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大枇杷,小人兒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 作者:楓笙水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剛才李白采摘各種果實時,邊采邊吃,腹已漸飽,這枇杷的肉又極肥厚,不能多用,勉強吃了兩個,舒服至極。
他一數樹上所結枇杷,並不甚多,隻是三十來個,略一沉吟,便將它們都摘下來,儲存在溫玉盒子中,放進榮耀腕表的共享倉庫中保存。
哪天杜甫、楊玉環和李元芳嘴饞了,都可以拿出來吃。
摘完果子之後,李白迴身走了兩步,忽然覺得左腳踹在一個軟東西上。
他低頭一看,竟是一頂小孩所戴的帽子,形式奇特,質料非絲非麻,與之前消滅雙頭怪蛇時,在藤網中所見的小人衣履相類,編製精絕,色彩猶新,就像是遺在那裏不久。
李白猛想起,枇杷樹下的土堆形式,頗似人工培壅,便近前一看,不但土堆,那花籬也出於人工編就,盤結之處還綁有粗麻,不禁驚異。
他掃視四周,沒發現任何人跡,仰視夕陽,已墜入山後,月光又被山角擋住,景物更暗,隻得迴洞再說。
走出樹林時,他見左側有一條沒有草的窄徑,也似人辟,便不從原路上走,特意繞道迴去。因不知這些小人是人還是魈,有了戒心,又把寶劍拔出,以防萬一。
劍上寒光照在地麵,新雨之後,土地上竟現出許多小人腳印,都是四五個一排,成為直行,算計為數定多。
林中地上是芳草綿綿,獨這條窄徑上寸草不生,兩旁桃林也甚整齊,益知所料不差。
………………
李白沿路循跡,走了兩箭之地,才走完這片桃林,到達洞窟前麵,急匆匆抄山路跑迴洞窟。
洞外恰好有鬆枝柏葉,便用劍斫削下兩大抱,鋪在地麵,權當茵席。又搬了幾塊大石,將洞窟堵塞,以防萬一。
他再拾起兩根枯枝,擊石取火,將它點燃。四外一照,這洞窟不過兩丈方圓,是一個天生石穴。洞門高可及人,上下四麵潔淨無塵。
當中卻有一大塊類似油漬的黃斑,他用火一燒,聞著一股鬆子般的清香,猜是鬆脂遺跡。除此之外,絲毫不見有蟲豸蛇蠍盤伏的跡象,足可放心安歇。
洞已封堵,他索性生起一堆火來,將內衣換下,準備烤幹了,明晨上路。
閑中無聊,李白正要修煉,忽然聽見洞外遠處有許多人在呐喊之聲,疑是黃昏時所見小人。夜靜山空,入耳甚是真切。
他連忙穿上半幹的鞋,輕輕走向洞口,就石縫往外一看,隻見月光已上,左近峰巒林木清澈如畫,到處都能看得見。
除了那片桃林之外,地多平曠,看得甚遠。隻聽萬樹搖風,聲如潮湧,與多人呐喊相似,卻不見一個人影。
李白細看,並無可疑之兆,以為是起了山風,自己一時聽錯。再看天上星光,時已不早,便在鬆枝上打起坐來。
這多日來,他起初是勤於用功,坐了歇,歇了坐。後來功候精進,成了習慣,一直未曾倒身睡過。當日雖是過於勞乏,等到氣機調勻,運行過十二諸天,身體立即複原。
他做完功課起身,略微走動,覺得百骸通暢,迥非日間疲敝之狀。
再往洞窟外觀看,月光已隱去,四外黑沉沉的,風勢仿佛已止,時不時看見曠地上有一叢叢的黑影。
他先疑是原野中的矮樹,算計月光被山頭遮住,天色離明尚早,決意再做一次功課,養精蓄銳,那時天也明了,再多采集一點山果食糧上路,以免前途尋不到吃的。
於是,他再次把心氣沉穩,調息凝神修煉起來。
等到修煉完,微聞洞外有了響動,他剛一走到洞口,便聽到洞外眾聲喧馳,聲如鳥語,又尖又細,腳步甚輕,好似許多人在近處飛跑。
他從石隙往外一看,天已微明,上次所見一叢叢的黑影,都不知去向,也不見一個人影。
正在奇怪,忽聽一聲驚叫,三五個二尺長短的黑影,從洞窟外飛起,疾如飛鳥,直往前側麵土坡之下投去,一瞥即逝。
李白眼光何等銳利,早看出是幾個小人影子,料是昨日所見無疑,心裏一好奇,也不管是人是怪,忙將堵洞大石推開,拔劍在手,縱身追出一看。
隻見洞窟外麵已滿積樹枝,堆有尺許高下,便往土坡上縱去。
他剛一到達,便見土坡下麵的一片平地上,聚著千百個鮮花衣帽的小人,每個高僅二尺,各佩弓刀,班行雁列,排得甚是整齊。
中間三把小木椅上,坐著一男二女。男的身材略高,像是小人之王。在他們的麵前,跪著三人,正在曉曉陳訴,神態急迫。
李白才一現身,那群小人便像蚊蟲聚哄般,嘩的一聲呐喊,如飛般分散開來,成了一個橫行,站在小王前麵,各自張弓搭箭,作出朝上欲發之勢。
那小王倏地從座中起立,走向前麵,嘴裏“咿呀”了一聲。
群小中便閃出一人,戰戰兢兢地朝李白走近了幾步,先將手中弓刀擲下,不住地手指足劃,嘴裏咭咭呱呱的說個不休。
李白看出群小空自人多,並無什麽本領,雖然言語不通,卻也看出對方並不懷有惡意。知道自己走近前去,必定將他驚走,便不下去,隻將手連招,引他上前,捉住看看到底是人是怪。
那小人見狀,仍是怯畏不前。
李白笑著將劍還鞘,以示並無惡意。
那小王原本以為李白是妖怪,見用火攻未遂,李白已追來,要派那人求和,問李白要什麽東西。及見李白將手連招,又以為想吃那小人。
那個派出去的小人,隻管膽怯不前。
小王恐將李白招惱,亂子更大,又咭呱咭呱的叫了兩聲,便從身後的隊裏又走出五個小人。
內中四個先走上前去,把先派出的那個小人按倒,從身旁取出藤索捆起,押往小王麵前跪下;另一個便將衣服脫下,露出一身雪白皮肉,戰戰兢兢的往坡上走來。
李白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小人是把自己當成了妖怪,特意選出一個臣民,來供犧牲,不禁又好氣,又好笑。
他原本是想,考查對方是不是人類,這般送上門來,正合心意,暫且由他。
等那小人近前,他索性伸手提起一看,隻見他生得如周歲嬰兒一般長短,隻是筋骨健壯,皮肉堅實得多,其餘五官手足,均與常人無異。
在小人的背上,還印著一行彎曲歪斜類似象形的朱文字跡,不知是何用意。
小人因為受驚太甚,已暈死過去。
李白見他二目緊閉,心頭微微起伏不停,知道氣還未絕,人小脆弱,禁不起挫折,他反倒憐惜起來,心道:“古稱僬僥之國,莫非便是這種人麽?可惜言語不通,沒法詢問……”
想到這裏,他便坐了下來,把小人仰放在膝頭上,輕輕撫摸,想將他救轉。
忽聽“嚶嚶”啜泣之聲,起自下麵。
李白低頭一看,那小王已複了原位。
先派出來搭話的那個小人,正被四個手持藤鞭的同類按在地上痛打呢。
那小王看去法令頗嚴,被打的人伏在地上,一任行刑的鞭如雨下,連一動也不敢動,也不敢高聲哭泣,隻管咬牙忍受,嗚咽不止。
李白見那小人受此酷刑,好生不忍,知這些人把自己畏若神明,便放下膝間小人,緩緩走下坡去,連喝帶比道:“你們不要打他,我並不是要吃人。你們找一個懂人話的來,我有話問。”
他往下沒走兩步,下麵群小又暴噪一聲,各將片刀舉起。他仔細一看,人數少了好些,不知何時溜走,自己竟未看出。
地方懷疑自己要加害,若再前進,勢必群起來拚,這等小人,怎禁一擊?
既然他們不像是山妖木魅,何苦多殺生靈,以傷天和?
李白便把步履停住,依然比說不休。
經過幾次,那小王好似有些懂得,口裏咿了一聲,便即停刑。
眾小中又走出數人,也是走到李白的麵前,將周身脫淨,戰戰兢兢的站在那裏,意似等李白自己取食。
李白將手連擺,隨意又提起兩個一看,生相均與之前那個大同小異,隻是背上字跡和穿著的衣飾不同罷了。
這幾個小人,膽子略微大些,雖然李白放了手,但他們也不走,隻管仰頭注視李白的動作。
再看坡下那一個,已醒轉,仍伏在原處不動。
李白見再怎麽比說,對方也是不懂,微笑著輕歎一聲,不想理會他們,轉身就要返迴洞中。
他一數樹上所結枇杷,並不甚多,隻是三十來個,略一沉吟,便將它們都摘下來,儲存在溫玉盒子中,放進榮耀腕表的共享倉庫中保存。
哪天杜甫、楊玉環和李元芳嘴饞了,都可以拿出來吃。
摘完果子之後,李白迴身走了兩步,忽然覺得左腳踹在一個軟東西上。
他低頭一看,竟是一頂小孩所戴的帽子,形式奇特,質料非絲非麻,與之前消滅雙頭怪蛇時,在藤網中所見的小人衣履相類,編製精絕,色彩猶新,就像是遺在那裏不久。
李白猛想起,枇杷樹下的土堆形式,頗似人工培壅,便近前一看,不但土堆,那花籬也出於人工編就,盤結之處還綁有粗麻,不禁驚異。
他掃視四周,沒發現任何人跡,仰視夕陽,已墜入山後,月光又被山角擋住,景物更暗,隻得迴洞再說。
走出樹林時,他見左側有一條沒有草的窄徑,也似人辟,便不從原路上走,特意繞道迴去。因不知這些小人是人還是魈,有了戒心,又把寶劍拔出,以防萬一。
劍上寒光照在地麵,新雨之後,土地上竟現出許多小人腳印,都是四五個一排,成為直行,算計為數定多。
林中地上是芳草綿綿,獨這條窄徑上寸草不生,兩旁桃林也甚整齊,益知所料不差。
………………
李白沿路循跡,走了兩箭之地,才走完這片桃林,到達洞窟前麵,急匆匆抄山路跑迴洞窟。
洞外恰好有鬆枝柏葉,便用劍斫削下兩大抱,鋪在地麵,權當茵席。又搬了幾塊大石,將洞窟堵塞,以防萬一。
他再拾起兩根枯枝,擊石取火,將它點燃。四外一照,這洞窟不過兩丈方圓,是一個天生石穴。洞門高可及人,上下四麵潔淨無塵。
當中卻有一大塊類似油漬的黃斑,他用火一燒,聞著一股鬆子般的清香,猜是鬆脂遺跡。除此之外,絲毫不見有蟲豸蛇蠍盤伏的跡象,足可放心安歇。
洞已封堵,他索性生起一堆火來,將內衣換下,準備烤幹了,明晨上路。
閑中無聊,李白正要修煉,忽然聽見洞外遠處有許多人在呐喊之聲,疑是黃昏時所見小人。夜靜山空,入耳甚是真切。
他連忙穿上半幹的鞋,輕輕走向洞口,就石縫往外一看,隻見月光已上,左近峰巒林木清澈如畫,到處都能看得見。
除了那片桃林之外,地多平曠,看得甚遠。隻聽萬樹搖風,聲如潮湧,與多人呐喊相似,卻不見一個人影。
李白細看,並無可疑之兆,以為是起了山風,自己一時聽錯。再看天上星光,時已不早,便在鬆枝上打起坐來。
這多日來,他起初是勤於用功,坐了歇,歇了坐。後來功候精進,成了習慣,一直未曾倒身睡過。當日雖是過於勞乏,等到氣機調勻,運行過十二諸天,身體立即複原。
他做完功課起身,略微走動,覺得百骸通暢,迥非日間疲敝之狀。
再往洞窟外觀看,月光已隱去,四外黑沉沉的,風勢仿佛已止,時不時看見曠地上有一叢叢的黑影。
他先疑是原野中的矮樹,算計月光被山頭遮住,天色離明尚早,決意再做一次功課,養精蓄銳,那時天也明了,再多采集一點山果食糧上路,以免前途尋不到吃的。
於是,他再次把心氣沉穩,調息凝神修煉起來。
等到修煉完,微聞洞外有了響動,他剛一走到洞口,便聽到洞外眾聲喧馳,聲如鳥語,又尖又細,腳步甚輕,好似許多人在近處飛跑。
他從石隙往外一看,天已微明,上次所見一叢叢的黑影,都不知去向,也不見一個人影。
正在奇怪,忽聽一聲驚叫,三五個二尺長短的黑影,從洞窟外飛起,疾如飛鳥,直往前側麵土坡之下投去,一瞥即逝。
李白眼光何等銳利,早看出是幾個小人影子,料是昨日所見無疑,心裏一好奇,也不管是人是怪,忙將堵洞大石推開,拔劍在手,縱身追出一看。
隻見洞窟外麵已滿積樹枝,堆有尺許高下,便往土坡上縱去。
他剛一到達,便見土坡下麵的一片平地上,聚著千百個鮮花衣帽的小人,每個高僅二尺,各佩弓刀,班行雁列,排得甚是整齊。
中間三把小木椅上,坐著一男二女。男的身材略高,像是小人之王。在他們的麵前,跪著三人,正在曉曉陳訴,神態急迫。
李白才一現身,那群小人便像蚊蟲聚哄般,嘩的一聲呐喊,如飛般分散開來,成了一個橫行,站在小王前麵,各自張弓搭箭,作出朝上欲發之勢。
那小王倏地從座中起立,走向前麵,嘴裏“咿呀”了一聲。
群小中便閃出一人,戰戰兢兢地朝李白走近了幾步,先將手中弓刀擲下,不住地手指足劃,嘴裏咭咭呱呱的說個不休。
李白看出群小空自人多,並無什麽本領,雖然言語不通,卻也看出對方並不懷有惡意。知道自己走近前去,必定將他驚走,便不下去,隻將手連招,引他上前,捉住看看到底是人是怪。
那小人見狀,仍是怯畏不前。
李白笑著將劍還鞘,以示並無惡意。
那小王原本以為李白是妖怪,見用火攻未遂,李白已追來,要派那人求和,問李白要什麽東西。及見李白將手連招,又以為想吃那小人。
那個派出去的小人,隻管膽怯不前。
小王恐將李白招惱,亂子更大,又咭呱咭呱的叫了兩聲,便從身後的隊裏又走出五個小人。
內中四個先走上前去,把先派出的那個小人按倒,從身旁取出藤索捆起,押往小王麵前跪下;另一個便將衣服脫下,露出一身雪白皮肉,戰戰兢兢的往坡上走來。
李白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小人是把自己當成了妖怪,特意選出一個臣民,來供犧牲,不禁又好氣,又好笑。
他原本是想,考查對方是不是人類,這般送上門來,正合心意,暫且由他。
等那小人近前,他索性伸手提起一看,隻見他生得如周歲嬰兒一般長短,隻是筋骨健壯,皮肉堅實得多,其餘五官手足,均與常人無異。
在小人的背上,還印著一行彎曲歪斜類似象形的朱文字跡,不知是何用意。
小人因為受驚太甚,已暈死過去。
李白見他二目緊閉,心頭微微起伏不停,知道氣還未絕,人小脆弱,禁不起挫折,他反倒憐惜起來,心道:“古稱僬僥之國,莫非便是這種人麽?可惜言語不通,沒法詢問……”
想到這裏,他便坐了下來,把小人仰放在膝頭上,輕輕撫摸,想將他救轉。
忽聽“嚶嚶”啜泣之聲,起自下麵。
李白低頭一看,那小王已複了原位。
先派出來搭話的那個小人,正被四個手持藤鞭的同類按在地上痛打呢。
那小王看去法令頗嚴,被打的人伏在地上,一任行刑的鞭如雨下,連一動也不敢動,也不敢高聲哭泣,隻管咬牙忍受,嗚咽不止。
李白見那小人受此酷刑,好生不忍,知這些人把自己畏若神明,便放下膝間小人,緩緩走下坡去,連喝帶比道:“你們不要打他,我並不是要吃人。你們找一個懂人話的來,我有話問。”
他往下沒走兩步,下麵群小又暴噪一聲,各將片刀舉起。他仔細一看,人數少了好些,不知何時溜走,自己竟未看出。
地方懷疑自己要加害,若再前進,勢必群起來拚,這等小人,怎禁一擊?
既然他們不像是山妖木魅,何苦多殺生靈,以傷天和?
李白便把步履停住,依然比說不休。
經過幾次,那小王好似有些懂得,口裏咿了一聲,便即停刑。
眾小中又走出數人,也是走到李白的麵前,將周身脫淨,戰戰兢兢的站在那裏,意似等李白自己取食。
李白將手連擺,隨意又提起兩個一看,生相均與之前那個大同小異,隻是背上字跡和穿著的衣飾不同罷了。
這幾個小人,膽子略微大些,雖然李白放了手,但他們也不走,隻管仰頭注視李白的動作。
再看坡下那一個,已醒轉,仍伏在原處不動。
李白見再怎麽比說,對方也是不懂,微笑著輕歎一聲,不想理會他們,轉身就要返迴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