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楊玉環心裏七上八下之時時,杜甫又端著一大鍋燉羊肉走過來,微笑道:“豬不椒,羊不料,你們聽說過麽?先嚐嚐。”


    “豬不椒,羊不料?”竹林七賢微微一怔,“啥意思?”


    李元芳立即嚐了一塊羊肉,嘖嘖讚歎:“哇,真好吃!”


    “我嚐嚐!我嚐嚐!”竹林七賢爭先恐後。


    “好吃,好吃!”


    “杜甫兄弟,你不去開飯館,真的是太浪費人才了……”


    李白飛快地搜索腦海中的記憶碎片,過了一會兒,才從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找到一些相關的介紹。


    原來,說到燉肉,過去有句老話叫“豬不椒,羊不料”,意思就是做豬肉不放花椒,做羊肉不放大料。


    為什麽豬肉不放花椒,羊肉不放大料呢?


    這句諺語,就算是一些知名的大廚都不知道,認為這是不對的,也是不可能的。


    花椒、大料是最常見的調料,現實中我們做菜的調料中大五香、小五香、十香麵、十三香等,都有花椒。


    十三香是指由肉蔻、丁香、花椒、大料等十三種香料製成的混合香料,而花椒位列“十三香”之首。


    這些香料雖配方不同,但做餡、燒羊肉、扒肘子都放這些香料,在四川菜中還有一道花椒肉呢。


    那麽,到底有沒有“豬不椒,羊不料”這種說法呢?


    準確的答案是有,但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指特定的燉。


    有個天津名廚,在談天津食俗時說:“天津人講究,細到什麽程度呢,叫豬不椒,羊不料。燉豬肉不放花椒,燉羊肉不放大料,這是經驗的總結。有些專業廚師,不見得懂……”


    所謂豬不椒,就是燉肉不放花椒,因為真正的燉肉,尤其是家庭燉肉,是不會放很多調料的。


    北方一般是炒糖色,炒肉加大料桂皮料酒,然後就小火燉,著名的東坡肉幹脆大料桂皮都不放,少著水,慢著水,隻要火候到位,肉自然好吃味美。


    清燉羊肉時,大多數人是用花椒去膻提鮮。放時用紗布把花椒包成小包,煮好以後撈出來,蔥薑不可少,放適量的料酒。


    所謂羊不料,就是清燉羊肉時不要放大料。


    大料也叫八角茴香,瓣角整齊,一般為八個角,瓣純厚,尖角平直,蒂柄向上彎曲,味甘甜,有強烈而特殊的香氣,是華夏的特產。


    它在製作冷菜及燉、燜菜肴中常用,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


    在烹飪中應用廣泛,主要用於煮、炸、鹵、醬及燒等烹調加工中,常在製作牛肉、兔肉的菜肴中加入,可除腥膻等異味,增添芳香氣味,並可調劑口味,增進食欲。


    但是,如果燉羊肉時放了大料,首先湯色發黑,賣相沒了,估計口味效果也不會有多好,還是不放為妙。如果看見誰真放了,那準是外行一個。


    反過來講,花椒可是好東西,是華夏特有的香料,為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調味香料,無論紅燒、鹵味、小菜等菜肴,均可用到它。


    它常用於配製鹵湯、醃製食品或燉製肉類,有去膻增味作用。


    花椒以其麻麻的口感著稱,炒菜時,在鍋內熱油中放幾粒花椒,煸至出香後撈出,留油烹炒,香氣撲鼻。


    傳統五香粉,基本成分就是花椒、肉桂、八角、丁香、小茴香籽。


    五香粉來自於對五味平衡的追求,主要用於燉製肉類或家禽菜肴,如五香牛肉,或者加在鹵汁中增味或拌餡,抑或拌入鹽裏,作中式油炸食物的蘸料。


    在醃製蘿卜絲時,放入花椒,味道絕佳。


    此時,青蓮小隊和竹林七賢吃喝玩樂,真的是非常開心,一個個醉醺醺的。


    楊玉環凝望著李白,欲言又止,心亂如麻。


    她真的很想問一下,李白心裏究竟當她是什麽人……是朋友呢,還是……但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有問。


    他們之間的感情,還是順其自然吧,其實現在也挺好的。


    ………………


    第二天早上,青蓮小隊來到通天塔第六層,要求以混戰的方式決出勝負。


    這一層的守塔者,是由陸羽領導的茶酒小隊,有四個成員,分明是“茶聖”陸羽、“酒神”杜康、陶淵明、陸遊。


    根據華夏曆史的記載,陸羽是將茶文化引入中華文化的一代茶聖。


    陸羽,字鴻漸,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寫出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


    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在《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據說他曾編寫過《謔談》三卷。


    陸羽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


    在《全唐詩》中,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茶道,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致講究體悟的境界。


    陸羽的《茶經》,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飲、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圖等章節。


    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質在於悉心嗬護,倍加珍惜。


    按《茶經》的步驟飲茶,也許會更加接近茶道吧。


    陸羽之前,“荼”、“茶”不分,一個“荼”字,兩家共用。


    一種是草本植物,開黃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稱“荼”。再一種是木本植物,葉作飲料的“木字旁加賈字”,也稱作“荼”。名同實異,難免混淆不清。


    是陸羽先生為“茶”正了字,在著《茶經》時,把“荼”字減去一畫作“茶”,其價值遠遠超出文字學的範圍,在自然科學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義。


    陸羽之後,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學。


    茶文化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茶來自草木,因人而獲得獨特價值。


    確切地說,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而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茶聖陸羽,永垂不朽,萬古流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笙水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笙水起並收藏恰王者少年,青蓮劍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