我們國家也能造出像這樣的客機。”


    事實上,在許寧重生前不久的2023年,華夏首架自主研發的c919客機開始商用。而在1980年,與波音707相當的運10已完成了首次飛行。


    但僅僅讓飛機飛起來並不夠,民航客機還需要極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等高標準。


    “一步步來吧,”許寧鼓勵地說,“這也可以成為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姚美玲笑了,“說得也是。”


    飛機降落在沈陽桃仙機場後,一輛白色的212吉普車已經在等待,載著兩人前往目的地。


    楊知書提前迴到了單位,親自在門口迎接新來的同事。


    “兩位,你們的住宿已經安排好了,每人一間宿舍,不過衛生間是公用的,沒有獨立廚房。”


    他繼續說:“今天中午,你們可以先去熟悉下食堂、宿舍和辦公區的位置,下午好好休息一下。


    明天晚上我們有個項目進展的研討會,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參加。”


    聽完這番話,許寧心中隻有滿腔熱情:終於可以接觸到殲8-3了!


    由於許寧和姚美玲都還年輕力壯,飛行時間也不長,因此並不覺得累。


    在來這裏的路上,兩人就已決定一到研究所就要迅速投入工作。


    姚美玲渴望盡快適應新環境,而許寧則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團隊的價值。“楊總,我們在飛機上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希望能立刻開始工作。”


    姚美玲直接提出了請求,謝絕了楊知書的好意建議。


    楊知書考慮了一下:“我原本計劃讓你們參加明天的研討會,先了解項目詳情。畢竟在學院做研究與實際工程項目有很大不同,你們可能對整體飛機研發還不太熟悉。”


    看到兩人的積極態度,楊知書改變了主意:“好吧,既然如此,午餐後我就帶你們去見見數字化研發小組的同事們。”


    隨後,他們來到了一個標有“計算中心”的大樓前——這裏是專門為推進數字化研發而設立的地方。


    盡管該小組的重要性得到了認可,但進展卻一直不盡如人意。


    當楊知書帶著兩人走進大樓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沒過多久,一位戴眼鏡、大約三十多歲的工程師匆匆趕來。“楊總,您怎麽來了?”


    楊知書微微笑著說道“林工別擔心,我不是來檢查工作的。”接著指著身旁的年輕人:“我來介紹一下,這兩位都是我們新加入的成員,這位是許寧,那位是姚美玲,。”


    然後指著剛剛那位工程師介紹道:“這位是林歐華工程師,是601所數字化研發小組的負責人。”


    聽了楊知書的介紹林歐華才發現另外兩個年輕人。


    “這兩位都是來自京航大學數字化研發與計算流體力學的專家,這位是姚美玲博士,這位是許寧,他也很快會成為博士生。”


    雖然許寧目前仍是本科生,但他直接進入博士研究幾乎是確定的事了。


    姚美玲謙遜地迴應:“別稱我們為專家了,直接叫名字就好。我們都是同行,在數字化飛機研發方麵,我們都還在探索階段,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吧。”


    她的話語既表現出了謙虛,也巧妙地緩解了現場可能存在的緊張氣氛。從林歐華之前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團隊遇到了一些挑戰,士氣有些低落。


    姚美玲的話恰如其分地安撫了大家的心情。


    經過簡單的握手問候後,林歐華顯得比初次見麵時放鬆了許多。


    “真的很感激楊總對我們小組的支持,能夠邀請到兩位專家來協助我們真是太榮幸了。”林歐華說道。


    “林工,你可以先帶他們了解一下項目的概況。如果有什麽需求或問題,隨時找我。”楊知書交代完便離開了,因為作為總工程師,他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務要處理。


    “姚博士,常博士,請跟我來。”林歐華領著兩人開始了參觀。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林歐華向他們展示了機房裏的設備,並詳細介紹了小組至今的工作進展。


    其實,這個數字化研發小組成立於1995年初,到現在還不滿兩年。


    成立之初,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將傳統的紙質圖紙轉換成電子化的三維模型,這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耗時長久,至今還未徹底完成。


    因此,林歐華希望能得到幫助,找出問題所在。


    幸運的是,許寧對此頗有見解。在他原本的時間線中,畢業後恰好經曆了華夏航空業由傳統轉向數字化研發的關鍵時期。


    他清楚地知道林歐華麵臨的難題所在——數字化研發不僅僅是用計算機替代手工繪製,它代表著一套全新的研發理念和技術體係。


    就在許寧正準備發言之際,身旁的姚美玲搶先開了口:“關於這個問題,我知道該怎麽處理。”


    許寧驚訝地轉向她,而林歐華和其他幾位工程師則交換著眼神,既感到意外又帶著幾分疑慮。


    畢竟,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們一年半之久,甚至成了他們在單位食堂裏的笑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