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小隊的四位成員,終於來到通天塔的十層。


    明皇小隊的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已等候多時。


    “你們終於來了。”李隆基微微一笑,嘴裏說著“你們”,目光卻隻是凝注在楊玉環的身上,深情款款。


    楊玉環輕皺眉頭,厭惡地轉過頭去。


    李白上前一步,擋在她的前方,用自己的身體,遮住李隆基的視線。


    楊玉環輕籲一口氣,很為李白的貼心舉動感到欣慰。


    “不識抬舉!”李隆基忍不住冷哼一聲。


    安祿山和史思明對視一眼,知道李隆基吃醋了,心裏好笑,卻不敢表現出來,按照早已商量好的方案,朗聲道:“我們以混戰的方式,決出勝負吧。”


    李白看了看杜甫、玉環和李元芳,似乎都沒意見,便哈哈大笑:“行,正合我意。”


    李隆基冷冷一揮手,踏著奇妙的步法,向楊玉環撲過來。


    安祿山和史思明,立即攔住李白和杜甫。


    哥舒翰,那個像狼一樣的少年,始終不發一言,取出一根狼牙棒,向元芳飛撲過來。


    閃現疾風步!


    寒冰吸星掌!


    火焰旋風擊!


    金光乾坤劍!


    李白施展各種常用技能,往死裏揍安祿山,並且趁機用神識天賦竊取他的技能和相關信息。


    幻影步!


    秋風破!


    庖丁解牛!


    食神歸位!


    杜甫拿著那把特製的食神菜刀,刀光如匹練,如海濤,如山嶽,如驚鴻,如蛟龍,直追史思明的破綻,很快就將對方打得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刃遁!


    密探諦聽!


    諜影重重!


    無間刃風!


    化骨綿掌!


    鬥轉星移!


    元芳操縱著兩個環狀飛輪,追著哥舒翰來打,絲毫不懼對方的狼人形態和狼牙棒。


    驚鴻舞!


    音波功!


    霓裳曲!


    琵琶行!


    長恨歌!


    天龍八音!


    冰魄神針!


    乾坤大挪移!


    楊玉環拿著玉石琵琶,纖纖玉指輕輕勾動,踏著輕靈飄逸的舞步,奏響天籟之音,用蘊含寒冰、烈焰、驚雷、閃電、石化等各種異能的無形音波,從四麵八方攻擊李隆基。


    李隆基原本想說:“放心吧,我絕對不會傷害你的,因為你是我這輩子最心愛的女人……”


    但是,這句非常肉麻的話,他始終沒有機會說出來。


    因為,他發現,如果自己不小心,隻要被那些無形音波困住,那麽他很有可能會輸掉。


    之前輸給李白,他已經很不甘心,想方設法要找迴場子。


    現在,如果他再輸給玉環,那麽他還怎麽有臉去追求她?


    絕對不能輸!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摒除一切雜念,全神貫注,好不容易才跟玉環打成平手。


    沒過多久,李白已經將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技能全部竊取到手,冷然一揚手,朗聲道:“動手!”


    青蓮劍歌!


    咫尺天涯!


    天龍八音!


    狂化藥劑!


    青蓮小隊的四位成員,心有靈犀一點通,立即同時發動各自的最強大招。


    李白放聲高歌,唱的正是杜甫創作的《三吏》、《三別》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都是跟“安史之亂”這個曆史大事件有關。


    ………………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複長安和洛陽。


    旋即,郭子儀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隻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


    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


    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


    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迴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


    《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而新安是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唿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麵,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另一方麵,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


    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於主要地位。


    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迴華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唿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精煉。


    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


    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


    此外還運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全詩一百二十個字,筆墨簡潔、洗煉,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


    乾元二年(759)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


    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麽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


    杜甫經過這裏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便寫下了《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


    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


    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


    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裏。


    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複轍。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慎”字意味深長,並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麵的曆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


    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


    “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


    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曆史教訓的痛心。


    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


    關吏的答話,並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


    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


    杜甫創作的“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此詩采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後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這首《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曆,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


    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麵,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


    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鬥爭,最後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不感到勉強和抽象,而覺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並且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特點。


    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說話,非常生動、逼真。


    詩裏采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於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


    《石壕吏》換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而《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


    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一韻到底,一氣嗬成,更有利於主人公的訴說,也更便於讀者的傾聽。


    ………………


    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爭中,唐軍於鄴城兵敗之後,朝廷為防止叛軍重新向西進擾,在洛陽一帶到處征丁,連老翁老婦也不能幸免。


    杜甫創作的《垂老別》,就是抒寫一位老翁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苦情。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複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首敘事短詩,並不以情節的曲折取勝,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畫見長。


    詩人用老翁自訴自歎、慰人亦即**的獨白語氣來展開描寫,著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自解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又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於謹嚴整飭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緣情宛轉之妙。


    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此詩敘別妻,“忽而永訣,忽而相慰,忽而自奮,千曲百折,末段又推開解譬,作死心塌地語,猶雲無一寸幹淨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於一般詩人之處,主要在於他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驪得珠,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準確傳神地表現他那個時代的生活真實,概括勞苦人民包括詩人自己的無窮辛酸和災難。


    他的詩,博得“詩史”的美稱,決不是偶然的。


    ………………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它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


    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迴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隻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


    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


    詩人還善用簡煉、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誰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


    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又怎敢橫行無忌?


    “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


    其它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詩中的主人公,不是剛一迴村,就又被抓走了麽?


    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麵,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不容易才迴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裏相聚了。


    然而,事與願違,“我”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


    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淒慘。


    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裏,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


    當李白唱完《三吏》和《三別》的時候,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已漸漸吃不消。


    他們想逃,逃不了;想打,打不過;想還擊,做夢呢……唉,這種感覺,可真憋屈。


    當然,隻要李隆基不認輸,那麽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就隻能死戰到底。


    但是,明皇小隊萬萬沒想到,更厲害的合擊技,其實青蓮小隊還沒用出來呢!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杜甫五十二歲。


    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複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誌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於此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迴老家的喜悅。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


    “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


    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嚐,想迴故鄉而不可能,就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湧。


    “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


    “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刹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


    “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迴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


    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迴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


    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隻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


    “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


    “卻看”就是“迴頭看”。


    “迴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麽,但又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無需說什麽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


    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


    “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


    想到這裏,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迴到故鄉。


    驚喜的感情洪流,於洪峰迭起之後卷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


    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


    “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


    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


    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麽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麵,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


    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


    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湧直瀉。


    “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讚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


    青蓮劍歌!


    李白手中的青蓮仙劍,突然迸發出耀眼的金光。


    咫尺天涯!


    杜甫那把特製的食神菜刀,也有經天長虹一般的刀光閃現。


    天龍八音!


    玉環拿著玉石琵琶,纖纖玉指輕輕勾動,將無形音波融入劍光與刀光之中。


    致幻藥劑!


    元芳取出一瓶幽藍色的藥劑,向著劍光和刀光砸過去。


    刀劍合璧,天下無敵!


    青蓮仙劍的劍光,瞬間與食神菜刀的刀光融合在一起,迸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其中還蘊含著無形聲波和致幻藥劑。


    明皇小隊感受到那種鋪天蓋地而來的壓迫感,頓時臉色慘白,立即拿出各種防禦道具,將自己的防禦力提升到最大。


    唰啦!


    當那片絢麗的光芒落在李隆基、安祿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身上時,他們立即狂噴鮮血,淩空飛起,再重重地跌下擂台,昏死過去。


    要不是青蓮小隊手下留情,要不是稷下學院有規定絕對不能互相殘殺,那麽明皇小隊必定會全部戰死。


    “侵占!”李白大喝一聲,意氣風發,啟動榮耀腕表的侵占功能,立即將通天塔第十層的防禦權拿到手。


    “滾吧,不服氣的話,以後再來。”


    李白冷冷一笑,就像趕蒼蠅一般,不耐煩的揮揮手,將李隆基等人掃出通天塔。


    接下來,青蓮小隊會休息一段時間,先將位於通天戰場1區的青蓮基地建造完善,再在10區建造第二個青蓮基地,然後去通天塔第十一層,挑戰那個魔幻風格的“三國幻境”。


    傾國傾城楊玉環,迴眸一笑百媚生。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耍流氓!


    (第三卷《稷下學院,通天聖塔》完結)


    ………………………………


    ps:


    終於將第三卷《稷下學院,通天聖塔》編寫完了,心情很複雜。


    9月25日(農曆八月十六)中午,我爸突然覺得很頭暈,幸好沒摔倒,及時送去醫院,沒出什麽大問題。


    這次的問題,依然是小腦梗塞(輕微中風),比年頭嚴重了很多,這或許是跟他的飲食、工作有關,而且沒有堅持服藥。


    然後,我陪著他在高州中醫院住了十天,就迴家住了,早上開車送他去打針,陪著他打完針和做完針灸、高壓氧,下午再迴來。


    老爸是10月14日(農曆九月初六)出院的,二十天左右,用農村合作醫療報銷了之後,前後大概花了一萬塊左右(包括夥食)。


    所以,這段時間,我雖然還在碼字,但大部分是東拉西扯,搜集很多曆史資料,以及一些末世流網絡小說的片段,編寫而成的。


    這跟我一開始設定的細綱,差別很大……原本要寫的內容,是非常輕快的。


    以後如果有錢有閑,我應該會再把第三卷重新梳理一遍,是真正的輕鬆學院流,不過現在確實沒有那種心情和時間。


    上架之後,隻有三四個人訂閱,而且應該至少有兩個人不是真正的讀者……哈哈,感覺我果然就是萬年仆街的貨色。


    當然,這本小說既然已經簽約,而且簽訂的字數是在200萬字至500萬字之間,所以我還是會按照約定編寫完的。


    前提是,沒有被屏蔽。


    這是最基本的契約精神,最重要的是,就算我開新的小說,估計也是仆街再仆街一直仆街,甚至連上架的機會都沒有,那麽我又何必開新書折騰呢?


    接下來,我會寫一下三國、隋唐、楚漢爭霸、長城守衛軍之類的內容,以通天塔闖關的方式來引導,都是搜集各種國學知識、曆史小說,融會貫通,將其改編而成。


    我想編著一本國學大雜燴,這需要看非常多的小說,查非常多的資料,還會借用到很多人的文字。所以,這本大雜燴小說,我隻能說它是改寫、編撰,而不是原創。


    某天,萬一這本小說被屏蔽,大家可以來qq群【】找到我,或許那時我還會繼續更新吧,隻要能抽出時間來。


    我一般不聊天,所以群裏沒多少人,隻有幾個作者,所以各位加不加群都無所謂。


    對了,我在朋友那裏找了一份工作,11月開始上班,所以更新速度會放慢,但每天不會少於四千字,畢竟全勤獎600塊對於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


    一切為了生活。


    沒有傘的孩子,隻能拚命奔跑。


    明天就開始更新第四卷《幽冥三國,末世戰場》,手機app,閱文集團的“qq閱讀”和“起點讀書”會第一時間更新,能支持的請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