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的世界來說,局勢已經足夠混亂了。
在歐洲進行著兩場戰爭,一場是德國對英國的戰爭,另一場則是德國對蘇聯的戰爭。歐洲大陸被劃分為了三個陣營。
而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則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日本人在積累了巨量的軍事力量之後,選擇了向同盟國全麵攤牌。
混亂的世界當中,總會有些人處於這樣,戰場的外圍,此時,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羅斯福總統就在這樣一個位置。
雖然日本人發動了對美國的攻擊,但是是日本的攻擊全部都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對美國本土根本造不成威脅,而德國更是陷入了蘇聯和英國的圍攻。
在這種情況之下,羅斯福正在對目前的世界局勢進行思考。
對於日本,發動對美國的攻擊這件事情,羅斯福總統心底裏麵是猶豫期等,在東方貿易委員會成立,並且聯合英國,荷蘭以及太平洋共和國三國一起對日本進行,貿易製裁和全麵物資禁運之後,美國高層都已經非常清楚,日本一定會魚死網破的。
而美國高層,也非常希望日本能夠魚死網破的發動攻擊,由於自身國內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政府無法貿然的介入戰爭當中,但是如果遭到外來攻擊的話,那麽形勢就非常不一樣了。
現在美國如願以償的加入了戰爭當中,代價僅僅是幾千人的傷亡而已,這對於美國來說根本不成什麽問題,為了讓美國獲得全世界的大圈,這幾千人的犧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不過在卷入戰爭,兩個月之後,美國突然尷尬的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向著自己所認知的方向發展,德國和英國的戰爭現在已經停滯了下來,英國人似乎對於轟炸德國本土沒什麽興趣,英國人的注意力轉向了,非洲地區,他們想把意大利人趕出去,並且,對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非常有興趣,甚至於英國人都不打算保衛自己的東南亞殖民地。
而在歐洲地區,本來美國,是德國為其將來最強大的對手,原因是因為德國擊敗了法國,並且基本上整合得大半個歐洲,經濟力量已經相當強大了,但是蘇聯突然發動對德國的進攻,這一點改變了美國高層的看法。
如果蘇聯完全擊敗了德國,那麽,此時,已經換一半的法國和基本上屬於逗逼的意大利,是肯定擋不住蘇聯人的。
共產主義席卷整個歐洲的威脅,比***德國整合整個歐洲的威脅,對美國還要巨大。
畢竟***德國,即便是,和美國的矛盾再大,也共同的屬於資本主義國家,這隻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爭奪市場的,戰爭而已,而如果蘇聯取得成功,那麽和美國之間的矛盾就變成了階級矛盾。
統治美國的資本家可是和蘇聯的共產黨是死敵!
作為資本家的代理人,羅斯福總統當然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對於蘇聯統治整個歐洲是非常恐懼的,為此,在思索當中,羅斯福總統甚至於考慮是否解除對德國的貿易製裁和物資禁運。
在華盛頓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赫爾很顯然的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想法,但是這一想法卻遭到了美國時任陸軍司令的堅決反對。
反對派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德國很明顯,在歐洲方向損害了美國的商業利益,即便現在美國和德國之間沒有互相宣戰,但是將來美國和德國是一定會進入戰爭狀態的,如果解除對德國的貿易製裁和物資禁運的話,那麽無疑是資助自己的敵人。
陸軍將來將會承擔對德國作戰的主要行動,也就是說,這一係列行為會轉變成合眾國,把武器賣給自己的敵人,用來擊殺自己的陸軍士兵,這在陸軍看來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這樣的表現確實有些讓人費解,但是,為了美國的整體利益,美國人還是願意在現階段資助一下德國的。
畢竟作為資本家統治的國家,能得到利益,他們把吊死自己的繩子都能賣出去,還有什麽賣不出去的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對於英國的資助迅速的減少,美國駐英國大使直接向英國表示,如果英國人不把自己的主要力量調集到東南亞地區去保衛東南亞殖民地的話,那麽美國就不會再向英國進行大規模的輸血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丘吉爾首相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雖然說現在沒有德國的正麵壓力,丘吉爾首相對於美國人的那些援助也不怎麽看得上了,但問題在於,丘吉爾需要保證英國和美國的同盟關係,如果破壞了這種同盟關係,對於英國人來說將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在美國人的巨大壓力之下,英國人被迫將自己在埃及的一部分軍隊調迴到東南亞去守衛新加坡。
除了對英國施加巨大壓力之外,美國政府還在蘇聯對德國發動攻擊的第二天,直接宣布對蘇聯進行經濟製裁和物資禁運。
美國政府,這一輪的製裁,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蘇聯侵略其他國家,不過這種理由聽起來非常可笑,當德國和蘇聯兩麵夾擊波蘭的時候,美國政府怎麽沒這樣說呢?
對於美國這樣的表現,德國自然非常的興奮,德國駐美國大使甚至向美國國務卿赫爾表示,希望能夠重新開啟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
對於德國大使的提議,美國國務卿克爾最終在和羅斯福總統討論過之後,還是予以了反對,雖然現階段美國可以,從各種各樣間接的方式來減輕德國的壓力,但是和德國重新恢複貿易關係,這還是太過於激進了。
不過現在的美國政府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德國現在在蘇聯的進攻之下處於劣勢,隻是暫時性的曆史而已,將來德國馬上就會把蘇聯人,打迴去,並且會一路反推到蘇聯境內,到那個時候美國人就會為,今天做出的這些幫助德國的舉動而後悔了。。。
在歐洲進行著兩場戰爭,一場是德國對英國的戰爭,另一場則是德國對蘇聯的戰爭。歐洲大陸被劃分為了三個陣營。
而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則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日本人在積累了巨量的軍事力量之後,選擇了向同盟國全麵攤牌。
混亂的世界當中,總會有些人處於這樣,戰場的外圍,此時,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羅斯福總統就在這樣一個位置。
雖然日本人發動了對美國的攻擊,但是是日本的攻擊全部都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對美國本土根本造不成威脅,而德國更是陷入了蘇聯和英國的圍攻。
在這種情況之下,羅斯福正在對目前的世界局勢進行思考。
對於日本,發動對美國的攻擊這件事情,羅斯福總統心底裏麵是猶豫期等,在東方貿易委員會成立,並且聯合英國,荷蘭以及太平洋共和國三國一起對日本進行,貿易製裁和全麵物資禁運之後,美國高層都已經非常清楚,日本一定會魚死網破的。
而美國高層,也非常希望日本能夠魚死網破的發動攻擊,由於自身國內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政府無法貿然的介入戰爭當中,但是如果遭到外來攻擊的話,那麽形勢就非常不一樣了。
現在美國如願以償的加入了戰爭當中,代價僅僅是幾千人的傷亡而已,這對於美國來說根本不成什麽問題,為了讓美國獲得全世界的大圈,這幾千人的犧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不過在卷入戰爭,兩個月之後,美國突然尷尬的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向著自己所認知的方向發展,德國和英國的戰爭現在已經停滯了下來,英國人似乎對於轟炸德國本土沒什麽興趣,英國人的注意力轉向了,非洲地區,他們想把意大利人趕出去,並且,對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非常有興趣,甚至於英國人都不打算保衛自己的東南亞殖民地。
而在歐洲地區,本來美國,是德國為其將來最強大的對手,原因是因為德國擊敗了法國,並且基本上整合得大半個歐洲,經濟力量已經相當強大了,但是蘇聯突然發動對德國的進攻,這一點改變了美國高層的看法。
如果蘇聯完全擊敗了德國,那麽,此時,已經換一半的法國和基本上屬於逗逼的意大利,是肯定擋不住蘇聯人的。
共產主義席卷整個歐洲的威脅,比***德國整合整個歐洲的威脅,對美國還要巨大。
畢竟***德國,即便是,和美國的矛盾再大,也共同的屬於資本主義國家,這隻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爭奪市場的,戰爭而已,而如果蘇聯取得成功,那麽和美國之間的矛盾就變成了階級矛盾。
統治美國的資本家可是和蘇聯的共產黨是死敵!
作為資本家的代理人,羅斯福總統當然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對於蘇聯統治整個歐洲是非常恐懼的,為此,在思索當中,羅斯福總統甚至於考慮是否解除對德國的貿易製裁和物資禁運。
在華盛頓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美國國務卿赫爾很顯然的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想法,但是這一想法卻遭到了美國時任陸軍司令的堅決反對。
反對派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德國很明顯,在歐洲方向損害了美國的商業利益,即便現在美國和德國之間沒有互相宣戰,但是將來美國和德國是一定會進入戰爭狀態的,如果解除對德國的貿易製裁和物資禁運的話,那麽無疑是資助自己的敵人。
陸軍將來將會承擔對德國作戰的主要行動,也就是說,這一係列行為會轉變成合眾國,把武器賣給自己的敵人,用來擊殺自己的陸軍士兵,這在陸軍看來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事實上這樣的表現確實有些讓人費解,但是,為了美國的整體利益,美國人還是願意在現階段資助一下德國的。
畢竟作為資本家統治的國家,能得到利益,他們把吊死自己的繩子都能賣出去,還有什麽賣不出去的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對於英國的資助迅速的減少,美國駐英國大使直接向英國表示,如果英國人不把自己的主要力量調集到東南亞地區去保衛東南亞殖民地的話,那麽美國就不會再向英國進行大規模的輸血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丘吉爾首相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雖然說現在沒有德國的正麵壓力,丘吉爾首相對於美國人的那些援助也不怎麽看得上了,但問題在於,丘吉爾需要保證英國和美國的同盟關係,如果破壞了這種同盟關係,對於英國人來說將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在美國人的巨大壓力之下,英國人被迫將自己在埃及的一部分軍隊調迴到東南亞去守衛新加坡。
除了對英國施加巨大壓力之外,美國政府還在蘇聯對德國發動攻擊的第二天,直接宣布對蘇聯進行經濟製裁和物資禁運。
美國政府,這一輪的製裁,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蘇聯侵略其他國家,不過這種理由聽起來非常可笑,當德國和蘇聯兩麵夾擊波蘭的時候,美國政府怎麽沒這樣說呢?
對於美國這樣的表現,德國自然非常的興奮,德國駐美國大使甚至向美國國務卿赫爾表示,希望能夠重新開啟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
對於德國大使的提議,美國國務卿克爾最終在和羅斯福總統討論過之後,還是予以了反對,雖然現階段美國可以,從各種各樣間接的方式來減輕德國的壓力,但是和德國重新恢複貿易關係,這還是太過於激進了。
不過現在的美國政府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德國現在在蘇聯的進攻之下處於劣勢,隻是暫時性的曆史而已,將來德國馬上就會把蘇聯人,打迴去,並且會一路反推到蘇聯境內,到那個時候美國人就會為,今天做出的這些幫助德國的舉動而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