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前人作孽後人遭殃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路上渾寬麵露疑惑朝著渾瑊問道:“大哥,我們好不容易俘虜到李歸仁,你為什麽不留著他呢?這樣也可以跟夏軍進行談判。”
“三弟,你可太天真啦!”
渾瑊麵露疲憊解釋道:“李歸仁乃是一頭受傷猛虎,稍有不慎便會讓他逃掉,與其放虎歸山不如就地斬殺。”
“大哥,李歸仁為什麽說十幾萬同羅部眾是大唐害死的?難道這不是同羅首領李獻忠所造成的嗎?”
渾寬一臉不解追問道。
渾瑊唉聲歎氣苦笑道:“哎,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你的年紀還小,自然不清楚這裏麵的內幕,這都要從大將王忠嗣開始講起……”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盛唐名將王忠嗣出任朔方節度使,他敏銳觀察到後突厥汗國發生內亂,於是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發兵北伐,並且還在拔悉密、葛邏祿、迴紇三個部落之間使用反間計。
同羅首領阿布思見到後突厥汗國滅亡在即,他在權衡利弊後帶領同羅部眾南下投奔大唐朝廷。
彼時大唐朝廷正欲滅掉後突厥汗國,對於同羅首領阿布思來降非常重視,李隆基親自冊封他為奉信王,賜姓名為李獻忠,還把同羅部眾安置在河套地區。
後來同羅部眾跟隨王忠嗣討滅後突厥汗國,在這期間收攏遊牧部眾增加到十幾萬人。
隨著後突厥汗國滅亡,同羅部眾便在河套地區以放牧為生,其中不乏有非常向往大唐帝國的人,他們選擇參軍入伍報效朝廷。
然而同羅部眾的安穩生活並沒持續多久,此時大唐朝廷已經陷入非常嚴重的傾軋,隻是還沒波及到底層百姓,因此大家都沒發現有什麽不對勁。
後突厥汗國滅亡的這一年十二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進京獻俘,李隆基在隔年正月十三加封他為鴻臚卿,同時讓他兼任河西節度使。
皇甫惟明乃是太子一黨,他見到宰相李林甫專權,於是上奏李隆基罷黜李林甫,並且舉薦刑部尚書韋堅接任宰相之位。
韋堅乃是太子李亨的內兄,他的妹妹韋氏乃是太子妃,他自然也是太子一黨,而且還是屬於外戚集團。
李林甫本來就想對付太子一黨,他便懷恨在心決定報複,很快找到這三人的把柄。
太子李亨、刑部尚書韋堅、鴻臚卿皇甫惟明三人趁著元宵佳節在景龍觀私下見麵,沒人知道他們到底在談什麽,然而卻讓李林甫抓到把柄,究其原因在於這三人身份過於特殊。
一個年近不惑之年卻看不到登基希望的中年太子。
一個深受皇帝的外戚大臣。
一個手握十幾萬精銳唐軍的邊將。
他們三人私下麵見足以令人產生某種微妙的聯想,更別說李隆基本來就是通過政變上位,他會認為太子李亨準備造反,想要勾結外戚和邊將發動政變。
李林甫僅僅命人把這消息上奏李隆基,他便下詔把韋堅和皇甫惟明兩人逮捕入獄,並且特意下詔給王忠嗣,讓他立刻迴朝述職,而後讓他兼任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
因為李隆基下詔賜死皇甫惟明,所以他必須找人頂替上來。
王忠嗣能夠成為四鎮節度使,這是建立在皇甫惟明倒台的基礎上。
結果王忠嗣接替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一年之後,他跟皇甫惟明一樣倒台入獄,最後都是死得莫名其妙。
這時唐蕃兩國在邊境上大打出手,李隆基希望派兵奪迴石堡城,於是委任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
哥舒翰拿出破釜沉舟的氣勢,他征調隴右、河西、朔方、河東等部兵馬及同羅騎兵共約六萬三千人,同時分兵阻擊吐蕃援軍,這才勉強在規定時間內攻下石堡城。
在經過石堡城之戰以後,同羅騎兵開始聲名遠播,十幾萬同羅部眾由此卷入大唐朝廷的鬥爭之中。
安祿山以征討契丹的名義,請求李隆基調任李獻忠為副將,要求他帶領同羅騎兵出戰,此舉是想吞並他麾下的同羅部眾。
當時同羅首領李獻忠真可謂是求爺爺告奶奶,然而沒人願意替他說話,究其原因在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自從李獻忠帶著同羅部眾歸降大唐王朝,其他番兵在戰鬥力上就顯得有些不足,其他部落對於同羅部眾自然是落井下石。
李獻忠在走投無路之下,他幹脆選擇叛唐而走,一怒之下帶著十幾萬同羅部眾逃迴漠北草原。
在李獻忠逃到漠北草原後,李隆基委任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讓他帶兵消滅叛唐而走的十幾萬同羅部眾。
渾瑊親自向安思順毛遂自薦,他希望能夠領兵討伐李獻忠。
安思順直接把這任務交給渾瑊。
渾瑊未滿二十歲便能帶領一軍深入漠北草原,並且還能做到大勝而歸,由此可見他確實厲害,管中窺豹也能看出他早就做好準備。
因為後突厥汗國滅亡以後,朔方軍已經好多年沒仗可打,所以大家都想借著同羅部眾的人頭來換取軍功,哪怕知道你是冤枉的。
大唐聯合各方勢力夾擊李獻忠,十幾萬同羅部眾慘遭圍追堵截,大部分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隻剩李歸仁麾下八千同羅騎兵懷揣複仇之火。
但凡有人願意替李獻忠求情說話,他也不至於率領十幾萬同羅部眾叛唐而走。
在安祿山還沒起兵造反的時候,大唐內部已經處於非常嚴重的傾軋。
先有皇甫惟明無罪遭到賜死。
後有王忠嗣慘遭嚴刑拷打抑鬱而終。
更有李獻忠帶著十幾萬同羅部眾叛唐而走,傻子都能看出李唐江山大廈將傾。
渾寬聽著兄長渾瑊娓娓道來,他總算明白大唐為什麽會覆滅得這麽快。
這還真是前人作孽後人遭殃。
李隆基在位期間埋了太多的雷,他晚年又是隻顧貪圖享樂,完全就是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要麽便是相信後人的智慧。
在曆史上若非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名將力挽狂瀾,估計大唐江山早就滅亡,哪裏還能再延續一百多年。
“三弟,你可太天真啦!”
渾瑊麵露疲憊解釋道:“李歸仁乃是一頭受傷猛虎,稍有不慎便會讓他逃掉,與其放虎歸山不如就地斬殺。”
“大哥,李歸仁為什麽說十幾萬同羅部眾是大唐害死的?難道這不是同羅首領李獻忠所造成的嗎?”
渾寬一臉不解追問道。
渾瑊唉聲歎氣苦笑道:“哎,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你的年紀還小,自然不清楚這裏麵的內幕,這都要從大將王忠嗣開始講起……”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盛唐名將王忠嗣出任朔方節度使,他敏銳觀察到後突厥汗國發生內亂,於是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發兵北伐,並且還在拔悉密、葛邏祿、迴紇三個部落之間使用反間計。
同羅首領阿布思見到後突厥汗國滅亡在即,他在權衡利弊後帶領同羅部眾南下投奔大唐朝廷。
彼時大唐朝廷正欲滅掉後突厥汗國,對於同羅首領阿布思來降非常重視,李隆基親自冊封他為奉信王,賜姓名為李獻忠,還把同羅部眾安置在河套地區。
後來同羅部眾跟隨王忠嗣討滅後突厥汗國,在這期間收攏遊牧部眾增加到十幾萬人。
隨著後突厥汗國滅亡,同羅部眾便在河套地區以放牧為生,其中不乏有非常向往大唐帝國的人,他們選擇參軍入伍報效朝廷。
然而同羅部眾的安穩生活並沒持續多久,此時大唐朝廷已經陷入非常嚴重的傾軋,隻是還沒波及到底層百姓,因此大家都沒發現有什麽不對勁。
後突厥汗國滅亡的這一年十二月,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進京獻俘,李隆基在隔年正月十三加封他為鴻臚卿,同時讓他兼任河西節度使。
皇甫惟明乃是太子一黨,他見到宰相李林甫專權,於是上奏李隆基罷黜李林甫,並且舉薦刑部尚書韋堅接任宰相之位。
韋堅乃是太子李亨的內兄,他的妹妹韋氏乃是太子妃,他自然也是太子一黨,而且還是屬於外戚集團。
李林甫本來就想對付太子一黨,他便懷恨在心決定報複,很快找到這三人的把柄。
太子李亨、刑部尚書韋堅、鴻臚卿皇甫惟明三人趁著元宵佳節在景龍觀私下見麵,沒人知道他們到底在談什麽,然而卻讓李林甫抓到把柄,究其原因在於這三人身份過於特殊。
一個年近不惑之年卻看不到登基希望的中年太子。
一個深受皇帝的外戚大臣。
一個手握十幾萬精銳唐軍的邊將。
他們三人私下麵見足以令人產生某種微妙的聯想,更別說李隆基本來就是通過政變上位,他會認為太子李亨準備造反,想要勾結外戚和邊將發動政變。
李林甫僅僅命人把這消息上奏李隆基,他便下詔把韋堅和皇甫惟明兩人逮捕入獄,並且特意下詔給王忠嗣,讓他立刻迴朝述職,而後讓他兼任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
因為李隆基下詔賜死皇甫惟明,所以他必須找人頂替上來。
王忠嗣能夠成為四鎮節度使,這是建立在皇甫惟明倒台的基礎上。
結果王忠嗣接替河西節度使和隴右節度使一年之後,他跟皇甫惟明一樣倒台入獄,最後都是死得莫名其妙。
這時唐蕃兩國在邊境上大打出手,李隆基希望派兵奪迴石堡城,於是委任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
哥舒翰拿出破釜沉舟的氣勢,他征調隴右、河西、朔方、河東等部兵馬及同羅騎兵共約六萬三千人,同時分兵阻擊吐蕃援軍,這才勉強在規定時間內攻下石堡城。
在經過石堡城之戰以後,同羅騎兵開始聲名遠播,十幾萬同羅部眾由此卷入大唐朝廷的鬥爭之中。
安祿山以征討契丹的名義,請求李隆基調任李獻忠為副將,要求他帶領同羅騎兵出戰,此舉是想吞並他麾下的同羅部眾。
當時同羅首領李獻忠真可謂是求爺爺告奶奶,然而沒人願意替他說話,究其原因在於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自從李獻忠帶著同羅部眾歸降大唐王朝,其他番兵在戰鬥力上就顯得有些不足,其他部落對於同羅部眾自然是落井下石。
李獻忠在走投無路之下,他幹脆選擇叛唐而走,一怒之下帶著十幾萬同羅部眾逃迴漠北草原。
在李獻忠逃到漠北草原後,李隆基委任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讓他帶兵消滅叛唐而走的十幾萬同羅部眾。
渾瑊親自向安思順毛遂自薦,他希望能夠領兵討伐李獻忠。
安思順直接把這任務交給渾瑊。
渾瑊未滿二十歲便能帶領一軍深入漠北草原,並且還能做到大勝而歸,由此可見他確實厲害,管中窺豹也能看出他早就做好準備。
因為後突厥汗國滅亡以後,朔方軍已經好多年沒仗可打,所以大家都想借著同羅部眾的人頭來換取軍功,哪怕知道你是冤枉的。
大唐聯合各方勢力夾擊李獻忠,十幾萬同羅部眾慘遭圍追堵截,大部分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隻剩李歸仁麾下八千同羅騎兵懷揣複仇之火。
但凡有人願意替李獻忠求情說話,他也不至於率領十幾萬同羅部眾叛唐而走。
在安祿山還沒起兵造反的時候,大唐內部已經處於非常嚴重的傾軋。
先有皇甫惟明無罪遭到賜死。
後有王忠嗣慘遭嚴刑拷打抑鬱而終。
更有李獻忠帶著十幾萬同羅部眾叛唐而走,傻子都能看出李唐江山大廈將傾。
渾寬聽著兄長渾瑊娓娓道來,他總算明白大唐為什麽會覆滅得這麽快。
這還真是前人作孽後人遭殃。
李隆基在位期間埋了太多的雷,他晚年又是隻顧貪圖享樂,完全就是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要麽便是相信後人的智慧。
在曆史上若非有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名將力挽狂瀾,估計大唐江山早就滅亡,哪裏還能再延續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