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高大的城牆外,一個大校場,一杆高高的招兵旗正迎風飄揚。


    校場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全是青壯年,一個個興高彩烈,正排著隊報名應征禁軍。


    禁軍待遇優厚,不但管吃管穿,一個月還有三吊錢的軍餉,這麽好的待遇自然吸引了長安無數的好男兒,前來報名參軍。


    你擁我擠的,一雙雙眼睛充滿了希望,希望能夠當上兵吃上軍餉。


    要知道關中人口密集,地少人多,渭河平原的土地再肥沃,也養不了那麽多的人,況且禁軍仍是朝廷的軍隊,吃穿軍餉都有保障,死了傷了也有撫恤,這一點,營門口上的公告上已經寫得清清楚楚。


    三吊錢呀,那是多麽誘人的一筆錢呀,已經抵得上幹農活的半年收入了,這麽大的待遇誰不心動呢?於是,隊伍排到了城門下,似乎望不到頭一般,排到前麵的就進入校場,舉石鎖,打馬步,跑步,隻要身體健壯,頭腦靈活,就能錄取。


    短短三天,就招募了一萬新兵。


    一萬新兵,已經列著隊,精神抖擻的站在校場裏,但這麽多人,開消自然就大,吃得用的都不是小數目。


    那些錢從什麽地方來呢?


    元天卻有他的辦法,當然不能向西涼要了,而是以朝延的名義,偽造公文發往各個省份,措辭嚴曆,十萬火速,讓各省征調糧食和錢銀送往陝西長安。


    反正朝廷準備對西涼開戰已經公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各省一接到公文,就趕緊將糧食和錢銀往長安送。


    有了一萬新兵,對長安的陝軍的依賴性就降低了,呂達的那些舊軍雖然戰鬥力不錯,但用起來還是不讓人放心,有自己的部隊還是比較有底氣的。


    元天最有能耐的就是,能夠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壯大自己,就像當初在十裏堡的時候,也是如此,在西涼更是如此,現在到了長安,也開始創建自己的軍隊,從二十幾個人發展到一萬人,這不得不說是個大奇跡。


    身為西涼的國主,卻不能調動西涼的一兵一卒,因為西涼此時正值外患,輪台突厥人叛亂,趙鐵蛋率領的大軍平亂叛逆,不知道何時才能凱旋。


    而敦煌又遭到吐蕃人的趁火打劫,可以說現在西涼處在混亂之中,正需要用人用兵的時候,不但沒有兵力可以東進,西涼那邊還指望元天帶兵迴去救援呢。


    於是,元天就坐鎮長安,作全局的指揮。


    派燕飛雪帶著他兩個兒子拿著範東育簽發的軍令,前往蘭州調動甘軍,星夜兼程增援敦煌。


    甘軍雖弱,但畢竟是人多而且忠誠度高,有燕飛雪這個宿將指揮,敦煌那點叛亂根本不值一提。


    元天打發了燕飛雪和他兩個兒子前往敦煌,解叛兵之困,這樣,元天才能好好的用兵之計,準備對付大周帝國了。


    。。。。。。


    此時的京城,宮中,也是一片忙碌。


    戰事越來越近,糧食,錢銀,征兵的任務越來越重,各部官員忙得不可開交。


    而宮中,各地官府的公文又像雪片一一樣飛來,送到皇上的案頭上,弄得皇帝也白天忙到黑。


    批閱,審理,皇帝終於體會到做皇帝的辛苦。


    皇帝想到自己有兩個兒子,不禁歎了口氣:“不知道他們幹什麽去了。”


    皇帝禁不住又想起燕王和秦王後,嘴角一咧,顯示出一個淡淡的微笑。燕王被派往長安,秦王被派往燕京,對這個策略,他一直洋洋自得,自以為是妙計一條,既能消除兒子們的勢力,又能看出他們的真本事,野心歸野心,天下總還是要傳給他們的。


    至於新立的太子,皇帝也不僅僅是將他當成個靶子,老三打小就聰明,也未嚐不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皇帝讓老三去內閣幫忙,有什麽不重要的文件,太子可以直接批複。


    皇帝是個把權力看得很重的人,所以司禮監那些太監並沒有多少機會批閱文件,大多數的票擬都是皇帝親自批閱,曹宗欽隻需負責他那一攤子稅監、礦監的事情,為內庫賺錢便是。


    乾清宮,皇帝批完了一疊票擬,伸了個長長地懶腰,以前都是撒手放給兩個宰相去做,現在大權重新掌握在皇帝手裏,才讓他感覺到為君的艱苦,自己隻需要批閱票擬即可,可那些內閣的大學士們卻要從萬千條奏折中找出重要的,然後寫出中肯的意見和對策,工作量豈不是更大。


    皇帝忽然突發奇想,想去內閣走走,看看大臣們是如何辛勞的,也看看太子在那邊幹的如何,到時候看誰努力,再賜點東西啥的,還不感動的他們熱淚盈眶啊。


    皇帝沒有帶大批儀仗,隻是一個步輦,幾個侍衛,就這樣悄悄來到了內閣的所在地,文淵閣,守門人看見那明黃色的步輦,剛想大聲通傳皇帝駕到,卻被人攔住,皇帝想偷偷的看看大臣們。


    皇帝穿過了文華殿,來到文淵閣,裏麵忙忙碌碌,竟然沒有人注意到皇帝的駕臨,看著一個個埋頭苦幹的臣子,皇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忽然有人抬頭看見了皇帝,嚇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其餘人等紛紛抬頭,也看見了禦駕親臨的皇帝,剛要起身跪拜,皇帝伸出一隻手擺了擺,示意大家不要影響了工作,眾人感激涕零,無不動容。


    皇帝很滿意這種效果,得意的笑了笑,忽然,一陣爭論的聲音傳來:“這些票擬,還是遞給乾清宮吧,本宮不能批。”


    “可是陛下有旨,州府級別關於錢糧民夫的奏折,太子可以代為披紅啊。”


    “本宮能力有限,處理不了,還是找乾清宮或者司禮監吧。”


    皇帝的眉毛漸漸擰了起來,這個老三,不該能的時候瞎能,真正放權給他了,卻又黏黏糊糊,畏首畏尾,當真扶不起來!


    皇帝沒說什麽,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昔日的安國郡王,今日的太子殿下張澤承,實在是被他的父親嚇怕了,四個皇子的心智加在一起也頂不上父皇一根小指頭啊。


    想起宮變那天的事情,張澤承就心有餘悸,玄武門之變是張家幾個兒子心中永恆的夢想,老三也不例外,在寒英等人衝進來擁立他的時候,他也曾動心過,可是一瞬間的猶豫救了他的命,也給他帶來了無盡的好處。


    不費吹灰之力,坐享其成竟然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儲君,入主東宮,何等的風光,但是前任太子的陰影時刻籠罩在老三心頭,睡在東宮的頭幾個晚上,每天都能夢到大哥滿身血跡的跪在丹陛前,手持寶劍聲嘶力竭:“願生生世世不在帝王家!”哀號之聲讓老三猛醒。


    但真的當上了太子那一天,卻發現這太子,真的不是那麽好當的。


    張澤承太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條計策,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兢兢業業當太子,絕對不幹出格的事情,這日子是過的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疑神疑鬼。


    皇帝讓他去內閣參知政事,甚至放給他一些披紅的權力,這讓張澤承很是警醒,父皇又在考驗我了,看看我是不是貪戀權欲,父皇健在,春秋鼎盛,這政事完全可以處理的來,為啥放給我做,難不成是真想培養我?鬼才信。


    所以張澤承采取了很消極的策略,每日裏也到內閣來,但是對於那些公文,一概推說自己無力處理,讓他們交給司禮監或者乾清宮方麵,這是在表明一種態度,父皇健在,我張澤承對於權力毫無占有半點希望。。


    聰明反被聰明誤,張澤承的推諉膽怯讓皇上感到他是個不堪重任的兒子,當即拂袖而去,走到門口,又撂下一句話:“從明天起,太子不用來內閣了,去南書房讀書去吧。”


    當太子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麵如死灰,知道這件事自己處理錯了,不過他並不後悔,唯唯諾諾總沒有錯,總比讓父皇忌憚自己來得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霸武刀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蟲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蟲土並收藏霸武刀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