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點,《蒙古秘史》上就有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麵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
南宋彭大雅撰寫的《黑韃事略》則記述:“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裏),邏騎以為衛。”就是說成吉思汗墓的周圍插箭矢為牆,圍成了一個方圓三十裏的禁區,設有騎兵守衛。
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後,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於日後能找到墓地,“國製不起墳隴,葬畢,以萬馬柔之使平。殺駱駝子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就是說在成吉思汗的墳上,麵對著一頭母駝,殺死了一隻駝羔,將羔血撒於其上,並派騎兵守墓。待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毫無二致,無法分辨出墓地所在,守墓的士兵這時才撤去。成吉思汗的後代想念他的時候,就讓被殺駝羔的母駝引路,如果母駝久在一個地方徘徊、哀叫,就說明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元朝的蒙古人也流行殉葬,比較多的殉葬方式是用財物或者小動物殉葬,少數有權有勢者則會用人殉葬。不過從發掘出來的元代古墓群裏的陪葬物品可以看出,元朝已經有了用石人代替活人殉葬的方式。
在多倫砧子山和一棵樹元代古墓群、正藍旗羊群廟元代祭祀遺址及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就發現有用來殉葬的石人。在元上都遺址文物陳列館院內,有三尊漢白玉石人雕像,它們便是元代墓前的殉葬品。
石像雕刻栩栩如生,每個“人”都身穿綢緞袍服,腳蹬蒙古靴,腰帶上還係有蒙古刀、打火石等飾物,甚至連手上戴的鑲寶石戒指都能看出來,可惜的是,這些石人都沒有了頭,估計是因為某種原因被外力所毀。
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淨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棺後請喇嘛念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甚至不能在火盆上烤手。
待客的禮儀蒙古族自古有“以西為大,以長為尊”的習俗。蒙古族部落從額爾古納山林西行,到了孛兒罕山(今肯特山)東麓的斡難河、客魯漣河駐地遊牧。從這個時候起,位於西方的孛兒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聖山。成吉思汗每次經過這裏都將帽子夾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兒罕山叩九次頭,祈求保佑。
以西為大,生活的場所也是以西為大,按輩排列;房屋(包括氈包)及坐席也都以西為大。長輩的住房要安排在西間。客人來了,不能坐在西炕上,吃飯時,客人要以禮請當家的長者入席,而且長者要坐首席。
拖雷靈柩先到唆魯禾帖尼的斡兒朵營帳,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扶靈後,連忙過來迎接拖雷靈柩,個個眼淚濕潤,尤其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更是悲痛欲絕。
靈柩停好後,諸親王、公主和主要將領、宗主部族等個個前來祭拜,蒙古族人們的葬禮極為簡單,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隻請來薩滿法師為拖雷做了一場大法事。
這場法事薩滿法師就請來了三百多,他們頭戴麵具,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盤腿坐在西北角的“塔了蘭”的專門位置上,病人坐在東南位置上。
薩滿在請神前,雙眼半睜半閉,打幾個哈欠後,開始擊鼓,然後起身,邊擊鼓,邊跳躍,邊吟唱,音調極其深沉。薩滿唱一句,“紮列”(二神)和參加跳神儀式的人們伴隨著合唱。
鼓聲漸緊薩滿下巴哆嗦,牙齒咬得格格作響,雙目緊閉,周身搖晃,表現出神靈附體時的痛苦情狀。
薩滿教常賦予火、山川、樹木、日月星辰、雷電、雲霧、冰雪、風雨、彩虹和某些動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靈性,視為主宰自然和人間的神靈。特別是由祖先亡靈所形成的鬼神觀念以及人間的各種疾病與死亡造成的恐懼,是薩滿教神靈觀念的核心。認為各種神靈同人類一樣有意誌、願望和情欲,更有善惡之分,不能違拗、觸犯。
各類神靈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體平等,極少統屬,絕大多數尚無等級差別,也沒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但在進入封建社會的蒙古、滿和達斡爾等族的薩滿教中,出現了天神(騰格裏)的觀念,漸次升至高於諸神的位置。
這場法事做了三天,之後,移到另一個斡兒朵營帳行靈。結束後,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以及諸親王、公主和主要將領、宗主部族等跟著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的馬車往漠北肯特山起輦穀安葬。
這也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安葬地方。
這一路上送葬的人有好百人,除了蒙古幾位指定的宗主親王,均為蒙古臣僚勳戚,外人不能靠近,除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送葬之外,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都禁止送葬,因為他們身負刺殺拖雷監國嫌疑沒有排除,不得走出皇家大營。
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前後都是蒙古騎兵護衛,因為是密葬,一路上若遇見行人,必定趕盡殺絕。
哈拉和林城到肯特山起輦穀不是很遠,由於是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走的很慢,五天之後,他們走過高山和草原,才到達肯特山起輦穀。起輦穀崇山連綿不絕,山下樹木成林,再往北走了140多裏地,這裏被漠北牧民稱之位紮戶邱特山。
南宋彭大雅撰寫的《黑韃事略》則記述:“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裏),邏騎以為衛。”就是說成吉思汗墓的周圍插箭矢為牆,圍成了一個方圓三十裏的禁區,設有騎兵守衛。
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後,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於日後能找到墓地,“國製不起墳隴,葬畢,以萬馬柔之使平。殺駱駝子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就是說在成吉思汗的墳上,麵對著一頭母駝,殺死了一隻駝羔,將羔血撒於其上,並派騎兵守墓。待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毫無二致,無法分辨出墓地所在,守墓的士兵這時才撤去。成吉思汗的後代想念他的時候,就讓被殺駝羔的母駝引路,如果母駝久在一個地方徘徊、哀叫,就說明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元朝的蒙古人也流行殉葬,比較多的殉葬方式是用財物或者小動物殉葬,少數有權有勢者則會用人殉葬。不過從發掘出來的元代古墓群裏的陪葬物品可以看出,元朝已經有了用石人代替活人殉葬的方式。
在多倫砧子山和一棵樹元代古墓群、正藍旗羊群廟元代祭祀遺址及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就發現有用來殉葬的石人。在元上都遺址文物陳列館院內,有三尊漢白玉石人雕像,它們便是元代墓前的殉葬品。
石像雕刻栩栩如生,每個“人”都身穿綢緞袍服,腳蹬蒙古靴,腰帶上還係有蒙古刀、打火石等飾物,甚至連手上戴的鑲寶石戒指都能看出來,可惜的是,這些石人都沒有了頭,估計是因為某種原因被外力所毀。
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淨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棺後請喇嘛念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甚至不能在火盆上烤手。
待客的禮儀蒙古族自古有“以西為大,以長為尊”的習俗。蒙古族部落從額爾古納山林西行,到了孛兒罕山(今肯特山)東麓的斡難河、客魯漣河駐地遊牧。從這個時候起,位於西方的孛兒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聖山。成吉思汗每次經過這裏都將帽子夾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兒罕山叩九次頭,祈求保佑。
以西為大,生活的場所也是以西為大,按輩排列;房屋(包括氈包)及坐席也都以西為大。長輩的住房要安排在西間。客人來了,不能坐在西炕上,吃飯時,客人要以禮請當家的長者入席,而且長者要坐首席。
拖雷靈柩先到唆魯禾帖尼的斡兒朵營帳,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扶靈後,連忙過來迎接拖雷靈柩,個個眼淚濕潤,尤其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更是悲痛欲絕。
靈柩停好後,諸親王、公主和主要將領、宗主部族等個個前來祭拜,蒙古族人們的葬禮極為簡單,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隻請來薩滿法師為拖雷做了一場大法事。
這場法事薩滿法師就請來了三百多,他們頭戴麵具,身穿神衣,頭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盤腿坐在西北角的“塔了蘭”的專門位置上,病人坐在東南位置上。
薩滿在請神前,雙眼半睜半閉,打幾個哈欠後,開始擊鼓,然後起身,邊擊鼓,邊跳躍,邊吟唱,音調極其深沉。薩滿唱一句,“紮列”(二神)和參加跳神儀式的人們伴隨著合唱。
鼓聲漸緊薩滿下巴哆嗦,牙齒咬得格格作響,雙目緊閉,周身搖晃,表現出神靈附體時的痛苦情狀。
薩滿教常賦予火、山川、樹木、日月星辰、雷電、雲霧、冰雪、風雨、彩虹和某些動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靈性,視為主宰自然和人間的神靈。特別是由祖先亡靈所形成的鬼神觀念以及人間的各種疾病與死亡造成的恐懼,是薩滿教神靈觀念的核心。認為各種神靈同人類一樣有意誌、願望和情欲,更有善惡之分,不能違拗、觸犯。
各類神靈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體平等,極少統屬,絕大多數尚無等級差別,也沒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但在進入封建社會的蒙古、滿和達斡爾等族的薩滿教中,出現了天神(騰格裏)的觀念,漸次升至高於諸神的位置。
這場法事做了三天,之後,移到另一個斡兒朵營帳行靈。結束後,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以及諸親王、公主和主要將領、宗主部族等跟著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的馬車往漠北肯特山起輦穀安葬。
這也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安葬地方。
這一路上送葬的人有好百人,除了蒙古幾位指定的宗主親王,均為蒙古臣僚勳戚,外人不能靠近,除唆魯禾帖尼和忽必烈、旭烈兀、阿裏不哥送葬之外,司合忽、鐵千軍、伍玄衣、忽哈刺、西門據虎諸人都禁止送葬,因為他們身負刺殺拖雷監國嫌疑沒有排除,不得走出皇家大營。
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前後都是蒙古騎兵護衛,因為是密葬,一路上若遇見行人,必定趕盡殺絕。
哈拉和林城到肯特山起輦穀不是很遠,由於是十頭大牛拉著拖雷靈柩,走的很慢,五天之後,他們走過高山和草原,才到達肯特山起輦穀。起輦穀崇山連綿不絕,山下樹木成林,再往北走了140多裏地,這裏被漠北牧民稱之位紮戶邱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