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帝國的勳爵貴族地位顯赫,在地位上可以媲美世家大族,公侯世子和世家嫡子不用科舉考試便能入仕為官,他們都是在翰林院充任翰林學士(正五品上),陪侍皇帝擔任顧問。


    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恨死這些公侯世子和世家嫡子,老子寒窗苦讀數十年,哪怕考上科舉狀元也隻不過是授官六品,而你們這幫世家勳爵門蔭入仕便是授官五品。


    這公平嗎?


    這他媽公平嗎?


    你們不就是仗著父輩恩蔭,真有本事下來跟我們卷科舉考試啊!


    這也難怪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想要幹掉世家大族和勳爵貴族,恨不得能夠掐斷門蔭入仕和軍功入仕,隻留科舉選拔這條路子提拔官員。


    大夏朝廷選拔官員共有三種製度。


    其一就是科舉取士,通過科舉考試進行選拔做官。


    其二就是門蔭入仕,依靠父輩恩蔭便可直接做官。


    其三就是軍功入仕,將士憑借軍功製度出來做官。


    大夏皇帝掌握著另外一種製度,即是所謂的征辟製,這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製度,有利於破格擢用人才,這種最高權力隻有皇帝本人才能行使。


    殷天驕見到文官集團強烈反對,他更加下定決心要為前線將士加官進爵,隨即站起身來說道:“諸位愛卿不必爭吵,此事朕自有決斷。”


    眼見皇帝陛下自有決斷,宰相們頓時停止爭論。


    殷天驕一錘定音大肆封賞,他對前線將士加官進爵。


    馬燧因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鎮國公(爵位,從一品)。


    蘇劫因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衛國公(爵位,從一品)。


    李豐因功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俱蘭縣侯(爵位,正三品)。


    王威因功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白水縣侯(爵位,正三品)。


    至於李守信則是繼承其父李歸仁的官爵,加封他為輔國大將軍(武散官,正二品),承襲碎葉郡公(爵位,正二品)。


    西州軍受到加官進爵,前線將士有數十人成為勳爵貴族,升官者高達數百人。


    除此之外,殷天驕還從皇族子弟挑出兩人分封為康居王和欽察王,讓他們出鎮一方形成籬藩,借此保衛著大夏帝國的邊境安全。


    康居王負責管理康居都督府。


    欽察王負責管理欽察都督府。


    由於大夏帝國的疆域麵積越來越大,再加上殷天驕有意針對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征收資產稅,所以他需要通過分封藩王來維持疆域穩定,從而保證開疆拓土的勢頭。


    今年殷天驕特地在日本群島分封蒼海王、海東王、蓬萊王、方壺王、東瀛王、扶桑王等六位藩王,讓他們跟當地太守共管封地,共同聽令東州節度使李觀的指揮調度。


    如今殷天驕已經分封三十二位藩王,他以郡國兩製並行管理邊境和海外,藩王們隻有一個郡或者一個都督府的封地,又有當地太守加以監視和掣肘,因此不用擔心他們膽敢擁兵造反。


    哪怕幾個藩王聯合起來造反,大夏朝廷依舊可以輕鬆應對,畢竟藩王們的封地遠在邊境和海外。


    殷天驕非常喜歡閱讀賈誼著作的《新書屬遠》,這篇策論主要討論土地分配和賦稅征收的問題,正好符合大夏帝國的當下情況。


    雖然大夏帝國開疆拓土移民實邊,但是邊境地區距離洛陽實在遙遠,以古典時代的生產能力和交通能力,在郡縣製下根本無法把全天下的錢糧匯集在一起做大事,隻要距離洛陽稍微遠點,來迴一趟的運輸費用便會驚為天人。


    這也是為什麽賈誼強調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


    在古典時代沒有火車這玩意,邊境郡縣上繳賦稅絕大部分空耗在運輸途中,這樣地方沒有錢糧治理,要是再遇到天災人禍,整個國家隻會不斷陷入空耗,最後隻能選擇棄地扔給外族胡人。


    殷無咎和殷天驕父子兩人認為適當分封藩王才是長遠出路,恰逢門下左侍中賈耽正好就是賈誼的後代子孫,他極力讚同在邊境地區設立藩王,眾建諸侯形成籬藩,再把藩王們分為內藩和外藩。


    以皇族子弟為藩王則為內藩。


    以異姓子弟為藩王則為外藩。


    例如南詔國、蘇毗國、象雄國、沙陀國等藩屬國皆為外藩。


    為了避免內藩諸王日後威脅朝廷,賈耽迴顧曆史列舉事實,分析藩王們的隱患,他認為諸侯藩王的叛亂並不取決於是疏是親,而是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


    賈耽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為方針,強調分封更多藩王,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這樣便可消除藩王們造反的隱患。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最早出自賈誼,他是西漢時期孝文皇帝的博士,強調在原有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諸侯,從而分散削弱他們的力量,這樣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盡而止。


    西漢時期的削藩策論基本都離不開賈誼的主張,哪怕是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這也隻不過是賈誼的主張之一。


    偉人更是評價賈誼的《治安策》乃是西漢時期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


    賈誼確實有王佐之才,可他沒有實際政務處理經驗,再加上自己隻是一個年輕的政治家,故而漢文帝也不敢全盤照搬,他需要照顧到功臣集團的情緒。


    彼時功臣集團向漢文帝指控賈誼居心叵測,說他試圖挑撥君臣關係。


    漢文帝為了保護賈誼,避免更大的衝突,隻能決定把他貶到長沙國擔任太傅。


    雖然賈誼生不逢時遇到漢文帝,但是考慮到西漢初期功臣集團的強大勢力,估計無論是誰做皇帝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借此來維護國家穩定。


    殷天驕對於賈誼英年早逝感到遺憾,他非常理解漢文帝的無奈。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全麵推行郡縣製,然而大漢王朝前七十年都是實行郡國兩製並行,直到最後才逐步變成郡縣製,而這中間耗費長達百年時間,這才建立起一套由上而下的官僚製度。


    強如漢文帝這種千古明君在大勢麵前,他同樣需要選擇妥協和退讓。


    滅國隻需要武力。


    治國不僅需要武力,還要有高超的智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逍遙七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逍遙七葉並收藏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