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以什麽理由解決左良玉的部隊呢?
王淩想到崇禎皇帝恨不得將左良玉食肉寢皮,左良玉在崇禎後期擁兵自重,不聽調令,弄得崇禎不得已對他封官加爵,然而,此混蛋還是依然故我。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這次南征以後,王淩和崇禎的關係必然發生幹微妙的變化。
以前,崇禎肯定是恨不得左良玉立即死掉,但李自成覆滅以後,崇禎皇帝肯定不想左良玉立即死掉了。
崇禎皇帝需要有人牽製王淩,從另一方麵看,此時的崇禎皇帝,不再把左良玉看成一個必死的混蛋,而是一個棋子,可是牽製王淩的棋子。
尤其是王淩在打敗李自成後,竟然吞掉了李自成的全部地盤和三分之二的部隊,隻留給孫傳庭幾萬老弱病殘。
在這一方麵,不但崇禎很生氣,孫傳庭更生氣,打李自成,我孫傳庭是主力啊,主力卻分到最少的戰利品,這也太不公平了。
但是,孫傳庭及其將領都看到了民生軍的強悍,武器的威力之大,所以,孫傳庭也隻是在心中生些悶氣罷了,他膽子再大,也不敢和民生軍碰。
王淩認為自己將河南府留給了孫傳庭已是很大的讓步了,如果孫傳庭敢當麵和他鬧不愉快,王淩肯定將洛陽拿下來,王淩想要的是全河南之地。
孫傳庭倒是客氣的率部迴洛陽了,如今,因這一戰,他的名氣在大明不亞於王淩,崇禎皇帝已將孫傳庭封為轄陝西、河南、山西三省的總督,集軍政、民政於一體。
而王淩呢,則被封為轄遼東、直隸、山東三省的都督,隻管軍政,不管民政。
有點自欺欺人,這一地域三分之二已是民生會的地盤,崇禎皇帝也是無奈啊,他真不希望民生會再擴大地盤了。
李自成沒被消滅時,崇禎皇帝覺得王淩就是一個大靠山,有他在,他便可以高枕無憂。
現在李自成一滅,崇禎又莫名的不安起來,河南除了洛陽府和汝州名又全部落入了王淩的民生會之手。
雖然這些地盤是他從闖賊那裏奪來的,但是明軍也出了大力了啊!
你王淩,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
所以,崇禎皇帝決不允許王淩攻打左良玉,一旦打掉左良玉,湖光的另一半與整個江西便又成了民生會的地盤。
崇禎皇帝與王淩的矛盾已逐漸顯現,崇禎皇帝八百裏加急給王淩送來一道聖旨,讓王淩留下一部分部隊守衛轄區外,餘部立即迴師,在京師舉行獻俘儀式後立即北上徹底消滅清國。
崇禎皇帝怕呀,山東、直隸一部、河南大部,湖廣一半,再拿下湖廣另一半和江西,再加上遼東及漠南,王淩擁有的地盤快到大明疆土的一半了。
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啊!
王淩收到聖旨,犒賞了傳旨太監郭時明,郭時明問道:“大將軍!何時北歸?陛下要有一個準確答複。”
王淩不置可否說道:“迴師是一定要迴師的,隻是對闖賊所部的改編及對流賊肆虐之地的安撫還需一段時間,我派我們第二軍李二貴部率師北上先將李自成、劉宗敏等賊首押解進京,待我處理完此地事務即刻返京。”
郭時明當然無法命令王淩立即迴師,開玩笑呢,崇禎還無法命令大將軍,他一個太監又有什麽能耐能命令動大將軍。
此次南征,王淩想一勞永逸的將大明南部疆域的問題徹底解決。
畢竟,動一次刀兵是相當不容易的,軍需糧秣,武器裝備,幾十萬士兵的召集,隻打一仗便迴師,這不太虧了嗎?
王淩的計劃是這樣的,先拿掉武昌的左良玉,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入江西,一路攻入湖廣南部,然後合兵一處,進入四川,滅掉張獻忠,然後南下雲貴,將盤踞在此的土匪和土司一並拿掉。
其實,此時大明對雲貴的轄治變弱了很多,到處是土司轄區和土匪轄區,明宮員隻是龜縮在幾座大城裏,影響力很有限,稅賦也收不上幾兩。
王淩此時盡量不和崇禎撕破臉,人家的寶貝閨女天天陪自己左右,不看僧麵看佛麵嘛。
再說了,這些區域一旦被民生會控製,朝廷又會多收好多賦稅了。
至於南直隸、漸江、福建、廣東、廣西這些省,王淩還是留給了崇禎皇帝,沒有動,再動這些地方,崇禎可就真的被架空了。
打左良玉,現在是名不正言不順,怎樣才能夠名正言順呢?
興兵打左良玉,隻有一個理由,這便是左良玉必須造反。
隻要將造反這個罪名加到左良玉手上,那麽王淩興兵伐左便師出有名了。
左良玉會造反嗎?
左良玉現在如土皇帝一般,日子過的滋潤,他怎麽會造反呢,除了腦子進水了。
怎麽辦呢?王淩將羅汝才、牛金星、李岩、宋獻策一塊叫過來,問計於大家。
宋獻策捋了一下山羊胡子,說道:“會長!這個簡單,派奸細潛入,將造反證據比龍皇冠、龍袍、大印等造反必備的東西放入他的臥房裏,我們派部隊去慰問,借此偶然發現這些東西,大將軍大怒,立下毒誓,立即點兵奔左部,並突然檢查他的軍宮,一旦檢出來,向天下挑明,左良玉謀反,民生軍決定出兵殲滅反賊。”
大家都覺得宋獻策此計甚妙,可以名正言順攻打左良玉的部隊了。
王淩將任務交給了宋獻策和民生會情報部副部長吳士講,二人領命而去。
吳士講的情報部門當然在左良玉部有安插的奸細。
吳士講讓一個叫沈海的情報人員帶了幾個人前去左營完成這一任務。
左良玉得知孫傳庭與王淩聯軍大敗李自成後,立即派兒子左夢庚和副將李國忠,王世忠備了厚禮前來祝賀。
左良玉對王淩的名字自然一清二楚,對王淩的戰功也知之甚詳,左良玉是一個見風使舵之人,對清兵、對李自成都畏敵如虎,對敢於打韃子,敢於率兵到清國大殺一番的王淩自然不敢小瞧。
王淩想到崇禎皇帝恨不得將左良玉食肉寢皮,左良玉在崇禎後期擁兵自重,不聽調令,弄得崇禎不得已對他封官加爵,然而,此混蛋還是依然故我。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這次南征以後,王淩和崇禎的關係必然發生幹微妙的變化。
以前,崇禎肯定是恨不得左良玉立即死掉,但李自成覆滅以後,崇禎皇帝肯定不想左良玉立即死掉了。
崇禎皇帝需要有人牽製王淩,從另一方麵看,此時的崇禎皇帝,不再把左良玉看成一個必死的混蛋,而是一個棋子,可是牽製王淩的棋子。
尤其是王淩在打敗李自成後,竟然吞掉了李自成的全部地盤和三分之二的部隊,隻留給孫傳庭幾萬老弱病殘。
在這一方麵,不但崇禎很生氣,孫傳庭更生氣,打李自成,我孫傳庭是主力啊,主力卻分到最少的戰利品,這也太不公平了。
但是,孫傳庭及其將領都看到了民生軍的強悍,武器的威力之大,所以,孫傳庭也隻是在心中生些悶氣罷了,他膽子再大,也不敢和民生軍碰。
王淩認為自己將河南府留給了孫傳庭已是很大的讓步了,如果孫傳庭敢當麵和他鬧不愉快,王淩肯定將洛陽拿下來,王淩想要的是全河南之地。
孫傳庭倒是客氣的率部迴洛陽了,如今,因這一戰,他的名氣在大明不亞於王淩,崇禎皇帝已將孫傳庭封為轄陝西、河南、山西三省的總督,集軍政、民政於一體。
而王淩呢,則被封為轄遼東、直隸、山東三省的都督,隻管軍政,不管民政。
有點自欺欺人,這一地域三分之二已是民生會的地盤,崇禎皇帝也是無奈啊,他真不希望民生會再擴大地盤了。
李自成沒被消滅時,崇禎皇帝覺得王淩就是一個大靠山,有他在,他便可以高枕無憂。
現在李自成一滅,崇禎又莫名的不安起來,河南除了洛陽府和汝州名又全部落入了王淩的民生會之手。
雖然這些地盤是他從闖賊那裏奪來的,但是明軍也出了大力了啊!
你王淩,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
所以,崇禎皇帝決不允許王淩攻打左良玉,一旦打掉左良玉,湖光的另一半與整個江西便又成了民生會的地盤。
崇禎皇帝與王淩的矛盾已逐漸顯現,崇禎皇帝八百裏加急給王淩送來一道聖旨,讓王淩留下一部分部隊守衛轄區外,餘部立即迴師,在京師舉行獻俘儀式後立即北上徹底消滅清國。
崇禎皇帝怕呀,山東、直隸一部、河南大部,湖廣一半,再拿下湖廣另一半和江西,再加上遼東及漠南,王淩擁有的地盤快到大明疆土的一半了。
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啊!
王淩收到聖旨,犒賞了傳旨太監郭時明,郭時明問道:“大將軍!何時北歸?陛下要有一個準確答複。”
王淩不置可否說道:“迴師是一定要迴師的,隻是對闖賊所部的改編及對流賊肆虐之地的安撫還需一段時間,我派我們第二軍李二貴部率師北上先將李自成、劉宗敏等賊首押解進京,待我處理完此地事務即刻返京。”
郭時明當然無法命令王淩立即迴師,開玩笑呢,崇禎還無法命令大將軍,他一個太監又有什麽能耐能命令動大將軍。
此次南征,王淩想一勞永逸的將大明南部疆域的問題徹底解決。
畢竟,動一次刀兵是相當不容易的,軍需糧秣,武器裝備,幾十萬士兵的召集,隻打一仗便迴師,這不太虧了嗎?
王淩的計劃是這樣的,先拿掉武昌的左良玉,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攻入江西,一路攻入湖廣南部,然後合兵一處,進入四川,滅掉張獻忠,然後南下雲貴,將盤踞在此的土匪和土司一並拿掉。
其實,此時大明對雲貴的轄治變弱了很多,到處是土司轄區和土匪轄區,明宮員隻是龜縮在幾座大城裏,影響力很有限,稅賦也收不上幾兩。
王淩此時盡量不和崇禎撕破臉,人家的寶貝閨女天天陪自己左右,不看僧麵看佛麵嘛。
再說了,這些區域一旦被民生會控製,朝廷又會多收好多賦稅了。
至於南直隸、漸江、福建、廣東、廣西這些省,王淩還是留給了崇禎皇帝,沒有動,再動這些地方,崇禎可就真的被架空了。
打左良玉,現在是名不正言不順,怎樣才能夠名正言順呢?
興兵打左良玉,隻有一個理由,這便是左良玉必須造反。
隻要將造反這個罪名加到左良玉手上,那麽王淩興兵伐左便師出有名了。
左良玉會造反嗎?
左良玉現在如土皇帝一般,日子過的滋潤,他怎麽會造反呢,除了腦子進水了。
怎麽辦呢?王淩將羅汝才、牛金星、李岩、宋獻策一塊叫過來,問計於大家。
宋獻策捋了一下山羊胡子,說道:“會長!這個簡單,派奸細潛入,將造反證據比龍皇冠、龍袍、大印等造反必備的東西放入他的臥房裏,我們派部隊去慰問,借此偶然發現這些東西,大將軍大怒,立下毒誓,立即點兵奔左部,並突然檢查他的軍宮,一旦檢出來,向天下挑明,左良玉謀反,民生軍決定出兵殲滅反賊。”
大家都覺得宋獻策此計甚妙,可以名正言順攻打左良玉的部隊了。
王淩將任務交給了宋獻策和民生會情報部副部長吳士講,二人領命而去。
吳士講的情報部門當然在左良玉部有安插的奸細。
吳士講讓一個叫沈海的情報人員帶了幾個人前去左營完成這一任務。
左良玉得知孫傳庭與王淩聯軍大敗李自成後,立即派兒子左夢庚和副將李國忠,王世忠備了厚禮前來祝賀。
左良玉對王淩的名字自然一清二楚,對王淩的戰功也知之甚詳,左良玉是一個見風使舵之人,對清兵、對李自成都畏敵如虎,對敢於打韃子,敢於率兵到清國大殺一番的王淩自然不敢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