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堵胤錫問道:“我們可以不聽,那就是抗旨,王淩就更有理由攻打我們,我們抗旨,朝廷便不支持我們,憑我們守城的萬餘士兵,我們能守住長沙城嗎?”


    尹先民搖搖頭道:“當然守不住。”


    堵胤錫道:“既然守不住,那就配合王淩進行新政改革吧。”


    朱慈煃道:“那我們王府怎麽辦?他們會將我囚禁的。”


    堵胤錫道:“你配合他們新政,他們怎麽會囚禁你?魯王是不想交出土地和浮財,才會被囚禁的。”


    朱慈煃道:“誰願意交出自己的財產呢?”


    眾人討論了半天,也想不到合適的方法來對付王淩,都心裏忐忑不安的散了。


    呂世倩率領一批宣教軍骨幹領導和一個團的宣教兵在和堵胤錫等人聯係上以後便進入了長沙城。


    呂世倩生在一個千戶的家裏,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


    明代的千戶是正五品的武官,統領衛所兵1120人。


    呂世倩的父親名叫呂濤,母親勞氏


    朱元璋建立大明時,麵對的是外敵蒙古未被徹底清除,內部各地小股起義軍遍地開花,而朱太祖麵對的最大問題還不是內憂外患的問題,而是一個字“窮”


    剛從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弄的滿目蒼痍的華夏大地上建立國家政權的朱元璋可謂一窮二白。


    這就意味著他沒有錢供養軍隊。


    朱元璋很聰明,他天才的設計了軍隊的衛所製度。


    什麽叫衛所製度?


    衛所的士兵都是世襲的,也就是你是衛所兵,你生的兒子也是衛所兵,你兒子又生了兒子還是大頭兵。


    這就是衛籍,一旦入了衛籍,在明初及中期,脫籍幾乎不可能。


    朱元璋給了衛所兵一定的土地,讓衛所兵去耕種,耕田得來的糧食,一部分上交,大部分為自己所得。


    你當上衛所兵,朱元璋不再給你餉銀了,你種地所得便是餉銀。


    大明初期,朱元璋奪得了天下,他最不缺的是土地,最缺的是錢。


    衛所製度應運而生。


    這就是衛所製度,一方麵衛所兵為大明保家衛國,另一方麵,大明朝廷一分銀子不出。


    朱元璋天才的設計了朝廷白嫖人民的衛所製度,使朱元璋不再為軍餉發愁。


    一旦人民不願意被白嫖,則大明必然被其製定的衛所製度反噬。


    明朝初期,衛所製度的確起到了作用。明軍擊潰了元朝軍隊餘孽,還打敗了國內起義的其他各路義軍。


    朱元璋利用華夏民族對土地的熱愛,建立了衛所製度,它在大明初期,保證了大明對外打仗有充足的兵源,糧餉也有了保證。


    朱元璋自豪的說:我沒有耗費百姓一粒米,養活了百萬軍隊。


    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那是真的好。


    明朝規定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個百戶所。


    五個千戶所為一衛,設衛指揮使,正三品官。


    十個百戶所為一個千戶,設千戶,正五品宮。百戶為正六品官。


    由於明朝和宋一樣重文輕武,所以武官的品級地位要比文官品級差很多。


    這裏要告訴大家,衛所製度並不是將土地分給當兵的衛所兵,而是朝廷劃土地給衛所,由衛所兵耕種,種出來的糧食作為餉銀發給衛所兵。


    這和後世的國營農場差不多,國營農場工人種地,但打的糧食是農場的,工人隻掙工資。


    為什麽大明初期衛所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每個強盛王朝初期,人民積極性都比較高,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都無外乎這幾個原因,一是政治清明,二是社會相對公平,三是付出和迴報成正比。


    大明初期亦是如此,朱元璋對貪腐的零容忍,對百姓的疾苦的相對關心是衛所製能夠實行保證。


    朱元璋也沒有發銀子充軍餉,而是發糧食來充軍餉,是相當實在的規定。


    衛所的軍士除本身為正軍外,其子弟稱為餘丁或軍餘,將校的子弟則稱為舍人。


    日常生活概由政府就屯糧支給,按月發米,稱為月糧,馬軍月支米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鬥,小旗一石二鬥,步軍一石。


    也就是說普通士兵月餉為一石糧食,關鍵你當兵,如你有3個兒子,則你家每月可分4石糧。


    如果是騎兵則為一月兩石。


    一石糧為200斤,在明初,當衛所兵是妥妥的鐵飯碗,而且是一人當兵全家鐵飯碗,可想而知為什麽明初的衛所兵戰鬥力超強了。


    製度是好的,因為有了貪欲,好的製度就會變成壞的製度。


    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明皇帝被擄,才使大明統治階層認識到衛所兵已爛成渣了。


    為什麽短短七十年時間,威震天下的衛所兵就變成了渣?


    當貪汙腐敗橫行,當權貴淩駕於法律之上,什麽特度都要崩潰。


    短短七十年,明王朝迅速由開國之初的相對清明公正走向了腐敗。


    衛所裏的士兵由開國之初的鐵飯碗,全家都是鐵飯碗變成了沒飯吃,全家都成了將領們的奴隸。


    明朝衛所的各級將領變成了奴隸主,國家的土地變成了各級將領的私有土地。


    開國之初的每月一石逐漸遞減,到了明英宗時,衛所兵每月的餉銀是每天吃不飽,到崇禎時期更是連兵也沒了,全跑完了。


    這仗還怎麽打?你的兵也連飯也吃飽,衣服也沒得穿,這些人還會跟你們上戰場拚命嗎?


    呂世倩的父親呂濤是明末的一個千戶,擁有上千畝土地,此時的衛所早已名存實亡,她們家的土地主要是租給佃農種,呂家收地租而已。


    此時的衛所官員已由奴隸主蛻變成了地主。


    呂世倩一家也變成當地有名氣的地主。


    李自成起義,朝廷征召呂濤率領衛所兵去洛陽討賊。


    呂濤率領一幫老弱殘兵到了洛陽,未戰幾何便被李自成的兵士所殺。


    呂家突發變故,朝廷不但不給呂家撫恤金,還安排了新的千戶,新的千戶還奪取了呂濤於中的土地幾百畝土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王淩在明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豐收的西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豐收的西瓜並收藏王淩在明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