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施展神識天賦,將秦良玉的技能和相關信息竊取到手之後,便將他交給李元芳來對付,旋即踏著閃現疾風步,來到紅娘子的跟前。


    根據華夏曆史的記載,紅娘子原本是江湖藝人,明末民變中起義軍的女將,李岩之妻。


    李岩在河南杞縣散糧賑災濟貧,紅娘子率眾起義,攻破縣衙,與李岩成婚。


    李岩後來離開義軍,迴到家鄉,被官府緝拿。紅娘子救出李岩,一起投靠李自成。


    在無名氏的《檮杌近誌》和吳梅村的《鹿樵紀聞》中,都有李岩與紅娘子的一些記載。


    而穀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彭孫貽的《平寇誌》、計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紅娘子。


    有些學者認為,李岩是虛構人物,李岩與紅娘子之事仍待考證。


    曾親身參加大順軍的河南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否認杞縣有李岩其人。康熙年間的《杞縣誌》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認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認有舉人李岩的存在。


    綜上,李岩應為一位後人杜撰的曆史人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近年來發現了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譜》,上麵寫明李岩確有其人,不是杞縣人,是河內人(今博愛),隻是到杞縣短暫居住過而已。


    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並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書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


    不管怎樣,在某些書籍中記載的李岩,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的重要將領,在明末的曆史上,他是一個重要人物。


    相傳,李岩原名李信,河南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丁卯年舉人。


    其父李精白,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崇禎初年在魏忠賢逆案中,被定以“交結近侍,又次等論,徒三年,輸贖為民”的處罰。


    在明末官場中,這其實算不了什麽。因此,李精白在家鄉的名聲並不壞,雖被削職為民,但李家仍是杞縣的數一數二的鄉紳財主。


    李岩讀書很用功,年紀輕輕就中了舉,《明季北略》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活動看,卻非虛語。


    這樣一個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


    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他的性格倒像一個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他在杞縣名聲很好,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他後來成了家,娶了湯氏。


    湯氏出身於杞縣豪門之家,知書達禮,賢良淑德,是一位美麗的大家閨秀。


    李岩是一個被稱為“有文武才”、“好施尚義”的知識分子。


    崇禎13年,李自成從巴西魚腹山(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夔州古城)突圍出來,輕騎由鄖縣、均縣走河南,李岩參加起義軍。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記述了李自成與李岩初見麵時“相得甚歡”的情景:李岩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岩說,“承不遠千裏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


    李岩又說“將軍恩德在人,願效前驅”,李自成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見,兩人談得很投機,真是相見恨晚。


    李自成以饑民造反起家,所過殘破,實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號大順,挺進京師;李自成進京後,軍紀大壞,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撫前明官紳,招致根基難固。


    一片石大戰,大順軍聞得“辮子兵來了”竟然立時大潰。


    在清兵與吳三桂夾擊下,李自成退出京師,途中李自成聽信了牛金星之讒,殺害了李岩,部眾離心,失去河南根據地,李自成複為流寇,最後搶糧時竟被鄉民程九伯所斃。


    如果李岩不死,結果是否會不同呢?


    ………………


    崇禎年間,大明帝國已經日暮途窮,苛政勝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無以為活,紛紛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在連續不斷的天災人禍打擊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線上掙紮,即便如此,杞縣縣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的慘狀,讓天性善良的李岩無法坐視不理,他毅然去見宋某,為杞縣百姓請命。


    但宋縣令隻需對上負責,保住自己的烏紗,百姓的死活他是不會放在心上的。


    李岩無奈,迴家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


    李家僅靠收租為生,在那種蝗旱並發的災年,顯然隻是杯水車薪。


    李岩作了一首《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


    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唿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李岩的俠義心腸,但也很有些書生意氣。


    財主們一向都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現今卻要反過來,他們又豈肯答應?因此,“勸賑”絲毫沒有效果。


    ………………


    有一天,幾輛破舊的馬車,載著一支流浪藝人的隊伍,緩緩行駛在由山西通往河南的官道上,一路上飛揚的塵土,落滿了車篷。


    這支十來個人的隊伍,似乎個個都疲憊不堪。


    這是明崇幀四年的春天,陝西、山西一帶久旱不雨,饑荒嚴重,迫於生計,各地流寇蜂起,燒殺搶掠,鬧得雞犬不寧。


    這些流浪藝人原本是在山西境內周遊賣藝,如今當地人肚子都填不飽,哪裏有閑錢來打發他們。他們便隻好收拾行頭,轉道尚且安寧的河南。


    這支隊伍的領頭人,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紅色表演裝,人們都稱她紅娘子。


    這幫藝人,原是由她爹組織起來的。


    紅娘子從小失去了親娘,隨著四處流浪賣藝的爹長大,既然長在這種班了裏,她自小就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七歲登台,九歲成名,十五六歲時便成了班子裏的台柱子。


    前年她爹累死在場子上,順理成章,她又被大夥兒推舉為班頭,領著十幾號人走南闖北,掙一口血汗飯吃。


    這天,紅娘子的班子來到河南祀縣,在縣城鬧市的一塊空地裏罷起場子,一陣激昂緊湊的鑼鼓聲後,場子周圍便很快圍滿了趕來看熱鬧的市民,個個舉頭拭目,等看好戲上場。


    因為是在本地的第一場演出,必須來個開門紅才能鎮得住觀眾,紅娘子略略化了妝,便第一個出場了。


    她的拿手絕活是繩技,場上早已豎起了兩支高杆,離地一丈高的杆頭上牽了一根筷子粗細的鋼絲繩,在陽光照耀下閃發亮。


    隻見紅娘子穿一身鮮紅的短靠,一根銀色寬腰帶緊束腰間,把她細腰豐胸,窈窕健美的體態勾勒得鮮明動人。


    在紅衣衫的襯托下,她的一張俏臉越發顯得白皙生動,明眸閃爍處,引得周圍的觀眾耳熱心跳,眼光不由自主地跟著她轉。


    紅娘子亮相後,猛地一個燕子翻身,便輕輕巧巧地躍上了一丈多高的鋼絲繩,單腳立在上麵悠悠晃晃。


    接著,隻見她柳腰輕擺,在鋼絲上走了兒個來迴,雙手則在空手優美地舞動著。


    稍稍停了一會兒,突然向上一縱,翻了一個漂亮的空中筋鬥,又穩穩地落在鋼絲上。


    接下來是一串仙鶴獨立,乳燕展翅,蛟龍出水,彩鳳朝陽的技巧動作,惹得下麵的觀眾驚唿聲一陣高過一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