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率領大軍連戰連捷,而滿清守軍則連連失利,驚慌失措之下,紛紛狼狽撤迴了昆明。


    滇西之地盡皆失守後,原本穩坐釣魚台的老漢奸吳三桂,終於有些擔憂起來,但並不是很慌。


    他可是百戰名將,已從各路敗退清軍的口中,判斷出李定國帶領的明軍,人數絕對不超過三萬。


    明軍隊伍中至少六七成是黑瘦矮小的緬人,真正的漢人不過數千之數,怎麽可能是彪悍清軍的對手?


    更重要的是,在滇西的每場戰鬥中,明軍都是“勉強”擊敗清軍,甚至沒有一次能全殲清軍,可見戰力並不絕頂。


    老漢奸綜合各方情報之後,非常篤定的下了結論:李定國不知用了何法,勾結了小國緬甸,借來了一些兵士罷了。


    前明餘孽隻是趁大清不備,僥幸擊敗留守滇西的少數清軍!真正有威脅的,一是李定國的超絕能力,再者是永曆皇帝的名頭。


    如果讓這夥人在雲南站穩腳跟,倒是很可能引發各處反清複明的高潮,這點不可不防。


    但老漢奸手握以關寧鐵騎為核心的八萬大軍,還有八旗強兵八千餘人配合作戰,他覺得再次擊敗李定國,再去弄死永曆,問題不大。


    就在不久前,老漢奸還以率軍入緬剿殺永曆帝條件,從北京朝廷生生挖來一筆巨款:軍費三百五十萬兩,糧草更是無數。


    如此一來,老漢奸的實力將來會更加膨脹,再無出戰的後顧之憂!而且,天下形勢一旦劇變,也許有些良機呢。


    近兩年以來,老漢奸也通過自己安插在北京及江南的細作,大概得知冒出了個大明皇子,弄得滿清損失慘重、欲仙欲死。


    種種變化,令他那顆不安分的心,再次躁動了起來!他要乘勢大戰,博取更大的地盤、軍隊、利益,以待天時。


    老漢奸反複思慮盤算之後,斷然帶領了五萬關寧軍,又令信郡王多尼、平郡王羅可鐸領五千八旗兵,氣勢洶洶殺向了滇西。


    吳三桂心懷必勝的信念,他要趁著李定國“兵弱”,痛快淋漓的徹底擊敗和殺死李定國,還要乘勢而進,弄死永曆朱由榔。


    與此同時,李定國令各族土司率軍防守各地,自己則率領八萬大軍衝擊,以殺氣騰騰的衝向昆明。


    傣族土知府那嵩,也帶著傣族為主的三千人隊伍,跟隨大軍作戰,


    李定國同樣信心滿滿,誓要擊敗不知廉恥的漢奸軍,誓要滅殺兇殘野蠻的韃子軍,誓要報去年磨盤山之戰的血仇。


    那一戰本就是破釜沉舟的絕地反擊,他借助磨盤山絕妙的地形山勢,指揮萬餘最後的精銳明軍,設下了三種埋伏,絕對可以重創韃子。


    隻可惜天不佑大明,他千算萬算也未料到,軍中文官盧桂生竟貪圖榮華富貴,出賣了大明。


    背典忘祖的無恥之徒,在吳三桂大軍即將進入埋伏圈時,逃入清軍之中見到了吳三桂,將山上埋伏全盤托出。


    大明的將士們,正按捺著激動心情,正等著要滅殺韃子軍時,敵人卻突然撤退,然後就向自己埋伏的樹叢發射炮彈和箭矢。


    本來是設下埋伏圍殺韃子的好局,眨眼間變成了清軍按圖索驥,炮擊射殺明軍的修羅場。


    算算一刻多的功夫,埋伏各處的大明將士們,竟被打死近兩千人,損失可謂慘重無比,好好的埋伏戰也變成了失去先手的遭遇戰。


    一伏處的大將竇名望帶領的將士們,先因盧桂生出賣被清軍突襲而損失慘重,緊接著被蜂擁而來的清軍包圍,展開了無畏的反擊血拚。


    竇名望砍死了上百敵軍,自身負傷數十處,仍然死戰不退,帶領將士們繼續拚殺;最終受傷過重,生生流幹了鮮血,壯烈戰死;他所部三千餘名將士,無一生還,無一投降。


    壯烈結局也應了戰前的一句讖語:他曾對身邊人說:“我姓竇,此山名為磨盤,天下哪有豆(竇)入磨而不腐?今日是我死之日也!”......


    二伏高文貴和三伏王國璽,發現竇名望所在一伏處的異常,沒有任何猶豫,立即下令鳴炮出戰,支援一伏的戰友。


    他們的到來,卻沒能救出戰友,反而遇到了無窮無盡的清軍!雙方短兵相接,舍命互搏,戰場之上血肉橫飛,雙方戰死士兵的屍體甚至堆成了一堵牆。


    兵力處於劣勢的明軍,雖然拚盡全力給韃子軍、漢奸軍帶來慘重傷亡,但終究慢慢陷入了劣勢。


    不久後,王國璽也在大戰中壯烈犧牲,隻剩高文貴帶著殘軍苦苦支撐,依靠著居高臨下的地勢,和清軍僵持著。


    在山頂統籌指揮的李定國,在大戰剛開始之際,立即從混亂的鳴炮次序中發現了問題,山下震天的喊殺聲出現的實際也很不對。


    他立即意識到,此戰出現了極大的變數,而且是不利於明軍的!不過他明白,必須全力擊敗清軍,否則後果難以想象。


    他當機立斷親率作為預備隊的最後三千精銳,從山上全速衝下,救援陷入不利苦戰的戰友,亦要給清軍全力一擊,翻轉戰局。


    生力援軍的到來,局勢瞬間被逆轉,二伏、三伏的明軍士氣再次被點燃,悍不畏死的繼續拚殺,甚至悍然抱著清軍摔下山穀同歸於盡。


    而清軍反而明顯地落入了下風,無論是韃子軍還是漢奸軍,傷亡都快速的增加,增加到了吳三桂受不了地步。


    吳三桂想不明白,明軍分明已經國破家亡了,可以說已經窮途末路了,怎麽還能有此高昂士氣,還有如此無敵戰力?......


    那一日,雙方整整鏖戰了一整天,李定國手中最後的最精銳萬餘將士,在擊退清軍之後,僅有不足四千人幸存。


    韃子和漢奸軍的損失更加慘重,號稱無敵的韃子軍被擊殺近兩千人,漢奸軍則被殲滅了一萬餘人。而且,明軍還擊斃了兩名韃子輔國公十八名大將,其中包括趙布泰的侄子多波羅和祖大壽的長子祖澤潤。


    可以說,這是滿清韃子與李定國大軍的多年交戰之中,高級將領陣亡最多的一次。


    隻是李定國並不知道盧桂生的投降之事,更不知道韃子和漢奸軍的慘重傷亡,他隻能帶著殘兵匆匆撤退。


    時隔一年,再臨故地,他環視四周,群峰叢峙,林木茂密,除了一條屈曲小路,別無路徑可尋。


    還是熟悉的一切,但這一次,大戰結局勢必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胖的很顯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胖的很顯眼並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