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聯突然對德國發動攻擊不隻是軸心國處於一片混亂和震驚當中。
其他的國家而言十分的吃驚,此時對於,蘇德周圍的國家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新聞。
其影響力不亞於,日本發動對美國的攻擊。
此時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來說,這個消息有好有壞,這取決於,這些國家,具體的所處的戰略環境。
對於希臘和土耳其來說,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好消息,由於在此之前,蘇聯紅軍相繼占領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並且在南斯拉夫解體了共產主義革命。
所以希臘和土耳其兩個此時處在蘇聯最前沿的國家相當的緊張,他們十分害怕蘇聯利用,國內的共產黨來發動革命。
不過,蘇聯既然已經發動了對德國的攻擊,那麽就,不太可能再繼續,向希臘和土耳其攻擊了,希臘和土耳其,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雖然希臘和土耳其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是,兩個國家還是對於蘇聯有著莫名的恐懼。
所以在蘇聯對德國發動進攻之後,希臘和土耳其雖然表麵上表示中立,但是在資源供應以及,航道上均對德國開放。
甚至於,在阿爾巴尼亞行動當中,希臘政府允許意大利軍隊,撤退到希臘的國土,以避免遭到蘇聯紅軍的攻擊。
對於這些弱小的國家來說,隻有蘇聯和德國這樣強大的國家,處於互相對立的狀態,他們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
而在整個歐洲大棋盤之上,還有一個國家緊緊的盯著歐洲大陸的局勢,那就是之前已經遭到德國猛烈空襲的英國。
自從,德國開始察覺到蘇聯有進攻自己的意思之後,德國對英國的空氣就越來越弱,直到幾個月之前,德國對英國的空襲徹底停止為止。
在此之前,11月11號,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的時候,美國最終隻對日本宣戰,而沒有同時對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宣戰。
有些令丘吉爾首相十分失望,丘吉爾首相本來指望日本偷襲的狀況,可以徹底把美國拉下水,讓美國對德國宣戰的。
但是美國人並沒有選擇直接對德意誌宣戰,畢竟,全美民意,對於日本是恨到了心裏麵,而對於德國,美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想法。
畢竟德國又沒有進攻美國,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直接對德國宣戰的理由,不過現在對於英國來說,這些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丘吉爾首相現在相當的興奮!
當蘇聯人的炸彈落在柏林的時候,英國倫敦就徹底的安全了。
對於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丘吉爾首相均是沒有任何好感的。
在英國內閣召開的關於蘇聯進攻德國的會議上,英國內閣的成員們都非常的高興,丘吉爾首相更是,點起了自己的雪茄,把整個會議室熏得烏煙瘴氣。
在會議當中,丘吉爾首相直接表示,蘇聯進攻德國就像一場兩個惡魔之間的決戰,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誰養,都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
英國的希望是,蘇聯徹底打垮德國,而蘇聯人的損失,足夠讓蘇聯徹底一蹶不振。
那這樣英國就可以組織自己的力量反攻歐洲大陸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人,將獲得有史以來從來沒有獲得過的地緣政治優勢。
蘇聯快速取得勝利,或者蘇聯,快速失敗都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所以說在之後,英國對蘇德開戰的表態也顯得非常有意思。
雖然英國人現在和德國正處於戰爭當中,蘇聯本來還希望英國人至少在外交輿論上支持一下自己的。
但是英國外交部的發言直接表示,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邪惡的國家同邪惡國家之間的戰爭,他們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代表正義。
這樣的表態,實際上讓蘇聯政府有些失望。不過這對於斯大林同誌來說,也不是什麽大的事情已經,斯大林同誌,最終的目標是解放整個歐洲,等打垮了德國之後,英國人也別想跑。
雖然說,英國現在不打算介入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但是,並不是說英國人就會在這段時間什麽也不做,事實上英國人把自己的主要力量全部從,其他殖民地調迴英國本土,就是為了,攥緊自己的拳頭,準備重新打出去。
雖然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已經岌岌可危,但是英國人還是不打算增援遠東。
而是,決心把自己的精銳力量投放到埃及去,英國,要趁著這次德國人,把主力放在歐洲大陸,同蘇聯人進行爭霸戰爭的時候,把那些愚蠢的意大利人踢出非洲。
為此,英國人已經和流亡在倫敦的海爾塞拉西皇帝達成一致,海爾塞拉西皇帝,將為英國人領路,從英屬索馬裏攻入阿比西尼亞境內,而且,海爾塞拉西皇帝還向英國政府保證。
一旦阿比西尼亞,在英國的幫助下,從意大利殖民統治中,擺脫出來,那麽阿比西尼亞將為後續的作戰,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
在得到了,海爾塞拉西皇帝的承諾之後,英國人製定了由東非,和埃及方向向利比亞發動攻擊的,作戰計劃。
英國人準備趁著,德國人無力幹涉非洲戰局的時候,占領整個利比亞,占領利比亞之後,英國人不會從非洲大陸發動對意大利本土的進攻,因為這很顯然不符合英國人的利益,進攻意大利本土,將導致德國被迫分兵。
英國在占領利比亞之後,其接下來的戰略目標,將是法國的殖民地。
雖然英國人扶植了自由法國運動,但是,英國首相最終要服務的是英國自己的利益。
既然維希法國現在已經投靠到了德國那邊,那麽法國的殖民地,很顯然,就不能再歸由法國政府管理了,所以,整個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毫無疑問在戰爭過程中,都應該歸屬於英國管理。
當然在戰爭結束之後,法國人能不能要迴去,那就是以後再說的問題了。。。
其他的國家而言十分的吃驚,此時對於,蘇德周圍的國家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新聞。
其影響力不亞於,日本發動對美國的攻擊。
此時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來說,這個消息有好有壞,這取決於,這些國家,具體的所處的戰略環境。
對於希臘和土耳其來說,這個消息確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好消息,由於在此之前,蘇聯紅軍相繼占領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並且在南斯拉夫解體了共產主義革命。
所以希臘和土耳其兩個此時處在蘇聯最前沿的國家相當的緊張,他們十分害怕蘇聯利用,國內的共產黨來發動革命。
不過,蘇聯既然已經發動了對德國的攻擊,那麽就,不太可能再繼續,向希臘和土耳其攻擊了,希臘和土耳其,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雖然希臘和土耳其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是,兩個國家還是對於蘇聯有著莫名的恐懼。
所以在蘇聯對德國發動進攻之後,希臘和土耳其雖然表麵上表示中立,但是在資源供應以及,航道上均對德國開放。
甚至於,在阿爾巴尼亞行動當中,希臘政府允許意大利軍隊,撤退到希臘的國土,以避免遭到蘇聯紅軍的攻擊。
對於這些弱小的國家來說,隻有蘇聯和德國這樣強大的國家,處於互相對立的狀態,他們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
而在整個歐洲大棋盤之上,還有一個國家緊緊的盯著歐洲大陸的局勢,那就是之前已經遭到德國猛烈空襲的英國。
自從,德國開始察覺到蘇聯有進攻自己的意思之後,德國對英國的空氣就越來越弱,直到幾個月之前,德國對英國的空襲徹底停止為止。
在此之前,11月11號,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的時候,美國最終隻對日本宣戰,而沒有同時對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宣戰。
有些令丘吉爾首相十分失望,丘吉爾首相本來指望日本偷襲的狀況,可以徹底把美國拉下水,讓美國對德國宣戰的。
但是美國人並沒有選擇直接對德意誌宣戰,畢竟,全美民意,對於日本是恨到了心裏麵,而對於德國,美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想法。
畢竟德國又沒有進攻美國,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直接對德國宣戰的理由,不過現在對於英國來說,這些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丘吉爾首相現在相當的興奮!
當蘇聯人的炸彈落在柏林的時候,英國倫敦就徹底的安全了。
對於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丘吉爾首相均是沒有任何好感的。
在英國內閣召開的關於蘇聯進攻德國的會議上,英國內閣的成員們都非常的高興,丘吉爾首相更是,點起了自己的雪茄,把整個會議室熏得烏煙瘴氣。
在會議當中,丘吉爾首相直接表示,蘇聯進攻德國就像一場兩個惡魔之間的決戰,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誰養,都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
英國的希望是,蘇聯徹底打垮德國,而蘇聯人的損失,足夠讓蘇聯徹底一蹶不振。
那這樣英國就可以組織自己的力量反攻歐洲大陸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人,將獲得有史以來從來沒有獲得過的地緣政治優勢。
蘇聯快速取得勝利,或者蘇聯,快速失敗都是,不符合英國利益的,所以說在之後,英國對蘇德開戰的表態也顯得非常有意思。
雖然英國人現在和德國正處於戰爭當中,蘇聯本來還希望英國人至少在外交輿論上支持一下自己的。
但是英國外交部的發言直接表示,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邪惡的國家同邪惡國家之間的戰爭,他們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代表正義。
這樣的表態,實際上讓蘇聯政府有些失望。不過這對於斯大林同誌來說,也不是什麽大的事情已經,斯大林同誌,最終的目標是解放整個歐洲,等打垮了德國之後,英國人也別想跑。
雖然說,英國現在不打算介入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但是,並不是說英國人就會在這段時間什麽也不做,事實上英國人把自己的主要力量全部從,其他殖民地調迴英國本土,就是為了,攥緊自己的拳頭,準備重新打出去。
雖然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已經岌岌可危,但是英國人還是不打算增援遠東。
而是,決心把自己的精銳力量投放到埃及去,英國,要趁著這次德國人,把主力放在歐洲大陸,同蘇聯人進行爭霸戰爭的時候,把那些愚蠢的意大利人踢出非洲。
為此,英國人已經和流亡在倫敦的海爾塞拉西皇帝達成一致,海爾塞拉西皇帝,將為英國人領路,從英屬索馬裏攻入阿比西尼亞境內,而且,海爾塞拉西皇帝還向英國政府保證。
一旦阿比西尼亞,在英國的幫助下,從意大利殖民統治中,擺脫出來,那麽阿比西尼亞將為後續的作戰,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
在得到了,海爾塞拉西皇帝的承諾之後,英國人製定了由東非,和埃及方向向利比亞發動攻擊的,作戰計劃。
英國人準備趁著,德國人無力幹涉非洲戰局的時候,占領整個利比亞,占領利比亞之後,英國人不會從非洲大陸發動對意大利本土的進攻,因為這很顯然不符合英國人的利益,進攻意大利本土,將導致德國被迫分兵。
英國在占領利比亞之後,其接下來的戰略目標,將是法國的殖民地。
雖然英國人扶植了自由法國運動,但是,英國首相最終要服務的是英國自己的利益。
既然維希法國現在已經投靠到了德國那邊,那麽法國的殖民地,很顯然,就不能再歸由法國政府管理了,所以,整個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毫無疑問在戰爭過程中,都應該歸屬於英國管理。
當然在戰爭結束之後,法國人能不能要迴去,那就是以後再說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