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殺人誅心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軍、葉玄著、張萬祺以及守衛的親軍們,聽著楊三水咬牙切齒的述說,感受著他那滔天的恨意,都覺感同身受。
朱慈炯臉色不變,臉上笑意依舊,隻是那笑容看起來卻令人渾身發寒,他平靜的問道:
“三水所言甚是,建奴惡行不敢忘,不願忘,亦不可忘!滔天血仇,不可不報,亦不可不百倍報之。”
“那麽,依你之見,我們麵前的數十萬建奴及漢奸,還有北京城中的建奴和漢奸,該當如何處置呢。”
楊三水的情緒略微平複,他咧著嘴朝眾人笑了笑,似乎想要略略緩和一下凝滯的氛圍,那笑容卻令人深感恐怖。
他見努力失敗,索性不再掩飾,戾氣慢慢的先吐出了一段話:
“殿下,對這些畜生,那就先殺人誅心,其後令其遺臭萬年,再用此事震懾蠻夷各族吧。”
“末將讀書不多,但亦對遙遠的大漢朝敬仰萬分,他們如此的豪邁剛強,竟能喊出震懾蠻夷的驚世豪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末將還知武悼天王故事,在蠻夷雜胡兇殘肆虐,幾乎將漢人殺絕之際,奮然發出殺胡令,悍然殺滅數百萬雜胡,更令羯胡滅族。”
“結合以上故事,滅族便是建奴唯一的下場,我們萬萬不可有絲毫的猶疑憐憫,他們的罪惡配得上他們的下場。”
“史書之上,還要將他們的罄竹難書的罪惡寫個清楚明白,宣揚於萬邦,傳諸於後世,令建奴遺臭萬年,亦使後人時時警醒。”
“至於他們的死法麽,必須是不得好死的那種,必須是憋屈至極的方可,必須令四方蠻夷恐懼的才行。”
“末將的想法是,對於此處的建奴大軍和漢奸,應當如此如此......;對於京師中的建奴和漢奸,末將想法很多,應當如此......”
楊三水的聲音在房內飄蕩,董軍、葉玄著、張萬祺聽得冷汗蹭蹭、通體冰寒,朱慈炯則聽得眉開眼笑,頗為通體舒泰。
朱慈炯聽了楊三水的諫言,大受啟發之下,也想出了不少“妙計”,便興致勃勃的與楊三水細細討論,定下了最終的策略。
本來是眾人討論,最終卻變成了兩人獨談,眾人看著興高采烈的君臣兩人,更加理解了為何太子如此信賴楊將軍,都是千古狠人呐。
十日之後,趙良棟依約前來,其心中抱有希望,妄想著雙方或許可以商議議和條款了,設想著該如何維護大清的利益和體麵。
結果如此令人失望,楊三水“歉疚萬分”的表示,大明皇太子下達了旨意:無須議和,建奴必須無條件投降,任由大明處置。
自即日起,無論是山東、河北一帶的前線,還是京師各處的戰場,建奴但凡敢於進攻一次,大明必殺絕建奴全族,雞犬不留。
楊三水言語溫和,態度一如既往的親和,甚至有些遺憾的表示:大清肯定無法接受如此條件,大戰再起,雙方將士們又要死傷慘重了。
臉色一片死灰的趙良棟,宛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趕緊將攜帶的重禮奉上,連連哀求楊三水,請他為議和之事爭取一番。
楊三水糾結良久,終究是開口拒絕了他的要求,言稱皇太子殿下金口玉言,豈可輕易悖逆,那樣豈非前途堪憂。
趙良棟絕望惶急之下,八尺高的昂藏大漢轟然跪倒在楊三水麵前,涕淚橫流的不斷哀求,請其看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份上,為大清發聲。
楊三水猶豫沉默良久,終究被趙良棟的誠意所感動,雖然堅決退迴了對方的厚禮,但依然答應親自前往濟南,向皇太子稟報議和之事。
他又苦口婆心的勸慰了趙良棟一行,言稱在如今的大勢之下,就不要心存僥幸了,不要妄圖繼續抱著他們所謂的議和條件。
楊三水頗為坦誠的指出,就算他全力為大清爭取,無非是保住滿清高層的性命和富貴,至於保留軍隊、全族複迴遼東等,就不要妄想了。
趙良棟等人麵麵相覷,不過都是知道當今大勢的,死與活的選擇,其實並沒有那麽困難。
不過,他們還是好話說盡,期望楊三水奏報之際,盡量為大清美言幾句,請大明皇太子看在百餘萬滿人的份上,略微照顧一二。
楊三水聞聽百餘萬滿人之說,臉上盡顯遺憾可惜神色,終於答應全力以赴,盡量請皇太子“好好照顧”大清和滿人。
雙方再次約定,請趙良棟於十日之後再度進城,明清雙方議和之事能否繼續,定然有個定論了。
趙良棟萬分失望,當日便領著隊伍急急趕迴了己方大營,趕緊與鼇拜等人商議大事,以應對此間變化。
他們覺得,議和之事恐生波折,大軍須做好周全準備,一麵等待議和結果,同時全力尋找明軍破綻,爭取一線破敵機會。
楊三水送走建奴之後,臉上笑容愈發濃鬱,但其中蘊含的巨大遺憾,也是肉眼可見,他恨聲喃喃自語: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殺盡建奴百萬人,腰間寶劍血猶腥!”
“隻可惜,這些禽獸竟隻有百餘萬人,就算殺絕了,也不能算徹底的報仇雪恨呐,意難平啊意難平。”
“唉,那就不能亂殺了,好好的殺一殺,報仇之事,須細細計算!讓這些狗東西個個不得好死,方能一泄心頭之恨。”
楊三水一人獨坐,時而黯然神傷悲傷不已,時而興高采烈意興飛揚,時而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心中百感交集難以描述。
好幾年了啊,終於在絕望之中,跟著皇太子殿下奮然而起,徹底翻轉了天下局勢,終於可以握著刀把子,決定如何剁碎狗建奴這些魚肉了。
他又豁然起身,走到了偌大的輿圖麵前細細琢磨,心中又細細計算了時日,晉王李定國所領的大軍應當到達位置了。
黔國公沐天波所領的大隊人馬,十餘日後也當能到達指定位置,按計劃采取行動了。
最後,他又把手指指向一處,閩王鄭成功率領的海陸大軍,今日也該到達了指定位置,要給韃子們一個“巨大驚喜”了。
朱慈炯臉色不變,臉上笑意依舊,隻是那笑容看起來卻令人渾身發寒,他平靜的問道:
“三水所言甚是,建奴惡行不敢忘,不願忘,亦不可忘!滔天血仇,不可不報,亦不可不百倍報之。”
“那麽,依你之見,我們麵前的數十萬建奴及漢奸,還有北京城中的建奴和漢奸,該當如何處置呢。”
楊三水的情緒略微平複,他咧著嘴朝眾人笑了笑,似乎想要略略緩和一下凝滯的氛圍,那笑容卻令人深感恐怖。
他見努力失敗,索性不再掩飾,戾氣慢慢的先吐出了一段話:
“殿下,對這些畜生,那就先殺人誅心,其後令其遺臭萬年,再用此事震懾蠻夷各族吧。”
“末將讀書不多,但亦對遙遠的大漢朝敬仰萬分,他們如此的豪邁剛強,竟能喊出震懾蠻夷的驚世豪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末將還知武悼天王故事,在蠻夷雜胡兇殘肆虐,幾乎將漢人殺絕之際,奮然發出殺胡令,悍然殺滅數百萬雜胡,更令羯胡滅族。”
“結合以上故事,滅族便是建奴唯一的下場,我們萬萬不可有絲毫的猶疑憐憫,他們的罪惡配得上他們的下場。”
“史書之上,還要將他們的罄竹難書的罪惡寫個清楚明白,宣揚於萬邦,傳諸於後世,令建奴遺臭萬年,亦使後人時時警醒。”
“至於他們的死法麽,必須是不得好死的那種,必須是憋屈至極的方可,必須令四方蠻夷恐懼的才行。”
“末將的想法是,對於此處的建奴大軍和漢奸,應當如此如此......;對於京師中的建奴和漢奸,末將想法很多,應當如此......”
楊三水的聲音在房內飄蕩,董軍、葉玄著、張萬祺聽得冷汗蹭蹭、通體冰寒,朱慈炯則聽得眉開眼笑,頗為通體舒泰。
朱慈炯聽了楊三水的諫言,大受啟發之下,也想出了不少“妙計”,便興致勃勃的與楊三水細細討論,定下了最終的策略。
本來是眾人討論,最終卻變成了兩人獨談,眾人看著興高采烈的君臣兩人,更加理解了為何太子如此信賴楊將軍,都是千古狠人呐。
十日之後,趙良棟依約前來,其心中抱有希望,妄想著雙方或許可以商議議和條款了,設想著該如何維護大清的利益和體麵。
結果如此令人失望,楊三水“歉疚萬分”的表示,大明皇太子下達了旨意:無須議和,建奴必須無條件投降,任由大明處置。
自即日起,無論是山東、河北一帶的前線,還是京師各處的戰場,建奴但凡敢於進攻一次,大明必殺絕建奴全族,雞犬不留。
楊三水言語溫和,態度一如既往的親和,甚至有些遺憾的表示:大清肯定無法接受如此條件,大戰再起,雙方將士們又要死傷慘重了。
臉色一片死灰的趙良棟,宛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趕緊將攜帶的重禮奉上,連連哀求楊三水,請他為議和之事爭取一番。
楊三水糾結良久,終究是開口拒絕了他的要求,言稱皇太子殿下金口玉言,豈可輕易悖逆,那樣豈非前途堪憂。
趙良棟絕望惶急之下,八尺高的昂藏大漢轟然跪倒在楊三水麵前,涕淚橫流的不斷哀求,請其看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份上,為大清發聲。
楊三水猶豫沉默良久,終究被趙良棟的誠意所感動,雖然堅決退迴了對方的厚禮,但依然答應親自前往濟南,向皇太子稟報議和之事。
他又苦口婆心的勸慰了趙良棟一行,言稱在如今的大勢之下,就不要心存僥幸了,不要妄圖繼續抱著他們所謂的議和條件。
楊三水頗為坦誠的指出,就算他全力為大清爭取,無非是保住滿清高層的性命和富貴,至於保留軍隊、全族複迴遼東等,就不要妄想了。
趙良棟等人麵麵相覷,不過都是知道當今大勢的,死與活的選擇,其實並沒有那麽困難。
不過,他們還是好話說盡,期望楊三水奏報之際,盡量為大清美言幾句,請大明皇太子看在百餘萬滿人的份上,略微照顧一二。
楊三水聞聽百餘萬滿人之說,臉上盡顯遺憾可惜神色,終於答應全力以赴,盡量請皇太子“好好照顧”大清和滿人。
雙方再次約定,請趙良棟於十日之後再度進城,明清雙方議和之事能否繼續,定然有個定論了。
趙良棟萬分失望,當日便領著隊伍急急趕迴了己方大營,趕緊與鼇拜等人商議大事,以應對此間變化。
他們覺得,議和之事恐生波折,大軍須做好周全準備,一麵等待議和結果,同時全力尋找明軍破綻,爭取一線破敵機會。
楊三水送走建奴之後,臉上笑容愈發濃鬱,但其中蘊含的巨大遺憾,也是肉眼可見,他恨聲喃喃自語:
““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
“殺盡建奴百萬人,腰間寶劍血猶腥!”
“隻可惜,這些禽獸竟隻有百餘萬人,就算殺絕了,也不能算徹底的報仇雪恨呐,意難平啊意難平。”
“唉,那就不能亂殺了,好好的殺一殺,報仇之事,須細細計算!讓這些狗東西個個不得好死,方能一泄心頭之恨。”
楊三水一人獨坐,時而黯然神傷悲傷不已,時而興高采烈意興飛揚,時而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心中百感交集難以描述。
好幾年了啊,終於在絕望之中,跟著皇太子殿下奮然而起,徹底翻轉了天下局勢,終於可以握著刀把子,決定如何剁碎狗建奴這些魚肉了。
他又豁然起身,走到了偌大的輿圖麵前細細琢磨,心中又細細計算了時日,晉王李定國所領的大軍應當到達位置了。
黔國公沐天波所領的大隊人馬,十餘日後也當能到達指定位置,按計劃采取行動了。
最後,他又把手指指向一處,閩王鄭成功率領的海陸大軍,今日也該到達了指定位置,要給韃子們一個“巨大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