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0號德國發動西方攻勢到8月14號法國政府宣布投降。
僅僅35天的時間,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就倒下了。
跟著法國一起倒下的,還有比利時,荷蘭這些西歐的小國家。與此同時,英國也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這樣的情況很顯然超出了蘇聯和美國的預計,蘇聯和美國一直認為,德國的這次西方攻勢,將會是上一次世界大戰的翻版,英法還將會和德國在西線打成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
但是,德國軍隊利用其超前的作戰指導方針和專業的配合能力快速擊敗了對手。
德國軍隊的這一表現,讓蘇聯和美國同樣感受到了非常巨大的衝擊。
不過對於這一衝擊,蘇聯和美國的表現形式卻是相當的不同,斯大林同誌認真的評估的現在蘇軍和德軍的戰鬥力差距。
雖然在蘇芬戰爭當中,蘇聯紅軍也用了一個月都不到的時間就徹底擊敗了芬蘭,但是,德軍的對手法英法聯軍,很顯然不是芬蘭這種國家比得上的。
所以,斯大林同誌在經過研究之後認為,現在的蘇聯紅軍如果想要和德國軍隊正麵對抗的話,還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他必須為自己的部隊爭取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完全擁有同德軍正麵對抗的實力。
並且蘇聯雖然已經經曆了幾個五年計劃,但是其工業實力,依然無法和控製了整個西歐的德國相比,所以斯大林同誌急需時間,提高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為和德國的最終決戰做好準備,在此之前,他必須要穩定和德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為此,斯大林同誌指示蘇聯的相關部門,向德國出售德國無法獲得的物資和相關的石油礦產資源。
另一方麵,美國則震驚於德國的如此迅速的擴張,這顯然使得英美之間的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而德美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了主要地位。
此時,遭到德國嚴重削弱的英國已經不可能同美國在進行全球的經貿競爭了,甚至於德國很可能對英國本土發動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更是不可能在全球和美國競爭了。
與此同時,美國的精英人士看到了一個可怕的前景,那就是德國控製了整個西歐,並且整合完成。
那麽德國人的力量將超乎想象,這個世界上將再也沒有能夠擊敗德國的國家,美國最終也會因為這一體係而淪為世界的邊緣。
畢竟,英法德意加在一起的力量是比美國還要強大的,而且這些歐洲國家還控製著龐大的殖民地。
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政府對於英國的態度大幅度的好轉,並且在法國正式宣布投降之後,美國政府內部開始討論對英國的援助問題,而此時的英國也急需要美國的援助。
對於丘吉爾來說,他本人是不會同德國相妥協的。根植於濃厚的反德思想的丘吉爾,對德國的厭惡甚至比對共產主義的蘇聯的厭惡還要深。
而此時的形勢對於英國來說,雖然顯得非常的嚴峻,但是,憑借著強大的皇家海軍,英國人似乎有能力保住他們英倫三島的安全。而丘吉爾似乎並不想和德國人妥協,並且同德國分享統治世界的權力。
英國的精英階層也和丘吉爾的想法一樣。他們並不相信德國會兌現對英國的承諾。他們認為,如果英國這個時候選擇和德國和解並且用德國的方案,分享對世界的統治權,那麽很快德國就會撕毀這個條約,對英國發動入侵。
畢竟希特勒已經在之前無數次的證明了,他不會遵守任何協定。
在這種情況下,丘吉爾隻能指望。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人的援助,所以,在英美兩國都有互相接近的衝動,衝動的情況下,兩國簽署了跨大西洋協定。
在跨大西洋協定中,雙方明確規定了,兩國基於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和反對***主義擴張的目標,互相進行支援。
但是由於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羅斯福總統即便有心對英國進行大規模支援,那麽,也必須要說服國內的民眾同意才行,所以,英國必須將自己在美國附近的島嶼和軍事基地租借給美國,才能換取美國人對英國的援助。
而此時已經走投無路的英國也隻有答應美國人的條件。
對於德國來說,現在的戰略形勢幾乎達到了其最佳的狀態,擊敗法國之後,德國控製了整個西歐,並且此時剩下的歐洲強國,除了隔海相望的英國之外,全部都是德國的盟友或者準盟友。
對於希特勒元首來說,隻要能夠和英國達成和解,那麽接下來德國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不過似乎英國並不想和德國和解,並且丘吉爾還發表了同德國戰鬥到底的宣言。
與此同時,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向希特勒匯報了關於英美談判的相關消息,這使得希特勒認為美國很有可能介入歐洲的戰爭當中。
所以希特勒現在急需尋找一個能夠牽製美國的盟友,而此時日本自然就進入了希特勒元首的視線當中。
日本的位置優勢在於,在德國需要的時候,日本既可以對蘇聯發動進攻,也可以對美國發動進攻,而蘇聯和美國,一個是德國必須要進攻的國家,另外一個則是德國非常提防的國家。
而對於此時的日本來說,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巨大勝利,使得日本國內的好戰派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刺激,他們也希望像德國一樣,對,歐洲國家發動進攻,並且能夠獲得東南亞地區的統治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和德國高速接近。最終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了軸心國協定,正式宣布建立軸心同盟。
隨著軸心國協定的簽署,軸心國正式成型和英美跨大西洋協定的簽署,世界大戰的最高潮已經完成了鋪墊,隻差最後的導火線了。
僅僅35天的時間,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就倒下了。
跟著法國一起倒下的,還有比利時,荷蘭這些西歐的小國家。與此同時,英國也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這樣的情況很顯然超出了蘇聯和美國的預計,蘇聯和美國一直認為,德國的這次西方攻勢,將會是上一次世界大戰的翻版,英法還將會和德國在西線打成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
但是,德國軍隊利用其超前的作戰指導方針和專業的配合能力快速擊敗了對手。
德國軍隊的這一表現,讓蘇聯和美國同樣感受到了非常巨大的衝擊。
不過對於這一衝擊,蘇聯和美國的表現形式卻是相當的不同,斯大林同誌認真的評估的現在蘇軍和德軍的戰鬥力差距。
雖然在蘇芬戰爭當中,蘇聯紅軍也用了一個月都不到的時間就徹底擊敗了芬蘭,但是,德軍的對手法英法聯軍,很顯然不是芬蘭這種國家比得上的。
所以,斯大林同誌在經過研究之後認為,現在的蘇聯紅軍如果想要和德國軍隊正麵對抗的話,還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他必須為自己的部隊爭取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完全擁有同德軍正麵對抗的實力。
並且蘇聯雖然已經經曆了幾個五年計劃,但是其工業實力,依然無法和控製了整個西歐的德國相比,所以斯大林同誌急需時間,提高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為和德國的最終決戰做好準備,在此之前,他必須要穩定和德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為此,斯大林同誌指示蘇聯的相關部門,向德國出售德國無法獲得的物資和相關的石油礦產資源。
另一方麵,美國則震驚於德國的如此迅速的擴張,這顯然使得英美之間的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而德美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了主要地位。
此時,遭到德國嚴重削弱的英國已經不可能同美國在進行全球的經貿競爭了,甚至於德國很可能對英國本土發動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更是不可能在全球和美國競爭了。
與此同時,美國的精英人士看到了一個可怕的前景,那就是德國控製了整個西歐,並且整合完成。
那麽德國人的力量將超乎想象,這個世界上將再也沒有能夠擊敗德國的國家,美國最終也會因為這一體係而淪為世界的邊緣。
畢竟,英法德意加在一起的力量是比美國還要強大的,而且這些歐洲國家還控製著龐大的殖民地。
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政府對於英國的態度大幅度的好轉,並且在法國正式宣布投降之後,美國政府內部開始討論對英國的援助問題,而此時的英國也急需要美國的援助。
對於丘吉爾來說,他本人是不會同德國相妥協的。根植於濃厚的反德思想的丘吉爾,對德國的厭惡甚至比對共產主義的蘇聯的厭惡還要深。
而此時的形勢對於英國來說,雖然顯得非常的嚴峻,但是,憑借著強大的皇家海軍,英國人似乎有能力保住他們英倫三島的安全。而丘吉爾似乎並不想和德國人妥協,並且同德國分享統治世界的權力。
英國的精英階層也和丘吉爾的想法一樣。他們並不相信德國會兌現對英國的承諾。他們認為,如果英國這個時候選擇和德國和解並且用德國的方案,分享對世界的統治權,那麽很快德國就會撕毀這個條約,對英國發動入侵。
畢竟希特勒已經在之前無數次的證明了,他不會遵守任何協定。
在這種情況下,丘吉爾隻能指望。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人的援助,所以,在英美兩國都有互相接近的衝動,衝動的情況下,兩國簽署了跨大西洋協定。
在跨大西洋協定中,雙方明確規定了,兩國基於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和反對***主義擴張的目標,互相進行支援。
但是由於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羅斯福總統即便有心對英國進行大規模支援,那麽,也必須要說服國內的民眾同意才行,所以,英國必須將自己在美國附近的島嶼和軍事基地租借給美國,才能換取美國人對英國的援助。
而此時已經走投無路的英國也隻有答應美國人的條件。
對於德國來說,現在的戰略形勢幾乎達到了其最佳的狀態,擊敗法國之後,德國控製了整個西歐,並且此時剩下的歐洲強國,除了隔海相望的英國之外,全部都是德國的盟友或者準盟友。
對於希特勒元首來說,隻要能夠和英國達成和解,那麽接下來德國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不過似乎英國並不想和德國和解,並且丘吉爾還發表了同德國戰鬥到底的宣言。
與此同時,德國的情報部門也向希特勒匯報了關於英美談判的相關消息,這使得希特勒認為美國很有可能介入歐洲的戰爭當中。
所以希特勒現在急需尋找一個能夠牽製美國的盟友,而此時日本自然就進入了希特勒元首的視線當中。
日本的位置優勢在於,在德國需要的時候,日本既可以對蘇聯發動進攻,也可以對美國發動進攻,而蘇聯和美國,一個是德國必須要進攻的國家,另外一個則是德國非常提防的國家。
而對於此時的日本來說,德國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巨大勝利,使得日本國內的好戰派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刺激,他們也希望像德國一樣,對,歐洲國家發動進攻,並且能夠獲得東南亞地區的統治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和德國高速接近。最終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了軸心國協定,正式宣布建立軸心同盟。
隨著軸心國協定的簽署,軸心國正式成型和英美跨大西洋協定的簽署,世界大戰的最高潮已經完成了鋪墊,隻差最後的導火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