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同一個大家庭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好,小許。”等許寧簽字完畢,杜亦熵起身走到他麵前宣布,“組織決定讓你和小姚代表我們團隊參與‘八三工程’的研究。”
許寧對此早有預感。比起之前的新舟60項目,這次的任務顯然更加艱巨且意義重大,同時也讓他離利用係統提升華夏科研體係效率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至於姚美玲也加入進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她在三維數字建模和控製係統研發方麵的專長,正好填補了當前航空工業的一大空白。
隨後,梁語平拿出一份保密協議遞給許寧。“請仔細閱讀這份保密須知,若無異議,請在末頁簽名。”
許寧瀏覽了一遍,內容與他過去簽訂的類似:
保守機密、不問不應知之事、不在私信中提及機密、不通過普通郵政或電訊發送機密信息等。由於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網絡安全問題並未被特別強調。
此外,還提到了有關成果發表的規定,涉及機密的部分需經過處理,或者編入國防報告中。
許寧翻閱著文件,看到最後一頁,毫不猶豫地簽下名字,隨後將文件遞還給梁語平。
“許寧,很高興再次見到你,”楊知書愉快地站起來,伸出手與許寧握手,“我是八三工程的總研發師。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
楊知書繼續說道:“目前,八三工程的測試進展順利。我們需要你的幫助來完成兩項關鍵任務。
首先,我們要將所有的紙質研發圖轉化為數字格式,便於後續修改和生產對接。我們會安排人員協助你。
其次,利用你在計算流體力學方麵的專長,為我們的試飛計劃提供精確指導,從而提高效率。
我們有很多飛行時間都花在探索試飛條件上,這是不必要的浪費。更多細節,你到達盛京後會進一步了解到。”
“謝謝楊總的信賴,我會全力以赴。”許寧盡管內心激動,但他表現得沉穩冷靜。
這時,杜亦熵走過來,拍拍許寧的肩膀說:
“小許,你有潛力。在601所好好努力吧,八三工程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能讓你大顯身手。”
許寧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心裏明白,雖然現在1996年的八三工程看起來進展順利,但未來充滿了變數。
他知道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這個項目遇到了不少挫折。然而,這次他決心改變這一切。
周司長也加入了對話:“小許,杜教授說得對。八三工程對你而言隻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你能為國家的國防工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天稍晚時候,盧文峰坐在辦公室裏,滿懷信心地撥打了京航大學杜亦熵教授的電話。
昨天,包括611所在內的九個單位已經商議決定,共同出資6500萬元人民幣支持新的殲7f型號開發,這不僅是為了開拓國際市場,也能分擔十號工程的風險。
在這次討論中,提到的經費比之前的會議增加了30%,達到了6500萬。在這個國防科研經費緊張的時代,資金意味著力量。
於是,盧文峰與書記林德元商議後,決定拿出100萬支持杜亦熵團隊開展一項關於下頜式進氣道飛機的研發研究。
這實際上是在暗示希望杜亦熵能夠派遣許寧加入他們的項目。
“您好,哪位?”電話那頭傳來杜亦熵的聲音。
“杜兄,我是611所的總研發師盧文峰。”盧文峰說道。
作為為數不多的總研發師之一,他們彼此都十分熟悉。
簡短問候之後,盧文峰直奔主題。他說611所有一項自籌資金的研究計劃,想邀請杜亦熵的團隊參與其中,並特別指出希望許寧能一同加入,項目預算為100萬元人民幣。
說完金額,盧文峰半躺在椅子上,期待著杜亦熵的迴應。
“哎呀,盧兄,真是不好意思,這個項目我們恐怕無法接手,你得找其他人幫忙了。”
盧文峰愣住了。他預想了各種可能的迴答,唯獨沒料到會被拒絕。
“杜兄,這是個百萬級別的大項目,你真的一點考慮都沒有?”
“不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但你要許寧加入這點難以實現。他即將前往盛京參與另一個項目。”
杜亦熵解釋道:“不過,我們可以派出另一位博士生與我一起去協助你們的工作。”
“……”盧文峰感到一陣失落,“不用麻煩了!”
掛斷電話後,盧文峰心情沉重,腦海裏隻剩下一句話:“這下該怎麽辦?”
“本來應該是我先想到的。”林德元坐在一旁,盡管是他最先提議要把許寧拉進團隊的,但現在卻顯得比盧文峰更加豁達。
看到盧文峰掛斷電話後,他站起身來,輕輕拍了拍盧文峰的肩。
“別擔心,機會總會有的。”林德元安慰道。
“隻要我們不放棄,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就算許寧現在在601所工作,如果我們有需要,也可以尋求他的幫助。
畢竟,我們都屬於同一個大家庭。”
盧文峰歎了口氣,還是感到遺憾:“要是有他在,我相信我們能在半年內讓原型機試飛成功。”
林德元想了想,說出了幾句試圖安慰的話語:“其實你也別太失望了。就算真的把許寧請來了,原本也是打算讓他主要支援十號項目的。”
盧文峰一聽,頓時覺得世界好像在跟他作對。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地方……
會議結束後,楊知書立刻趕迴了盛京。而許寧和姚美玲因為要辦理一些學院事務,不得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再多待一天。
第二天清晨,杜亦熵親自駕車將兩人送到了京城南苑機場。
盡管90年代的機場已經開始實行安檢程序,但過程相對簡單。很快,兩人就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登上了圖-154m型客機。
那時候,隻有像他們這樣的公務出差或是特別富裕的人才會選擇乘飛機出行,加上這條航線並不熱門,所以直到飛機開始滑行,客艙也沒有坐滿乘客。
圖-154m型客機以一種極具特色的傾斜角度衝上藍天。坐在許寧旁邊的姚美玲顯得有些不安,她的唿吸也比平時急促了許多,似乎既興奮又緊張。
為了讓自己放鬆些,她轉向許寧問道:“師弟,你以前坐過飛機嗎?”
許寧對此早有預感。比起之前的新舟60項目,這次的任務顯然更加艱巨且意義重大,同時也讓他離利用係統提升華夏科研體係效率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至於姚美玲也加入進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她在三維數字建模和控製係統研發方麵的專長,正好填補了當前航空工業的一大空白。
隨後,梁語平拿出一份保密協議遞給許寧。“請仔細閱讀這份保密須知,若無異議,請在末頁簽名。”
許寧瀏覽了一遍,內容與他過去簽訂的類似:
保守機密、不問不應知之事、不在私信中提及機密、不通過普通郵政或電訊發送機密信息等。由於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網絡安全問題並未被特別強調。
此外,還提到了有關成果發表的規定,涉及機密的部分需經過處理,或者編入國防報告中。
許寧翻閱著文件,看到最後一頁,毫不猶豫地簽下名字,隨後將文件遞還給梁語平。
“許寧,很高興再次見到你,”楊知書愉快地站起來,伸出手與許寧握手,“我是八三工程的總研發師。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
楊知書繼續說道:“目前,八三工程的測試進展順利。我們需要你的幫助來完成兩項關鍵任務。
首先,我們要將所有的紙質研發圖轉化為數字格式,便於後續修改和生產對接。我們會安排人員協助你。
其次,利用你在計算流體力學方麵的專長,為我們的試飛計劃提供精確指導,從而提高效率。
我們有很多飛行時間都花在探索試飛條件上,這是不必要的浪費。更多細節,你到達盛京後會進一步了解到。”
“謝謝楊總的信賴,我會全力以赴。”許寧盡管內心激動,但他表現得沉穩冷靜。
這時,杜亦熵走過來,拍拍許寧的肩膀說:
“小許,你有潛力。在601所好好努力吧,八三工程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能讓你大顯身手。”
許寧微微一笑,點了點頭。他心裏明白,雖然現在1996年的八三工程看起來進展順利,但未來充滿了變數。
他知道在原本的曆史軌跡中,這個項目遇到了不少挫折。然而,這次他決心改變這一切。
周司長也加入了對話:“小許,杜教授說得對。八三工程對你而言隻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你能為國家的國防工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天稍晚時候,盧文峰坐在辦公室裏,滿懷信心地撥打了京航大學杜亦熵教授的電話。
昨天,包括611所在內的九個單位已經商議決定,共同出資6500萬元人民幣支持新的殲7f型號開發,這不僅是為了開拓國際市場,也能分擔十號工程的風險。
在這次討論中,提到的經費比之前的會議增加了30%,達到了6500萬。在這個國防科研經費緊張的時代,資金意味著力量。
於是,盧文峰與書記林德元商議後,決定拿出100萬支持杜亦熵團隊開展一項關於下頜式進氣道飛機的研發研究。
這實際上是在暗示希望杜亦熵能夠派遣許寧加入他們的項目。
“您好,哪位?”電話那頭傳來杜亦熵的聲音。
“杜兄,我是611所的總研發師盧文峰。”盧文峰說道。
作為為數不多的總研發師之一,他們彼此都十分熟悉。
簡短問候之後,盧文峰直奔主題。他說611所有一項自籌資金的研究計劃,想邀請杜亦熵的團隊參與其中,並特別指出希望許寧能一同加入,項目預算為100萬元人民幣。
說完金額,盧文峰半躺在椅子上,期待著杜亦熵的迴應。
“哎呀,盧兄,真是不好意思,這個項目我們恐怕無法接手,你得找其他人幫忙了。”
盧文峰愣住了。他預想了各種可能的迴答,唯獨沒料到會被拒絕。
“杜兄,這是個百萬級別的大項目,你真的一點考慮都沒有?”
“不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但你要許寧加入這點難以實現。他即將前往盛京參與另一個項目。”
杜亦熵解釋道:“不過,我們可以派出另一位博士生與我一起去協助你們的工作。”
“……”盧文峰感到一陣失落,“不用麻煩了!”
掛斷電話後,盧文峰心情沉重,腦海裏隻剩下一句話:“這下該怎麽辦?”
“本來應該是我先想到的。”林德元坐在一旁,盡管是他最先提議要把許寧拉進團隊的,但現在卻顯得比盧文峰更加豁達。
看到盧文峰掛斷電話後,他站起身來,輕輕拍了拍盧文峰的肩。
“別擔心,機會總會有的。”林德元安慰道。
“隻要我們不放棄,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就算許寧現在在601所工作,如果我們有需要,也可以尋求他的幫助。
畢竟,我們都屬於同一個大家庭。”
盧文峰歎了口氣,還是感到遺憾:“要是有他在,我相信我們能在半年內讓原型機試飛成功。”
林德元想了想,說出了幾句試圖安慰的話語:“其實你也別太失望了。就算真的把許寧請來了,原本也是打算讓他主要支援十號項目的。”
盧文峰一聽,頓時覺得世界好像在跟他作對。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地方……
會議結束後,楊知書立刻趕迴了盛京。而許寧和姚美玲因為要辦理一些學院事務,不得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再多待一天。
第二天清晨,杜亦熵親自駕車將兩人送到了京城南苑機場。
盡管90年代的機場已經開始實行安檢程序,但過程相對簡單。很快,兩人就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登上了圖-154m型客機。
那時候,隻有像他們這樣的公務出差或是特別富裕的人才會選擇乘飛機出行,加上這條航線並不熱門,所以直到飛機開始滑行,客艙也沒有坐滿乘客。
圖-154m型客機以一種極具特色的傾斜角度衝上藍天。坐在許寧旁邊的姚美玲顯得有些不安,她的唿吸也比平時急促了許多,似乎既興奮又緊張。
為了讓自己放鬆些,她轉向許寧問道:“師弟,你以前坐過飛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