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並沒立刻采取行動,他需要考慮到李林甫的存在。


    當時宰相李林甫對於同羅部眾非常重視,他在李獻忠協同哥舒翰攻取石堡城以後,隨即舉薦他為朔方節度副使,有意讓他在未來執掌朔方軍。


    雖然李林甫乃是口蜜腹劍的奸相,但他可不是楊國忠那種飯桶。


    李林甫能夠擔任宰相長達十九年之久,縱橫大唐朝堂無敵手,究其原因在於他不光會殺人、治人、罷人,同時也會用人征戰沙場。


    隻不過李林甫同樣存在私心,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相權,欲杜絕出將入相的根源,於是奏請李隆基大肆啟用胡人擔任節度使。


    因為李林甫認為胡人蕃將天生驍勇善戰,加之在朝堂上沒有任何黨羽,所以不用擔心他們會入朝拜相。


    在這種大政策的影響之下,一大堆立下赫赫戰功的漢人將領反而坐起冷板凳,大量胡人蕃將充任節度使,諸如安祿山、安思順、夫蒙靈察、高仙芝、哥舒翰一個個出任節度使。


    由於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使的職位,所以朔方軍實際上是李獻忠在管理。


    至於李林甫為什麽要讓李獻忠在未來執掌朔方軍,那是因為他是盛唐名將王忠嗣麾下大將之一。


    當年李林甫對於王忠嗣極為忌憚,此人乃是李隆基的義子,曾經帶兵討滅後突厥汗國,一人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佩帶四種將印,麾下精兵勇將高達數十萬人,擁兵數量就連天策上將李世民也無法與之相比。


    最要命的是,王忠嗣還跟太子李亨十分交好,他在未來入朝拜相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結果李林甫汙蔑王忠嗣欲奉太子,嚇得李隆基直接把他抓迴來嚴刑拷打,所幸哥舒翰等人拚死求情,這才把他貶為漢陽太守。


    王忠嗣被貶謫後抑鬱而終。


    結果王忠嗣死後留下很大一個問題,他生前乃是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這些藩鎮到底交給哪些大將來統領?


    為此李林甫奏請李隆基提拔王忠嗣麾下部將。


    哥舒翰接任隴右節度使。


    安思順接任河西節度使。


    張齊丘接任朔方節度使。


    韓休琳接任河東節度使。


    其中朔方節度使張齊丘上任不久,他在分配糧草時失宜,引起朔方軍發生嘩變,若非郭子儀及時出手相救,那他將會成為死於士兵嘩變的第一位節度使。


    此事過後張齊丘降為濟陰太守,由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使,由此變成李獻忠在實際上掌管著朔方軍。


    李獻忠剛剛執掌朔方軍不久,安祿山以征討契丹的名義,請求李隆基調任他為副將。


    安祿山此舉是想暗害李獻忠,借此吞並他麾下的同羅部眾。


    此前安祿山打敗仗推卸責任,用以陷害同僚的事跡屢見不鮮,就連史思明都差點被當替罪羊砍了。


    李獻忠接到命令便心知肚明,要是自己真去跟安祿山會師,那麽肯定必死無疑。


    在生死攸關之際,李獻忠急忙報告朔方節度留後李暐,請他向皇帝求情讓自己留下。


    李暐沒有膽子跟安祿山作對,他斷然拒絕李獻忠的請求,直接把他跟十幾萬同羅部眾推到懸崖邊上。


    李獻忠作為突厥降將若是直接上書皇帝,那麽就有抗旨不尊之嫌,到頭來同樣也是一死而已,畢竟王忠嗣便是以抗旨不尊的罪行慘遭嚴刑拷打。


    在走投無路之下,李獻忠幹脆叛唐而走,他帶著十幾萬同羅部眾逃迴漠北草原。


    可惜漠北草原已經有主,迴紇汗國絕不會坐視他坐大,而昔日跟後突厥汗國為敵的各大部落也不會手軟。


    大唐聯合各方勢力夾擊李獻忠,十幾萬同羅部眾慘遭圍追堵截,逼得他隻能投奔葛邏祿人。


    結果葛邏祿人出賣李獻忠,他被押迴長安五馬分屍,妻女淪為歌奴娼妓任人肆意淩辱,十幾萬同羅部眾幾乎快要死絕,隻剩李歸仁所部八千騎兵幸存下來。


    李歸仁為了保住這八千同羅騎兵,他隻能選擇投降安祿山。


    安祿山假借朝廷之手殺害李獻忠,同羅部眾不明真相而結怨於大唐。


    然而李歸仁作為李獻忠的別帥,自然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他不僅恨透大唐朝廷,更是恨透安祿山這個小人。


    幸存下來的八千同羅騎兵個個都有國仇家恨,他們家人全部死於無妄之災,這不恨死大唐朝廷才怪。


    最要命的是,李歸仁所部八千同羅騎兵皆為百戰老兵,所有人都是曆經各方勢力的圍追堵截才存活下來,宛如走完兩萬五千裏長征的紅軍。


    隻不過紅軍是帶著信念走下去,李歸仁和八千同羅騎兵則是懷揣複仇之火,安祿山借此擁有天下莫及的同羅精兵。


    後來安祿山起兵造反,李歸仁跟隨崔乾佑衝鋒陷陣,他們兩人聯手擊敗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大唐名將,攻克潼關準備血洗長安的時候。


    不料安祿山緊急召迴崔乾佑和李歸仁的本部兵馬,改派其子安慶緒和孫孝哲兩人帶兵進入長安,此舉導致他們兩人心生不滿。


    在迴來路上博陵崔氏聯係上崔乾佑,以他的家人在殷無咎手上進行威逼利誘,勸其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崔乾佑獲悉殷無咎攻破安祿山的範陽老巢,他非常擔心家人安危,故而這才選擇主動歸降,連同八千同羅騎兵一起歸附。


    李歸仁帶領八千同羅騎兵歸降殷無咎,曆經數次大戰隻剩下兩千人馬。


    殷無咎順勢把兩千同羅騎兵改編為教導隊,不再讓他們繼續參與前線戰事,而是待在後方訓練漢家鐵騎,並且幫助他們娶妻生子融入華夏大地。


    大部分同羅部眾看到殷無咎屠滅安祿山全家,推翻大唐王朝和李唐皇室,他們內心的複仇之火這才逐漸煙消雲散。


    可是在李歸仁眼裏遠遠不夠,隻要李唐皇室還沒完全滅絕,那他就永遠死不瞑目,無法向死去的十幾萬同羅部眾交代。


    隻有李歸仁親手屠滅李唐皇室,或許他的仇恨才會消失。


    仇恨之所以讓人刻骨銘心,那?是因為它源於傷害,這種傷害所帶來的痛苦讓人難以忘懷。


    李歸仁便是最好例子之一,他永遠不會忘記十幾萬同羅部眾是如何慘死,而這都是李隆基和安祿山兩人所引起的。


    如今安祿山全家遭到屠滅殆盡,可是李隆基的後代子孫卻還存活於世,這讓李歸仁更加燃燒起仇恨之火。


    他要把這仇恨之火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哪怕自己心中所期之事沒有完成,那也還有千千萬萬之人前赴後繼,總有一天定會把李唐皇室屠殺殆盡。


    李獻忠和十幾萬同羅部眾堪稱安史之亂前結局最悲涼的人,這也難怪同羅騎兵會有那麽強大的戰鬥力,在國仇家恨的加持之下能不厲害才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逍遙七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逍遙七葉並收藏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最新章節