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幹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杆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


    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


    此時秦良玉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杆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


    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沈陽,勢頭更加猖獗。


    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迴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


    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迴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


    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隻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


    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


    清將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於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


    嘉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杆兵眾將士。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於是秦良玉率部返迴石柱。


    返迴之時,正赴上永寧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迴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


    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


    她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


    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


    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


    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歲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颯爽。


    隻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麵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將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


    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


    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麵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


    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


    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幾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占據了貴陽以西的千裏之地。


    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賠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


    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向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


    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


    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麵進攻。


    年已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杆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


    很快,秦良玉接連收複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


    見過女將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禦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唿;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迴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


    她率領白杆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


    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


    秦玉良萬般無奈,隻有退保石柱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製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


    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


    已經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曆經百戰的白杆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之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據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秦良玉,一位偉大的女性,巾幗不讓須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